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變親
摘? 要:安澤境內河南林州移民方言在離開源方言近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聲、韻、調均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形成了既不同于源方言,也與周邊方言包括其他移民方言不一樣的特點。這些特點的形成,與周邊方言、普通話、源方言及自身演變等多種因素都密切相關。其中,周邊方言尤其是晉語上黨片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普通話,再次是源方言和自身演變,其他移民方言則幾乎沒有產生影響。
關鍵詞:移民方言;源方言;變異
編者按:我國是世界上語言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城鎮(zhèn)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和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一些漢語方言使用人口減少,語言文化衰亡的趨勢正在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決定自2015年起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全國范圍開展以語言資源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fā)利用等為核心的各項工作。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大力推廣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為此,本刊特推出“漢語方言研究”專欄。
在漢語方言中,晉語是指通行于山西省及其毗鄰地區(qū)的方言,它保留入聲,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是北方漢族地區(qū)唯一的非官話方言。自1985年李榮先生提出分區(qū)設想以來,晉語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并取得了重要進展。當前,隨著研究方法的豐富、研究角度的多樣化和調查布點的細密化,晉語研究朝著更為全面、科學、規(guī)范的方向發(fā)展。本刊擬陸續(xù)刊發(fā)一批晉語研究的最新成果,希望能對晉語乃至漢語方言的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安澤縣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臨汾市東北部、太岳山東南麓,臨汾、晉城、長治三市交界處。全境四面環(huán)山,構成與屯留、長子、古縣、浮山、沁源和沁水等鄰縣的天然分界。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復雜。安澤縣現轄4鎮(zhèn)3鄉(xiāng):府城鎮(zhèn)、和川鎮(zhèn)、唐城鎮(zhèn)、冀氏鎮(zhèn)、杜村鄉(xiāng)、馬壁鄉(xiāng)、良馬鄉(xiāng);共有103個行政村,總人口84243人。據調查,安澤縣境內本地居民數量極少,占全縣人口的10%不到;很多居民都來自異省或異鄉(xiāng),占全縣人口的90%以上[1](P391)。其中,尤以河南省為最,河南移民中又以林州市(原林縣)為多,遍布安澤縣四鎮(zhèn)三鄉(xiāng)的各個村落。這些林州移民主要是二十世紀中葉前尤其是三四十年代逃荒進入安澤的。在安澤,人們把河南話甚至哪個縣的話都分得很清楚,但是移民回到故土后,家鄉(xiāng)人又大都不認為他們說的是家鄉(xiāng)話??梢姡诮粋€世紀的變遷中,移民方言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異,形成了既不同于安澤境內其他移民方言,又不同于源方言的一種特殊方言。
本文根據分布區(qū)域、人口占比、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選取河南林州移民居住的馬壁鄉(xiāng)秦壁村、冀氏鎮(zhèn)北孔灘村、良馬鄉(xiāng)英寨村、杜村鄉(xiāng)杜村村、唐城鎮(zhèn)唐城村、和川鎮(zhèn)和川村和府城鎮(zhèn)府城村等7個村落為代表點,描述河南林州移民在離開源地后方言聲、韻、調的變異情況,探討其發(fā)生變異的原因。為論述的方便起見,本文將安澤縣境內的河南林州移民方言稱為移民方言,現河南省林州市方言稱為源方言。
