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陽
(安徽三聯(lián)學(xué)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射雕英雄傳》(簡稱《射雕》)是武俠泰斗金庸先生于1957—1959年間創(chuàng)作的長篇武俠小說。該小說以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這段中國歷史為背景,反映了南宋人民奮勇抵抗金國和蒙古兩大強敵的斗爭。瑞典女學(xué)者郝玉青(Anna Holmwood)翻譯的《射雕》英譯本第一卷《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A Hero Born》自2018年出版以來一直深受英語世界讀者的歡迎。然而,由于譯者主觀性和譯本可讀性這兩大主要因素的影響,郝玉青在英譯過程中對歷史信息和文化信息進(jìn)行了刪減,導(dǎo)致原著中中國歷史信息和傳統(tǒng)文化信息的缺失。這種缺失既不利于英語世界讀者對原著的充分理解和接受,也不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的質(zhì)量和效果;因此,十分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補償,并為金庸武俠小說乃至中國武俠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個新思路。
譯者主體性也叫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是指譯者在翻譯中展示出來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譯者主體性支配下的翻譯活動,是一種簡單的語言和符號的轉(zhuǎn)換,更是一種由譯者的文化勢力及其對這一文化的態(tài)度所制約的跨文化交際活動。郝玉青以譯者和文化學(xué)者的雙重身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解讀、重新建構(gòu)原文文本。對比原文和譯文發(fā)現(xiàn),郝玉青版《射雕》英譯本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忠實于原著,而是存在著大量的刪減,尤其是對中國歷史文化信息的刪減。[1]這種刪減一方面是郝玉青對英語讀者理解能力和需求的照顧,另一方面也顯示了郝玉青在對中國文化的處理上稍顯倉促的心態(tài)。
郝玉青在《射雕》英譯的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譯本的可讀性。從業(yè)8年以來,郝玉青一直致力于把非英語的文學(xué)作品介紹到英語主流圖書市場,出于對市場銷量的考慮,她需要選擇以英語讀者更易接受的方式來推介她翻譯的作品。為了達(dá)到譯本的可讀性,郝玉青對原著中一些涉及中國歷史文化信息的內(nèi)容做了刪減,她認(rèn)為“英文讀者沒有必要像中文讀者一樣完全理解原著中的全部細(xì)節(jié)”[2]。這樣的刪減固然增加了譯本的可讀性,卻也弱化了英語讀者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可能性。
一國的歷史文化信息通常蘊含于該國民族語言中,而且承載了該國民族群體所共有的行為習(xí)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及信仰等信息。[3]不同民族之間存在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要通過翻譯去實現(xiàn)信息的完全共通顯得困難重重。特別是譯者能力有限或有選擇偏好時,歷史文化信息的缺失就在所難免了。對于那些不了解源語歷史文化的讀者來說,歷史文化信息的缺失往往會導(dǎo)致源語信息與源語文本外知識和經(jīng)驗的脫節(jié),使譯語讀者無法深入理解源語和文化,從而削弱他們對于文學(xué)作品內(nèi)涵的認(rèn)知。
就文學(xué)翻譯來說,在文化差異及譯者主體性的共同影響下,譯文中的歷史文化信息難免會出現(xiàn)疏漏;因此,補償就成了翻譯過程中彌補歷史文化缺失的一個重要策略。補償是以目的語手段為主,輔之以符合目的語規(guī)范的其他語言手段,根據(jù)文本的類型和翻譯目的,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損失進(jìn)行修復(fù)、彌補。[4]當(dāng)涉及目的語和文化的信息被譯者大量刪除或省略之時,譯本可能會喪失源語文本中的某些對等成分,從而影響譯語讀者理解源語文化。
總的來說,郝玉青在翻譯過程中還是非常重視對中國歷史背景知識的介紹,促成了目標(biāo)語讀者對故事內(nèi)容的了解和對小說情節(jié)的理解。[5]盡管如此,譯本中還是存在了不少對中國歷史文化信息的缺失:一是對歷史事實的直接刪減。例如原著第8—10頁岳飛抗金的歷史在譯文中被全部刪除,使英語讀者會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小說中的武林人士都要繼承岳飛的事業(yè)抗金救宋呢?在序言和開頭部分郝玉青提到了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但是對應(yīng)的譯文全部省略沒有譯出來。顯然,這種刪除從根本上來說不利于英語讀者了解《射雕》故事發(fā)展的歷史背景。二是對一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信息的直接省譯。這些文化信息是對小說情節(jié)內(nèi)容的補充性解釋,直接刪除可能會影響英語讀者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針對郝玉青版《射雕》英譯本中出現(xiàn)的缺失表現(xiàn),筆者認(rèn)為宜采用以下幾種策略補償。
1.序言增補
