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級漢語綜合課教材編寫及使用中的文化因素
      ——以《現代漢語高級教程》(修訂本)為例

      2021-11-21 16:17:59馬樹德
      英語知識 2021年3期
      關鍵詞:漢語課文語言

      馬樹德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北京)

      1.引言

      以漢語言為主專業(yè)的國際學生,經歷了漢語學習的基礎和中級階段,開始研習以高級漢語綜合課為主干的專業(yè)學習時,會不自覺地產生畏難情緒。這時,教師有責任在開課前跟他們作一說明:

      我們現在要邁上一個新臺階。這個臺階比較高。這是因為在基礎階段,我們所接觸、所學習的漢語,是教師為教學之需所編寫的,是教材中的漢語,盡管合乎語法、合乎規(guī)范,但與現實中的使用不盡相同,因此可稱之為“人造漢語”。教師的根本目的,自然是通過學習讓大家掌握一定數量的、最常用的漢字與詞匯,在學會簡單的敘事與交際能力的同時,較為系統(tǒng)地學習并掌握基本的漢語語法,并借以學習和見識各種各樣的語言點。現在我們進入了專業(yè)學習階段,學習的是高級漢語,所接觸并要學習的,都是作家作品原文,包括名家名篇,都是純“自然態(tài)”的,可稱之為“原貌漢語”。作家作品原文,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語言習慣、語言風格,都有其唯一性,很難模仿,因此與“人造漢語”有著很大的差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再特別關注某個詞語是甲級還是丁級,不再系統(tǒng)地講解語法而只在開始時對過去所學做一些提示與歸納,然后便開始關注修辭、篇章結構法并對語用知識進行簡要分析。在作家的作品中,有許多表達可能不符合所謂的“語言規(guī)范”——這或許與漢語的一個特點有關,即在表現語法關系時常常是沒有標記的。另外,成語也開始出現,有的篇目中多,有的篇目中少,并無定規(guī)。因此,無論臺階有多高,大家都得邁上去。沒有什么簡易的辦法,也沒有捷徑可走,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培養(yǎng)出興趣,付出艱辛和努力。

      以上從“人造漢語”到“原貌漢語”的說明,既是讓學生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也是給他們加油鼓勁兒。實際上,高級漢語除了語言之難,更難的或許是語言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識,所表現的文化內容、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以及所透露的文化信息。之所以在說明中沒有著重強調,是因為這些“文化”融匯于作品的語言當中,無法用簡單的語言概括。

      我們教的是語言課,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聽、說、讀、寫技能和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一定的文化知識。所以,語言課本身也包含著文化內容或文化因素的教學”(程棠,2000:167)。對于國際學生來說,如果文化問題不解決,要想真正讀懂并理解作品,進而把漢語學好,可以說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備課時吃透教材,在課上能對文化知識點作出準確的介紹和闡釋,對于教師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人造漢語”到“原貌漢語”,中間是語用、語境和文化因素的融入。關于文化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所以本文的思路,將過渡到“怎么編材”(教材研究)和“怎么教文化”(教學法)的具體闡述上來。

      2.從編材選目看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是《現代漢語高級教程》(修訂本)(馬樹德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分為上中下三冊,每冊10篇課文,共計30篇。在編材之初,并未從文化角度設計,記得2001年申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時,我們在“本書特色”一欄就寫著:“在篇目選擇方面,注意課文素材的時間性和題材、體裁的多樣性……遵循‘結構-功能’相結合的原則,注意文化因素的滲透……注重系統(tǒng)性,明確階段性?!?/p>

      可見初心仍然是從語言出發(fā)的,主要是基于這樣的考慮——“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固然是‘水乳交融’‘血肉相依’的關系,但語言與文化畢竟不能等同。語言自身還有自己的特點”(程棠,2000: 175)。所以,我們編材中的首要角度還是語言學習,并不以文化為重心,更非唯文化論,卻在每篇課文中都透出了濃濃的中國味兒,潛意識里照顧到了文化的多個方面。

      在難度方面,雖然當時并沒有文化類大綱可以作為編材的參考,但我們依然傾向于把“有形”的文化往前放,把“無形”的文化往后放,對文化點的設置有一個大致的安排,下冊的難度明顯比上冊、中冊要高一些。我們選列其中的一半篇目,予以解題:

