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街道群力幼兒園 楊媛媛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焙汀敖虒W做合一”三大基本原理。生活教育理論為我們當今的幼兒教育鋪就了一條灑滿陽光的道路,彰顯出重要的借鑒價值。我們在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滲透生活教育理論,獲得了很多有益的啟示。在此,我結合教學實踐作如下幾方面探究。
幼兒階段是各項能力及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而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幼兒以后的語言表達、閱讀、交際等都會有重要的影響,同時語言也是幼兒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重要工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今的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部分幼兒園老師在語言教育活動中脫離幼兒的認知特點、生活體驗等,以傳統(tǒng)的方式開展教學,要求幼兒在課堂上回答提問、不能隨意發(fā)言等。這樣的教育活動背離幼兒的發(fā)展特點,對孩子而言像一潭死水,沒有活力也沒有樂趣。
幼兒園的很多語言教育活動,表面上豐富多彩但卻徒有其表——幼兒在活動中參與性不強。這是因為教師在設計語言活動時,沒有充分考慮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活動設計表現(xiàn)出理想化、規(guī)范化、控制化的特點,活動自始至終都是由教師來主導,這樣的形式難以鍛煉幼兒的語言能力。比如在語言教育活動“快樂一家”中,有的教師會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要求他們要按著教的內容來練習,同時對于在什么時候說話、說什么等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
在語言教育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但是,在不少幼兒園里,幼兒的嘴巴并沒有得到解放——他們大部分時間是在聽老師說,因為老師以為只有讓幼兒多聽自己說,才能學會說,其實這是教師自身的認識誤區(qū),幼兒只有全身心投入到語言實踐活動中才能更有效地鍛煉語言能力。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指出:生活與教育是一體的。最好的成長是生活,幼兒在生活中成長、生活中感悟。幼兒教育要扎根于生活,以服務于幼兒生活為目的。
幼兒正處在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在語言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注意聯(lián)系幼兒的生活,多選擇一些幼兒在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并且喜歡的事情去開展活動,這樣才能讓幼兒感到熟悉,學起來輕松。
比如,在開展語言活動“桃花瓣兒”前,教師帶幼兒到園中去散步,欣賞春天百花盛開的美麗景色,并特意帶幼兒到幾棵桃樹下仔細觀察。一簇簇爭芳吐蕊的桃花,讓小朋友欣喜雀躍:“老師,這花好美啊,好香啊!”“是啊,如果在衣服上畫上一朵桃花該多漂亮??!”“你喜歡,我就給你摘一朵吧?!薄安恍校蠋熣f要愛護樹木花草。”……一陣暖風吹來,吹落了幾朵桃花,小朋友們紛紛彎腰撿了起來,他們對大自然的這一份恩賜非常珍惜,捧到老師面前說:“老師,這么好看的桃花,咱們可以用來做什么呢?”
有了這一次的觀察活動,在組織“桃花瓣兒”語言活動時,幼兒都很樂于參與。在創(chuàng)設情景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欣賞句子:“桃樹媽媽開了花……飄落下來”,于是,幼兒觀賞桃花的體驗再次被喚醒。在接下來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中,幼兒更是暢所欲言,如:桃花瓣像什么呢?他們紛紛回答“像小火苗”“像雪花”“像蝴蝶”……當老師戴上用桃花瓣做成的花環(huán)時,小朋友們都說:“太漂亮了!”老師說:“這些桃花瓣是桃樹媽媽送給老師的,桃樹媽媽還送給了小白兔、小螞蟻、小甲蟲一些花瓣,我們一起去看看它們用桃花瓣做了什么呢?”
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小朋友們就與桃花有過親密接觸,因此在開展活動時他們語言表達的欲望比較強烈,語言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語言能力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在語言教育活動中要關注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通過創(chuàng)設幼兒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幼兒消除緊張心理,大膽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幼兒置身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時會因恐懼、緊張等產生心理障礙而變得沉默不語。因此,教師聯(lián)系幼兒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我喜歡的水果”談話活動中,教師采用了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的教學方式,向幼兒提出問題:“你們一定喜歡吃水果吧?你們都吃過什么水果呢?”問題提出后,幼兒立刻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感受談論起自己認為最好吃的水果——有的幼兒說橘子是最好吃的水果,并說出了為什么好吃;有的幼兒則說喜歡吃火龍果,因為火龍果長得像一團火;還有的幼兒說喜歡吃香蕉,因為香蕉軟軟的,甜甜的,長得像彎彎的月亮……在這樣的情境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此外,教師還可以從幼兒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入手,將幼兒經(jīng)歷過的生活情景作為交談的話題,達到鍛煉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昨天晚上回家,媽媽給你做了什么好吃的菜?睡前給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家里來客人了嗎?你怎么和客人打招呼的,客人有沒有夸你有禮貌?”諸如此類的話題都是源自幼兒的日常生活,幼兒能夠很輕松、快樂、自然地表達出來。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中,“做”是重點,教與學都必須以“做”為核心。將這一理論滲透于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就是讓幼兒自由地表達、大聲地“說”。想讓幼兒自由表達就必須設計一個能夠引起幼兒興趣的話題,讓幼兒圍繞這個話題自由發(fā)言,談出自己的想法——諸如,“看到其他小朋友罵人了,該怎么辦?看到小朋友吃飯?zhí)羰沉?,該怎么辦?看到大哥哥幫助小弟弟,該怎么辦?”等等。在活動中,教師要把時間留給幼兒,不要過多地干涉幼兒的談話,他們在豐富想象力的引領下有可能偏離交流的主題,甚至是離題千里,但這就是幼兒的世界,不需要教師以主導者的身份來糾正、挑錯等。幼兒會在這樣的活動中說出很多奇思妙想,其他幼兒也會與之產生很多共同語言,大家的語言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鍛煉。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等理論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幼兒語言表達的能力,還要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的教學地點不僅僅是在幼兒園,還應延伸于社會、自然等更加廣闊的課堂。
語言能力培養(yǎng)對于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教師對此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將“教學做合一”落實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之中。比如在“春天的朋友”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帶幼兒到公園中去感受春天,讓幼兒去觀察“柳樹”“小燕子”“草坪”“小荷”“桃樹”“金魚”等,由此強化幼兒對這些名稱的概念。激活幼兒思維、開闊幼兒視野,“說”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表達——幼兒會望著柳樹說“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會念出草坪上的標語“我是小草,是你的朋友”;還會看著小荷說“小荷才露尖尖角”;望著小燕子唱“小燕子,穿花衣……”。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在春天的懷抱里插上了翅膀,他們的語言經(jīng)驗也變得豐富多彩。
我們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指導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們將繼續(xù)深入解讀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的真諦,有效地應用在今后的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中,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