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檔檔
(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我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但研究時間并不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學術界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從網絡的工具性出發(fā),第二種是從網絡的本質出發(fā)。綜合這兩種定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指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以傳播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理論為基礎,抓住網絡的本質,權衡網絡的利弊,有效利用網絡,有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地對大學生施加思想、政治、文化、道德、信息素養(yǎng)等教育方面的內容,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養(yǎng)的線上網絡雙向互動的虛擬實踐活動。
1999年,學者張建松首次提出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提出了“校園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由此,我國學者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繼開展了一系列極為豐富的研究,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結合高校大學生的性格特征、發(fā)展特長、成長規(guī)律等特點,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以網絡為依托,以高校為陣地進行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網絡技術應用教育等內容,以準確地促進和引導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網絡,從時間與空間上打破了以往傳統(tǒng)教學的邊界,延伸了教學方法,擴充了教學內容,轉變了教學思維。
1.在內容上呈現(xiàn)出多樣性與開放性
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特征,通過教師講課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上課主要以教科書為主要依據,學生獲取知識具有單一性特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網絡環(huán)境的影響,各種思想、理論、學科、社會熱點等信息相互交織,在課外可以利用學習通、微信、叮叮等互聯(lián)網平臺建立起第二課堂,隨時隨地查找教學信息,相互交流。[1]
2.在方式上具有時效性與靈活性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互聯(lián)網快捷的傳播方式和較強的動態(tài)性特點,使時事政治、學科動態(tài)、思想潮流等熱點被師生及時掌握,且上課方式可線上線下選擇靈活,不被客觀因素所影響。
3.在過程上表現(xiàn)出共享性與生動性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信息難以及時共享,互動性相對較差。采取與互聯(lián)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將單一枯燥的文字以及難以理解的知識點轉化為視頻、動畫、圖片等生動方式,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網絡相互交流達到知識共享,也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及真實情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信息技術蓬勃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上課方式也越來越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緊密相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拓寬了思想政治的教學空間,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但也存在教師業(yè)務不熟練,學生觀念未轉化,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等問題。
1.網絡技術掌握不熟練,職業(yè)成就感不高
由于教師數量的局限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采用的是“大班制”教學,教師要面向全體師生授課,授課數量多,課程任務重,沒有更多精力備課和研究,難以保證每節(jié)課的精彩性。2020年疫情突然爆發(fā),不管“大班制”還是“小班制”都改用線上教學,一些教師不善于使用網絡教學,沒有完全掌握網絡技術,即使采用體驗式教學、討論法教學等方式,也無法保證授課的精彩性,教師職業(yè)成就感也不高。
2.對自身主導作用尺度把握不夠精準
在網絡教學中,部分教育者由于受傳統(tǒng)線下教學模式的影響,加上之前未能準確把握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在利用網絡講授理論課時為了減輕工作壓力,教案不及時更新,缺少與學生互動,利用傳統(tǒng)“我講你聽”“一講到底”的教學模式,大大降低了線上課堂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意愿。還有部分教師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問題,難以適應線上教學模式和新課改要求,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全程讓學生講課,不提問、不點評,忽視了自身的主導作用。
1.學生思想觀念沒有轉化
由于受傳統(tǒng)線下模式的影響,部分學生思想觀念沒有及時轉化,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線上教學效果不明顯。在上網絡課時,部分學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不思考、不鞏固等問題。
2.學生主體地位不高
學生主體地位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學生可盡情表達不同意見,教學活動中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教學效果展現(xiàn)出學生風采。然而,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并沒有利用網絡充分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也沒有從學情出發(fā)進行教學,沒有真正樹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導致部分學生利用網絡學習時存在自主學習能力不足、主體意識淡薄、參與度不強、獲得感不高、與教師缺乏溝通等現(xiàn)實問題。
1.教育理念轉變不及時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方向性、基本原則性、方式方法性等特點。面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在現(xiàn)實教學中,個別高校還沒有真正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課,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開放與信息把關不足,存在教育資源較為單一、教育方式表現(xiàn)刻板、教育平臺固定化等現(xiàn)實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
2.教育內容更新緩慢
從量上看,優(yōu)秀網絡文化供給量和學生需求量矛盾突出,教育內容陳舊亂雜,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整體性。從質上看,內容單一,優(yōu)質網絡文化較少。海量的網絡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并未緊密結合,上課內容還是以傳統(tǒng)書本為主,導致教育者與受教育在者在交流與溝通中產生矛盾。
網絡作為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載體,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教育主管部門應該主動抓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新時機,注重頂層設計,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第一,價值引導方面,國家榮譽獲得者和國家勛章獲得者、最美奮斗者、時代楷模等新時代先進人物不僅要走進高校,還要通過網絡直播等形式,面向全國廣大師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拓展教學空間方面,支持和引導建設一批重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類公眾號,扶持創(chuàng)作形式多樣、內容生動、導向正確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質文化產品,有效發(fā)揮網絡平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動作用。第三,網絡制度方面,及時完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體系,形成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格化規(guī)范化的管理模式,積極建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規(guī)范的測評體系以及建立健全有效反饋機制,完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倫理道德法制保障機制。[2]第四,人才培養(yǎng)機制方面,應增強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運用現(xiàn)代化技術教學綜合能力的提升,積極打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家。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性,每一個學生群體都有自己的成長特征。高校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成長規(guī)律進行個性化教育,利用先進技術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課對學生的針對性。
第一,構建專業(yè)團隊,準確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高校需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專業(yè)團隊,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劃分目標群體,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引導,精確掌控學生的人格特質,對性格不同的大學生開展分層次教育,營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維并駕齊驅的教學氛圍。第二,根據學生的思維導向和學習動機制定個性化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每個學生群體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方向都有所差異,學校應鼓勵教育者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量體裁衣”、實行多樣化、多層次、多角度的教學方式,對動機相同的學生和不同的學生建立相應的長效學習方式,并增添學生課后反饋機制,促進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可視化與精準性。第三,積極完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網站。學校應有效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智能化作用,確保準確識別、分析、反饋、追蹤、預測學生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健全評價指標體系,達到對學生的理論知識、行為能力、情感態(tài)度進行多維精準的智能評價。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盵3]精準運用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相融合,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幫助學生思想政治實踐能力的提升,運用云計算等方式改善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提升學生主體作用,從而打造高效率的互動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課堂。
第一,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要準確把握課件和視頻的播放量,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生注意力與參與度,兼顧其他教學手段,注重思維導圖總結性設計。第二,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只是輔助作用,不能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死板設計教學情景從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以動態(tài)的視角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心理變化、理解程度,增加學生課后反饋機制,注重發(fā)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第三,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信息素養(yǎng)?,F(xiàn)代化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給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和學生需與時代同步,適應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教師要靈活運用和掌握電腦技術,提高自身利用多媒體與教學相結合的能力,顧及實際教學,充分發(fā)揮計算機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學生要學會由課堂學習轉變到網絡學習,轉變自己固有的學習思維與方法,提高自己網上的學習能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打好學生成長成才的思想基礎,是確保黨的各項政策方針落實落細的有效路徑。因此我們要順應時代發(fā)展變化,把握網絡發(fā)展潮流,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探索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繪制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