      (1)上冊

      第一課,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作家重點分析了胡同文化的內涵,揭示受胡同文化影響的北京人的性格和心理特點。

      第三課,葉圣陶的《〈蘇州園林〉序》,刻畫了中式傳統(tǒng)建筑文化,無論從哪個角度,移步換景,皆為“完美的圖畫”。

      第五課,談歌的《城市票友》。主人公是一個京劇愛好者,偶然去公園唱戲,卻因妻子的反對而最終放棄,寫出了內心的掙扎與對生活狀態(tài)的深度思考。

      第六課,季羨林的《清塘荷韻》。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作家滿含著深情地等荷、盼荷、賞荷、贊荷,道出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審美理念。

      第十課,魯迅的《藥》。小說通過寫茶館主人華老栓花錢買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寫辛亥革命時期下層群眾的愚昧、麻木和無知以及帶給革命者的無限悲哀。

      (存目:第二課,梁曉聲的《普通人》;第四課,黃苗子的《美食與鄉(xiāng)情》;第七課,于是之的《幼學紀事》;第八課,童裳亮的《海洋與生命》;第九課,常書鴻、池田大作的《敦煌藝術的特色》)

      (2)中冊

      第一課,傅雷的《傅雷家書》。這是翻譯家、文學家傅雷寫給鋼琴家兒子傅聰的書信集。書信里,既有父親對兒子深切的愛,也有對兒子的鼓勵與鞭策以及藝術學習上的耐心指導。

      第四課,周國平的《現代技術的危險何在?》。現代技術正以極快的速度向前發(fā)展,作者就技術的本質問題展開議論,并借助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觀點指出現代技術的危險所在,并探討如何才能消除這一危險。

      第五課,理由的《華羅庚》。該文是一篇報告文學作品的片段,寫數學家華羅庚童年和青年時代所經歷的苦難以及他自學成才、最終走進清華園的過程。

      第九課,黃平的《教化的困惑》。同第四課一樣,這也是一篇議論文,是作者對于教化問題的思考。在對中西文明有了切身體驗以及對中國偏僻落后的農村有了接觸之后,作者對教化問題產生了困惑。

      第十課,余秋雨的《酒公墓》。該文選自散文集《文化苦旅》。描寫了狀元的后代、美國留學生、“酒公”張先生,曾立志以邏輯救國卻以失敗告終的人生悲劇。

      (存目:第二課,楊建業(yè)的《馬寅初與他的<新人口論>》;第三課,蒯大申的《從宋代畫院的考試談起》;第六課,陸蠡的《鶴》;第七課,郭文斌的《快樂之源》;第八課,馬麗華的《藏北牧民的自然崇拜》)

      (3)下冊

      第一課,矯健的《到巴金花園去》。通過對少年時代一段往事的回憶,記述了三個小伙伴的思想變化,追述了巴金及其《家》對他們人生道路的巨大影響。

      第三課,張征的《懸壺日志(節(jié)選)》。小說通過日志形式,講述了“我”跟隨著名中醫(yī)周義芳先生學中醫(yī)的故事。通過一個個事例,塑造了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名醫(yī)形象。

      第四課,馬瑞芳的《等》。散文只截取母親逝世前一周所發(fā)生的事,卻通過一件件往事回憶了母親的一生。寫出了一位中國母親的寬廣胸懷,頌揚了偉大的母愛。

      第六課,老舍的《茶館》(第一幕)。通過三幕劇,對應中國近、現代史的三個時期——戊戌變法、軍閥混戰(zhàn)、新中國成立前夕,描述了三個腐朽的時代。

      第九課,魯迅的《阿Q正傳》。小說通過塑造阿Q這一不朽的藝術形象,深刻揭示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階級矛盾,真實反映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進而指出了啟發(fā)農民覺悟的重要性?!鞍精神”正是近代中國沉睡的國民性的典型概括。

      (存目:第二課,韓石山的《一流人才從哪里來?》;第五課,王蒙的《成語新編》;第七課,張志公的《漢語簡論》;第八課,葦岸的《春的驛站》;第十課,孫郁的《阿Q是誰?》)

