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航 宋豪
【摘要】 “軸心時代”具有理性精神產(chǎn)生、人的地位提高這兩個特點。老子作為中國“軸心時代”時期哲學家的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和“德”正體現(xiàn)了“軸心時代”的兩個特點。
【關鍵詞】 軸心時代;老子;道;德
【中圖分類號】B2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3-0073-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大學2021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資助項目“儒道‘推己’思維模式對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項目號:HBU2021ss077)階段性研究成果。
“軸心時代”是現(xiàn)代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歷史哲學的核心概念。所謂“軸心時代”,是說從公元前800年到200年期間,以公元前500年為中心,人類文明的精神基礎同時并獨立地在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希臘、巴勒斯坦開始奠定,其標志是涌現(xiàn)出了眾多的對后世影響巨大的先哲,具體來說,在中國產(chǎn)生了中國哲學的所有流派;在印度生活著佛陀,所有的哲學可能性都產(chǎn)生了;在巴勒斯坦,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先知及其教義同時涌現(xiàn);希臘更是賢哲如云。他們共同構(gòu)成了人類歷史上“軸心時代”的燦爛圖景。
美籍華人學者余英時曾將雅思貝爾斯軸心時代的特點歸結(jié)為兩點:“人證明自己能夠在內(nèi)心中與整個宇宙相照映。他從自己的生命中發(fā)現(xiàn)了可以將自我提升到超乎個體和世界之上的內(nèi)在根源?!薄八麄兊墓餐幵谟谑谷顺叫∥叶M入‘己達達人’的境界。這是由于人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是處于‘存有的全體’之中,也意識到只能靠個人的自力走這條路?!薄拜S心時代”的兩個特點分別為由于理性精神的產(chǎn)生人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人自身上從而降低了宗教性的天、神的至高無上的第一性,人得以重新認識和思考世界的存在本源;其次是提升了人的地位,開始對人本身進行思考。老子作為“軸心時代”中國哲學的代表人物,中國哲學的先驅(qū)者,其哲學思想中相應地體現(xiàn)著這兩個“軸心時代”的特點?!暗馈笔抢献诱軐W的核心概念,形而上的不可捉摸的“道”落實到現(xiàn)實世界為“德”,這兩個核心概念構(gòu)成了老子的哲學體系,而這兩個概念正對應了“軸心時代”的兩個特點。本文以《道德經(jīng)》文本為基礎,對老子哲學“道”與“德”兩個概念的闡釋來解讀老子哲學體系中“軸心時代”特點的體現(xiàn)。
一、理性的產(chǎn)生
軸心時代結(jié)束了神話時代,理性的精神開始產(chǎn)生,超驗的宗教意識逐步倫理化,各個文明開始了對世界整體理解的哲學進程。老子生活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社會動蕩,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王權的衰微,諸侯權力的上升,“士”階層的出現(xiàn),以至于更多人可以接觸到文化,因此不同的派別的哲學思想漸漸產(chǎn)生。這個時代是社會思想大變革的時代,這種思想的大變革主要體現(xiàn)為“中國思想經(jīng)歷的一個不斷的‘去神秘化’的理性化過程”。這個“去神秘化”是相對于西周天命論等傳統(tǒng)宗教信仰而言的。西周的天命論,是因襲殷商的宗教觀念而成,其非常迷信,信天、信命、信鬼神,殷商的貴族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把天塑造成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以此來控制人民。到了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的轉(zhuǎn)型,傳統(tǒng)天命論的內(nèi)在矛盾進一步突出出來,逐漸發(fā)生分化:以天道自然為特征的自然主義思潮和以民本主義為特征的人文主義思潮開始誕生。老子作為周室守藏使,他自然通曉這一系列的歷史變化,并對其產(chǎn)生思考,他看到了隨著時代的變化,人的個體理性的覺醒。因此,老子為了反思傳統(tǒng)天命神學和春秋時期兩大思潮,為了超越傳統(tǒng)的天命論中天主宰一切的思想,他提出了宇宙本原的“道”的哲學概念,這個概念與人格神的“天”創(chuàng)生萬物不同,這個“道”正體現(xiàn)了軸心時代的特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保ā独献印匪氖隆O乱摃蛔⒄旅┰诶献拥恼軐W體系中,“道”是宇宙中的一切創(chuàng)生的根源,論述了天地萬物從“無”到“有”的生成過程,使萬物生成的動力不再是具有人格神的天,這直接降低了天的宗教性,是人關于宇宙本原的理性思考的智慧結(jié)晶。那么這個“道”是什么樣子的呢,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保ㄋ恼拢┻@個“道”是虛空的,然而作用卻不會窮竭,淵深好似萬物的宗主,是在天帝存在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這在時間上證明了“道”是第一性的,它的存在要先于人格神的天。老子還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二十五章)道體沒有形象,先于天地而存在,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可以為天地的母親,這同樣突出了“道”為宇宙生成本原性的特征。