一、聲母變異
與源方言相比,移民方言聲母變異主要表現在中古知莊章組分合及與精組的關系、尖團音的分合、中古疑影母在開口前的今讀三個方面。
(一)中古知莊章組的分合及與精組的關系
中古知莊章組在移民方言的今讀可分為三種情況:1.ts、ts?、s,與精組(洪音前)合流,如秦壁村和北孔灘村;2.t?、t??、?,與精組(洪音前)今讀ts、ts?、s對立,如英寨村;3.一部分聲母讀ts、ts?、s,與精組(洪音前)合流;一部分聲母讀t?、t??、?,如杜村村、唐城村、和川村和府城村,其中,和川村和府城村有個別精組字聲母讀t?類,也與知莊章組今讀合流。但在源方言中合流為t?、t??、?,與精組今讀ts、ts?、s分立。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從中古知莊章組今讀及與精組的關系來看,只有英寨村與源方言保持一致,其他地方都形成了各自的特點。移民方言與源方言具有相同的來源,在二十世紀初尤其是三四十年代時,二者應該是一樣的。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調查,中古知莊章組在當時林縣(現林州)方言中就讀t?、t??、?[2](P45),與精組今讀ts、ts?、s對立。源方言仍然保持了這一特點,但移民方言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這種變化因所處地理位置、經濟、教育等因素不同而有所不同。
移民方言的變化與所處的晉語上黨片有密切關系。二十世紀初高本漢的相關記錄,證實這一帶方言中古知莊章組與精組合流讀ts、ts?、s[3](P297)。直到今天,這一帶的許多方言包括長治市方言、安澤及周邊的長子、屯留、沁水端氏等方言均為此類讀音。不過,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這一帶中古知莊章組今讀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如晉城方言、沁源方言讀t?類,平順話根據韻母開合有ts和t?兩類等,很多地方開始向普通話靠攏。一些處在相對偏遠地方的移民方言,如秦壁村、北孔灘村和杜村村,中古知莊章組與精組在洪音前今讀合流為ts、ts?、s,與晉語上黨片底層保持一致;一些交通便利、經濟和教育相對發(fā)達的地方產生了向普通話靠攏的跡象,如府城村(縣政府駐地)、和川村(鎮(zhèn)政府駐地)、唐城村(鎮(zhèn)政府駐地),中古知莊章組今讀有ts和t?類,但沒有規(guī)律可循。此外,英寨村保留了源方言特點,這主要是因為英寨村與河南林州隔山而望,兩地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
與知莊章組密切相關的日母,今讀相應的也有三類:1.z;2.z和?;3.?。
(二)尖團音的分合
無論人口比例是否占據優(yōu)勢,移民方言均不分尖團,合流為t?、t??、?。而源方言分尖團,精組在細音前讀ts、ts?、s,見曉組在細音前讀t?、t??、?。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林縣(現林州)方言調查資料顯示,見組字“金巾斤京警”讀t?i?,曉組字“蝦(魚蝦)霞瑕遐下夏廈暇”讀?i?,而精組字“親清青”讀ts?i?[2](P47)。這一讀音現象直到今天的林州方言還延續(xù)著。移民初入安澤境內時也應該發(fā)相同的音,后來在一些因素影響下才形成今天的讀音情況。
整體來看,安澤及其周邊方言是不分尖團音的,就是有分尖團的現象也不成系統(tǒng)。如浮山方言精見組一般遵循著洪音前讀?、??、s/k、k?、x,細音前合流讀t?、t??、?的規(guī)則;但是見組在假攝開口二等、效攝二三四等等前,部分字讀t類聲母,如架tia44|覺tiao13|見tia?i?53|掐t?ia42|敲t?iao42|轎t?iao53等。古縣方言也有類似浮山方言的現象,只是僅局限于個別蟹攝二等見組字,如街tai21|芥tai53|解tai53等。從分不分尖團的特點來看,安澤方言接近晉語的上黨片,因為古縣、浮山方言是它與中原官話汾河片的連接帶,見組聲母讀如端類的現象在古縣、浮山方言隸屬的平陽小片非常普遍,但是這種現象并未傳播到安澤方言中。上黨片權威方言長治方言和晉城方言不分尖團音,與安澤相鄰的長子、屯留、沁源等方言也不分尖團音。由于安澤本地人很少,其方言不足以影響移民方言,同時,特殊的地理交通環(huán)境,使得移民的交際很多情況下都是在區(qū)域內進行的,因此,我們推測,移民方言不分尖團現象受晉語上黨片影響很大,同時普通話的影響也不可忽略。
