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旭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思政部,遼寧 沈陽 110122)
雷鋒精神是在20 世紀六十年代出現的,雷鋒精神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即階級立場愛憎分明、革命精神言行一致、共產主義風格公而忘私、無產階級斗志奮不顧身,雷鋒精神的本質在于給人民提供全心全意的服務并無時無刻在人民事業(yè)的奮斗路上無私奉獻。新時代來臨,習近平總書記對雷鋒精神具有高度重視,同時通過數次講話對新時代雷鋒精神特質進行總結,并將其概括為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賦予了雷鋒精神更為豐富的內涵。
二零一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撫順市雷鋒紀念館進行了參觀走訪,同時指出:雷鋒是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我們要同時學習雷鋒的精神以及行為,光有崇高的理想以及信念是不夠的,需要將其落實成為實際生活與工作過程中的具體行動,為社會貢獻自己,將雷鋒精神傳遞下去。以上這些關鍵的論述以及批示深刻揭示了雷鋒精神始終不變又緊跟時代步伐的深刻內涵,并在我們貫徹雷鋒精神的道路上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以及國家而言,核心價值觀都是其重要的精神紐帶以及思想維穩(wěn)器,和諧且強大的核心價值觀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治安穩(wěn)定以及長久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核心價值體系作出了提煉并對其進行集中表達,反映了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的最根本特征,是現代化中國精神的深刻體現。
雷鋒精神是構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鍵要素,它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性質上具有很多共同性,兩者都是民族文化血脈的精髓部分,同時也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精神推動者。所以說,對雷鋒主義進行弘揚實際上也能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始終如一地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雷鋒精神進行弘揚和貫徹,是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最基本要求,同時這也反映了國家教育上的堅韌意志以及有關的教育思想。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國各大高校都在雷鋒精神弘揚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各大高校積極通過不同的形式開展校內雷鋒活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活動,使我國高校呈現出濃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氛圍,并將其層層落實到教學理念以及目標當中。
我國高職院校在基于雷鋒精神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工作時也存在著不少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主要體現在學生培養(yǎng)計劃教學與實踐的相互融合方面,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學生對新時代“雷鋒精神”價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蘊理解不夠深入,拓展思政教師和專業(yè)教師講授相關理論的教學方式方法;此外,相關實習部門以及校內實訓組織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形式主義特征,對于雷鋒精神的弘揚工作也是停留在表面,未將其時代內涵進行充分體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反映了我國的精神,是圍繞習近平同志為中心的黨中央站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傳承并弘揚“雷鋒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的重要戰(zhàn)場。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社會的未來價值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當代青年的價值方向所決定的。鋒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精髓、紅色革命思想理念,能夠有效培養(yǎng)當代青少年的正面價值觀。
二零一四年五月四日,習總書記通過北京大學師生交談會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德育之間的聯系進行了詳細地闡述:“核心價值觀屬于一種“德”的范疇,它所涵蓋的內容既體現在個體上,同時也體現在全局當中,不僅是個人的德,同時也是整個社會以及國家的德?!皣鵁o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總書記圍繞國家、社會以及個人三個不同層面的“德”明確指出了我們在國家社會建設過程中所需要的人才類型。新時代的雷鋒精神也是社會主義高職院校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所不可或缺的價值引領,始終秉承“德育為重,育人為本”這一教學思想和原則,具體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新時代雷鋒精神的弘揚以及培養(yǎng)放在教育教學工作的首要位置。
高職院校是由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高校的一部分,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的辦學目標是培育以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為發(fā)展方向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以及合格的接班者,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專業(yè)知識扎實政治素養(yǎng)良好的綜合型人才。建設具有自身發(fā)展特色且具有較高水準的高職院校,是現階段黨和國家在培育高科技人才過程中最大的需求。雷鋒同志熱愛祖國熱愛黨,為祖國獻身的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體現,對新時代高職教育人奮發(fā)上進、不懈努力的探索精神提供了價值引領,為高職院校特色的持續(xù)發(fā)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精神源泉。
