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嘉怡 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七中學八年級16 班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泵糠甓宋缗R至,人們就會割幾捆艾草掛置在門口,驅蟲辟邪,而屋內(nèi)則是粽香飄逸。家人們聚在一起,吃著粽子,閑聊的話題每回都會有所變動,但唯有一件事,卻必是年年都要提及——2005 年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
十多年前的往事,如今回首審視,或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或深感遺憾,或憤憤不平,雖然2009 年中國湖北又組織了“端午申遺”并獲得成功,但時至今日,國人對韓國人明目張膽的“文化侵略”行徑卻余慍未減。對此,我卻堅持著兩點不同的見解。
首先,申遺不是注冊商標或者申請知識產(chǎn)權專利,不是說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了,中國人再過端午節(jié)就要交費了。亦不是說我們的端午節(jié)從此就成了“盜版書”“克隆劇”,會被人家一路攆打。
其次,申遺的目的不是“獨占”,其終極目的恰恰是為了文化共享。文化不是一張火車票,不是你搶了我的座位,我就要站一路。它更像是一條獨具特色的旅游線路,是分享給更多人,吸引更多的人來打卡,甚至是,也只有這樣,這條線路才會火。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的背后有著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已舉世公認。
回顧歷史,自西漢以來,中國便開通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mào)易逐漸發(fā)展,唐朝時,我國精美瓷器、絲綢制品、茶葉等大量產(chǎn)出,令西方商人瞠目結舌。茶葉的傳播,衍生出了紅茶、抹茶、花果茶等品種,在弘揚中國文化時也促進了其他國家的發(fā)展。在這兩條絲綢之路上,各國互相交織著彼此特有的魅力,全球的文化與經(jīng)濟得到融會貫通,久而久之,譜寫成了如今豐富多彩的現(xiàn)代之歌。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如水一般,它滋養(yǎng)了幾千年的華夏歷史,一直流淌至今。它能夠從諸多璀璨的文明中脫穎而出,并不是偶然之事,而是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人對它的尊崇,得益于一個又一個族群對它的弘揚,如此方鑄就今天的燦爛。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是華夏文明強勢的鑒證,是今日炎黃子孫的自豪,亦是召喚我們當代青年人繼往開來、砥礪前行的號角。
文化傳承,共沐風雨。中韓端午,何曾兩鄉(xiāng)?
我們的文化正走向世界,我們的中國正擁抱世界。
【老師評】
氣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拂去心中的芥蒂,展開高遠的視野,我們應該理性地審視韓國“端午祭”申遺這一事件的積極意義。也許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年長一代的人不必再為年輕人追捧洋節(jié)日而發(fā)愁,因為那時,世界上最“洋氣”的節(jié)日都來自中國!這才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