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銳韜
近十年來,是中國博物館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未來更是可期。博物館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都呈現(xiàn)飛速發(fā)展的趨勢,博物館建設成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并被列入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范疇。一座地方性博物館的建設,除了有一棟建筑,未來向觀眾呈現(xiàn)什么?表達什么?即博物館基本陳列的內(nèi)容策劃與形式設計如何實施、實現(xiàn)?作為解決文化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在從數(shù)量向質(zhì)量轉(zhuǎn)變的過程中,地方性博物館按照何種思路建設方可最大限度發(fā)揮其職能與作用,無疑也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展示和宣傳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與人文、景觀,助力地方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是地方政府需要博物館承擔的基本任務。因此,一座博物館的運營又必然要追溯到博物館的基本職能與使命,且跟地方政府賦予這個文化設施的使命與定位關系極為密切。
2012年,全國共有3866家博物館,其中民辦博物館647家;而到2019年底,全國已備案博物館達到5535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1710家2。按照地方性博物館的定義,除了北京地區(qū)較多的“中字頭”博物館,以及各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直接管理的博物館,絕大部分都屬于地方性博物館。在廣東,全省博物館數(shù)量從2012年186家增至2019年的335家3;截至2020年,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直接管理的博物館僅有廣東省博物館和廣州魯迅紀念館2家,作為業(yè)務主管單位的僅有廣東大觀博物館1家。在這些宏觀數(shù)據(jù)背后,反映的是地方性博物館建設的現(xiàn)狀。
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是廣東省梅州市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以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淵源與發(fā)展,系統(tǒng)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歷史文物與客家民俗文物為己任,行業(yè)內(nèi)一般認為其同時承擔著梅州地區(qū)市級博物館的功能。該館于2005年3月奠基興建,2008年4月建成對外開放;2019年6月,經(jīng)過一年多閉館升級改造,主館的主題陳列《客家人》重新對外開放。其發(fā)展軌跡,正是中國地方性博物館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廣東作為改革開放最前沿陣地和全國GDP第一大省,以深圳市博物館新館和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建設為信號,進入21世紀后,興起了一股博物館新建熱潮,一批市縣(區(qū))博物館先后建立。近些年佛山、深圳等地提出“博物館之城”“百館之城”建設的口號,至2019年,佛山市備案登記的博物館24座,深圳市的博物館群建設無論建設規(guī)格還是投資規(guī)模亦達到“示范水平”。而較早建成并開放新館的深圳市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也分別將改擴建和基本陳列改陳付諸行動或納入議事日程。這種狀況,在全國范圍內(nèi),以各省級館的新建、改陳為參照,地方性博物館的新建和改陳也緊隨其后。
博物館行業(yè)曾被業(yè)界形象戲稱為“第三世界中的第三世界”。回顧遭受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襲擊的2020年,在全球范圍內(nèi),當整個社會體系遭受嚴重挫傷的時候,較早被“關停”的,是一大批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沒有直接貢獻”的博物館。在我國,自2008年實行免費開放,中央和地方財政對博物館進行免費開放補貼后,資金關注度的短板稍有緩解,及至近些年國家對考古和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越來越重視,博物館建設甚至被納入到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當中。