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針刺、艾灸結合面部手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風寒型)的臨床觀察

      2021-11-17 00:35:58王忠民河南省睢縣中醫(yī)院河南商丘476900
      首都食品與醫(yī)藥 2021年21期
      關鍵詞:風寒面癱面神經(jīng)

      王忠民(河南省睢縣中醫(yī)院,河南 商丘 476900)

      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在《靈樞·經(jīng)筋》中最早被提出,又稱面癱,是針灸科常見疾病之一,以一側口角歪斜、鼻唇溝變淺、眼瞼閉合不全等臨床表現(xiàn)為主,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及美觀造成了極大的影響[1]。及早的干預能有效地抓住治療時機,消除炎癥、水腫,減輕對神經(jīng)的卡壓,促進面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中醫(yī)將其歸屬于“口癖”的范疇,臨床中風寒型面癱最常見,以溫經(jīng)散寒法為主進行治療。

      西醫(yī)以消炎、抗病毒、營養(yǎng)神經(jīng)、擴張血管等內(nèi)服藥物治療為主,療效欠佳,副作用相對較大。以吳尚恩提出的外治即內(nèi)治的理論為基礎,中醫(yī)多采用外治療法治療此病,見效快,病程短,無副作用,深受患者的青睞。針灸是公認的治療面癱的重要方法之一,扶正祛邪,調(diào)理氣血,梳理經(jīng)筋。艾灸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治療作用,常被用于風寒型疾病的診療中,李梅等學者認為艾灸可消炎鎮(zhèn)痛、興奮神經(jīng)、擴張血管、調(diào)節(jié)血液循環(huán)[2]?!夺t(yī)學入門》亦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針刺與艾灸相結合,優(yōu)勢互補,療效尚可,但仍有部分患者療效欠佳,面神經(jīng)功能恢復不良,為進一步提高臨床治愈率,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率,本研究將在針刺與艾灸結合的基礎上再聯(lián)合面部手法治療,以期為臨床尋找最佳的治療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從2020年6月-2021年6月中選取130例風寒型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數(shù)字隨機表法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5例。觀察組: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齡18-70歲,平均為(49.35±4.21)歲,病程約1-15天,平均為(5.63±3.72)天,部位:左側面癱42例,右側面癱23例;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31例,年齡18-68歲,平均為(49.26±4.18)歲,病程約1-15天,平均為(5.48±3.66)天,部位:左側面癱39例,右側面癱26例;兩組患者均有明顯的受涼史,臨床表現(xiàn)基本相同,通過肌電圖等對面神經(jīng)功能進行評分,均符合風寒型面癱的診斷標準,入組后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對其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與《神經(jīng)病學》中面癱的診斷標準相符[3]。①多有明確的受涼病史,急性起病,病程進展快,單側面癱多見。②臨床表現(xiàn):額紋消失或減少,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歪斜;或伴舌前2/3味覺障礙,耳部不適(耳后或耳內(nèi)疼痛、耳鳴、聽覺過敏等);蹙眉、鼓腮、吹氣、皺額等動作無法完成。③頭顱CT、MRI等檢查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者。④肌電圖結果顯示異常。

      中醫(yī)診斷標準:與《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診斷標準相符[4]。風寒型:額紋消失或減少,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歪斜;或伴舌前2/3味覺障礙,耳部不適,面部感覺減退,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1.3 選例標準 納入標準: ①與風寒型面癱診斷標準相符合;②年齡18-70歲;③病程≤15天,單側發(fā)?。虎馨l(fā)病期間未采取任何相關治療者。排除標準: ①中樞性面神經(jīng)麻痹者;②因其他疾病引發(fā)的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者,如格林巴利綜合征;③有手術指征者;④伴有嚴重合并癥和并發(fā)癥者;⑤因皮膚瘢痕、暈針等原因不宜針刺、艾灸、手法治療者;⑥妊娠、哺乳期婦女;⑦意識不清或患精神疾病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針刺與艾灸結合同時間段進行治療,方法如下:取穴風池、翳風、陽白、四白、絲竹空、睛明、顴髎、迎香、下關、頰車、地倉、承漿、合谷,常規(guī)皮膚消毒,選取1.5寸一次性毫針進行針刺,病程7天以內(nèi)淺刺,7天以后深刺,提插捻轉(zhuǎn)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約35min,同時將準備好的3cm艾柱條放置在留針針柄上,穴位同上,交替使用,穴位皮膚上鋪一圓形紙片,點燃施灸,以防燙傷,燃盡后祛除灰燼,以上穴位交替進行,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觀察組:待針刺與艾灸(方法同上)治療結束后行面部手法治療,方法如下:①以拇指點、按、揉,風池、翳風、陽白、四白、絲竹空、睛明、顴髎、迎香、下關、頰車、地倉、承漿,約15min。②大魚際按揉患側額肌,約3min。③拇指自下向上牽拉患側咬肌至耳前聽會穴,重復10次。④食指與中指示“Y”型沿著聽會與地倉的連線向上提拉面部肌群,重復10次。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①面神經(jīng)功能(H-B)評分:根據(jù)H-B面神經(jīng)功能分級標準進行評分,Ⅰ級記1分,Ⅱ級記2分,Ⅲ級記3分,Ⅳ級記4分,分數(shù)越高面神經(jīng)功能恢復越差。②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患者的主癥和次癥分別進行評分,主癥有口角歪斜、面緊拘急、眼瞼閉合不全,無癥狀記0分,輕癥記2分,中癥記4分,重癥記6分;次癥有味覺障礙、聽覺過敏、面部感覺減退,無癥狀記0分,輕癥記1分,中癥記2分,重癥記3分,最后算出總積分,積分越低癥狀越輕。③肌電圖潛伏期、波幅的測定:對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的潛伏期及波幅進行測定并記錄,觀察其治療前后的變化情況。

