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曉頭陀”是古時中國民間專門從事報曉的和尚。流行于北宋汴梁(今開封)與南宋臨安(今杭州)。每日四更,每個寺廟道館鳴鐘后,頭陀便打著鐵鑼或木魚沿街報曉,若是晴天便報“天色晴明”,若是陰天則報“天色陰晦”,若是雨天則報“雨”。一年四季,他們風雨無阻。每逢初一、十五與節(jié)日,他們挨家挨戶化緣,百姓則提供糧食作為答謝他們的報酬。
面對傳染性極強的疫情,除了先進的醫(yī)療設(shè)施和藥物治療,最原始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隔離。隔離防疫,自古有之。
《漢書·平帝紀》記載:“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yī)藥?!蔽鳚h漢平帝年間,發(fā)生了旱情、蝗災(zāi),導致民間產(chǎn)生了瘟疫。官方要求染上疾病的民眾,空出房舍,建立隔離場所,官府為他們醫(yī)治并提供所需藥物。到了南北朝時期,隔離成為了一種制度。
大家都知道,“公主”一般就是指皇帝的女兒,可是為什么稱“公主”呢?
周代的時候,因為周的國姓為“姬”,所以稱周天子的女兒為“王姬”。天子下嫁自己的女兒,貴為至尊,不能親自主婚,只能由同姓的諸侯主婚。諸侯國的國君的爵位是“公”,“公”來主婚,故稱“公主”。
不過春秋時期還沒有“公主”之稱,“公主”的稱謂是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使用的。此時周王室的影響力早已下降,因此諸侯的女兒也可以稱作“公主”。
從漢代開始,“公主”只能用于稱呼皇帝的女兒。漢代諸王的女兒則稱作“翁主”。到了東漢和晉代,“公主”也稱“縣主”或“郡主”,因為這時候的公主都享有封地。而隋唐時期,太子的女兒稱“郡主”,諸王的女兒稱“縣主”,都不能稱“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