資金的問題在逐步解決,而藏品質(zhì)量與數(shù)量問題在非文物發(fā)達省份,是始終困擾地方性博物館發(fā)展的問題。以客家博物館為例,館藏文物共2.6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29件/套?!犊图胰恕氛箯d面積共3722平方米,共使用展品293件/套,其中文物218件/套,含珍貴文物13件/套。4專業(yè)人才問題也是制約地方性博物館發(fā)展的關鍵問題。整個梅州地區(qū)9家國有博物館共5個副研究館員(無研究館員)中,中國客家博物館占3個,即便如此,受研究方向等制約,亦不足以承擔其基本陳列的大綱編制任務。廣東除廣州、深圳和佛山三地外,其余地市博物館的狀況大部分甚至不如梅州,地方性博物館缺乏藏品和專業(yè)人才是個普遍現(xiàn)象。
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事業(yè)建設是近些年黨和政府一直在號召鼓勵的。在我國,社會力量一般意義上被理解為企業(yè)和行業(yè)協(xié)會等非體制內(nèi)的組織。而其參與的方式可能是一種無償?shù)墓嫘袨?,也可能是一種有償?shù)氖袌鲂袨椤G罢呷绮┪镳^協(xié)會為推動各地博物館的平衡發(fā)展,舉辦各類如講解員培訓班、陳列展覽策劃培訓班、藏品管理培訓班等等;后者如咨詢公司為某一新建博物館提供陳列大綱的編制服務,展覽制作公司為某一新建博物館提供陳列展覽設計施工,或者某物業(yè)管理公司通過政府采購方式為博物館提供物業(yè)管理服務等等,當然,也有些公司會以資助公益的形式參與博物館的一些活動。甚至于有些地方政府采用PPP模式進行博物館建設與運營,則是讓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的更直接方式了。社會力量參與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解決或者部分解決地方性博物館資金、人才或者技術等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帶來一種理念與思維的碰撞,能夠讓博物館從業(yè)者打開傳統(tǒng)的“館門”走出去,探索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道路。
個別地方在地方性博物館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特點也值得關注。譬如廣東,非國有博物館的備案審批權限已經(jīng)被逐步下放到各地,非國有博物館的比重也迅速上升。2012年,廣東省的非國有博物館共31家,至2020年,廣東省的非國有博物館已達97家,占全省博物館的29%。在這些背景下,地方性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如何選擇一個符合地方特色的策展模式,顯然也成為一個重大的現(xiàn)實課題。
長期以來,受各地的文化積淀以及文物存量等因素影響,我國地方性博物館的展覽編撰體例主要有通史式和專題式,以及通史與專題綜合式幾類。《客家人》陳列基本遵循了通史陳列的一貫邏輯,但又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展覽所能夠引發(fā)的“情感共鳴”上,這也是近幾年逐步興起的一種陳列內(nèi)容編制理念,本文將其單獨歸為一類,即“情感式”。
基本陳列是博物館發(fā)揮其社會教育功能的主要形式,它根據(jù)相對穩(wěn)定的主題、通過一定的邏輯關系將藏品組織起來,并采用最利于表達藏品內(nèi)在信息的藝術形式而形成的一套陳列體系,是地方歷史、文化、藝術、自然、社會發(fā)展以及地方性博物館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作為客家博物館基本陳列的《客家人》分“源流篇”、“人文篇”、“客魂篇”三大篇章,全面展示客家民系的歷史、現(xiàn)狀和未來”5,說明客家博物館對這個展覽內(nèi)容的編纂還是遵循“通史式”的一貫邏輯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將“通史”解釋為:連貫敘述各個時代史實的史書。將其作為博物館陳列的一種敘事方式,這是我國博物館最為基本的一種陳列體例。它不要求細節(jié)的描述,但對陳列對象整體脈絡的連貫性和涉及內(nèi)容的廣泛性有著極高的要求。相對于通史式陳列的“大而全”,專題式陳列則更強調(diào)突出自身的藏品特色或者歷史文化優(yōu)勢。比較容易混淆的是,這里的專題是就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編撰體例而言,而非展覽整體表現(xiàn)內(nèi)容。即專題類博物館既可能采用專題式的陳列,亦可能采用通史式的陳列。如中國茶葉博物館分“茶史廳、茶萃廳、茶事廳、茶緣廳、茶具廳、茶俗廳”幾個部分;中國煙草博物館分煙草發(fā)展歷程、煙草農(nóng)業(yè)、煙草工業(yè)、煙草經(jīng)貿(mào)、煙草管理、煙草文化、吸煙與控煙7個展館,基本上是按照專題的方式進行陳列。而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包括序廳、歷史文物廳、蠶絲廳、染織廳、現(xiàn)代成就廳等五部分;廣東省博物館的“廣東歷史文化陳列”按照南粵源流、楊帆世界、繼往開來、南粵烽火四大部分,總體依照廣東歷史發(fā)展的脈絡,而幾個部分的內(nèi)容又不完全依照時間來排列,特別是對“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海外貿(mào)易、華人華僑“等內(nèi)容的敘述,在時間上亦有所交叉重疊。兩者在遵循大的時間線索的同時,每一部分之間相對獨立成版塊,均屬于大通史,小專題的方式。在博物館的實際操作中,并沒有也無法對以上各種陳列方式作純粹和完全意義上的區(qū)分,更多時候是以某一種方式為主,并輔助以其它方式,或者在某一種方式當中,又夾雜著其它的方式。這需要陳列大綱的編寫者對地方歷史文化進行充分調(diào)研論證并結合博物館的藏品情況等提出合適的方式。