      1.6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對風寒型面癱進行療效評價[4]。痊愈:患側面部肌肉運動及外觀恢復正常,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75%;顯效:患側面部肌肉運動及外觀基本接近正常,50%<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75%;有效:患側面部肌肉運動及外觀較治療前有所恢復,25%<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50%;無效:患側面部肌肉運動及外觀與治療前相同,無變化,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25%。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87.7%(57/6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8%(48/6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32.68±2.94)vs(32.57±2.61),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3.54±1.2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0.43±1.7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面神經(jīng)H-B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面神經(jīng)H-B評分比較:(3.92±0.47)vs(3.95±0.54),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面神經(jīng)H-B評分(1.25±0.2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3±0.3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肌電圖潛伏期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前兩組眼輪匝肌、鼻肌與口輪匝肌的潛伏期評分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眼輪匝肌、鼻肌與口輪匝肌的潛伏期評分明顯減少,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肌電圖潛伏期評分比較

      2.5 兩組肌電圖波幅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前兩組眼輪匝肌、鼻肌與口輪匝肌的波幅評分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眼輪匝肌、鼻肌與口輪匝肌的波幅評分明顯提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肌電圖波幅評分比較

      3 討論

      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是面神經(jīng)核或核以下區(qū)域內(nèi)發(fā)生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癥病變,炎性滲出和水腫壓迫面神經(jīng)導致面神經(jīng)麻痹出現(xiàn)一系列表情肌癱瘓的臨床癥狀,考慮與諸多因素有關,最常見的有上呼吸道感染、受涼、病毒感染、耳內(nèi)皰疹。本病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期1-7天,靜止期8-15天,恢復期15天以上,據(jù)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對本病的治療干預越早療效越好,恢復越快,否則將有可能延誤治療,遺留殘疾[5]。

      《靈樞·經(jīng)筋》載:“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日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諸病源候論·偏風口唱候》:“偏風口唱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其筋偏虛,而風因乘之,使其經(jīng)筋急而不調(diào),故令口唱僻也?!惫糯t(yī)籍中明確指出了風寒型面癱發(fā)病的病因病機,即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上襲面部經(jīng)絡,氣滯血瘀,筋脈失養(yǎng),面肌弛緩不收[6]。

      本研究以面部局部治療為主,是因面部分布著面神經(jīng)的主要分支,具體分布如下:面神經(jīng)經(jīng)莖乳孔出顱后,主干進入皮膚下淺層腮腺處,再發(fā)出顳支、頰支、下頜緣支等多個分支分布在面部表淺位置?!鹅`樞》曰:“蟠針劫刺,以痛為腧”。故選取面部陽白、迎香、下關等局部穴以祛風散寒、疏通面部氣血運行。風池、翳風合用祛風寒之力強。四總穴歌中提到:“面口合谷收”,表明合谷為治療頭面部疾病時必選穴位之一。以上穴位配伍使用,刺激分布在面部的面神經(jīng)分支,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炎癥和水腫,增強免疫力,提高面神經(jīng)的興奮性并促進其功能的恢復[7]?!鹅`樞》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以艾灸來彌補針灸治療之不足,艾灸溫經(jīng)散寒之熱力透過穴位的傳入,共同抗炎、抗氧化、促進損傷神經(jīng)的修復與再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刺與艾灸結合治療風寒型面癱療效不及針灸結合面部手法治療者,可見面部手法的治療作用之大。在穴位施以點、按等基本手法增強對面神經(jīng)主干及分支的刺激,促進面神經(jīng)炎癥和水腫的消除,以及功能的恢復。順著肌纖維對面部肌肉進行提拉,可緩解面肌痙攣,防止萎縮,促進面肌運動功能的恢復,增強協(xié)調(diào)性和靈活性的調(diào)節(jié)。陳崔通過臨床研究也發(fā)現(xiàn)單一針刺治療療效欠佳,聯(lián)合面肌手法康復訓練治療面癱可明顯促進面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臨床癥狀的改善,以及外形的恢復。表明面肌手法這一治療方法的重要性不容忽視[8]。

      總之,多種方法聯(lián)合應用治療可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縮短療程,促進面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降低后遺癥的發(fā)生率。但本研究仍需對面部穴位進行精準研究,解決取穴多的難題,提供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

      猜你喜歡
      風寒面癱面神經(jīng)
      冬讀古詩御風寒
      機電安全(2022年1期)2022-08-27 02:15:26
      東紅分期辨治周圍性面癱經(jīng)驗
      浮針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的研究進展
      面癱患者的自我康復
      風寒感冒憂,來碗“神仙粥”
      感冒,要分清風寒還是風熱
      針藥并用治療周圍性面癱驗案舉隅
      感冒,要分清風寒還是風熱
      蒙西醫(yī)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的療效觀察
      面神經(jīng)麻痹80例的護理干預體會
      遂川县| 三河市| 安顺市| 扎鲁特旗| 玉门市| 博客| 绥滨县| 赤峰市| 郧西县| 原平市| 汝城县| 石渠县| 云霄县| 南雄市| 邵东县| 海南省| 东乡族自治县| 青田县| 民和| 城口县| 荣成市| 柏乡县| 修文县| 黄浦区| 南乐县| 甘肃省| 高唐县| 石楼县| 从化市| 永州市| 丹棱县| 利辛县| 丹阳市| 平果县| 鄯善县| 长岭县| 无为县| 左权县| 印江| 剑阁县|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