文/本刊記者 孫宏波
盛夏的遼沈大地,艷陽高照,綠草如茵。
一大早,記者從沈陽出發(fā)驅車近4 個小時,來到了朝陽縣二十家子鎮(zhèn)南三家子村。
走在村里干凈整潔的水泥路上,只見一座座房屋錯落有致,綠樹環(huán)繞,一幅鄉(xiāng)村美景徐徐展開。
難以想象的是,3 年前的南三家子村還是市級貧困村,村容破敗,貧窮如大石般壓在村民頭頂,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500 元。而這一切,皆因一個人發(fā)生了改變,他就是遼寧大學派駐朝陽縣二十家子鎮(zhèn)南三家子村第一書記劉洪添。
今年50 歲的劉洪添是遼寧大學后勤發(fā)展集團黨總支秘書,2018 年3 月,被選派到南三家子村擔任第一書記。
“腳上不沾土,工作就沒譜?!鄙先蔚诙欤瑒⒑樘砭桶ぜ野舻刈咴L。村民卻并沒有對他表現出太多的熱情,許多人還當面表達了對他的質疑:“一個大學老師,來我們這窮山溝能干啥,你是來鍍金的吧?”村民們的不信任像一盆冷水把滿腔熱情的劉洪添澆了個透心涼。
而讓他更心涼的,是通過一輪走訪,呈現在眼前的窘境:全村有8 個自然村,300 多戶1200 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40 多戶;無產業(yè)、無項目,村集體經濟為零。
如何讓村民擺脫貧困?剛到南三家子村的幾天里,每天夜里劉洪添都被這個問題困擾得輾轉難眠?!耙欢ǖ酶沙鰝€樣兒來,讓村民們摘掉窮帽子,同時也要摘掉村民們扣給自己的‘鍍金人’帽子!”劉洪添下定決心。
通過走訪,劉洪添了解到,大棗是當地的特產,村民幾乎家家都有百余株棗樹,但他們的收入并未因此增加多少。干旱缺水嚴重影響大棗的產量,村民一直靠天吃飯。多年來,全村人一直渴望打井抗旱,怎奈籌錢難上加難。沒想到,這個難題讓初來乍到的劉洪添解決了。他聯系大學同學捐款7 萬多元,在半個月內為村里打了兩眼抗旱機井,徹底解決了周邊300 多畝棗樹的灌溉問題。當年,全村大棗喜獲豐收。
在為棗農解決問題的同時,劉洪添的思路也更加開闊了?!耙敫?,先修路。路通了,經濟才能發(fā)展,村民才能真正過上好日子?!眲⒑樘碚f。
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才能更好地了解民生疾苦,培養(yǎng)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才能設身處地為人民謀利益。
——劉洪添
“南三家子村只有一條土路通往山外,狹窄崎嶇,近幾年陸續(xù)出現5 處坍塌,重型車輛走不了,村民出行難,大棗也賣不上好價錢。”說起以前的情形,劉洪添感慨萬千。
“修路,必須修路!”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劉洪添向大家鄭重承諾。
說干就干。劉洪添自掏腰包1萬多元,同時四處尋求贊助,籌集到20 噸水泥和100 立方米建路用的石子。他帶領全村男女老少百余人運石子、揮鐵鍬、拌水泥,奮戰(zhàn)近一個月,將危險路段的路基全部修好。接著,村里的街路也全都修成了水泥路,村民們出門再也不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了。
駐村3 年多,劉洪添早已把南三家子村當成自己的家鄉(xiāng),用心用情為村民辦實事,也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擁護。
脫貧攻堅,歸根結底得靠產業(yè)支撐?!爸挥挟a業(yè)興旺,鄉(xiāng)村才能變樣?!眲⒑樘淼脑挃S地有聲。
經過深思熟慮,劉洪添為村里開拓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養(yǎng)羊。他跑項目、拉客商,籌措資金500 余萬元,作為南三家子村發(fā)展集體經濟的啟動資金。2018 年秋天,南三家子村按照“黨支部+經濟實體+貧困戶”模式,在村里建立扶貧羊舍,購買100 只羊羔進行試養(yǎng)繁殖,年收入的一半分給貧困戶,一半用來壯大村集體經濟。通過養(yǎng)羊,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 萬元,同時帶動110 人脫貧。
村集體經濟活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耙郧凹依锔F得不像個樣,現在吃穿不愁,日子越來越好了。”村民高雨勝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
今年40 多歲的高雨勝,曾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父母都80 多歲了,體弱多病,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很艱難。為了增加收入,他養(yǎng)了十幾只羊,由于規(guī)模有限,并沒有獲得多少收益。劉洪添得知這一情況后,幾次到高雨勝家勸他:“你有養(yǎng)羊經驗,國家還有扶貧政策,應該擴大養(yǎng)殖規(guī)模?!痹趧⒑樘淼墓膭詈蛶椭?,高雨勝有了信心,擴大了養(yǎng)殖規(guī)模,目前存欄量達到50多只,每年收入增加1 萬多元。高雨勝感激地說:“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和劉書記,我們家才過上好日子?!?/p>
現在,南三家子村已經發(fā)展成遠近聞名的養(yǎng)羊村,也帶動了更多村民加入飼養(yǎng)隊伍。
“我的身體不好,妻子是殘疾人,實在沒錢供女兒上學,就想讓她輟學外出打工補貼家用。劉書記知道后堅決反對,還把孩子送到沈陽紡織學校繼續(xù)學習,每年資助2000 元,劉書記改變了孩子一生的命運?!闭f起這件事,村民張玉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決不能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眲⒑樘碚f,“我希望盡我所能讓村里的孩子都走出去,步入更加廣闊的天地,感受不一樣的世界?!?/p>
3 年多來,他傾盡全力支持村里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廣泛發(fā)動親朋、同學和老鄉(xiāng),籌資10 萬余元資助特困家庭學生16 人,還為村鎮(zhèn)捐贈5臺電腦;組織沈陽一支愛心團隊多次對村里小學進行援助,為在校的每名學生購買了運動服、運動鞋、書包、文具和幾百本兒童書籍,為學校的10 名家庭困難小學生每人捐助現金500 元,為村里6 名特困學生找到長期幫扶人……
作為第一書記,劉洪添是稱職的,但對家庭,他心中充滿了愧疚?!皟鹤玉R上要上初中了,一直都是妻子在照顧。去年,妻子被查出患上肺癌,做手術時我都沒回去陪伴,確實虧欠他們太多了?!闭f到這里,劉洪添的聲音有些哽咽,“等駐村工作結束后,再好好陪他們。”
這就是劉洪添,他用1000 多個日夜的真情堅守,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
“脫貧只是第一步,一定要讓百姓有穩(wěn)穩(wěn)的幸福?!闭劶拔磥恚瑒⒑樘硇判臐M滿,“要修一條通往朝陽縣南部根德鄉(xiāng)的路,還要引進光伏發(fā)電項目,每年可以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