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麗
作為一種休憩用品,枕的使用場景多為詩人居室內(nèi),所以含有枕意象的詩歌多以描述詩人日常生活為主。枕意象出現(xiàn)在唐代多種詩歌題材中,在詩人的不同生活場景和境遇之中,枕所承載的詩人情緒是不同的,這也使得枕意象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復(fù)雜多樣。特別是在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歌中,枕頻繁地出現(xiàn),枕意象的內(nèi)涵在二人的筆下也變得更加豐富,在他們的影響下,枕成為后世許多詩人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
一、愛情的表達
枕作為一種寢具,在先秦,甚至更早時期,屬于隱私之物。古人每日早起要將枕收好,不可為外人視,即《禮記·內(nèi)則》中“雞初鳴,咸灌漱,衣服,斂枕簟”。另外,枕在很早的時期就被視為愛情的象征。宋玉在《高唐賦》中寫道:“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焙蟆八]枕”一詞多被用于詩歌中,用于指代男女相悅交歡。如李白《相和歌辭·怨歌行》中的“薦枕嬌夕月,卷衣戀春風(fēng)”,劉長卿《雜曲歌辭·少年行》中的“薦枕青蛾艷,鳴鞭白馬驕”,等等。
古代的鴛鴦?wù)?,象征著夫妻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唐詩中有很多用鴛鴦?wù)?、珊瑚枕代表愛情和夫妻關(guān)系的詩句,所表達的多是離別后對愛人的思念之情,或愛人離開后回憶往昔歲月時內(nèi)心的寂寞。唐朝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到空前繁榮的高度,社會風(fēng)氣相對開放,對自由愛情的追求經(jīng)常成為詩人詩中的內(nèi)容。
枕這一就寢助眠器具令人想到的更多是關(guān)于夜晚的記憶,夜半時分,詩人望著空蕩蕩的枕畔,想起了遠游的愛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女子想起遠方的男子,想到這一別即永遠,內(nèi)心悲傷寂寞。如薛濤的《十離詩·燕離巢》中:“銜泥穢污珊瑚枕,不得梁間更壘巢?!边@首詩是女詩人薛濤因舊情被韋皋驅(qū)逐后所作,感情殷切,字字肺腑。詩人以離巢的燕子自比,回憶起兩人往日交好的時光,后兩句將燕子銜泥臟了珊瑚枕比喻自己因與其他人的交往而遭受嫌棄。
枕在詩歌中,特別是愛情詩中出現(xiàn)時常常象征戀人或夫妻間深厚的感情,如王煥的:“八蠶薄絮鴛鴦綺,半夜佳期并枕眠。”(《惆悵詩十二首》其一)劉皂的:“珊瑚枕上千行淚,不是思君是恨君?!保ā堕L門怨》)權(quán)德輿的:“淚盡珊瑚枕,魂銷玳瑁床?!保ā队衽_體十二首》其四)
在愛情詩中,枕的意義超越了器具的層面,成為詩人情感的承載物。思婦看到枕,觸發(fā)相思之情;愛情中的女子看到枕,想起與愛人共同度過的美好夜晚;棄婦看到枕,內(nèi)心悲恨交加;待嫁女子看到枕,幻想著美滿婚姻生活。在文學(xué)中,枕從未脫離愛情這一主題,抒情詩中的枕總是暗含著詩人復(fù)雜的思緒。枕這一意象在表達愛情主題的詩歌中,常常以女子的口吻訴說內(nèi)心世界,這種視角也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淋漓盡致、感人肺腑。
二、羈旅愁思
唐代詩人有讀書山林和漫游的傳統(tǒng),客居他鄉(xiāng)的詩人時常作詩傾訴內(nèi)心的思念與愁苦。另外,唐朝詩人多有做官被貶的經(jīng)歷,他們常常被貶去偏遠落后的地區(qū),此種境遇下的詩人內(nèi)心苦悶,在異鄉(xiāng)冰冷的驛館孤枕難眠。
