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正偉
小區(qū)門前新開了一家古琴店,不時有清脆悅耳、宛若天籟的古典名曲從店內(nèi)飄出。這琴聲,時而寬闊蒼涼,如臨深山;時而凄然悲切,如感秋意;時而深邃低沉,如觀江河;時而清新流暢,如處靜夜;時而余音裊裊,如鳥鳴脆,引人入勝。每天上下班時,我都會不由地沉醉于古琴那獨有的含蓄深沉、悠揚委婉、典雅舒緩的意境之中,仿佛在這個喧囂的塵世找到了一處安心的凈土。
一直喜歡古琴的優(yōu)美,也欣賞它的古典。兒時,沒有電視,缺乏課外書籍,只有在上海工作的舅舅贈送的一部單放機和兩盤《中國古琴十大名曲》磁帶成了我的至愛,閑暇之余,不厭其煩,醉于其中,反復播放,傾心聆聽,常常達到忘我的境界。那時,不懂音樂,卻能感覺到古琴的音色清晰純美,音韻悠長,沙啞中略帶幾分清脆,生澀中夾帶幾分鏗鏘,低沉中纏綿著悠遠,縹緲中徘徊著迷離,仿佛回旋在天邊,又似乎繚繞在夢里,既能讓人從中聽到“瀟湘水云東流去,山河萬里恨悠悠”的國樂之靈魂,也能聽到“一劍沖天氣貫虹,士為知己意從容”的天地之精神,更能聽到“高山峨峨流水悠,知音寥寥弦聲渺”的圣人之呼喚。對我來說,生活中心情煩躁時,聽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結于心的煩悶與憂愁,不僅悅耳悅心,還豐富了文化內(nèi)涵,提升了自己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和氣質。
古琴位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作為一種樂器,古琴獨特而神奇,本身有一些頗為耐人尋味之處。如琴面呈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面,代表著地,合乎傳統(tǒng)“天圓地方”之說,琴身整體長三尺六寸余,代表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三個徽,代表著一年12個月和1個閏月。古琴最初為五根弦,象征著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悼念亡子伯邑考,加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紂時為鼓舞士氣,又添了一根弦。故古琴又被稱為“文武七弦琴”?!对娊?jīng)》的第一首詩描寫的就是以琴瑟鐘鼓討好一位年輕女子。在另一首詩《小雅·鹿鳴》中則是一群人帶著滿籃的野餐食物去野外郊游。就像現(xiàn)在的人帶著吉他那樣,古時的中國人帶的是古琴和瑟。據(jù)蔡邕的《琴操》講,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于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他周游列國徒勞無獲,心情沉重地返回魯國。途經(jīng)一幽暗的山谷,見到一株蘭花,不禁喟嘆:“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庇谑峭\嚀崆伲删土恕队奶m》這一古琴名曲。《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驚險故事《空城計》,古琴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魏晉時期嵇康所書的《琴賦》,可謂古琴藝術的“圣經(jīng)”。以詩一般的短小篇幅詳盡地描述了古琴的結構、各種音色和旋律,從審美的角度將該樂器上升到一個近乎神秘的高度。嵇康雖說深受道家的影響,但就古琴而言,他卻與儒家為伍,在《琴賦》中清楚地表明,聽琴如修禪,有靜心之效。也就是說,一首高雅的古琴名曲可以起到“靜心”的效果,使人心境開闊,進入一個清澈平和的意境,從而達到如哲學家列子所說的“可以如落葉隨風飄來飄去”,但不知究竟是“風隨我而行還是我乘風而去”的境界?;蛟S,道家用其入靜,儒家用其正聲禮教,也正是緣于此。
古琴樂曲往往開始時有一段帶泛音的前奏,接著進入一種意境,讓人沉浸于一種和雅高貴、悠遠沉靜的音律之中,腦海中不知不覺想起一些縹緲遙遠的事物,一段記憶、一次機遇、一個夢境,一座海市蜃樓、一幅蓬萊仙境、一種“行山野,鉆林莽”的江湖情懷,一切是平平的、淡淡的,卻慢慢浸潤著人心,讓人遠離浮躁和喧囂,回歸無上自然。那聲音,有時像一只仙鶴舞蹈時的鳴叫,有時像掛在一根細線上的小鈴,隨風搖曳,叮當作響;有時像一只啄木鳥在冬日里執(zhí)著地敲打著樹樁覓食,時高時低,斷斷續(xù)續(xù)。有的聲音聽上去像僧人敲著大銅鐘,有的像嘩嘩的流水聲,有的則像被鳥兒叼在嘴邊的無助的蟬的嘶鳴。那音韻,聽著聽著,時而能激起人闖蕩江湖的念頭,時而能勾起人歸隱山林的心思。在古琴優(yōu)美的旋律里,進則是天下,退則是田園,而更多的時候,卻能使人靜下心來,幽幽低思,輕輕撫摸自己歷盡坎坷的一生。就像我當年最喜歡聽的《春曉吟》那部曲子,它描寫的是冬去春來自然界的變化,開始的時候很沉重,正如冬天,但遠遠地就能聽見春天輕快的旋律,潺潺溪水開始流淌,漸漸打破了那黑暗沉重之感,萬物包括聲音都在轉換,轉換成明快的情緒,大自然在一個冬天的沉寂之后復蘇時發(fā)出的那些明亮的聲音越來越柔和,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開闊,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還有一首描寫纖柔的梅花不畏嚴冬在風中舞蹈的《梅花三弄》亦是如此。