(三)中古疑影母在開口前今讀
中古疑影母在移民方言中的今讀特色主要體現在開口一等字上,這一點正好與源方言不同。移民方言中,中古疑影母在開口一等前今讀分為四種情況:1.與陰聲韻相拼時讀零聲母,與陽聲韻相拼時讀?,如秦壁村;2.與咸山攝相拼時讀?,與其他韻攝相拼時讀零聲母,如北孔灘村;3.讀零聲母,如杜村村;4.讀?,如英寨村、唐城村、和川村。而源方言一律讀零聲母。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移民方言的特色在于出現了?或?聲母,這在源方言中是沒有的。?與?的主要差異是在于有無鼻音色彩。中古影母一般擬為喉塞音?,中古疑母擬為舌根鼻音?,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二者逐漸合流,有的方言影母并入疑母同為舌根鼻音?,有的方言在合流過程中二者互取對方的發(fā)音特點,如影母發(fā)音部位移至舌根部分,疑母發(fā)音氣流不再通過鼻腔,合并成一個發(fā)音部位同?、發(fā)音方法部分同?的?音。與?相比,?音是不穩(wěn)定的,很容易丟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調查資料顯示,林縣(現林州)方言當時有?,作者后來在核實一些音系及新掌握材料的基礎上寫成的《河南方言研究》中指出,林州方言中古疑影兩母在開口一等前今讀濁擦音?,如俄??42|礙?ai45|熬?au42|謳?ou31[4](P310)。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林縣志》也指出,林縣話“惡、岸”的聲母為?[5](P596)。據此可以推斷,移民初入安澤時也有?音,由于此音不穩(wěn)定,很容易受他音影響或丟失。目前,林州方言已經沒有這類讀音了。安澤境內復雜的讀音應該是普通話與安澤周邊方言共同影響的結果。安澤周邊方言包括安澤在內的晉語上黨片,中古疑影母在開口一等字聲母要么為?,要么為?,如安澤、沁源、長子、浮山、古縣等方言為?,屯留、沁水、長治等方言為?。
雖然說安澤本地話的人數很少,基本影響不到移民方言,但是移民方言所處的晉語上黨片中古疑影母在開口一等之前讀?或?,緊鄰的汾河片浮山、古縣方言讀?。處于?和?包圍中的移民方言盡管受到普通話影響有讀零聲母的現象,但是強大的周圍方言影響,使得移民方言無法擺脫讀?或?的情形。同時,我們還發(fā)現,除秦壁村有讀?現象外,其余地方主要讀?,這與二者的發(fā)音性質有關。至于不同地方具體字讀音的變化,主要是受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如作為縣政府前駐地的和川村與現駐地的府城村,人口來源較為復雜,語言環(huán)境多樣,人們的語言態(tài)度更偏重于普通話,因此,中古疑影母今讀?的字較上述移民村落少之又少,在現今年青一代的口音中幾乎消失。
二、韻母變異
與源方言相比,移民方言中的韻母在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方面,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一)陰聲韻
中古陰聲韻發(fā)展到今天,無論是移民方言還是源方言中,仍然為陰聲韻,但韻母的類別及音值卻不相同,主要體現在假遇蟹止四攝方面。
1.中古假攝今讀
在移民方言中,中古假攝二等一般讀以a為主要元音的韻母:a、ia、ua,開口三等章組字讀?,其余有三種情況:1.i?和i?并存,如秦壁村、杜村村和和川村;2.i?,如英寨村;3.i?,如北孔灘村、唐城村和府城村。源方言二等讀以?為主要元音的韻母:?和i?,合口二等與開口二等同;三等章組字讀?;其余讀i?。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移民方言未見假攝二等讀?和i?現象,卻普遍存在假攝開口三等(章組外)讀i?現象。源方言假攝二等讀?和i?,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調查材料中就存在,直到今天仍未改變??梢酝茰y,二十世紀初移民遷至安澤境內時,也應有這樣的讀音現象。不過,安澤與周邊方言及普通話的假攝二等主要元音均為a,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移民方言逐漸脫離源方言而向周邊方言及普通話靠攏。至于假攝開口三等讀i?,也與源方言沒有關系。從安澤當地及周邊方言甚至晉語上黨片來看,安澤及上黨片主要元音基本為?(或?、e),個別有?現象。因此,移民方言i?和i?并存現象,應當看作是自身在演變過程中主要元音高化所致,只是這一高化過程因普通話的影響而中斷,所以產生了并存現象。