      這些選目都滲透了編者的思考,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往往能讓授課教師入情入境,品味個中滋味。對于大文科出身的語言教師,有的篇章耳熟能詳,如魯迅、老舍的作品,有的卻有幾分“陌生化”的新鮮感。國際學生可能會覺得有一定難度,也會擔心實用價值(似乎與現實生活有點距離),更會對2-4周學一篇課文的進度問題產生疑惑。

      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前做好動員,精讀雖慢,卻行穩(wěn)致遠,不要貪多圖快。如果三十篇課文全部學下來,定會收獲頗豐。事實上,各校往往都是挑著講,三年級一篇課文用2-3周的時間,四年級則要花更長的時間,國際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將會有一個較為扎實的基礎,語言能力也會得到長足的提升。很多教師的反饋是,盡管內容偏難,備課工作量較大,但仍樂在其中,連很多實習老師、新手教師也被課文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覺就先讀了起來,甚至去查原著的出處,通篇閱讀(如《懸壺日志》載于《青年文學》1990年第9期)。先感動自己,再去感動學生,教學相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師們也能從課文中獲得人生的況味,并漸漸愛上文學類的刊物如《收獲》《十月》等,語言文字工作者保持“文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如何備課授課,我們分中國文化和文化對比兩類來闡述,提出我們的建議。

      3.通過高級漢語課程教中國文化

      每一課在講授之前,教師都應該“備教材”,編寫一份帶導讀性質同時也為授課所用的輔助材料給學生。內容一般包括:(一)關于作者;(二)相關背景知識;(三)課文內容與結構;(四)詞語(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詞語)例釋(后附其他成語);(五)語法提示(課文中出現的特殊結構與句式);(六)相關圖片。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作家用文字構建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并使用課文中新出現的重要詞語(包括常用成語)。顯然,除了詞語例釋和語法屬于語言點,其他幾項均與文化相關涉。

      文化有很多細的分類,如《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蘇州園林》是江南文化,《普通人》和《等》是親情文化,《懸壺日志》是中醫(yī)文化,等等。在教學中,教師主要是通過課文的語言來讓學生了解文化、領悟文化,而非直接地灌輸文化。中國文化最突出的符號有山河城墻、北方四合院、南方園林、京劇昆曲、八大菜系等等,而從篇目來看,日常生活故事中最能透出中國文化特點的是《普通人》《城市票友》《鶴》《等》等課文。

      3.1 鋪墊與輔助:自編導讀與補充材料

      現將我們?yōu)橹袃缘诹n(陸蠡的《鶴》,中等難度)所編輔助材料的前三項摘錄如下,以為示例,因為這三項與文化密切相關,教師必須通透理解,課堂上才能收放自如。

      3.1.1 關于作者

      陸蠡(1908-1942):中國現代散文家、文學翻譯家。原名陸考源,又名陸圣泉,陸蠡為其筆名。浙江天臺人。自幼在鄉(xiāng)間讀私塾和義學。1919年進杭州蕙蘭中學學習,兩年后轉入之江大學附中就讀。后考入之江大學機械系,再后考入上海國立勞動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1929年畢業(yè)。1930年到杭州中學任教,第二年到福建泉州平明中學任理化教員。其間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翻譯活動。1935年到上海,進巴金等創(chuàng)辦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編輯。后曾獨立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因文化生活出版社曾長期出版進步刊物《文學叢刊》以及出版靳以的愛國反日長篇小說《前夕》,被日本憲兵查封,陸蠡也因此被捕,同年5月被殺害于獄中,年僅34歲。1983年4月,陸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陸蠡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曾先后出版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綠記》等。他精通多種外語,其翻譯作品主要有: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說《羅亭》和《煙》、英國作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法國作家拉封丹的《寓言詩》等。陸蠡的散文既華麗又質樸,早期散文清新靈動,中期散文蘊藉深沉,晚期散文沉郁凝重。

      3.1.2 相關背景知識

      鶴:關于世界上鶴的種類,除兩種冠鶴(黑冠鶴、灰冠鶴)外,還有丹頂鶴、黑頸鶴、灰鶴、白鶴、白頭鶴、蓑羽鶴、赤頸鶴、澳洲鶴、美洲鶴等,共計15種?,F存的15種鶴中,有7種已被列為瀕危物種而受到保護。目前,中國有鶴9種。