針對郝玉青版《射雕》英譯本中國歷史信息的直接刪除,可以考慮采用序言增補的方式來彌補英語讀者對小說發(fā)生的中國歷史背景知識的了解。例如,郝玉青在譯本中省略的岳飛抗金的故事可以在序言部分提及一二,這樣英語讀者既可以理解書中中原武林人士前赴后繼保家衛(wèi)國的情懷,也可以理解南宋朝廷的腐敗和軟弱??梢约尤肽纤握瘮o能的概述,用幾句話提及南宋朝廷里的一些宦官如何跟后金相互勾結(jié)陷害忠良人士。因此,可能的情況下,在序言部分開頭這句“The year is 1205”后面加上如下的內(nèi)容:“The year is 1205 when the famous Chinese patriotic general Yue Fei had already been executed by the Song Emperor Gaozong due to his brave counterattack against the Jin armies”[6]17。這不僅可以對岳飛抗金的歷史做交代,也可以解釋譯文中各個中原武林人士愛國熱情英勇抗金的情懷。其次,可以考慮在序言部分xvii頁第三段的這句“The local Chinese population cannot be sure if their officials are working for them,or for the Jin”后面加上這樣的話:“They may not know that more and more Chinese officials serve the Jin Empire and frame innocent Chinese people,especially those patrio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6]18。這樣一來,英語讀者就更容易理解譯文中開頭的以段天德為首的南宋朝廷命官如何與金人勾結(jié)陷害郭楊二人了。
2.文中注解
針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信息的直接省譯,可以考慮以文中加注解的方式來處理,以解決英語讀者對故事涉及的背景文化可能存在的疑惑。比如原著第24頁“其時指腹為婚,事屬尋常,兩個孩子未出娘胎,雙方父母往往已代他們定下了終身大事”[7]被省譯了,這句在原著中是跟隨上文的對話來解釋郭楊兩家人為何給未出世的兩個孩子訂立婚約,如果省譯“指腹為婚”,英語讀者可能會莫名其妙。事實上,指腹為婚為中國古代的特殊的訂婚形式,起源于漢代,這一風(fēng)俗不為大多數(shù)英語讀者所了解,因此可以在文中加注解,即在譯本第24頁第2部分結(jié)尾處加括號注解釋加上“Propose a marriage by pointing to the stomach-a Chinese old practice of marriage in case two pregnant women give birth to a son and a daughter,the children shall unite in marriage when they grow up”[6]24。這樣必然會幫助英語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
3.附錄加注
針對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多次出現(xiàn),又缺乏必要的解釋的問題,可以考慮在譯本最后附錄部分加注,以此突出中國文化元素,也幫助英語讀者消除對中國文化的誤解。例如,原著第11頁提道:“郭楊二人在村西七里的林子已等了一個多時辰,始終聽不到有任何聲息?!边@句提到的“時辰”這個詞是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中國古代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多時辰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兩個多小時。郝玉青在譯本的第7頁中也是遵照中國的這一傳統(tǒng)文化來進(jìn)行翻譯的,“Skyfury Guo and Ironheart Yang had been waiting for more than two hours in the woods seven li west of the village”[6]7。如果“時辰”這個古代計時單位在原文出現(xiàn)一兩次,那么英語讀者可能不需要知曉其中暗含的中外文化差異,如果反復(fù)出現(xiàn);譯者就應(yīng)該考慮在故事本身以外將其文化內(nèi)涵介紹給英語讀者。畢竟,翻譯是為了滿足閱讀的需要,因此譯者在理解原文本的基礎(chǔ)上應(yīng)該將源語的語言、文化和民俗等因素還原給讀者。[8]可以在譯本最后的附錄部分給予“時辰”一個這樣的解釋:“Shichen’ in Chinese refers to on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12 two-hour periods into which the day was traditionally divided.An hour in ancient China equals two hours today.”。這樣,英語讀者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消除誤解了。
郝玉青版《射雕》第一卷英譯本的出版和發(fā)行開啟了富有中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武俠小說進(jìn)入英語世界的大幕。在譯者主體性和譯文可讀性雙重因素的影響下,郝玉青努力再現(xiàn)中國語言文化特色,又有意識地刪減或省略原著中的中國歷史和文化信息,從而導(dǎo)致了一些重要的中國歷史文化信息的缺失。這些缺失不僅不利于英語讀者從整體上理解小說發(fā)生的背景和情境,也不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這些歷史文化信息的缺失可以用序言增補、文中注解和附錄加注這三種補償策略去處理,這種補償性的處理將有利于英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并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有利于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