2.中古遇攝今讀
在移民方言中,中古遇攝的今讀特色主要體現在一等泥組和精組及三等莊組方面。移民方言大部分方言點u和?u并存,如秦壁村、北孔灘村、杜村村、英寨村和和川村;有的地方讀?u,如唐城村。而源方言一律讀u。具體情況如表5所示:
移民方言遇攝一等泥組和精組及三等莊組字的韻母主要以u為主,絕大部分移民點只是少數字韻母為?u,與中古流攝今讀合流。值得注意的是,唐城村移民方言較為特殊,中古遇攝一等泥組和精組及三等莊組字的韻母全部為?u。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調查資料顯示,當時林縣話遇攝與流攝無任何交叉重疊現象,這就意味著二十世紀初移民安澤的河南林縣人話語中也不存在這種現象,至今源方言仍沒有這樣的讀音。晉語上黨片的遇攝今讀韻母一般為u,與安澤縣緊鄰的長子、屯留、沁水等方言均是如此,不可能影響到移民方言讀?u。安澤縣處于中原官話汾河片和晉語上黨片的過渡地帶,其方言受雙方影響,只是有的音類現象受官話影響較大(或帶有官話特征),有的受晉語上黨片影響較大(或帶有晉語上黨片特征)。中原官話汾河片的遇攝相關字韻母一般為?u,因此,移民方言遇攝韻母讀?u現象應該是安澤在與山西西南部交流過程中受到汾河片方言的影響;同時,源方言及普通話均為u,于是就出現了u和?u并存現象。一些交通便利、與中原官話汾河片來往較多的地方幾乎都讀?u,如唐城村。
3.中古蟹止攝今讀
移民方言與源方言在中古蟹止攝的今讀差異,主要體現在蟹攝合口一等與止攝合口三等泥組上,移民方言uei和ei并存,而源方言只讀uei韻母。具體情況如表6所示:
從中古的韻攝特征來看,蟹攝合口與止攝合口發(fā)展到今天應該是有u介音的,源方言完整地保留了u介音,形成與普通話不一樣的讀音特色。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調查也可發(fā)現,當時的林縣話與今天的林州話一致。移民在二十世紀初遷移至安澤時,是應該有u介音的;同時,周邊的晉語上黨片、汾河片方言也具有這種特征,而普通話卻沒有。因此,移民方言ei和uei并存現象,應該是受普通話的影響而向普通話靠攏的結果,周邊方言也開始產生了u介音脫落的變化。
(二)陽聲韻
與源方言相比,中古陽聲韻在移民方言中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咸山攝方面。中古咸山攝在移民方言中都帶有鼻音色彩,或讀an、ian、uan、yan,與普通話同,如秦壁村、和川村、唐城村和府城村;或讀鼻化韻:a?、ia?、ua?、ya?,如杜村村;或鼻化韻與鼻音尾并存:a?、ian、ua?、yan,如北孔灘村;或鼻化音與純元音韻并存:a?/a、ia?/ia、ua、ya,純元音韻與假攝二等合流,如英寨村。源方言為純元音韻a、ia、ua、ya,與假攝二等?、i?分立。具體情況如表7所示:
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方言調查,中古咸山攝在當時林縣話中已經脫落鼻音尾,變?yōu)榧冊繇峚、ia、ua、ya,這一讀音現象一直延續(xù)到今天的林州方言。由于移民的遷移時間是在二十世紀初至四十年代,我們推測,移民最初遷入安澤縣境內時,也應該是一套純元音韻母。較閉塞的英寨村還保存著讀a、ia、ua、ya的痕跡,但是已經出現鼻化現象。從語音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鼻音韻在前,鼻化韻其次,純元音韻最后。就此而言,移民方言由純元音韻逐步過渡到鼻化韻、鼻音韻顯然不是這一規(guī)律制約的結果。
在移民方言所處的方言環(huán)境中,中古咸山攝今讀的情況比較復雜,如安澤、沁水、沁源等方言為純元音韻,長子方言是一套鼻化韻母,屯留方言是一套前鼻音韻母。安澤縣緊鄰的中原官話汾河片浮山方言是一套鼻化韻母,古縣卻為一套前鼻音韻母。所處方言環(huán)境的復雜多樣使安澤縣境內移民方言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受方言接觸的影響,古開口與合口或洪音與細音變化的快慢不一致,如英寨村移民方言古合口韻已經讀純元音韻母了,而古開口卻是鼻化音與純元音韻并存;又如北孔灘村移民方言中洪音讀鼻化韻,細音仍然保留著前鼻音尾。在將近一個世紀的變化中,移民為了與當地居民進行順利交際,使用一種當地人能夠聽懂的地方普通話,從而造成了中古咸山攝今讀鼻音逐漸顯現的情形。