古代陸路交通不發(fā)達,出行多選擇水路,詩人乘一葉扁舟,故鄉(xiāng)漸遠,到了夜晚,河水冒著寒氣,詩人躺在冰冷的船上看著水流,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遇,漂泊之感涌上心頭。元稹詩曰:“燈暗酒醒顛倒枕,五更斜月入空船?!保ā端奘墶罚?quán)德輿詩曰:“扣船乘曉月,欹枕聽回灘?!保ā稌园l(fā)桐廬》)在這一類詩歌中,枕意象頻繁出現(xiàn),詩人或感嘆自己命運多舛,或表達旅途生活的孤獨寂寞,或表達對親友的思念,如白居易的《冬至宿楊梅館》:“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若為獨宿楊梅館,冷枕單床一病身。”
盛唐以后,邊關(guān)戰(zhàn)爭頻發(fā),國家危在旦夕,棄筆從戎的詩人比比皆是,他們渴望在戰(zhàn)場上與敵人廝殺,報效祖國。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使無數(shù)家庭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詩人筆下出現(xiàn)了“國破山河在”的景象。為了躲避戰(zhàn)亂,詩人常常流離在外,居無定所的逃亡生活使他們夜不能寐,對國家形勢滿懷擔憂。作為最敏感的群體,詩人們將家國之恨訴諸詩歌,將自己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暴露給世人,如杜甫在《九日五首》中的:“系舟身萬里,伏枕淚雙痕。”在《清明二首》中的:“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睉?zhàn)爭使詩人流離他鄉(xiāng),數(shù)十年漂泊無依,蒼老與疾病使他難以入睡,伏枕淚流成為詩人的日常。
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看,枕屬于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寢具,在主人困倦時,能助其安眠。從意象的角度看,暖枕代表的是溫暖、安定、舒適,冷枕、寒枕代表旅途的勞頓和內(nèi)心的凄涼。枕在文學(xué)作品中象征著溫暖、安穩(wěn)和家,漂泊在異鄉(xiāng)的詩人或因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或因當下坎坷的境遇,或因旅途中惡劣的環(huán)境,總會勾起詩人內(nèi)心對自身遭遇產(chǎn)生的凄涼之感。與其說他們寫的是身下之枕的冰冷,倒不如說是對故鄉(xiāng)之枕的想念與渴望,對羈旅生活的厭倦。
三、病中哀嘆與生命之思
唐代,詩歌發(fā)展到鼎盛時期,詩人數(shù)量空前增加,詩歌創(chuàng)作空前繁盛,創(chuàng)作素材相比先唐更加廣泛。這一時期,日常生活成為詩人作詩時關(guān)注的重點,詩人的筆觸隨著時間的變遷而轉(zhuǎn)換,四時之景在詩人的筆下豐富多彩,詩人在四季的變遷中感嘆生命的流逝,白居易曾經(jīng)在詩歌中寫“光陰與時節(jié),先感是詩人”,對于環(huán)境變化的敏感,成就了詩人,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影響。
臥病在床的詩人常常會因身體的局限而感嘆時光的流逝以及生命的短暫。枕是病中人身體的依靠,更是詩人想擺脫的禁錮。因此,詩人為排解內(nèi)心的悵惘,經(jīng)常病中作詩贈寄親友。枕意象在此類詩歌中通常承載著詩人的消極心態(tài),如張籍的《臥疾》一詩:“春雨枕席冷,窗前新禽鳴?!?/p>
表達此類思想感情的詩歌還有張祜的《病后訪山客》:“久病倦衾枕,獨行來訪君?!眲⒂礤a的《聞董評事疾因以書贈》:“欹枕晝眠靜,折巾秋鬢疏?!辈≈械脑娙艘蛏眢w原因不能下榻,又因為身體上的病痛而內(nèi)心苦悶,“倦枕”其實是對病中狀態(tài)的厭倦。疾病詩中的枕意象更真切地寫出了疾病狀態(tài)下詩人的無力與虛弱,病中的詩人與枕是相依相伴的關(guān)系,枕在此場景下表現(xiàn)出詩人對自身的關(guān)注和對生命的體悟。
四、寄情山水的禪理