雷鋒精神是在遼沈大地土壤中根深蒂固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的核心在于合作共贏、團結一致、精益求精,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延伸。以高職院校學生的基本定為作為依據,可以明確工匠精神以及愛崗敬業(yè)精神是高職學生成功邁向社會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在國家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的今天,對于社會企業(yè)而言,在生產以及文化需求上的最高體現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在圍繞雷鋒精神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培育工作的過程中能有效促進學生職業(yè)觀教育,給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yè)過程中提供更堅實并可靠的思想養(yǎng)分。
以雷鋒精神為基礎所定義的新時代內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念所對應的高職學生教育載體和形式是各不相同的,進一步豐富教育教學的方式,構建了一個基于雷鋒精神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方構建聯動模型。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雷鋒精神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理論基礎加深夯實;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評選出具有愛國愛崗精神,并能夠按照要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秀人員,建立積極模范宣傳;在企業(yè)中對具有一定雷鋒精神和能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髓融合到生產工作中的“學生工匠”,進一步加大企業(yè)綠色通道簽約力度。
拓展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所包含的標定特定主體之間具有內在聯系。首先,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性質與內容需要其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思想覺悟,需要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其次,基于學生活動團體的實踐性,具有將相關理論轉化為日?;顒拥亩喾N形式載體,是“釘子精神”和敬業(yè)精神社會踐行的最優(yōu)方式。再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我國代代青年的不懈努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終一定會實現”,這一指示充分明確了我國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即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同時也給高校的立德樹人培養(yǎng)工作明確了其本質。最后,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企業(yè)單位是他們跨出校園與社會鏈接的第一個實訓場所,同時也是高職院校開展學生培養(yǎng)計劃的最終目標,必須始終堅持“工匠精神”,高度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雷鋒精神,并將其貫徹在日常生活與學習當中,才能使高職院校培養(yǎng)高技能高素養(yǎng)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一基本目標得以充分體現。
企業(yè)和高職院校作為人才流動的兩端,企業(yè)急需科技創(chuàng)新型人才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高職院校承擔著多樣化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的重責。為實現人才精準對接,企業(yè)應參與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派遣優(yōu)秀工匠赴課堂開展講座、座談、專題授課等活動,高職院校應積極宣傳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者的大國工匠典型,培養(yǎng)學生“釘子精神”,以人才需求為目標導向,以科學正確的方式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向企業(yè)輸送更多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基層社區(qū)是課堂教學開展實踐活動最直接、最廣泛的場域,通過基層志愿活動,高職院校學生深化對“雷鋒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使其價值內蘊不僅能夠內化為內心思想,同時也能體現在外部行為當中?;鶎由鐓^(qū)打造以“感動校園,豐富人生”為核心的社區(qū)展覽區(qū)域。拓展宣傳方向,豐富弘揚手段,樹立踐行“雷鋒精神”的市民典型,彌補沈陽市缺少雷鋒紀念場館的不足。學校從學生社團、黨團中選派優(yōu)秀青年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赴社區(qū)展室進行義務講解,通過市民優(yōu)秀事跡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工作更加多樣化及日常化,從而有效發(fā)揮榜樣示范功能?;鶎由鐓^(qū)依托主題社區(qū)展室系列活動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了扎根生活實際的生動社會實踐平臺。
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始終以弘揚雷鋒精神以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主要基調,以多元化的活動形式作為依托,在人們心中植入“釘子精神”,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并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外化為自覺的實際行動。給企業(yè)對國家標準人才的選拔以及聘用工作提供扎實的“大國工匠”基礎。為企業(yè)提供更多道德水平與技術才能同時給兼?zhèn)涞木C合型優(yōu)秀人才,給企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注入活力。
高職院校依托雷鋒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方構建聯動模型著眼課堂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實習實訓三大教育實踐途徑,立足培養(yǎng)符合國家發(fā)展需求,企業(yè)生產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充分調動職業(yè)院校課堂教學及實踐環(huán)節(jié)基層社區(qū)在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關鍵作用,將高職院校和企業(yè)在共促地方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相互促進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始終以雷鋒精神為基礎來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工作,實現國家發(fā)展,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