古人云:“琴者,情也;琴者,禁也?!鼻偈枪糯娜松钪刑找鄙硇摹⑿蘖曌晕冶夭豢缮俚牟糠?,換句話說,琴不是彈給別人聽,而是彈給自己聽的。所以,對于古琴來說,這種樂器的品性可謂獨一無二,它發(fā)出的音能讓人類與大自然溝通,觸及人的靈魂深處。如果能夠把它在恰當?shù)臅r候恰如其分地彈出來的話,一個音也就夠了。但完美地彈出一個音絕不是目的,關鍵在于彈琴者通過音樂達到對人生的領悟。古代讀書人以文抒己懷,以琴彈己心,為自娛自樂。置身幽篁,據(jù)案兀坐,燃香一炷,撫琴清夜。對于那些真正深入古琴音樂奇異世界的人來說,或許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曲調,音樂存于自己的內(nèi)心,或許就足夠。詩人陶淵明在一首詩中寫道:“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據(jù)說陶淵明時常靜坐著,膝上是一張無弦的琴,輕聲低吟。讓人聯(lián)想到貝多芬雖然耳聾,卻寫出了最令人震撼的音樂作品。
彈古琴是古人十分重視的活動,或仕女撫琴于花前月下,或隱士撫琴于山崖古泉,或名妓撫琴于庭宴之間,懸崖飛瀑、茂林修竹、山間茅舍、高樓亭臺,都是古人撫琴之處,賦予撫琴文化豐富內(nèi)涵。我在國家博物館看到一面出自唐代的銅鏡,飾圖描繪一身著古裝的男人坐在竹林間,膝上置一張古琴,在他面前有張擺著香爐的矮桌。最上面,可見太陽(代表陽性的),半掩在神奇吉祥的云霞(代表陰性的)之后。正中是鏡鈕,呈烏龜狀,在荷葉上探身水池中,前面起伏著幾座奇山異峰。鏡的右邊,在幾棵樹下,可見一只鳳凰,伸爪展翅,仿佛為古琴聲所動,停駐在那怪巖上。這幅充滿了表達有關古琴理念的象征性圖畫,使人聯(lián)想到一種和諧超脫的寧靜生活。清澈的琴聲凈化了撫琴者的精神,大自然的奇跡呈現(xiàn)于他面前。
上師范后,我選修了古典音樂,終于與古琴有了親密的接觸和基本的了解,也對此有了深刻的體會。記得,第一次看古琴的減字譜的時候,感覺像看天書。學新曲子時最喜歡聽老師講曲子的歷史故事??吹酱髱焸冞厯崆龠叧~常常會被感動。比如:彈《鷗鷺忘機》時,就會聯(lián)想到那個漁夫和一群海鷗的故事,就能感覺到寬闊的大海;彈《欸乃》時,如果聯(lián)想到那些在長江邊上的船夫和纖夫,拖著沉重的船逆流而上,走過迷霧籠罩的竹林險灘所付出的艱辛,才能從那有力的和弦中聽到槳櫓的吱呀聲;彈《流水》時,每當曲子由跳動瀑布般接連不斷的音調組合而成,讓人不由聯(lián)想到山谷中瀑布飛流直下和溪石間潺潺的流水聲,心情隨之不斷起伏。由此看來,彈古琴不只是操練一門技藝,更是一種純凈精神、排除私欲雜念,與大自然和睦相處的方法。在彈琴的過程中通過修煉自己的呼吸,調勻自己整個氣息的流轉,讓自己能夠定下心來,性格變得沉穩(wěn),心態(tài)變得平和。
明代祝枝山寫有一對聯(lián):“石壁掛藤通篆意,桐蔭滴露聆琴聲?!惫徘偈且环N安靜的樂器,它音域寬廣,既醇和淡雅,又清亮綿遠,意趣高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古琴音樂無論是描寫高山大川,還是描寫鴻雁高飛,或是描寫離別哀婉之情,節(jié)奏大都比較緩慢?!办o”可以說是古琴聲音的最大特點,這里的“靜”包含了安靜的環(huán)境和平和的心境兩層含義。古琴的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靜。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泛音像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瑞典漢學家林西莉認為古琴“如寺廟屋檐下的風鈴”,是孤獨的。說它孤獨,是因為它回旋往復的音色,是一種往心里去的吟哦,其韻裊裊、象外之致的味道,又似一炷香慢慢地在空中舞蹈,且實且虛,繚繞而去,仿佛中國畫中的那種水墨煙云,留白處蔓延悠遠。
古琴在古時的歲月里一直是中國文人的重要樂器。許多優(yōu)秀的琴師不是高僧就是哲人,彈奏古琴對于他們乃是自我修行的一種方式,正如參禪,是解脫自我、求索智慧的一種途徑。而對于疲憊的官宦、被貶謫流放的官員或者貧寒的詩人們來說,彈琴又能幫助他們逃避冷酷的現(xiàn)實,回歸平靜祥和,接近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在這一方面,伯牙的經(jīng)歷可稱為后世的典范。傳說,伯牙曾跟隨成連學琴,雖用功勤奮,但終難達到神情專一的境界。于是成連帶領伯牙來到蓬萊仙境,自己劃槳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終不見成連先生回來。此時,四周一片寂靜,只聽到海浪洶涌澎湃地拍打著巖石,發(fā)出崖崩谷裂的濤聲;天空群鳥悲鳴,久久回蕩。見此情景,伯牙不禁觸動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彈唱起來。他終于明白成連先生正是要他體會這種天人交融的意境,來轉移他的性情。后來,伯牙果真成為天下鼓琴高手。