(三)入聲韻
中古入聲韻在移民方言與源方言均有高低元音兩組:??、a?。相比較而言,源方言入聲韻規(guī)律性很強,咸山宕江四攝(宕攝合口非組字和江攝開口幫組字讀高元音入聲韻)、曾攝開口一等和梗攝開口二等入聲韻一般讀低元音入聲韻,深臻曾梗(曾開一、梗開二除外)通五攝入聲韻今讀高元音??入聲韻。移民方言在深臻曾梗(曾開一、梗開二除外)通五攝入聲韻今讀上與源方言保持了最大程度的一致性,但是在咸山宕江四攝、曾攝開口一等和梗攝開口二等入聲韻上與源方言又有很大差異,源方言讀低元音入聲韻,移民方言高低元音入聲韻并存,并且與當地方言的入聲韻情況也不一致。
1.中古咸山攝入聲韻今讀
在移民方言的今讀中,中古咸山攝入聲韻大體可分為二大類、三小類:1.以a為主要元音的開合齊撮四呼俱全的一套韻母,如唐城村;2.主要元音分化為a和?兩類,如秦壁村、北孔灘村、英寨村、杜村村、和川村和府城村。雖然這些地方中古咸山攝入聲韻今讀分流,但具體情況亦有不同。有的地方見系字出現了以?為主要元音的入聲韻母,如秦壁村、北孔灘村、英寨村和和川村;有的地方精組、章組和見系字出現了以?為主要元音的入聲韻母,如杜村村和府城村。而源方言則是以a為主要元音的一套韻母:a?、ia?、ua?、ya?,具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具體情況如表8所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調查顯示,中古咸山攝在當時的林縣話讀以a為主要元音的入聲韻,源方言仍然如此。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河南林縣人移至安澤縣境內時,應該也讀低元音的入聲韻。移民方言的主要元音?的出現與其所處的晉語上黨片有密切關系。中古咸山攝入聲韻在晉語上黨片中的今讀有高低元音兩類的,如安澤、沁水、沁源、長治等方言;有高中低元音三類的,如長子、屯留等方言。移民方言中古咸山攝入聲韻的今讀情形顯然是受到了晉語上黨片的影響,同時也不能否認普通話的作用。晉語上黨片中古咸山攝入聲韻今讀的復雜局面就是在普通話影響下形成的,主要元音越來越靠近普通話,只是多了個喉塞音尾。移民方言的讀音也體現出這一變化。
2.中古宕江攝入聲韻今讀
中古宕江攝入聲韻在移民方言的今讀大體有三種類型:1.以a為主要元音的入聲韻,如唐城村;2.以?為主要元音的入聲韻,如和川村和府城村;3.主要元音有a和?兩類,以a為主,元音?主要見于幫非組和見系字,如秦壁村、北孔灘村、英寨村和杜村村。源方言主要元音也是分化為a和?兩組,宕攝合口三等非組和江攝幫組字的主要元音為?,其他以a為主要元音,有整齊的規(guī)律可尋。具體情況如表9所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調查顯示,中古宕江攝與咸山攝入聲韻在當時林縣話均讀以a為主要元音的入聲韻,今天的源方言基本保持了這一特點,但是出現了幫非組字如“剝縛”讀??的現象。移民方言中古宕江攝入聲韻今讀的變化,與所處的晉語上黨片有密切關系。晉語上黨片中古宕江攝今讀與咸山攝一樣復雜,有讀高元音的,如安澤方言;有讀高元音和低元音兩類的,如沁源、沁水、長治等方言;有讀高元音和中元音兩類的,如屯留方言;高中低元音都有的,如長子方言。移民方言中,古宕江攝入聲今讀主要元音高化原因與咸山攝相同。
3.中古曾攝入聲韻今讀
中古曾攝入聲韻發(fā)展到移民方言中,主要元音一般為?,與深臻梗(開二除外)通四攝入聲韻今讀合流,個別曾攝開口一等字主要元音讀a。而源方言主要元音有?和a的不同,其中,曾攝開口一等主要元音為a,其余等呼主要元音為?,與深臻梗(開二除外)通四攝入聲韻今讀合流。移民方言與源方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曾攝開口一等讀音方面。具體情況如表10所示: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調查中,可以發(fā)現,中古曾攝開口一等在當時林縣話讀a?,林縣人當初遷至安澤境內時也應如此。不過,今天移民方言中,中古曾攝開口一等入聲韻今讀一般以?為主要元音,有個別字讀a。這一現象的形成既有源方言的痕跡,也有晉語上黨片和普通話的影響。晉語上黨片尤其是移民方言所處的安澤區(qū)域,曾攝開口一等入聲韻的主要元音就是?,普通話中絕大部分字的主要元音也是?。在主要元音為?的方言包圍下,移民方言中古曾攝開口一等入聲韻今讀主要元音也變?yōu)?。個別字主要元音為a的現象應該與源方言相關,它們保留了源方言的讀音。
4.中古梗攝入聲韻今讀
