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棟, 李 川, 蘇靖玲
(云南有色地質局勘測設計院,云南 昆明 650200)
昆明市晉寧區(qū)南門農貿市場改造提質工程位于昆明市晉寧區(qū)昆陽街道辦事處,屬拆舊建新工程。擬建場地規(guī)劃總用地面積13 812.75 m2,總建筑面積12 545.26 m2,建筑占地面積7 459.90 m2。為確保該工程施工順利以及保障施工質量,本文對擬建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了研究,為進一步確定施工方案以及制定治理措施提供依據(jù)。
擬建場地位于昆明市滇池湖積盆地南部,對鉆孔混合水位觀測,測得鉆孔穩(wěn)定地下水埋深在0.80~1.90 m之間,水位標高處于1 889.46~1 890.54 m間,高差1.08 m,地下水位高差不大。結合場地土(巖)層組成結構及場地所處宏觀地質環(huán)境綜合分析,場地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型潛水、基巖裂隙水兩類,其特征如下:
(1)第四系孔隙型潛水:賦存于第四系地基土層中,主要由大氣降水、生活用水補給,以大氣蒸發(fā)、地下徑流等方式排泄。
(2)基巖裂隙水:分布于地基深部元古界昆陽群黑山頭組泥質粉砂巖風化裂隙帶中,巖層總體透水性弱,裂隙貫通性較差,巖層富水性弱。主要靠大氣降水及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補給。
對施工場地地下水取樣分析,得出擬建區(qū)域地下水中SO42-含量為23.6 mg/L,Mg2+含量為2.2 mg/L,總礦化度為140.5 mg/L,侵蝕性CO2含量為12.7 mg/L,HCO3-含量為1.20 mg/L,Cl-含量為25.0 mg/L。根據(jù)上述含量可知,擬建區(qū)域地下水對砼結構的腐蝕性等級為微腐蝕,對砼結構中的鋼筋的腐蝕等級為微腐蝕。
根據(jù)土(巖)層的成因、沉積韻律、工程特性及風化程度等,擬建區(qū)域的巖土體結構以及特征如下:
(1)第四系人工填土層(Qml)
①素填土:褐黃、灰褐色,中密狀態(tài)為主,局部稍密狀態(tài),濕-飽和,頂部20 cm為砼地面,主要由碎石、角礫、礫砂等組成,局部為含礫黏性土,重型動力觸探(修正)N63.5為9.5~15.9擊,平均13.1擊。
(2)第四系沖湖積層(Qml)
②粉質黏土:黃褐、褐灰色,可塑狀態(tài)為主,局部軟塑,飽和,中等壓縮性,零星含少量黑色鐵錳質結核及礫石顆粒,土芯無搖震反應,切面稍有光澤反應,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標貫錘擊數(shù)N為3.9~6.6擊,平均5.4擊,層頂埋深0.50~2.20 m。
(3)第四系湖沼積層(Q4l+h)
③泥碳質土:黑色,灰黑色,飽和,軟塑狀態(tài)為主,局部流塑、可塑,高壓縮性,有機質含量Wu平均21.1%,局部段為有機質黏土,整體質輕,屬“三高”軟土,具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壓縮性的特性,標貫錘擊數(shù)N為1.8~3.6擊,平均2.5擊,層頂埋深1.60~11.20 m。
③-1粉質黏土:褐灰色、淺黃灰色,可偏軟塑狀態(tài),局部軟塑,飽和,中等壓縮性。層內局部段含少量有機質,不均勻混粉土團塊,土芯無搖震反應,切面稍有光澤反應,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標貫錘擊數(shù)N為4.7~7.9擊,平均6.3擊,層頂埋深2.40~10.00 m。
③-2粉土:淺灰,灰褐色,稍密狀態(tài),濕,中等壓縮性,層間夾粉質黏土條紋,局部含少量有機質及腐草碎片,土芯搖振反應慢,切面無光澤反應,韌性低,干強度低,標貫錘擊數(shù)(修正)N為8.6~14.1擊,層頂埋深6.60~7.80 m。
④粉質黏土:淺灰色、褐灰色,局部淺黃灰色,可塑狀態(tài),飽和,中等壓縮性。層內局部段含少量有機質,不均勻夾粉土條紋,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標貫錘擊數(shù)N為4.7~10.9擊,平均7.2擊,層頂埋深5.70~19.00 m,層頂標高1 872.80~1 885.26 m。
④-1粉土:灰色,灰褐色,中密狀態(tài),稍濕,中等壓縮性。層間夾粉質黏土條紋,局部含少量有機質及腐草碎片,土芯搖振反應慢,切面無光澤反應,韌性低,干強度低,標貫錘擊數(shù)(修正)N為7.2~10.4擊,平均9.3擊,層頂埋深7.60~18.60 m。
④-2泥碳質土:黑色,灰黑色,飽和,軟塑狀態(tài),高壓縮性,有機質含量Wu平均20.5%,局部段為有機質黏土,整體質輕,屬“三高”軟土,具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壓縮性的特性,標貫錘擊數(shù)N為2.1~2.9擊,平均2.4擊,層頂埋深9.80~15.10 m。
(4)第四系坡殘積層(Q4el+dl)
