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兵問曰:交和而舍〔1〕,糧〔2〕食均足,人兵敵衡〔3〕,客主〔4〕兩懼。敵人圓陣以胥〔5〕,因以為固,擊〔之奈何?曰〕:擊此者,三軍之眾,分而為四五,或傅〔6〕而佯北,而示之懼。彼〔7〕見我懼,則遂分而不顧。因以亂毀其固。駟鼓〔8〕同舉,五遂〔9〕俱傅。五遂俱至,三軍同利。此擊圓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富我貧,敵眾我少,敵強我弱,其來有方〔10〕,擊之奈何?曰:擊此者,□陣而□之,規(guī)而離之〔11〕,合而佯北,殺將其后,勿令知之。此擊方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人既眾以強,勁捷〔12〕以剛,銳〔13〕陣以胥,擊之奈何?擊此者,必三而離之,一者延而衡〔14〕,二者□□□□□恐而下惑,下上既亂,三軍大北。此擊銳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既眾以強,延陣以衡,我陣而待之,人少不能,擊之奈何?擊此者,必將三分我兵,練我死士,二者延陣張翼〔15〕,一者材士練兵〔16〕,期其中極〔17〕。此殺將擊衡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人兵則眾,車騎則少,敵人十倍,擊之奈何?擊此者,當(dāng)保險帶隘,慎避廣易〔18〕。故易則利車,險則利徒。此擊車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將勇而難懼,兵強人眾自固,三軍之士皆勇而無〔19〕慮,其將則威,其兵則武,而理強梁〔20〕,〔21〕諸侯,莫之或待〔22〕。擊之奈何?曰:擊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驕其意,以惰其志,使敵弗識〔23〕,因擊其不□,攻其不御,壓其駘〔24〕,攻其疑。彼既貴既武,三軍徙舍,前后不相睹〔25〕,故中而擊之,若有徒與〔26〕。此擊強眾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車騎則眾,人兵則少,敵人十倍〔27〕,擊之奈何?擊此者,慎避險阻,決而導(dǎo)之,抵諸易〔28〕。敵雖〔29〕十倍,便我車騎,三軍可擊。此擊徒人之道也。
交和而舍,糧食不屬,人兵不足俧〔30〕,絕根而攻〔31〕,敵人十倍,擊之奈何?曰:擊此者,敵人既□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虛〔32〕。此擊爭□之道也〔33〕。
交和而舍,敵人保山而帶阻,我遠則不接,近則無所〔34〕,擊之奈何?擊此者,彼斂阻移□□□□□則危之,攻其所必救,使離其固,以揆〔35〕其慮,施伏設(shè)援〔36〕,擊其移庶〔37〕。此擊保固之道也。
交和而舍,客主兩陣,敵人形箕〔38〕,計敵所愿〔39〕,欲我陷覆,擊之奈何?擊此者,渴者不飲〔40〕,饑者不食,三分用其二,期于中極,彼既□□,材士練兵,擊其兩翼,□彼□喜□□三軍大北。此擊箕之道也。七百一十九
【注釋】
〔1〕交和而舍:兩軍相對,準備交戰(zhàn)。和,軍營之門。舍,扎營。此句也見于《孫子·軍爭篇》。
〔2〕糧:原為“粱”。
〔3〕敵衡:雙方人力與武器相當(dāng)。
〔4〕客主:客指攻方,主指守方。
〔5〕圓:原為“員”。胥:等待。
〔6〕傅:借為“薄”,迫近、接觸。
〔7〕彼:原為“皮”。
〔8〕駟鼓:裝在車上的戰(zhàn)鼓。
〔9〕遂:借為“隊”。
〔10〕有:讀為“又”。方:方陣。
〔11〕□陣而□之,規(guī)而離之:《十陣》有“陣而支之,規(guī)而離之”,可參考。
〔13〕銳:原為“兌”。
〔14〕衡:同“橫”。
〔16〕材士:材力之士。材,原為“財”。練兵:精選的士卒。