在源方言和移民方言中,中古梗攝入聲韻今讀主要元音均有?和a的不同,兩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中古梗攝開口二等入聲韻今讀方面。移民方言因聲母不同而分為三個韻母:??(知系)、a?(見系)、ia?(幫組),而源方言只有一個韻母a?。具體情況如表11所示: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調查中,并未說明中古梗開口二等入聲韻在當時林縣話的讀音狀況,但是顯示了中古曾攝開口一等入聲韻讀a?,今天的源方言中古梗攝開口二等入聲韻讀a?,與中古曾攝開口一等入聲韻合流,這意味著二十世紀初二者也是如此。移民方言中古梗攝開口二等入聲韻今讀特點的形成既保留有源方言的痕跡,也受到了晉語上黨片和普通話的影響。移民方言所處的晉語上黨片中古梗攝開口二等入聲韻今讀a?、??、i??三個韻母,不同方言點或是其中一個或是兩個或是三個都有,但是均沒有ia?韻母。周邊的中原官話汾河片中,盡管夏縣、聞喜方言一帶有ia,但緊鄰的浮山、古縣方言未見。可見,移民方言是受晉語上黨片和普通話的影響而有了a和?兩類主要元音。至于移民方言有ia?而不像晉語上黨片一樣有i??,可能的情形是晉語上黨片與移民方言一樣原本有ia?,后來晉語上黨片受介音i的同化,其主要元音發(fā)生高化,移民方言則由于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而未發(fā)生高化現象。
三、聲調變異
移民方言與源方言聲調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調類的分合和聲調的實際讀法兩個方面。移民方言的聲調紛繁復雜,有五個聲調的,如府城村、和川村和英寨村;有四個聲調的,如秦壁村、北孔灘村、唐城村和杜村村。而源方言有五個聲調,平聲分陰陽,全濁上聲歸去聲,入聲調不分陰陽。在五個聲調的移民方言中,雖然調值與源方言有所不同,但調類的分合與源方言相同;四個聲調的方言中,不僅調值不同,調類的分合也不完全一致,如唐城村平聲不分陰陽,杜村村和北孔灘村的古上聲與去聲合流,秦壁村的古濁平聲、清上聲及次濁上聲合為一個調類。具體情況如表12所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調查顯示,當時的林縣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入聲五個聲調,平聲分陰平和陽平,全濁上聲歸去聲,入聲不分陰陽,并且陰平、陽平、上聲均為降調。移民初入安澤時,與源方言一樣應該是分陰平、陽平的,并且均為降調。今天絕大部分移民方言平聲分陰陽,且陰平調為降調,如秦壁村、北孔灘村、英寨村和杜村村;周邊方言平聲也分陰平和陽平,但陰平一般為平調或曲折調。移民方言讀降調顯然是保留了源方言的特點。有的移民方言平聲不分陰陽,均讀為33中平調,如唐城村,這與它的緊鄰沁源話的影響是分不開的,但沁源話平聲是分陰平和陽平的。我們推測,這是因為移民方言的陰平和陽平原本調值差異不大,在沁源話影響下,陰平和陽平一律讀為平調。移民方言陽平變?yōu)樯{與周邊方言或普通話相關,周邊方言與普通話的陽平均為上升。在移民方言和源方言中,上聲調均遵循清聲母上聲和次濁上聲歸上聲、全濁上聲歸去聲的原則,不過,有的移民方言古上聲與古去聲合流,如杜村村和北孔灘村;有的移民方言古清上聲和次濁上聲與陽平合流,如秦壁村。陽平與清上、次濁上的合流、上聲與去聲的合流,與這些聲調的調值均為降調相關。移民方言的去聲以降調為主,也有凸調和平調。根據各地的移民情況來看,去聲原本也應該是一個升調,只是上升的幅度不大,有的移民方言就讀成平調,如英寨村;更多移民方言則是變?yōu)榻嫡{,這是受普通話和周邊方言的影響,如唐城村、杜村村和北孔灘村;或者是變?yōu)橄壬蠼档恼{子,如秦壁村。移民方言入聲不分陰陽,與源方言一致。此外,和川村和府城村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除保留入聲調外,其余聲調的調值已等同普通話。