如何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是近些年博物館行業(yè)在努力探索實踐的方向。情感式編寫體例,首先抓住人這一核心。博物館以物傳情、以物達意,有了人,物才能活起來;有了人,物才有故事??图也┪镳^將主題陳列的題目定為《客家人》,正是將所展示的內(nèi)容核心鎖定在“人”上。這在省級大館中亦早有嘗試,2018年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后新增的基本陳列《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通過“家園”“我從哪里來”“洞庭魚米鄉(xiāng)”“生活的足跡”“湘魂”五個部分重點展示以湖南人為主體的三湘歷史文化?!啊先恕と鏆v史文化陳列'創(chuàng)新主題設計,基于目標定主題,基于主題發(fā)展邏輯定陳列結構,注重主題講述技巧,旨在探索一種更容易貼近觀眾的展示方式,讓觀眾在觀展時產(chǎn)生代入感或共鳴,獲得愉悅的體驗,提升審美意識,感悟湖南物質(zhì)遺產(chǎn)與人文精神的獨特魅力?!?這個展覽推出后,因其主題與策展體例的創(chuàng)新,曾在業(yè)界引起強烈的反響。客家博物館的這次嘗試在地方性博物館里面,也屬較早。其次,情感式編寫,更關注群體文化認同。作為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有著強烈的族群認同意識。“文化認同是族群在遷徙與定居過程中基于自身歷史記憶與文化積淀而建立起來的,文化認同是族群認同的核心。”7《客家人》“以“大客家”的視野關注客家文化,更加注重從地緣、血緣和文化的聯(lián)系來詮釋遍布華夏的客家人,以史敘事、以事串人?!?其中源流篇分為“遷徙足跡”和“發(fā)展歷程”兩部分,以族群尋根的方式迅即將情感連接起來;人文篇的“客家民居、民俗風情、英才翹楚、客家風范”四部分讓觀眾在不知不覺把自己的生產(chǎn)生活日常與之作了對比,使觀眾快速進入到展覽所想傳遞的內(nèi)容當中;客魂篇的客家傳統(tǒng)繼承揚厲、客家精神永續(xù)傳承則讓觀眾對守護和傳承族群文化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的升華。
情感共鳴是個心理學概念,《簡明心理學》認為,情感共鳴是“指在他人情感表現(xiàn)或者造成他人情感變化的情境(或處境)的刺激作用下,所引起的情感或者情緒上的相同或相似的反應傾向?!毕鄬τ谕ㄊ肥疥惲懈M蛴^眾普及一種知識結構體系,專題式陳列更傾向讓公眾了解所展示的物品本身所承載的或歷史,或物理,或藝術的信息,情感式陳列則更希望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梅州作為“客都”,《客家人》陳列所背負的文化責任首先是引起“客家人”這個群體的共鳴。對客家人源流的梳理和客家民俗的解析,是一種從“我”到“我們”的情感變化,通過先民的遺留物,加上后人的解讀,采用各種展示手法,目的就是讓前來參觀的每一位“客家人”,在《客家人》這個情境中,不知不覺被帶入到群體文化引發(fā)的心靈共鳴中,能夠從心底對族群的歷史、文化以及其發(fā)展過程,在自己祖祖輩輩耳熟能詳?shù)目诳谙鄠髦?,得到印證和升華,而不會過分關注展品或文物的數(shù)量、等級等。
《中國大百科全書》將陳列設計定義為:依據(jù)陳列主體要求、對陳列內(nèi)容進行構思、確定陳列風格、總體要求,并運用各種藝術、科技手段有機地組合陳列品的工作。作為地方性博物館,客家博物館籌建及在《客家人》展覽的改陳中,對地方性博物館形式涉及的幾個缺點進行了嘗試性的彌補。
博物館建筑毫無疑問應該是個文化地標,然而,即便如經(jīng)濟發(fā)達省份廣東,2020年以前,仍有1個地級市沒有市級的博物館。在珠三角以外的地市,仍有一些地市和縣區(qū)的博物館與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場所同處于一個建筑體或者建筑群內(nèi);部分市縣區(qū)博物館盡管有相對獨立的場館,也是其他非展示類建筑改造而來。一棟獨立而獨特的博物館建筑應該作為地方性博物館最大的一件“展品”,而在很多地方性博物館建設中,這件“展品”的“征集”尚未列入日程?!翱图医ㄖ强图椅飸B(tài)文化的典型外在表現(xiàn),客家建筑折射的是客家族群的歷史與文化,是一個族群文化播遷和發(fā)展的見證”9這個建筑,在梅州地區(qū),就是客家圍龍屋。所幸客家博物館有一座相對獨立的主體建筑,該建筑吸收了客家圍龍屋的整體設計、建筑外觀和建筑構件等理念及元素。如何讓一座富有客家文化意蘊的建筑承載和呈現(xiàn)起更多的地方文化?在《客家人》展覽的形式設計中,首先考慮如何讓展覽內(nèi)容能夠與整個建筑更加和諧地融為一體,這便促使展覽設計師在展廳的空間分布、展線設置、展柜式樣、燈光、裝飾性符號等選擇上,要從與建筑設計共同源頭——“大客家”中去尋找靈感與火花。譬如主館的大堂,正面墻體一個大大的“亻厓”字,將展覽的主題跟地方群體文化的特色彰顯開來;一抬頭,如在空中鳥瞰一座圍龍屋一般。
