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昭勛
摘要:城市地下管線是城市發(fā)展的脈搏,在促進城市發(fā)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承擔著保障城市運轉的職能,所以說城市地下管線的空間位置和屬性信息是城市建設的最基礎也是尤為重要的信息。通過對地下管線進行相關測量并繪制相關的基礎圖紙,便于城市主管部門對其進行規(guī)劃整理,為城市建設提供基礎信息。文章主要通過對地下管線測量方法,著重分析和研究地下管線質量控制,提出了有關見解。
關鍵字:地下管線;測量方法;質量控制
所謂的地下管線測量,就是對城市地下管線及其附屬設施采用一定的測量儀器和測繪技術進行的測量、及繪圖工作。地下管線測量按照施工情況可以分為新建地下管線和施工完畢且正在使用的地下管線探查測量。為確保地下管線測量的質量可靠,要求測量人員在地下管線測量的過程中,必須要嚴格按照測量規(guī)范及相關技術要求進行測量,并采用科學且合理的已經成熟的測量地下管線方法,并在可能的情況下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這樣就可以完全保證測量成果的精確性和可靠性。
1 地下管線測量價值
當前隨著城市建設規(guī)模不斷擴大,城市的地下管線測量和管理技術也應當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和發(fā)展。但是當前城市地下管線的管理手段仍然比較落后,對城市建設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因此提升地下管線的管理技術和測量水平,對地下管線的分布情況進行建檔管理,建設完善的地下管線數據管理系統(tǒng),滿足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建設需求。是當前地下管線管理亟須解決得的問題。
2 地下管線測量難點及方法
2.1 非金屬管線
金屬材質管道實際使用中存在較大的損壞以及銹蝕風險,為延長地下管線整體使用壽命,對日常檢修維護的成本費用進行嚴格控制,當前技術條件支持下已經開始逐步采用非金屬材質管線替代金屬材質管線,如混凝土管以及PVC管等。針對上述材質管線所采取的測量技術方法主要包括兩大類型,第一是高頻電磁法,第二是地質雷達法。以地質雷達法為例,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對非金屬材質管線以及周邊介質在電性表現(xiàn)上存在的差異進行檢測。同時,應用高頻電磁波技術可以通過反射探測的方式幫助測量人員了解管線在排布方面的具體情況。
2.2 大深度管線
地下管線施工技術和敷設方法發(fā)展相當迅速,頂管頂進以及水平定向鉆進等相關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得地下管線作業(yè)深度得到顯著拓展,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地下管線的測量作業(yè)帶來了較大難度。傳統(tǒng)技術條件支持下針對地下管線的檢測深度允許高值為5.0m左右,但當前地下管線埋設深度常超出該允許高值,從而導致測量數據存在較大誤差。為解決這一問題,有關技術人員通過實地檢測的方式,嘗試借助于遠端接地直連技術對大深度管線進行測量。本方法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沿地下管線走向布置長導線,通過連接接地檢測電極的方式,使傳輸距離以及信號檢測距離得到明顯延長,避免因地下管線埋設深度過大所致傳輸距離過長而出現(xiàn)信號吸納后干擾以及衰減的問題。當然,在應用本方法對大深度地下管線進行檢測的過程當中,還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原則上盡可能提高信號發(fā)射功率,以免造成信號干擾的問題;第二,盡可能控制對接地電阻裝置的應用,確保接地點潮濕狀態(tài),以優(yōu)化接地電極效果;第三,現(xiàn)場根據地下管線所敷設長導線接地點應當與檢測點具備較遠距離,并對檢測設備作業(yè)頻率進行嚴格控制,以免出現(xiàn)信號干擾的問題。
2.3 近距離平行管線
在地下管線檢測中經常會遭遇多條管線并行的情況,當并行管線間距較小的情況下,受檢測設備性能局限性的影響,導致檢測準確性無法得到可靠保障。并且,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隨著開挖深度的發(fā)展以及施工機械性能的優(yōu)化,地下管線工程開挖深度常超出5.0m,傳統(tǒng)檢測設備的性能存在一定缺陷,這些因素共同作用都給近距離平行管線的測量帶來了非常不良的影響。為了降低測量誤差,提高測量數據的準確性與真實性,可以嘗試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壓線法,即對發(fā)射線圈以及管線的相對位置進行調節(jié),以合理一致干擾信號。針對間距較小的平行管線,建議采用傾斜壓線法,而針對間距相對較大的平行管線,則建議采用水平壓線法;第二是激發(fā)法。即考慮干擾地下管線與線圈間的對應關系,經正交放置的方式對干擾進行合理控制。測量過程中可以對發(fā)射線圈位置進行調節(jié),以合理選擇目標管線激法??紤]地下管線檢測地點是否具備可激發(fā)的拐彎或分叉條件,同時對發(fā)射線圈磁矩進行核對,確保激發(fā)正常進行;第三是直接法。即對地下管線進行直接充電,通過對電流大小以及充電位置進行合理調節(jié)的方式,以幫助檢測人員掌握地下管線的具體分布情況。
2.4 多電纜管線
