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茍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蓮花縣湖上鄉(xiāng)南村小學 江西 蓮花 337100)
小學語文是學生初級學習階段的一門重要科目,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陣地。對小學語文而言,核心素養(yǎng)包含了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意識、價值觀念等多個維度,學生通過語文學習不僅能夠提高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同時也能夠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素質和能力發(fā)展。
小學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錄了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不僅文質兼優(yōu)而且語言優(yōu)美,是學生進行語言文字學習的重要載體。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內語言文字賞析來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技巧,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同時在模仿造句中學生將學到的漢字建構成結構相對完整的語言,并靈活的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學生逐漸建構起語言結構,并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比如學習《走月亮》這篇課文時,老師帶領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本文的語言特點,并結合課文內容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麗景象,使學生感知到語言文字的美麗。課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模仿造句,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細節(jié)的能力,使學生在語言建構過程中語言運用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學起于思,在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來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探究,從而使學生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比如學習《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時,老師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在問題探究中完成課文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生活中豌豆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植物,在童話世界里,豌豆也是有思想的,那么這篇課文中講述了一篇什么故事呢?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又是怎么安排的呢?豌豆即將分開時,它們的想法又有哪些不同呢?從哪些描述中你知曉了五粒豌豆的性格?為什么母親說一株豌豆苗是一個小花園呢?由淺入深的問題激發(fā)起學生對本篇課文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進而全神貫注的帶著問題展開閱讀,邊閱讀邊展開思考和探究,在探索問題答案的同時抓住了重點詞句,理解了課文內容和深刻內涵,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構建出高效的語文課堂。[1]
小學語文課堂不僅要對學生開展知識教學同時也要對學生實施美育,通過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啟迪,從而推動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章具有語言美、意境美,同時也兼有了自然美、社會美、人文美,老師要充分發(fā)揮出引導作用,誘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積極的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將原本抽象的文字描述與生動的具體形象聯(lián)系起來,喚醒學生的情感意識,進而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品味美,并跟隨老師的引導去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使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得到了提高。以《題西林壁》這首詩為例,老師引導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來聯(lián)想和想象,走進詩詞的意境中,從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中結合想象領略到廬山的神奇秀美,并在詩句品讀中體驗到作者借廬山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表現(xiàn)出的情感美、哲理美,給學生帶來了美的熏陶,使學生賞析古詩中提高了審美能力,提升了學習效率和質量。
小學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使學生受到文化的感染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為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以《囊螢夜讀》這課為例,老師利用這篇課文中生動的故事內容激發(fā)起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進而全神貫注的投入到本篇課文的學習中,通過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感受主人公不論何種困難都能勤奮學習孜孜不倦的優(yōu)秀品質,使學生獲得心靈的啟迪,進而學習其優(yōu)良品德,在日常學習中也要克服苦難積極努力的學習,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品德素養(yǎng),構建出高效的語文課堂。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教學,老師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語言結構運用能力,同時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思想觀念也得到發(fā)展,實現(xiàn)了學生知識與素養(yǎng)的同步提高,構建出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