古琴不單是一件樂器,更是一面心靈的鏡子。古琴音樂三音交錯、變幻無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萬壑松風、水光云影、蟲鳴鳥語及人情復雜之思和宗教哲學之理,盡能蘊涵表達。自古以來,古琴便是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用以修身養(yǎng)性、增長智慧的首選。中國歷代文人皆講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每當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時,通常選擇由儒入道,將關注點從紛攘的外界拉回到豐富的內(nèi)心,逍遙隱逸,寄情山水,親近廣闊的大自然,琴道便成了其生活里平和心態(tài),排解郁悶的獨特手段。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8月22日,美國宇宙飛船“旅行者”號發(fā)射的時候,隨船有張代表地球的金碟唱片,二十七首曲目中的一首便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彈奏的《流水》。
“知音”對于彈古琴的人來說至今仍是個寓意深刻的詞,尤其是指那些真正懂得自己的最親密的朋友。著于公元前三世紀的《列子》中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是關于琴師俞伯牙和樵夫鐘子期的友誼的。子期與出游在外,正在河畔彈《高山流水》的伯牙邂逅。他坐下來聆聽。伯牙一邊彈,一邊想象著沖天而起的高山。這時,子期嘆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而后伯牙繼續(xù)彈奏,想象著山間的溪流,子期就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辈缽奈从鲆娺^如此深解其琴聲和音樂的人,倆人很快成為知己。后來,伯牙奔忙于眾多公務,當他再次路過初識子期的地方,方得知子期已過世。伯牙痛失唯一懂得他音樂的知己,挑斷琴弦,傷悲之至,從此不復鼓琴,因為再也沒有人能夠懂得他的音樂。歐陽修在《三琴記》中,描寫了他同古琴的關系:“余自少不喜鄭衛(wèi),獨愛琴音,尤愛《小流水》曲。平生患難,南北奔馳。琴曲率皆廢忘,獨《流水》一曲,夢寢不忘。今老矣,猶時時能作之。其他不過數(shù)小調弄,足以自娛。琴曲不必多學,要于自適?!薄芭l(fā)沖冠”的岳將軍更是在“知音”難遇,壯志難酬的孤憤情態(tài)下用他彎過大弓降過烈馬的手,在《小重山》里發(fā)出了“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驚天一問。
“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敝那偾耳t鷺忘機》,講的是一個長期出海的漁夫的故事。海鷗總是圍著漁夫盤旋,而且對漁夫很依順,漁夫可以撫摸它們,而他從不濫用它們的信賴。漁夫的父親聽說此事,讓他帶幾只海鷗回家玩。當漁夫下次再劃船出海時,海鷗都飛在高空,不再像平日那樣降落下來了。這個故事源自《列子》,說的是唯有無二心、不功利的人才能與自然和睦相處。著名思想家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古琴的音色,不似二胡如泣如訴,卻比之婉轉纏綿;不如古箏響亮歡快,卻見平和沉穩(wěn);不像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盤式的直接了然,而更加細膩含蓄。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時今日,我們不妨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舒暢優(yōu)雅的小空間,聽一曲恬淡、平和的古琴音樂,既可靜心又可養(yǎng)生,人事間的一切煩憂,或許瞬間就會化為烏有。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惫徘?,除了作為樂器給人帶來聽覺上的享受,更多的是承載了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和幾千年的中國文人精神。今人已多不彈古調,但無論時代怎么發(fā)展變遷,其“靄靄春風細,瑯瑯環(huán)佩音。垂簾新燕語,滄海老龍吟”的音樂魅力至今絲毫未減,給人精神上帶來的享受依舊是獨一無二的。
責任編輯 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