      鶴是大型涉禽——嘴細長而直,頸、腳和趾都很長,適于在灘邊、沼澤及淺水中涉行,捕食魚、蝦、貝類和水生昆蟲等。形似鷺和鸛。

      在中國,最為著名的鶴是丹頂鶴,也叫“仙鶴”,是最為漂亮的一種鶴。丹頂鶴站立時約1.3米,展翅時寬逾2米。鳴聲響亮,飛翔力強。與其他鶴類一樣,丹頂鶴喜歡結群生活。其壽命可長達60至80年,四歲便進入成年期。鶴的巢多筑于沼澤地的草墩上或草叢中。繁殖時產卵一至二枚,雌雄鶴輪流孵化。31天后卵中小鶴開始啄殼,其父母會在旁邊靜立守候一晝夜。幼鶴長到一歲,父母便要忍痛將其趕走,讓其自立。鶴都是白天活動夜間休息。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鶴有超世的豐姿和高潔的心志。人們認為鶴有千年之壽,因此鶴、龜和松都成了長壽的象征。畫家常把鶴和松畫在一起,取延年益壽之意;另外,鶴和松還是高潔的象征,把鶴和松畫在一起,也自有其向往高潔、贊美高潔之寓意。

      3.1.3 課文內容與結構

      課文內容:散文《鶴》講述的是一個看似十分普通卻令人憂傷的故事。篇名為《鶴》,實際上寫的卻是一個關于白鷺的故事:“我”和弟弟無意中把一只鷺鷥當作鶴來飼養(yǎng),后來發(fā)現它不是鶴,于是憤而把它驅逐出門,不久它便被獵人打死了,這使“我”感到難過和后悔。作品緊緊圍繞著“鶴”來敘寫,層層推進,有起因,有過程,有變化,有結局,使“鶴”的主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從作品樸實的敘述和真切的描寫中,讀者可感受到作家那顆赤誠之心。

      課文結構:《鶴》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第一自然段。作家由讀《互助論》中關于鶴的議論而想到自己“幼年豢鶴”的一段往事,由此引入正題。第二層次:從第二自然段至倒數第二自然段。這是散文的主體,寫“我”和弟弟“幼年豢鶴”的故事始末。這一層次中又可分為幾個小的層次。第三層次:最后一個自然段。這是散文的結尾,寫“我”看到自己養(yǎng)過的“鶴”被人打死了之后內心深處的感受。

      3.2 特別段落的講解、朗讀甚至誦記

      這里的“特別段落”,指的就是課文中文化蘊涵豐富的段落。這樣的段落,自與一般的記述性文字不同,因此在講授過程中,需要教師著力加以處理。所謂“著力”,首先自然是認真、細致的講解,然后則是在學生理解基礎上的全員誦讀。這里強調的是誦讀,包括:(1)教師示范性朗讀;(2)指定學生分別朗讀;(3)分讀過程中,可由開始時的三四個同學的“照本”朗讀,逐漸過渡到隨后同學的單個背誦。例如下面的幾段文字:

      課文《鶴》中關于“我”和弟弟幼年豢鶴由來的一段:

      那是約摸十七八年以前,也是一個初冬的薄暮,弟弟氣喘吁吁地從外邊跑進來,告訴我哥兒捉得一只鳥,長腳尖喙,頭有纓冠,羽毛潔白,“大概是白鶴吧,”他說。他的推測是根據書本上和商標上的圖畫,還加入一些想象的成分。我們從未見過白鶴,但是對于鶴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鶴是長壽的動物,鶴是能唳的動物,鶴是善舞的動物,鶴象征正直,鶴象征狷介,鶴象征疏放,鶴象征淡泊……鶴是隱士的伴侶,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課文《清塘荷韻》中贊美荷花的一段:

      ……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于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時讀舊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睈燮湓娋渲?,深恨沒有能親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賞一番?,F在我門前池塘中呈現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從杭州搬到燕園里來了,豈不大快人意也哉!……

      課文《胡同文化》中描寫城市方正影響思想的一段: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說“你往南邊去一點”。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別標明是斜街,如煙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通過“有形”的文化符號把握“無形”的文化理念,教師著意強化的朗讀與背誦要求,自然能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增進其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另外,在了解、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的同時,也能領略書面語體的漢語之美,這也是高級漢語應有的雅致之義。從中可挖掘具有代表性的、能“走出去”的中國文化因素。