⑤粉質黏土:棕紅色、褐黃色,飽和,可偏硬塑狀態(tài),局部硬塑狀態(tài),中壓縮性,局部段為黏土,局部含少量全-強風化砂巖小礫石顆粒,切面稍有光澤反應,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標貫錘擊數(shù)N為11.7~18.6擊,平均14.6擊,層頂埋深8.60~23.80 m,層頂標高1 868.11~1 883.10 m。
(5)元古界昆陽群黑山頭組(Pt1hs)
⑥-1全風化泥質粉砂巖:棕黃色,紫紅色,巖石風化程度高,呈全風化土狀,局部夾強風化,見殘余層理結構面,巖芯呈硬塑粉質黏土狀,局部段夾強風化粉砂巖角礫,標貫錘擊數(shù)N為8.5~36.6擊,平均18.9擊,層頂埋深10.00~29.00 m。
⑥強風化泥質粉砂巖:紫紅色,巖性以粉砂質泥巖為主,局部夾砂質板巖,砂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巖層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層間風化差異較明顯,局部段呈中風化狀,鉆探巖芯多呈碎石、碎塊狀,少部分短柱狀,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層頂埋深為15.20~31.20 m。
擬建場地屬滇池湖積盆地南部,為湖積盆地平原地貌,地基土中除分布有①層素填土、③層及④-2層泥碳質土等軟弱土層外,未發(fā)現(xiàn)直接貫穿擬建場地的活動性斷裂存在,鉆孔深度范圍內未發(fā)現(xiàn)暗埋的塘、溝,場地內及周邊無滑坡、泥石流等危及建筑物安全的不良地質作用。綜合判定認為擬建場地屬穩(wěn)定的建筑場地,適宜擬建工程建設。
場區(qū)分布的特殊性巖土主要有人工填土、軟弱土層、殘積土及風化巖。
(1)人工填土:擬建場地內填土主要為地表分布的①層素填土,中密為主,局部稍密;成份以碎石、角礫、礫砂等組成,局部為含礫黏性土,為老填土,局部雖有一定的力學強度,但整體均勻性較差,不可作為基礎持力層使用[1];層厚0.5~3.5 m,局部層厚分布相對較厚地段,在后期樁基施工成孔過程中,孔壁易坍塌或成樁較困難,應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2)軟弱土:擬建場地地基土中分布的軟弱土主要為③層及④-2層泥碳質土。其中,③層泥碳質土層厚0.5~4.8 m,分布于地基土上部;④-2層泥碳質土層厚1.2~5.8 m,分布于地基土中部。上述土層呈軟塑狀態(tài),局部流塑狀態(tài),分布較連續(xù),具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壓縮性的特性,力學性質極差。擬建建筑物應考慮使用樁基礎穿越上述軟弱土層。
(3)殘積土:擬建場地地基土中分布的殘積土層為⑤層粉質黏土。該土層揭露厚度1.70~16.40 m,可偏硬塑狀態(tài),局部硬塑狀態(tài),分布于地基土中下部;層內局部段為黏土,局部含少量全-強風化砂巖小礫石顆粒,雖力學強度整體相對較好,抗變形能力較強。但層內力學性能存在一定的不均勻性,基礎設計時應加以重視。
(4)風化巖:擬建場地地基土中分布的風化巖為⑥-1層全風化泥質粉砂巖及⑥層強風化泥質粉砂巖。其中,⑥-1層全風化泥質粉砂巖,風化程度高,呈土狀,但局部段夾強風化粉砂巖角礫,揭露厚度2.20~17.00 m;⑥層強風化泥質粉砂巖,層間風化差異較明顯,局部段呈中風化狀,巖芯多呈碎石、碎塊狀,少部分短柱狀。上述土(巖)層受風化差異影響,層內力學性能有一定的不均勻性,樁基施工時,應注意合理選用樁型,避免導致各部位樁長差異較大或同一樁長單樁承載力差異大等問題。
地基土分布有軟塑-流塑狀的③層及④-2層泥碳質土,為工程特性不良的軟弱土體,屬飽和軟土,具“三高”特性,富含有機質、力學強度低,壓縮性大,為實測剪切波速Vs<140 m/s的土層,在Ⅷ度區(qū)應考慮其軟土震陷的不利影響[2]。基礎設計應考慮相應的抗震陷措施,不宜采用淺基礎;而采用樁基時,應考慮軟弱土自重固結尚未結束,樁基設計應重視軟弱土產生負摩阻力的影響。加強試樁及工程樁施工質量控制,避免用滿試樁值對擬建建筑物的長期穩(wěn)定和建筑抗震產生不利影響。
擬建場地無基坑工程及邊坡工程分布。地基土中上部分布有③層及④-2層泥碳質土,屬軟弱土層,空間分布較連續(xù),分布厚度較大;采用鉆孔灌注樁作為擬建建筑物的樁基礎時,在樁基成孔過程中若不采取相應的護壁措施,上述軟弱土層易縮頸,導致成孔困難,同時樁身質量不能得到保證[3]。而地基土下部風化巖層中,受風化差異影響,持力層⑥-1層中局部夾雜強風化巖塊、角礫,可能導致預制樁進入持力層困難,而導致各部位樁長差異較大或同一樁長單樁承載力差異大,同時樁基若采用預制樁,因樁基施工對周邊建筑及道路有一定的擠土效應而產生不利影響。
綜上所述,擬建場地屬滇池湖積盆地南西部,為湖積盆地平原地貌,地基土中除分布有軟弱土層外,未發(fā)現(xiàn)直接貫穿擬建場地的活動性斷裂存在,鉆孔深度范圍內未發(fā)現(xiàn)暗埋的塘、溝,場地內及周邊無滑坡、泥石流等危及建筑物安全的不良地質作用。擬建場地屬穩(wěn)定的建筑場地,適宜擬建工程建設。地基土20 m深度范圍分布③-2層及④-1層飽和粉土,為不液化土,擬建場地地基土為不液化地基,在Ⅷ度地震烈度下,可不考慮地震液化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