〔17〕期其中極:集中兵力實行中央突破。期,會集。中極,正中央。一說,中極指敵陣中軍要害。
〔18〕保險帶隘,慎避廣易:保守險要地形,控制隘路、埡口,避免在開闊平坦之地與敵作戰(zhàn)。廣,原為“光”。
〔19〕敵人十倍:原為“適人什負”。
〔20〕抵諸易:把敵人壓迫到平坦地形上交戰(zhàn)。抵,原為“牴”,擠、推壓之意。
〔21〕雖:原為“唯”。
〔22〕俧:疑借為“恃”。
〔23〕絕根而攻:在斷絕了敵人后方供應(yīng)的情況下對其發(fā)動進攻。根,根本、后方。
〔24〕敵人既□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虛:此二句大意可能是:敵人眾多而且保守險阻,我方應(yīng)當(dāng)[不斷地誘騙它,然后]乘敵之隙,擊敵虛弱,戰(zhàn)而勝之。
〔25〕此擊爭□之道也:□,疑為“地”字?!秾O子·九地篇》:“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瓲幍貏t無攻?!笨蓞⒆C。
〔26〕無:原為“毋”。
〔27〕理:降服。梁:原為“粱”。
〔29〕待:原為“侍”。
〔30〕識:原為“織”。
〔32〕睹:原為“堵”。影本“堵”左旁不清,釋“堵”非。
〔33〕若有徒與:好像增加了兵力一樣。
〔34〕我遠則不接,近則無所:言敵保山帶阻,我離敵太遠則不能與之交戰(zhàn),太近則又無所依托。
〔35〕揆:揣度,判斷。
〔36〕援:原為“爰”。
〔47〕移庶:指移動中的敵軍。
〔38〕形箕:疑指把部隊布置成簸箕形的陣勢。形,原為“刑”。
【釋義】
以下是作戰(zhàn)問題。問道:兩軍對壘,準備交戰(zhàn),糧食都比較充足,兵員武器也差不多,彼此都畏懼對方。敵軍擺下圓陣待我進攻,企圖借助圓陣堅固難攻的特點,這時應(yīng)當(dāng)怎么辦?答道:攻擊這樣的敵人,首先要把我軍所有將士分為四路或五路,然后命令一部逼近挑戰(zhàn),既戰(zhàn)則假裝敗退,向敵人顯示我方怯戰(zhàn)。敵人既然看到我軍怯戰(zhàn),就會不顧一切地分兵出擊。這樣,敵人就會因混亂而削弱己方陣地的堅固性。這時,我則戰(zhàn)鼓齊鳴,五路兵馬一齊逼向敵陣。五路兵馬一旦到達陣前,三軍將士齊心協(xié)力、共同奮戰(zhàn),便能奪取勝利。這就是攻擊圓陣的方法。
兩軍對壘,敵方供應(yīng)充足,我方物資貧乏;敵方兵員眾多,我方兵力單??;敵方實力強,我方實力弱;敵人又排成了嚴整的方陣,這時應(yīng)當(dāng)如何發(fā)起攻擊?答道:對付這樣的敵人,敵軍若按兵不動就襲擊它,敵軍嚴整就設(shè)法分割它,初一交戰(zhàn)就佯裝敗退,卻在其后路襲擊它,不要讓對方判明我方的意圖。這就是攻擊方陣的方法。
兩軍對壘,敵方人多勢眾,實力強大,將士矯健敏捷而又頗具戰(zhàn)斗力,排成銳陣等待交戰(zhàn),這時應(yīng)當(dāng)如何打擊它?答道:打擊這樣的敵人,必須把我軍分為三部,一部展開排成橫陣從正面進攻,兩部相機攻擊其后部,使其將領(lǐng)恐懼而士卒疑惑。敵人上下既亂,必定全軍大敗而逃。這就是攻擊銳陣的方法。
兩軍對壘,敵方兵眾勢強,展開隊伍布成橫陣,我軍必須嚴陣以待,卻又兵力不足,無法布成適當(dāng)陣形,這時應(yīng)當(dāng)如何應(yīng)戰(zhàn)?答道:對付這樣的敵人,必須把我軍分為三部,選出敢死之士,兩部展開隊伍如張兩翼,一部全是精兵強將,集中兵力對敵實施中央突破。這就是殺敵將領(lǐng)、攻擊橫陣的方法。
兩軍對壘,我方步兵眾多,但車兵騎兵少,敵方車騎是我方的十倍,這時應(yīng)當(dāng)如何應(yīng)戰(zhàn)?答道:對付這樣的敵人,應(yīng)當(dāng)保守險要,控制隘口,力避在開闊平坦之地與敵交戰(zhàn)。因為平坦開闊地形對戰(zhàn)車有利,而隘塞險要地形對步兵有利。這就是攻擊車兵的方法。