從管理者層面看,地方政府總希望將自己悠久或富有特色的政治、歷史、文化、自然、民俗等“一股腦兒統(tǒng)統(tǒng)塞進”博物館,讓地方博物館承載起城市客廳和地方文化窗口的作用。而在執(zhí)行層面上,對于大部分缺乏藏品的地方性博物館而言,基本陳列選擇通史式也存在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因為當前文物發(fā)掘與管理機制問題,地方發(fā)掘的文物出于研究或者集中代表性展示等原因,很多歸屬于更上一級的文博機構,在出土文物較少的省份更甚,缺乏基本展品的支撐,做一個通史陳列就更加缺乏內(nèi)容了;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本身歷史上遺留物或者較少的地方,如果不放大陳列的范圍,似乎更加沒有東西可以展示。這其實還引起我們的另外一個思考:如果將一個區(qū)域內(nèi)所能陳列展示的展品作為一種資源,究竟是集中資源展示好?還是分開各自展示更好?藏品不足和質(zhì)量不高是地方性博物館尤其是文物欠發(fā)達省份的基層博物館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這類博物館在進行陳列展覽策劃時的最大制約。《客家人》陳列在形式設計上,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對此進行彌補,一是借助場景,在展覽中設置了夯土墻、湖廣填四川、婚房、祭祖、私塾等場景,這些反映客家群體文化的場景,將因為展品缺乏而騰出的大空間進行了合理的條塊分割;二是借助非遺項目,如客家擂茶、廣東漢劇、麒麟舞、提線木偶等,此類非遺活動本身的動態(tài)性也讓觀眾在沉浸體驗的同時,忽略了對展品本身的關注;三是合理利用好大體量展品,如龍骨水車、屏風、建筑構件、圍龍屋泥塑等;四是加強輔助展品的使用,本著做好輔助展品就是為以后征集文物的“初心”,各種雕塑、油畫等輔助展品也進一步豐富了展品數(shù)量與類別。
新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的使用對地方性博物館而言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科技的進步和普及,使得群眾對其認可度、接受度越來越高,呼吁地方性博物館在展覽形式上要突破“圖版+文字+實物”的傳統(tǒng)展示方式。隨著“數(shù)字中國”和國家“智慧博物館”項目的實施與建設,也讓博物館行業(yè)與其它應用科學領域有了更廣泛的合作可能;另一方面,高科技產(chǎn)品本身的“高投入”和“高維護”也讓很多地方性博物館“望而卻步”。觀眾通過佩戴VR眼鏡,可以360度全方位體驗客家祭祖儀式;通過AR技術讓觀眾對客家五次大遷徙的歷史有一個更加直觀的了解,都是中國客家博物館借助新媒體技術豐富展陳方式的主動作為。
或許,中國客家博物館主題陳列《客家人》仍存在著種種客觀上的不足,他們的升級改造,是廣東乃至全國地方性博物館發(fā)展宏觀背景下的一個偶然事件,而他們選擇情感式作為內(nèi)容策劃的體例以及在形式設計方面所作出的嘗試,也讓人看到地方性博物館在基本陳列策劃和陳列改造方面的種種努力,在百舸爭流的博物館發(fā)展大潮中,希望對行業(yè)及后來者有所參考與借鑒。
注釋:
1學界對地方性博物館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本文采用通用的說法,將行政管理權限為地市及以下的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均列為“地方性博物館”。
2 2015年3月20日,《博物館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將博物館類別統(tǒng)一為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兩大類,不再使用民辦博物館的提法。
3 數(shù)據(jù)來自《2012年全國博物館名錄》和《2019年全國博物館名錄》。
4 數(shù)據(jù)由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提供。
5 中國客家博物館18日重新開放.梅州日報[N].2019-6-17.
6 王樹金、鄭曙斌.歷史文化陳列主題的提煉及表達——“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主題展覽解析[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8(3).
7 陳海斌.文化認同:客家族群認同的表達與實踐[J].廣西社會科學,2014(9/231)189.
8同5。9 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