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芳
(江蘇省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江蘇南通 226001)
情境教學指以情感的體驗為紐帶,以積極的思維方式為核心,運用圖像、生活經歷、矛盾問題等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發(fā)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各種不同的情境,使學生進入情境中,在探究事件或者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展開對語文知識體系的建構,進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思考、聯(lián)想說出來,將內容表述清楚,體會真摯的情感。小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也要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觀察課本插圖,并嘗試展開聯(lián)想[1]。教師要引導學生敞開心扉,將自己想到的內容大膽地表達出來,盡情抒發(fā)自己的感受。這樣就能讓學生的想象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步提高。
比如,在教學《母雞》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圖片,然后嘗試表述自己看到了什么內容。如有學生這樣表述:“有一只老母雞,它的身邊有很多小雞?!苯處熞龑W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想象,思考作者筆下的母雞是怎樣的形象,然后想象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嘗試將自己想到的內容說出來。有的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母雞看到小雞餓了,于是就帶著小雞去覓食,它們看到了一條小青蟲,小雞想要追趕,但是怎么都追不到。母雞一口就將小青蟲抓住。小雞都圍攏了過來,想要吃小青蟲,但是母雞和小雞玩起了捉迷藏。就在小雞急得亂叫時,母雞卻將小青蟲送了過去,小雞快樂地吃起了小青蟲。”在學生自主表達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母雞》,讓學生說說課本中寫了哪些不同的故事,作者是怎樣展現(xiàn)母雞的形象的,讓學生將課文和自己的作品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嘗試提高。
小學生常常用直觀形象去感受世界,而小學課本中的很多課文配有形象鮮明的插圖。所以,教師要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在想象的輔助下將抽象的文字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現(xiàn)實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生活是語文之本,語文則是生活的寫照。所以教師要充分創(chuàng)設各種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嘗試獲得更深刻的感悟。學者狄德羅認為:“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巨大的情感,才能使靈魂達到偉大的成就。”在生活經歷的輔助下,學生能更好地和作者產生共鳴,理解文本內容。
《那個星期天》一文中孩子期待媽媽帶著自己去玩,但是由于家務太過煩瑣,媽媽最終沒能帶孩子出去。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文中孩子對媽媽的情感,嘗試創(chuàng)設了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經歷。“在生活中,爸爸媽媽有沒有過食言的時候呢?他們沒有帶著自己出去玩,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學生圍繞這一點展開討論,如有學生提出:“我覺得很遺憾,因為媽媽太忙,所以總是沒有時間帶著我出去玩?!边€有學生提出:“我覺得有點難過,大人說話怎么能不算話呢?”還有些學生表示:“他們也是實在沒有辦法,媽媽本來說好要帶我去玩,但是因為突然加班,所以只好留我一個人在家。”此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課文的最后一段,讓學生思考“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一句中蘊含著怎樣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學生的理解更深入,能體會到“我”的無奈,也體會到了媽媽的辛苦。
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從表層到深層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教師要把握住學生學習的起點,引導他們調動內心的體驗,結合生活經歷進行感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生活場景,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這樣能更好地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使學生消除對文字的陌生感和抽象感,進而提升閱讀能力。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思維是從疑問和產生驚奇開始的?!苯處熞e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大膽地質疑,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深入討論,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使他們不拘一格地猜想問題的答案,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提出一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主動提出問題。
比如,在學習《巨人的花園》時,教師先提出問題,將學生引入特定的問題情境中:“大家覺得巨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他和孩子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能讓他們更好地體會巨人的內心情感。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并嘗試提出自己的問題:“巨人經歷了冬天的寒冷后,看到孩子們帶來了春天,此時為何還要趕走孩子們呢?”學生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如有學生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巨人終于明白,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也就是說,巨人一開始并不知道春天是孩子們帶來的,所以依然粗暴地對待孩子,直到他想清楚了這一切,情感才發(fā)生了變化。”學生認識到這篇文章寫得合乎情理,巨人的情感并沒有發(fā)生驟然變化,而是隨著事情的發(fā)展而逐漸轉變,這樣更符合真實生活中人的情感變化規(guī)律,展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能力。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內涵。
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可以先用一個主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然后讓學生在主問題的指引下逐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圍繞新的問題進行探究。這樣就能形成一條問題鏈,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展開深入探究,解決內心的困惑,在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虛擬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本的內容展現(xiàn)各種圖片、視頻資料,并利用鏈接推送一些輔助閱讀的資料,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閱讀。在微課虛擬情境的輔助下,學生的閱讀興趣會更加濃厚,他們會在課后展開自主拓展閱讀,并和伙伴就各種問題進行探討,從而提升學習能力。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借助微課創(chuàng)設虛擬情境,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寫好景物類文章。在微課中,教師首先展示了符合課文場景的圖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看看文章中有哪些詞句展現(xiàn)了圖片中的場景。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思考,說說自己能否用更有新意的詞句來描述相同的情境。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其他文章,讓他們看到作者是如何描寫唯美的自然景物的;也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微信群進行交流,讓學生上傳自己找到的精彩景物描寫片段,并說出自己的評價,總結一下寫作方法。最后,教師在微課課件中展示某些圖片,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展開想象,嘗試仿照課文的寫作手法,開展讀寫結合的活動,描繪圖片中的場景。這樣,教師利用微課很好地組織了讀寫結合活動,提升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除了借助微課創(chuàng)設虛擬情境,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等通信軟件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后將各種問題發(fā)送到微信中,讓感興趣的學生展開群聊,探討如何解決問題。這樣就能讓情境創(chuàng)設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從真實世界拓展到虛擬世界,讓學生沉浸其中。
綜上所述,要想讓情境教學發(fā)揮最大效用,教師就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結合課本內容和學生的學情特點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生氛圍,讓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準確地把握文本的情感,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不斷提高。在這樣的情境體驗中,學生將情感獲得和認知發(fā)展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提升閱讀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