兩軍對壘,我方戰(zhàn)車騎兵雖多,但步兵較少,敵方步兵是我方的十倍,這時應(yīng)當(dāng)如何應(yīng)戰(zhàn)?答道:對付這樣的敵人,要注意避開險要地形,放開險關(guān)要隘誘敵深入,把敵人引入開闊平坦地形中。這時,敵軍雖是我方十倍,但地形對我車騎作戰(zhàn)有利,可以全殲敵軍。這就是攻擊步兵的方法。
兩軍對壘,我方糧食供應(yīng)不上,兵力弱小無法依靠,即使竭盡全力作戰(zhàn),敵軍仍是我方的十倍,這時應(yīng)當(dāng)如何應(yīng)敵?答道:對付這樣的敵人,敵方既強大又占據(jù)險要,我軍……要突然返回直搗敵方空虛之處。這就是攻擊……的方法。
兩軍對壘,敵方將領(lǐng)勇敢而難以恐嚇,兵員眾多而守備堅固,全軍將士都很勇敢而無后顧之憂,其將領(lǐng)則威風(fēng)八面,其士兵則勇武善戰(zhàn),并且降服強敵,欺侮諸侯,誰也無法抵御。這時應(yīng)當(dāng)如何應(yīng)敵?答道:對付這樣的敵人,應(yīng)當(dāng)首先揚言不敢應(yīng)戰(zhàn),向敵人顯示我方的無能,以謙卑的態(tài)度應(yīng)對它,誘使敵人驕傲自大,斗志松懈,摸不清我方意圖,然后攻擊其沒有守御的地方,進攻其防備松懈的地方,在其疲憊乏力的時候進行打擊,在其疑惑不決的時候發(fā)起攻擊。敵軍自大而又橫蠻,三軍轉(zhuǎn)移營地時會前后不相照應(yīng),所以我軍這時若攻擊中部,就好像增加了兵力一樣。這就是攻擊兵員眾多而強大的敵人的方法。
兩軍對壘,敵方占據(jù)高山控制險要,我方離敵太遠便無法接戰(zhàn),離敵太近又無有利地形可資利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應(yīng)當(dāng)如何進擊?答道:對付這樣的敵人,如果它離開險要轉(zhuǎn)移……就危險了,這時要攻擊敵軍非救不可的要害之處,迫使其離開堅固的陣地,同時也借以判斷敵人的計劃,然后布置埋伏、增加援兵,打擊運動中的敵軍。這就是擊破保守要塞之?dāng)车姆椒ā?/p>
兩軍對壘,雙方列成陣勢,敵方擺下形如簸箕的軍陣,估計敵人的企圖,是想迫使我軍陷入其中遭到覆滅,在這樣的情況下應(yīng)當(dāng)如何進擊?答道:對付這樣的敵人,不可坐失良機,要激勵己方將士,口渴者不飲水,饑餓者不吃飯,把全部兵力分為三部,用兩部打擊敵陣之要害,敵軍既已慌亂,再以精兵攻擊其兩翼……這樣,敵人必定全軍敗潰。這就是擊破敵軍箕陣的方法。
【解析】
本篇根據(jù)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設(shè)想了各種不同情況,采取問答形式,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的戰(zhàn)法。全篇共十組,故稱“十問”。本篇篇題,原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本篇所列十種情況,除第一種情況雙方實力相當(dāng)而敵方以圓陣待之外,其余基本上都是敵方實力強于我方。他們或者物資充足、兵員眾多,或者地形有利、控制險要,或者將領(lǐng)勇敢、士卒善戰(zhàn),并且大都已經(jīng)布下有利陣型、以逸待勞。至于我方的應(yīng)對之策,則不外或示弱以誘之,或分兵以亂之,或伏兵以襲之,或擇敵要害而擊之,但切不可在不利的地形條件下與敵人交戰(zhàn)。
要而言之,戰(zhàn)場之上,形勢千變?nèi)f化,本篇只是列舉了十種常見的情況。作為戰(zhàn)爭指導(dǎo)者,必須敵變我變,恰當(dāng)應(yīng)對,并且要及時識破敵人設(shè)下的陷阱,絕不可死守教條,刻舟求劍;否則,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