老子并不否認天地生萬物的觀念,但是他的天地生萬物的觀念中的天地不再是具有人格性的宗教性的天地,同時他也不滿足于這樣的認識,他要尋求一種比天地更根本的存在,來作為萬物生成的本原,這也就是“道”?!肮壬癫凰?,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保拢┐颂幍摹肮壬瘛薄靶颉敝傅亩际恰暗馈保饧础暗馈笔翘斓厣傻母矗鐝堘纺晗壬赋龅?,春秋時代所謂天道是天之道,道是從屬于天的。老子則認為道比天更根本,天出于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三十九章)此處的“一”也就是“道”,在老子看來,天的清明,地的寧靜,神的靈妙,河谷的充盈,萬物的生長,侯王得以統(tǒng)一天下,都是因為“道”才能實現(xiàn),這比單一的“天”的主宰更根本,是一切存在的根據(jù)??梢姡献犹岢龅摹暗馈背搅藗鹘y(tǒng)天命論的上帝主宰論,理性的思考了世界的本原問題,體現(xiàn)了“軸心時代”的特點。
二、人的地位提升
“人之存在”實現(xiàn)了整體上的飛躍。軸心時代各個世界文明產(chǎn)生的哲學家盡管在宗教信仰、思想內(nèi)容、內(nèi)在狀況上截然不同,但其共同性在于他們增強了人們的主體意識,使人將注意力轉(zhuǎn)向“人”本身,人超越了其自身,在存在的整體中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人們有能力將自身與整個世界進行內(nèi)在的對比。他們在自身之中發(fā)現(xiàn)了根源,并由此超越了其自身以及世界。”“人們感于作為個體依靠其自身?!焙笫浪Q作“‘理性’和‘人格’正是在軸心時代顯現(xiàn)出來的?!薄叭酥嬖凇眴栴}開始成為反思的對象,“這一‘人之存在’的整體改變可以稱之為精神化?!贝呵飦y世,社會階層發(fā)生了大的變動,王權力的衰微,諸侯階層權力的擴張,士階層的出現(xiàn),證明了不再像西周之前的固定的階級,從而使人們的目光更多的轉(zhuǎn)向了人自身以及人自我的存在,人的自我意識的產(chǎn)生使人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雖然老子解決了“道”的本原性的問題,但是中國哲學家向來是關注人的,雖然老子講“無為”,但是不能從字面意義將“無為”理解為消極的不作為、消極的遁世,他的目的是謀求人和社會的根本利益。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性的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真實的現(xiàn)象世界,落實到人的身上體現(xiàn)為“德”,“道”即只是一個“道”,“德”也是這一個“道”,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xiàn),“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保ǘ徽拢┮簿褪钦f最大的德是隨著“道”而轉(zhuǎn)移的?!暗馈庇惺裁礃拥奶匦裕司蛻撚惺裁礃拥男袨?,社會就應該有什么樣的存在方式,在老子看來,人的一切智慧都根源于“道”體現(xiàn)為“德”,這一思想也對應著“軸心時代”的第二個特點。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道”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是第一的,但是在此處老子認為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把人與“道”放在了同等的地位,可見人的地位的提高,論證了人的存在的合理性。春秋亂世,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人又如何那亂世中保全自己,人又應如何體現(xiàn)自我的存在。老子認為,“道生之,德蓄之?!保ㄎ迨徽拢┦澜缡怯傻勒Q生的,但是,是由德蓄養(yǎng)成長的,人道人德應該是“道”道的體現(xiàn),“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保ǘ拢┻@也就是說從事于道的人,就合于道;從事于德的人,就合于德;失道失德的人,就會喪失所有。同于德的行為,道會得到他;行為失德的,道也會拋棄他。人的行為應該有德,德是“道”的特性在人身上的體現(xiàn)?!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天道以自然為法,其本質(zhì)是自然而然,人道也應該體現(xiàn)自然的特征,因為人的重要性的提高,老子還從人的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對“德”進行了相應德論述,“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薄俺5履俗?,復歸于樸?!保ǘ苏拢┑谰哂袩o欲的特征,人也應該知足?!吧系聼o為而無以為?!保ㄈ苏拢┑谰哂袩o為的特征,人也應該無為?!暗隆本哂袩o欲、無為、自然等特點,老子在其《道德經(jīng)》中多次提到“德”,其目的一方面是在形而下的現(xiàn)象世界來論證他的“道”;另一方面是要人修德,教人在亂世中保全自己。這也正說明了其時代人的存在的飛躍,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人們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了人自身,這正符合軸心時代的第二個特點。
老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不論在先秦時期還是現(xiàn)在都產(chǎn)生著重大的影響。他作為中國“軸心時代”時期的哲學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的哲學體系中,作為其哲學思想核心的第一性的“道”以及體現(xiàn)于人的“德”這兩個哲學概念,正體現(xiàn)了“軸心時代”的兩個特點。可見中國哲學在“軸心時代”就閃耀著耀眼的光輝。
注釋:
本文所引《道德經(jīng)》原文皆據(jù)中華書局2009年版陳鼓應的《老子注譯及評介》。
參考文獻:
[1]卡爾·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李雪濤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M].北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3]余英時.論天人之際[M].北京:中華書局,2014.
作者簡介:
李明航,第一作者,男,滿族,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先秦諸子哲學。
宋豪,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先秦諸子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