受電纜管道通過電流所致電磁干擾因素的影響,在對多電纜地下管線進行測量的過程當中常會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誤差。為盡可能控制誤差,提高檢測精度,目前技術條件下測量人員常選用等效中心修正或夾鉗法對多電纜地下管線進行檢測。其中,等效中心修正是指以電纜井為依據,初步估算地下電纜分布位置以及數量構成,并以電纜幾何中心為等效中心,以修正探測數據,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夾鉗法則適用于地下電纜分布數量相對較少的情況下,主要原因是地下管線電纜排布較為密集的情況下可能生成反向電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檢測精度。
3.地下管線檢測質量控制
3.1 關注施工流程
為進一步提升針對地下管線測量數據的精確性,就需要對管道埋設情況有全面的認識。探測設備在應用于地下管線檢測的過程當中,其信號接收情況與管道埋設深度存在較為密切的關聯(lián)性,若信號接收質量差,則測量數據的精確性無法得到可靠保障。因此,相關測量人員必須充分掌握地下管線的實際埋設深度,并通過對發(fā)射機擺放位置以及測量狀態(tài)的合理調整,提升測量質量水平。同時,對地下管線測量質量的提升還應重視對管道重疊問題的處理。在地下管線探測實踐中,常出現(xiàn)管線相互交叉重疊的問題,若直接經電磁測量法展開探測,勢必會因重疊關系造成測量結果偏差較大。針對這一問題,探測人員需要對重疊進行準確定位,并于管線分叉部位進行定深處理,計算重疊管道深度,并對測量數據進行合理修正。另外,地下管線埋設部位土壤性能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測量結果的精確性。在深度確定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對土壤性能進行驗證性實驗的方式,確保加埋平面位置以及深度與改正系數取值相符合。一般情況下,對于鐵含量較高的土壤,實際檢測中誤差可能性較大;相對潮濕土壤探測精度則更為可靠。
3.2完善并充分利用地下管線資料。
各個地區(qū)應建立地下管線資料檔案,用以整合相關地區(qū)地下管線資料,基于地區(qū)建設大環(huán)境下地下管線敷設施工從未停滯,地下管線承建資料隨之發(fā)生變化,地下管線測量資料越來越多,如若沿用傳統(tǒng)檔案管理方法,將無法有效落實地下管線測量目標,為此需采用先進技術,充分利用地下管線資料,例如可以采用信息化檔案管理技術,以數字化形式統(tǒng)籌相關資料,建立數據庫,應用大數據技術搜集、過濾、更新、挖掘地下管線資料內在價值,借助互聯(lián)網體系,面向需求者實時傳輸地下管線資料,為地下管線測量提供依據。
3.2做好探測方法有效性和探測儀器的一致性、穩(wěn)定性試驗
測量前,測量人員要針對測區(qū)內實際條件,對需要測量管線進行探查方法試驗,切實找到適合本地區(qū)地下管線的探查方法,且不可依據經驗生搬硬套,這樣會造成無謂的人力物力浪費。探測儀器的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必須依據測區(qū)的物理和氣候狀況進行相關的探測。另外,我們在測量時要盡量使用一臺儀器,當然實際工作中更多的情況是使用多臺探測儀,因為這就要求測量人員必須對每臺儀器進行一致性的探測,如果不一致,要確定儀器的修正值。當測區(qū)較大導致測量作業(yè)時間較長時,測量人員還要按照要求對檢驗儀器在施工前、中、后期穩(wěn)定性,測量人員如果發(fā)現(xiàn)儀器性能變化不符合要求,必須及時分析原因,然后要依據分析的原因及測量結果,及時決完成對探查成果進行修正或取舍。
3.3 進行技術交底,采取嚴格的質量驗收制度
接到測量任務后,測量單位要及時組織參與項目測量工作的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技術交底,測量技術人員必須都要掌握相關的技術和質量要求,必須熟知相關的工藝流程,知道并能掌握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和注意事項;另外要求在作業(yè)階段質量管理和技術管理人員都必須掌握質量情況,對生產中的發(fā)現(xiàn)的技術問題以及質量問題必須及時提出修改,修改后要及時檢查,確保質量合格。
結束語
地下管線檢測作業(yè)的開展對于整個城市建設而言意義重大,通過地下管線檢測作業(yè)實施所積累的相關基礎數據信息能夠為數字化城市建設提供重要依據。尤其在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大眾對于地下管線檢測作業(yè)的關注度持續(xù)提升,如何通過對檢測方法的合理應用以及質量控制措施的落實,以確保測量數據的精確性、可靠性,已成為業(yè)內人士高度重視的一項課題。相信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質量控制措施的持續(xù)落實,地下管線測量工作將呈現(xiàn)出科學化、智能化、以及高精度化的發(fā)展趨勢,更進一步為城市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守業(yè).城市綜合地下管線測量的質量控制與方法探討[J].價值工程,2018,37(3):19-20.
[2] 易金忠.地下管線測量方法的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4):370.
[3] 楊士禮,王沙沙.關于地下管線的測量方法及質量控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11):2226.
[4] 劉堅,熊仕穩(wěn).地下管線測量的方法和質量控制研究[J].數字化用戶,2018,24(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