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慧玉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教材作為教學的根本,合理利用文本繪畫內容,更加全面地描述學生的實際生活,積極開展課堂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利用文本繪畫的方式,充分展現(xiàn)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內容,這樣不僅與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相符,而且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與教師會積極交流,學生與學生也會互相探究,進而形成廣泛的認知,提升道德與法治學習效果。同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很多與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相符的兒歌和故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兒歌和故事,從而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順利開展。
例如在學習《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這一課時,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與該節(jié)課內容相關的繪本,并且要求學生認真評價課件中的行為。這種方式表面上來看是學生評價課件,實際上是讓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自身行為展開回憶,進而有效改正自身生活中的不良習慣,使父母少為自己操心。同時通過學習該節(jié)課程,使學生養(yǎng)成孝順父母、尊敬父母的良好品質。
再比如學習《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這一課時,教師要以文章內容為基礎編寫相應的故事,然后將故事錄制成音頻,在課堂教學中播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將正確地做事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融入到故事中,學生一邊聽故事,一邊思考,在放松的心情中學習到更多知識,了解到作為一名小學生要積極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做一名合格的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但是目前我國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案例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jīng)歷不相符,這使小學生無法掌握和理解課程內容,嚴重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思維會混亂。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以學生實際生活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選擇可用的生活素材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比如在學習《變廢為寶有妙招》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懂得節(jié)約和變廢為寶是光榮的、可取的,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生活中變廢為寶的視頻:視頻中一位老奶奶用空飲料瓶制作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并且在商場中出售,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當學生觀看完視頻后,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咱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廢品可以變成寶貝呢?”,隨后要求學生自己利用生活廢品做成一件藝術品。這種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很多廢品都是有利用價值的。
現(xiàn)階段,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過分重視學校教育,沒有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視性。而家庭教育對小學生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家庭教育效果,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效結合在一起[1]。定期做家訪,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狀態(tài),理解學生的學習思想,制定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愉快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
例如在學習《學會溝通交流》這一課時,其中包含著與家庭教育相關的內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以此為突破點,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結合,進而強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向學生詳細闡述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隨后為每一位同學發(fā)一張表格,要求學生在表格中描述自己與父母存在的溝通問題。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鼓勵學生將表格交給自己的父母,與父母積極交流自己的想法,向父母闡述存在的溝通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消除學生與家長間的隔閡,而且有利于父母了解學生的想法,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正視自身的不足,合理利用故事、兒歌、文本繪本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緊密聯(lián)系學生實際生活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積極利用家校聯(lián)合的方式,拉近學生與家長間的距離,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從整體上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