詩人在生活中,特別是仕途遭遇重重打擊和挫折之后,往往轉(zhuǎn)而隱居山林或者回歸田園。重返自然之后詩人的詩歌常常以描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隱居志向為主題。枕意象在這一類詩歌中頻繁出現(xiàn),因枕在生活中象征著安逸與閑適,枕在此類詩中多與其他特定的意象組合使用,傳達詩人的志向,表達詩人的心境。
唐代詩人,或因懷才不遇,或因黨派之爭,宦官讒言,仕途不順,對官場失望,選擇遁世隱居山林,與世隔絕,方干是其中的一位。他才華橫溢,深受徐凝器重,但因朝廷腐敗,嫉賢妒能未被起用,最終選擇隱居鏡湖,與清風(fēng)、明月為伴。隱居鏡湖的方干與當?shù)厣藭r有交往,并留有唱和的詩作,如《寄石湓清越上人》,詩中將枕意象和云意象的組合,襯托出詩僧的脫俗,也使枕這一器具擺脫了世俗氣息,平添一種出世隱逸的清冷。
在表達出世情懷的詩歌中,枕意象常常與鶴意象、云意象、松意象等組合,形成獨特的意象群。云、鶴、松、猿等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都是隱者的象征,也傳達出隱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出世的決心。如嚴維的《夏日納涼》:
山陰過野客,鏡里接仙郎。盥漱臨寒水,褰闈入夏堂。
杉松交日影,枕簟上湖光。袞袞承嘉話,清風(fēng)納晚涼。
隱者居于山中人跡罕至之處,平日沒有外人的叨擾,日日與自然相伴,白天杉樹松枝遮擋陽光,詩人于枕簟之上欣賞湖光水色。杉松、日影、枕簟、湖光、夏風(fēng)一組意象的組合展現(xiàn)出詩人瀟灑詩意的隱居生活。
隱逸生活不只是清冷的,還有溫暖的。如許渾的《溪亭二首》:“暖枕眠溪柳,僧齋昨夜期。茶香秋夢后,松韻晚吟時。”
五、回歸田園的閑適
枕作為尋常百姓家的物件,沾染著世俗的氣息;作為室內(nèi)起居物品,體現(xiàn)著主人的身份、習(xí)慣、性格等個人特點。唐代文人受其時代的影響,一方面積極追求仕途,一片丹心為祖國。另一方面,屢次被貶后的文人或選擇回歸田園,等待再次被起用,或者棄官選擇遠離塵世喧囂,隱居深山老林,不問世事。不過,雖然隱居世外,但許多文人還是心存不甘的,于是他們選擇一邊回歸田園,與官場友人酬唱交游,一邊心向魏闕,等待機會重返仕途。回歸田園的文人隔絕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享受當下悠閑恬靜的村居生活,他們的關(guān)注視角也進而轉(zhuǎn)向日常的生活瑣事,把各種生活場景寫入詩歌。枕在閑居的詩人那里因此成了每日相親相伴的必備品,詩人作品中枕的出現(xiàn)使詩歌意境更加淡然平易。
唐代選取枕入詩最頻繁的詩人當屬白居易,一方面與其人生經(jīng)歷有關(guān),白居易的官途因黨派之爭而跌宕起伏,幾度浮沉,詩人也幾度回歸田園,白居易大量的詩作都與自己的退官回歸的田園生活有關(guān),枕意象常常會出現(xiàn)在這一類詩歌中。另一方面,以枕入詩與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有關(guān)。元白詩派倡導(dǎo)“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詩風(fēng)通俗,經(jīng)常引日常生活場景入詩,枕作為日常生活用品也被白居易頻繁使用。
據(jù)筆者統(tǒng)計,白居易的詩歌中枕的出現(xiàn)達八十五次之多,他是唐代使用枕最為頻繁的詩人。白居易在其田園詩中多次描寫了自己與枕相伴的退官生活,如《新秋喜涼》中:“衣裳朝不潤,枕簟夜相親?!边@里的枕帶給詩人的是一種身體上的舒適與內(nèi)心的安逸?!稓q除夜對酒》中:“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爐眠?!毕阏硎菫榉奖闳藗兏玫厝胨谱鞯囊环N枕頭,這種枕頭以將菊花、玫瑰花、桂花等天然香花香草為枕芯而得名。唐代,菊枕比較流行。詩人枕香枕不僅是詩意生活的體現(xiàn),也能起到保健養(yǎng)生的效果。由此可見,晚年白居易田園生活是十分閑適愜意的。
世俗生活中的詩人也脫離不了枕這一老百姓日日親近的器物,甚至在詩人的筆下,枕成了詩人享受當下閑適生活不可或缺之物,由枕意象傳達出的詩人的閑情更加親切可感,在枕意象的襯托下,詩人的田園生活也更顯得愜意,詩人隨遇而安的形象也更加鮮明。