可以說,當河南林縣(今林州市)移民遷入到安澤縣時,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及維護自身利益,不僅聚居在一起,而且使用他們認為是家鄉(xiāng)話的同一話語,以此區(qū)別于其他的移民群體。其他的移民群體也以他們的話語來判斷和認同自己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在近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移民方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與源方言相比,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同時,它也與其他移民方言有所不同??偟膩砜?,移民方言特點的形成,是受到了周邊方言、普通話、源方言及自身演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的。其中,周邊方言尤其是晉語上黨片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普通話,再次是源方言和自身演變,其他移民方言則幾乎沒有產生影響。這與源方言的特點及移民身份的認同有密切關系。河南林州方言屬于晉語區(qū),本身與晉語就有許多共同特點,移居晉語上黨片后,這種共同性更是得以強化;同時,兩者之間還存在一定差異,這也使得它們在相互交際時不得不使用普通話。為了與安澤縣境內眾多移民相區(qū)別,林縣移民會盡最大努力來排除其他移民方言的干擾。不過,老一代移民方言還能相互區(qū)分,不同源地的移民仍通過自己獨特的話語來顯示源地身份;到了年輕一代,由于教育的發(fā)達和普通話的普及,很多語言已經沒有了源地身份的標志,正在成為地道的安澤本地人。
參考文獻:
[1]安澤縣志編纂委員會.安澤縣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2]張啟煥,陳天福,程儀.河南方音概況[M].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科研處,1982.
[3][瑞典]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張啟煥,陳天福,程儀.河南方言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
[5]林縣志編纂委員會.林縣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The Variation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Immigrant Dialect from Linzhou,
Henan in Anze County,Shanxi
Zhao Bianqi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4, China)
Abstract:The immigrant dialect of Linzhou, Henan Province, in Anze has changed in phonologicalsystem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eaving the source dialect for nearly one hundred years, resulting in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both the source dialect and the surrounding dialects, including other immigrant dial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se featur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the surrounding dialects, Mandarin, the source dialect and its own evolution,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rounding dialects, especially the ShangdangCluster of Jin Group, being the greatest, followed by Mandarin, and finally the source dialect and its own evolution, with almost no influence from other immigrant dialects.
Key words:immigrant dialect;source dialect;var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