      3.3 難和偏的內容,宜簡化處理

      課文中也常會有些文字,涉及的是文化方面的內容,但它們似乎并不直接服務于文章的主題。這樣的文字,對外國人講解起來,一般情況下,教師會覺得吃力,學習者也會云里霧里,因此,以不精細解讀為好。但又不能隨意跳過去不管,因為那樣會破壞文章的整體性。對相關文字所涉及的知識,教師自己首先要弄清楚,然后才能對學生作出既簡明扼要又準確適當的解釋與說明。比如《城市票友》中主人公到公園唱戲,唱出《空城計》中諸葛亮的四句唱詞:

      林榮明推辭了兩句,就走到胡琴跟前,笑道:“《空城計》?!庇谑牵俚菚r奏起來。林榮明立刻進入了角色: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論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爺下南陽御駕三請,算就了漢家業(yè)鼎足三分……

      這里只需要簡單地介紹三國、諸葛亮和空城計的典故,然后說明票友唱戲會有一種“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諸葛亮,獲得一種入情入境的奇妙感受,如果再有觀眾喝彩,更會得到一種極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這便是業(yè)余愛好的樂趣,講到這一步就足夠了。再比如《酒公墓》中張先生自己為自己撰寫的“小字碑文”,文言,概括自己一生遭際,對自己多舛命運發(fā)出悲號慨嘆:

      我問他小字碑文該如何寫,他神情嚴肅地斟酌吟哦了一番,慢吞吞地口述起來:酒公張先生,不知籍貫,不知名號,亦不知其祖宗世譜,只知其身后無嗣,孑然一人。少習西學,長而廢棄,顛沛流蕩,投靠無門。一身弱骨,或踟躕于文士雅集,或顫懾于強人惡手,或驚恐于新世問詰,或惶愧于幼者哄笑,棲棲遑遑,了無定奪。釋儒道皆無深緣,真善美盡數失落,終以濁酒、敗墨、殘肢、墓碑編織老境。一生無甚德守,亦無甚惡行,耄年回首,每嘆枉擲如許粟麥菜蔬,徒費孜孜攻讀、矻矻苦吟。嗚呼!故國神州,莘莘學子,愿如此潦倒頹敗者,唯張先生一人。

      這一類文字,涉及大量的課外文史知識,甚至有文言文。國際學生以理解為主,不用占據太多的時間去細摳,仍當以3.2部分的語言和文化教學為重點。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國際學生對這部分也不會深究,往往是意會即可,不需言傳,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也要分清主次和重點,不平均用力,以免因跑題而耽誤課上的寶貴時間。

      4.通過高級漢語課程講文化對比

      課文既多是作家所寫,便難免出現關涉外國文化的文字,尤其很多作家兼翻譯家,如魯迅、巴金、傅雷等,很多作者也是學貫中西的,如季羨林、于是之、余秋雨等。凡出現有關外國文化的知識,都是文明互鑒的內容,有的是直接出現文化對比,如《從宋代畫院的考試談起》對比東西方繪畫藝術在處理虛實關系上的異同,如《敦煌藝術的特色》是中日學者的藝術談話錄,從藝術角度切入文化對比,還有的從建筑、植物、美食、教育等多角度提到文化對比的,都需要教師留心挖掘。

      這類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做適當的擴展。先結合課文內容,參照教材中的相關腳注,對其進行簡明扼要的解釋和說明。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度,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多不相同,對相關的外國文化知識,有的熟悉親切,有的陌生茫然,不要求每個人都必須知曉、必須掌握,若學習者有興趣,也可適當鼓勵其發(fā)言討論。比如,讓俄羅斯學生講講托爾斯泰,讓德國學生談談海德格爾,再如貝多芬、達·芬奇等世界文化名人,都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共鳴與興趣。比如在《美食與鄉(xiāng)情》課上,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國家的美食,牽動鄉(xiāng)愁,在《胡同文化》課上,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建筑,并模仿汪曾祺的筆法去寫一段自己的家鄉(xiāng),對比中國的都市,都是很好的綜合練習。

      對于國際學生來說,在學習漢語的課堂上與外國文化(有可能碰到自己本國的文化)相遇,可以據此了解一些有關外域文化在中國的接受情況,最為重要的是可以學到一些相關外國文化知識的“漢語表達”。這對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素質與修養(yǎng)、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是有益的。對于課文講授中有關外國的文化知識,可以這樣處理,比如課文《清塘荷韻》的最后兩段:

      ……池塘里的荷葉雖然仍然是綠油油一片,但是看來變成殘荷之日也不會太遠了。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逝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凹热欢斓搅?,春天還會遠嗎?”

