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瀾 吳衛(wèi)衛(wèi)
(大連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3)
在數字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大眾傳媒功能角色轉換背景下,以網絡媒介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應用于商業(yè)、教育、生活、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概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發(fā)展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攻克社會發(fā)展難題,啟發(fā)人民群眾思想覺悟的正確選擇。隨著大眾傳媒的普及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應借助新傳媒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代相結合,與人民生活相融合,了解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現狀,明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制約因素,從而對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提出對策。
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傳統(tǒng)意義上人們的交往方式,并且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由于現階段呈現出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趨勢,全球化溝通成為現實。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新媒體的媒介作用不可忽視,它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技術條件和開放的輿論環(huán)境。習近平同志曾強調:“面對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馬克思主義也面臨著進一步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問題。”[1]
時代在發(fā)展,目前我國正奔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經濟迅速發(fā)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幸福感增強,人與人之間交往變得方便、快捷。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綜合國力的競爭因素,“生產專利”的突破和技術更新的融合,使新事物不斷涌入眼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平臺:一方面,新華社、人民日報、求是網等大眾媒體推出App,網民通過信息獲取、評論互動,持續(xù)關注等獲得社會熱點,不斷提升社會“關注度”。另一方面,微信朋友圈、微博留言、抖音視頻成為炙手可熱的信息傳播來源,人們通過動態(tài)發(fā)送,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可以吸收借鑒優(yōu)秀的文化,提升自己的內涵和底蘊。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討論與話題轉發(fā),擴大了馬克思主義中國話語的影響力,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貼近大眾化,深入人心。使之兼具了政治化、個性化、知識化和時代化的突出特點和功能。
在經濟全球化的視野下,我們提倡“一帶一路”,加強同發(fā)展中國家的合作,加強同周邊國家的交流,與世界文明對話已經成為國與國交往的理念和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世界提供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還有中國無限發(fā)展的潛在能量,都在推動著中國走向世界。馬克思主義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正在呼喚新科技革命,技術創(chuàng)新時代的來臨。
另外,“中外合作”日益增多,不僅是企業(yè)“中外合資”,高校也推出“中外合作辦學”,中國和其他國家文化交流已成常態(tài),只有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育,才能真正對馬克思主義有所了解,借助新媒體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使命感。
新時代面臨新的風險,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面臨新的挑戰(zhàn)。在新媒體時代,隨著中國發(fā)展面貌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的干擾因素也隨之產生。
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平臺多等特點。在日漸卓越的技術支持下,新媒體傳播平臺日趨多元化,且準入門檻低、基本面向大眾化,具有傳播時效性和傳播廣泛性的特征。但是原本便利的網絡,卻被一些別有用心之徒利用,造成非理性、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噪音”和“雜音”充斥在大眾媒體,嚴重干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積極傳播。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妄圖煽動言論,采取言語挑釁,故意制造社會輿論,片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使用欺騙手段,蒙蔽誤導國人,質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試圖動搖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根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媒體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一方面,涌入一些外來文化思想,“開眼看世界”,求同存異,兼收并蓄,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繼承發(fā)展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新媒體時代,其他國家的理論體系走進了我國大眾的視野,即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被充分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在西方思想不絕如縷的擾亂下,國人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空間仍然會面臨主體選擇性挑戰(zhàn)。
新媒體平臺至今尚未完善“市場準入規(guī)則”,盡管新媒體反映人民大眾的思想動態(tài),但是一些不當言論的發(fā)表,也會影響國人的認知能力和價值觀培養(yǎng)。
目前,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擁有牢固的基礎知識,豐富的表達能力,卻缺乏對新媒體的深入了解和良好運用。而對新媒體產生濃厚興趣的青年,卻缺乏馬克思主義理論積淀。
鄧小平指出:“絕不能要求馬克思主義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盵2]唯有在不斷學習和不斷實踐的基礎上,才能不斷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進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延綿不絕,使其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創(chuàng)新理論源泉,符合時代發(fā)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碑斍埃七M網絡空間“綠色化”“文明化”已成為重組網絡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新媒體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保障。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必須加快新媒體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廣泛傳播和輿論引領,形成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傳播積淀。第二,建立完善的新媒體運營監(jiān)管機制。對那些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潮,違背社會主義建設的負面輿論,予以清除,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政府主導、司法保障、主體自覺、監(jiān)管落實到位、媒體單位配合的協同有效監(jiān)管機制。第三,加大新媒體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的篇幅比例。避免新媒體過于輿論化、綜藝化,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典著作理論,在社會主義溫和的土壤中加入“馬克思主義”清流,肅清新媒體網絡空間,保持新媒體“綠色化”“文明化”。
要加強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逐步形成文化自覺,加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經典文化相結合。一是要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提煉精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問題,從哲學領域探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發(fā)展的契合點,豐富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包容性,逐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二是理性看待外來文化,增強國人分辨能力,在“和而不同”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好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解決中國當前實際問題,因此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立足點。新媒體時代各種思潮絡繹不絕,各種思想紛繁交錯,必須依靠黨的領導,把握好言論自由的尺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致力于化解社會矛盾、削減因公平正義問題引起的話語沖突、心理不平衡等社會問題。應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御社會消極思想的蔓延。
首先,應自覺運用新媒體平臺,增強與世界的對話,掌握經濟社會運行規(guī)律,在新媒體時代擴大馬克思主義影響力,增加國民認同感。其次,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增強馬克思主義的權威性。最后,激勵新媒體傳播媒介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傳播,實現其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導向功能,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大數據支持,依靠自覺和自律,共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
新媒體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逐步推進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能夠自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和解決問題。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大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
網絡新媒體的存在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途徑,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提供了途徑及重要載體,在這種環(huán)境下,受眾群體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和熏陶更加便捷??梢酝ㄟ^網絡打造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網上平臺,拓寬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有效途徑,這樣就能更加敏捷地傳播最新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成果,讓廣大群眾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fā)展新趨勢及現狀,讓馬克思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