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在今年的東京奧運會上,年僅14歲的跳水小將全紅嬋跳出3個滿分動作,以466.2的高分奪冠,這一成績也成為了女子10米跳臺比賽的歷史最高分。
看過那場比賽的朋友一定會為她精湛的跳水技術(shù)、優(yōu)美的體態(tài)所驚艷,尤其是最后入水的一剎那,有網(wǎng)友驚呼:“下餃子的水花都比這大!”
那么問題來了,跳水運動員們是怎樣把水花壓到最小的呢?
由于物體具有質(zhì)量和速度,在觸碰到液體時會對液體表面造成沖擊。若液體的流動性較好,即粘滯系數(shù)低,就會在受到?jīng)_擊時向周圍運動,從而濺起水花。隨后,液體又為了填補物體落下后形成的空洞而回流,形成又一波水花。
但如果液體的流動性較差,即粘滯系數(shù)高,比如蜂蜜,即使受到較大沖擊,液面也不易發(fā)生形變,自然就不易濺起水花。
顯然,人體的質(zhì)量以及從高臺跳下后具有的速度都不是一個小數(shù)字,因此普通人跳水一定會水花四濺。
水面受到極大的沖擊,卻只濺起了少量水花,這一定是個技術(shù)活。
壓水花的原理其實屬于流體力學的范疇。入水前最重要的動作是把握時機打開身體增加轉(zhuǎn)動慣量,以“剎”住旋轉(zhuǎn)并確保身體垂直入水。
起初,人們認為將雙手合攏,呈流線型入水阻力最小,濺起的水花也最小。但有人在“冰棍”式跳水中發(fā)現(xiàn),不繃直腳尖而用腳掌對水,壓水花的效果更好。實驗表明,楔形物體墜入水中時,水便會沿阻力最小的方向?qū)ふ页雎?,楔形物的斜面便是這個方向。而和方形物體碰撞的水主要作橫向運動,因受到四周水的壓力無法沖騰而起,這便是掌心向下水花更小的原因。
受此啟發(fā),后來大多跳水高手都開始使用手掌對水的“平掌撞水”壓水花技術(shù)。入水前將兩手疊放以減小接觸面積,并且將身體收緊,讓身體對水面的沖擊力集中在一小塊面積上。
由于壓水花會讓手部承受相當?shù)膲毫?,運動員們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出不同的手型組合來適應(yīng)不同情況。有網(wǎng)友還給這些手勢取了相當霸氣的名字。
當然,運動員除了要掌握好壓水花的技巧,還要精準把握起跳、空中動作、身體打開時機,以及入水后如何控制身體垂直入水等等。
如果進水的物體是平的,水則往下被壓,不易濺出水花。
如果進水的物體為楔形,則水花四濺。
跳水時的不同手型
運動員在賽場上摘金奪銀,光彩照人,但成功的背后卻要付出很多代價。跳水運動員們?yōu)榱税l(fā)揮最好的水平,一個動作就要練習成百上千次。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導致身體某些部位的損傷,是十分常見的。
另外,為了更好地觀察入水角度來控制肢體動作,運動員們不得不睜著眼睛往下跳,落水時水面對眼睛的沖擊力非常巨大,就十分容易發(fā)生視網(wǎng)膜裂口或是視網(wǎng)膜剝落的情況。跳水女皇郭晶晶的視網(wǎng)膜就曾多次脫落,一只眼睛近乎失明。
成功,永遠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