      我為我的“季荷”祝福。

      “既然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中國,這幾乎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詩句,引用恰到好處,體現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教材該頁下有腳注,說明這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西風頌》中的句子。腳注中還說:也有人譯為“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呵,春日怎能遙遠?”這是詩人發(fā)出的革命必勝的預言。

      若學生中母語為英語的人多,這里似可在詩句翻譯的比較上多用一點兒時間。比如還有人譯為:“讓預言的號角奏鳴!哦,風啊,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通過譯文的不同版本,讓學生品味同中有異的漢語表達風格。

      再比如課文《現代技術的危險何在?》,作者的議論是在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向技術的本質發(fā)出了追問”的基礎上展開的,而且,海德格爾的觀點、態(tài)度、預言貫穿于課文始終。因此在本課中,海德格爾是中心也是重點,顯然是不能回避的。通過頂級哲學家、學者的思考,我們看到的是世界文明的相通之處,因為人類本來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面對的是同一個地球。

      涉及文化對比和交融的點,可以結合《中外文化交流史》(2000)、《世界文化通論》(2010)的角度予以提升,“具備有關世界文化的常識,是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的基本素質之一”,只有掌握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內容,不斷實踐,才能達到“認識世界,開闊視野,積累知識,學習借鑒”的目標(馬樹德,2013:105)。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潤物無聲”(程棠,2012: 233)。高級漢語教材中,如《傅雷家書》《清塘荷韻》《幼學紀事》等課文,就涉及諸多的中外文化對比,傅雷、季羨林、于是之、傅聰等先生的成就,正是東西方文化融匯的成果。

      5.結語

      關于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學,可以探討的問題很多,高級漢語綜合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語言既是思維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載體,這已經是基本常識。因此可以說,高級漢語綜合課中,語言傳授與文化傳播同等重要。由是應該再一次強調:一個外國人,如果不懂中國的歷史文化,不讀中國的文學經典,是絕對無法學好并深入理解漢語的,這已為實踐和歷史所證明。

      作為高級漢語綜合課的老師,應該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無論是語言的,還是歷史文化的;另外,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還應有這樣的意識,即必須時時刻刻、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向“雅”的語言靠攏,而堅決地抵制、摒棄粗鄙,因為粗鄙語言體現的,恰是粗俗的文化和低俗的精神。至于授課,每個教師都應注意因材施教,在此基礎上,盡可探索和使用自己的方法,不宜強求一致。

      編材和教學實踐,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與文明互鑒的交融,我們介紹了兩類文化題材的備課與教學方法,語言與文化貫通的方法。希望老師們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學到一些方法,獲取一些新的認知。在具體使用中,吃透課文,融匯中西,講好中國故事,以更好地服務于國際中文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

      猜你喜歡
      漢語課文語言
      學漢語
      金橋(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細讀課文,讓思路清晰起來
      輕輕松松聊漢語 后海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背課文的小偷
      學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追劇宅女教漢語
      漢語不能成為“亂燉”
      華人時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背課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托里县| 个旧市| 甘孜县| 揭西县| 清远市| 汤原县| 华坪县| 昌图县| 陆丰市| 大渡口区| 贡嘎县| 水富县| 荣成市| 武夷山市| 改则县| 花莲县| 无极县| 祁东县| 彭泽县| 杨浦区| 博爱县| 赤水市| 浪卡子县| 潍坊市| 郁南县| 施秉县| 全南县| 友谊县| 册亨县| 杭锦旗| 大厂| 周口市| 南充市| 穆棱市| 介休市| 资源县| 鄂托克旗| 手游| 鄂伦春自治旗| 延川县|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