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創(chuàng)作的一篇“明亮、豐滿、動情”的散文,選編在八年級上冊的散文單元。山大附中的趙老師以學生的疑問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立足散文文體的特點以及這篇文本的獨特之處,引導學生從細節(jié)之處品讀文中作者的喜愛之情,實為散文教學的一堂范例。
關(guān)鍵詞:昆明的雨;散文教學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于1984年所寫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以想念昆明的雨為線索,在文章中記錄了自己對昆明的美食、人情、民俗等“雜物”的想念和喜愛之情,書面語與口語化語言融為一體,充滿了美感和詩意。這篇文章編入部編本初中八年級上冊的散文單元,屬于自讀課文。
趙老師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堂“明亮、豐滿、動情”的《昆明的雨》。這堂課的切入點設(shè)計的非常巧妙。這篇散文有許多可以作為課堂切入點的地方,可以是從“汪曾祺給朋友所畫的畫”、“昆明的雨的特點”等處入手,趙老師的切入點頗為巧妙,針對這篇課文是自讀課文的性質(zhì),趙老師利用學生在預習單上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問題入手,既是基于文本的閱讀生發(fā)出的閱讀疑惑,又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學生為學生的疑問答疑解惑。,趙老師選取的這兩個問題非常典型又能作為這堂課教學目標“品味日程生活審美化的語言和情感”的引子。這兩個問題如下:
(1)課文題目是“昆明的雨”,為什么又用大量的筆墨寫“雜物”?
(2)汪老在觀察時非常細致,把事物都寫活了。
第一個問題非常好地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趙老師先是請同學幫助解決這個問題,讓同學們談?wù)勛约旱目捶?,繼而趙老師進行了總結(jié),并引用了清代劉熙載所言“山之精神寫不出,以彩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钡谝粋€問題解決之后,第二個問題便是趙老師接下來的教學設(shè)計的一個起點,“汪老在觀察時非常細致”,以這個為線,趙老師讓學生合作探討“定位文章中的細節(jié)畫面,進行有選擇的文本細讀”。繼而課堂進入了文本研讀的環(huán)節(jié)。
深入文本之中品味情感。趙老師準確把握住了散文這種文體的特點。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經(jīng)過探討一共分享了約四處有關(guān)文本的細讀,這是一個開放式的設(shè)計,學生可以選擇課堂中任意一處細節(jié)進行分享,這就要求教師對文本研讀必須非常深入細致,趙老師無疑真正地走入了文本之中,走入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季,感受到汪老文字背后的情感。
學生分享的關(guān)于文本細節(jié)的畫面,分別是:
(1)在仙人掌上扎一個洞,用麻線穿了,掛在釘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園的周圍種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籬笆。
(2)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喝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
(3)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
(4)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的了。
對于學生選擇的這幾處文本,趙老師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游走,來品味這種細致之后的情感,比如說關(guān)于仙人掌的描述,趙老師關(guān)注到了動詞“扎、穿、掛”這種細微的程度反映了汪曾祺他不是以一種游覽者的視角在寫昆明生活,而是深入到生活之中了,作為昆明生活的參與者感受生活的細節(jié)。再比如描寫牛肝菌這一句,作者連用了四個形容詞,并且說很好吃,趙老師讓學生思考朗讀,怎樣讀得好吃,繼而提出問題在這里的形容詞之間用的是逗號,換成頓號可不可以,學生對標點符號的使用在文章情感表達的不同效果也有了了解,或許在他們自己寫作時,就會注意到標點符號尤其是頓號和逗號在感情表達上的不同的作用。
趙老師如此細致又準確的文本的解讀基于對文章整體的情感基調(diào)的準確把握,從而能夠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間,從縫隙處窺得那種喜愛和想念之情。比如說對“我想念昆明的雨”這一句的解讀,“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文中開篇和結(jié)尾的位置,許多教學設(shè)計中教師利用這兩句話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結(jié)構(gòu)的前后呼應(yīng)。趙老師則走進了這兩句的感情之中,有重音區(qū)別的朗讀仿佛真的讀出了汪老的深沉的想念的情感。
詩意的氛圍。這堂課的整體氛圍都在詩意之間游走,教師的描述性語言的文學味道是濃厚的,在課堂伊始與結(jié)尾時,配樂朗讀作者其他文章的選段是詩意的。課堂結(jié)尾處,對作者背景的補充,這么動情的文字是在艱難和困苦中釀出的甜蜜柔美,相信課上到這里,學生對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有了更深的感觸。
但是,就這堂課我還有如下的疑惑思考。一是小組討論這種形式,我們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更加有效。趙老師這堂課小組合作討論的環(huán)節(jié)設(shè)置在大家交流討論細節(jié)之處,文章有許多的細節(jié),每個人對細節(jié)的把握也不盡相同,那么小組討論最后也只能一位同學起來發(fā)言講一處細節(jié),這樣討論的意義又在哪里呢?是不是課堂中的一種低效行為。在這里尋找文章的細節(jié)之處,如果更換為學生獨立的思考與分享會不會更好。假若是課堂的疑難問題,利用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學生不僅可以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課堂的效率也能夠得到提高。
二是教學資源的使用。受制于時間限制,這堂課并不能把文章所有的內(nèi)容都照顧到,文章開始處作者以寧坤要作者畫一幅能夠展示昆明特點的畫為起點,這可以說是寫作這篇文章的一個緣由,朋友的請求勾起來了作者的昆明回憶。圖片的展示,比如說各種菌子的圖片,比如說作者給朋友畫的昆明的畫。
三是對于自讀文本教學要求的把握。自讀課文與精度課文相區(qū)別,自讀課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即是學生通過自己閱讀獲取信息,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在自讀課文中,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合作交流閱讀體驗是自讀課文的重要教學方法。這種自讀文本的要求對我們上這堂課是不是提供了一種別樣的思路,教師做出示范之后,減少教師的引導,增加學生的合作交流與體驗,讓自讀課文的閱讀課堂成為學生學習閱讀方法,交流閱讀體驗的天地。
《昆明的雨》結(jié)束了,但是趙老師充滿詩意明亮的笑意和語言,以及教師和學生共同營造的籠罩在整堂課中濕潤潤的氛圍仍使人覺得意味深長,縈繞心間。
作者簡介:
孔德昊(1998—),女,漢族,單位:山東師范大學學科語文(教學)專業(yè),研究方向:語文教育理論與實踐。山東平度 郵編:26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