六、枕意象與詩人的人格
通過日常生活之物可窺見物品主人不同的身份與性格:布料做成的枕或木頭制成的枕一般供平常老百姓或經(jīng)濟狀況一般的人使用;獸角、玉石制作的枕一般屬于經(jīng)濟狀況較好,或地位較高的人;用石頭作枕的人一般無拘無束,百無禁忌,追求天然與自由的生活。中國人自古便相信日日使用的物品會沾染上主人的氣息,與使用者的精神品格一致,古代喜歡以客觀事物比喻人的品質(zhì),如把君子比作稀有珍貴的美玉,玉枕在文人的眼中是美好品格的人才配享有的物品。因此詩人把玉枕贈予自己欣賞的人,并作詩夸獎對方的美好品德,以枕比德。詩僧皎然曾創(chuàng)作《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和《花石長枕歌荅章居士贈》兩首詩贈予好友,歌頌對方的美好品德。
中晚唐時期,詩人之間經(jīng)常作詩唱和,或作詩贈友人,劉禹錫曾作《贈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詩獎之》贈予元稹,贊美元稹的文章氣勢如虹。
唐代大興寺廟,出現(xiàn)士人讀書寺廟的風(fēng)氣,而當他們在仕途遭遇不公后又會選擇再次遁世,隱居于山林或者寺廟。因此,在他們的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寺廟生活場景的描寫。另外,中晚唐時期,禪宗興盛,出現(xiàn)了詩僧這一創(chuàng)作群體,如皎然、齊己、寒山等。寒山經(jīng)常作詩描繪自己快意的隱居生活,如“經(jīng)眠虎頭枕,昔坐象牙床”(《詩三百三首》其一八三)、“細草作臥褥,青天為被蓋??旎钫硎^,天地任變改”(《詩三百三首》其一六三)、“住茲丹桂下,且枕白云眠”(《詩三百三首》其二九五)。寒山昔日飽讀詩書,借虎頭枕入眠,這是世人的眼中向往和認同的生活方式,但在寒山的心中以山中石頭作枕,枕著白云睡覺的生活更加恣意,他享受這樣縱情天地、毫無拘束的生活,并作詩記錄自己的心情,寒山的詩作與人格也被后世所贊揚。
唐代詩人經(jīng)常用枕意象來代表人的品質(zhì)以及自己的志向,其中石枕最常被引用。前文提及的石枕并非石頭,而是由玉器制成。玉在古代常常用來比喻君子高尚的品德,古人有“一片冰心在玉壺”“君子如玉”的贊美。而使用玉做成的枕也象征著其主人的高潔品質(zhì)。
七、結(jié)語
古代各種材質(zhì)、造型的枕得益于古代人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才能,不同種類的枕有不同的功能:養(yǎng)生、助眠、增添生活情趣等。詩人們從生活取材,賦予枕不同的精神象征:玉枕象征著所有者的高尚品德;角枕刻畫著世俗老翁的形象;石頭作枕,表達狂士的恣肆率性……枕在唐代已不僅僅是一種助眠工具,更是詩人詩情雅致、高潔人格的象征。韓愈的木枕、白居易的通中枕與香枕、李商隱的琥珀枕、寒山的虎頭枕、陸龜蒙的警枕……不同的枕沾染著其主人的不同氣質(zhì),也傳達出其主人的悲喜榮辱。
在尋常人的眼中,枕只是夜晚睡眠的工具,并沒有特殊意義。但詩人“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四時交替,天地萬物在他們的眼中都是有感情的,因創(chuàng)作當下的境遇和情緒的變化,他們筆下的枕也成為其情感的投射,枕意象在這種情況下被詩人選擇,用于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枕意象與不同意象的組合使用使詩歌意境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當枕意象與暖色調(diào)的日光、火爐、春風(fēng)等意象組合出現(xiàn)在詩歌中,詩歌呈現(xiàn)的是溫暖舒適的意境。當枕意象與舟船、猿、雨、淚等冷色調(diào)的意象組合使用時,詩歌呈現(xiàn)出的卻是凄涼冰冷的意境。也正是由于詩人不同場景下使用的不同意象組合,賦予了枕意象情感表達的豐富性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