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娟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順義醫(yī)院腦病科,北京 101300)
患者因頸部解剖結構紊亂引發(fā)的眩暈以及繼發(fā)于頸椎病的眩暈稱為頸性眩暈,中醫(yī)臨床提示此類頸性眩暈包含了中醫(yī)所稱的“眩暈”“頭痛”“痹證”“頸肩痛”等多個范疇[1-4]。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來看,頸性眩暈發(fā)病因素眾多,且病情轉歸也受到眾多因素影響,如炎癥狀態(tài),多不利于病情的恢復,血清炎癥因子水平也因此成為佐證臨床效果的輔助指標;從中醫(yī)病因病機方面來看,此類頸性眩暈患者多見痰濕阻滯、肝腎虧虛、氣血虧虛及痰瘀等證型[1-4]。臨床常采用湯劑、推拿和針灸等治療方案予以干預。本研究擬討論中藥湯劑葛根二陳湯對于不同證型頸性眩暈患者的治療情況,并通過測定患者血清IL-6和CRP炎癥因子水平來輔助評估療效和預后。
研究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順義醫(yī)院就診的頸性眩暈患者97例,根據(jù)患者辨證類型分為3組:氣虛型(33例),肝腎虧虛型(32例)、血虛型(32例);患者均符合使用葛根二陳湯主方的指征,同時根據(jù)病情給予主方加減。納入研究的受試對象基本情況對比分析結果提示,不同證型患者之間的基本特征分布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患者基本情況分布特征
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在《眩暈診治專家共識》中的診斷標準[5]。納入標準:納入研究的受試對象均為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順義醫(yī)院確診的頸性眩暈患者,于研究期間僅接受本院相關治療,患者知情同意并能配合研究始終。排除標準:其他類型眩暈患者以及頸椎其他疾病患者;各種原因不能配合研究和隨訪順利進行的患者。
葛根二陳湯方藥組成:半夏15 g(湯洗7次),橘紅15 g,白茯苓9 g,甘草(炙)4.5 g,葛根10 g,白術15 g,羌活10 g,黨參5 g。視患者具體情況予以加減,每日1劑,水煎300 mL,3次溫服。
根據(jù)《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進行頭痛、眩暈癥狀分析。療效評價中,治愈標準:癥狀及體征消失,頸部和肢體功能恢復;顯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患者頸部和肢體部位功能基本恢復;有效:癥狀體征改善,頸部和肢體部位功能明顯改善;無效:癥狀體征以及頸、肢體功能均無變化??傆行?(治愈數(shù)+顯效數(shù)+有效數(shù))/總人數(shù)×100%。同時統(tǒng)計復發(fā)情況。
收集患者治療2個療程內療效(30 d為1個療程)信息,同時測定患者靜脈血血清IL-6和CRP水平,對比治療前后以及組間的炎癥狀態(tài)。IL-6水平測定:空腹靜脈血3 m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離心15 min,收集上清用于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試劑盒購自江蘇碧云天生物技術公司。同時研究還測定了患者CRP的血清水平,測定方法為化學發(fā)光法,試劑盒購自北京熱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研究對比了不同證型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評分情況,可見治療前3種證型患者眩暈和頭痛的情況近似,治療后痰濕阻滯并氣虛證型患者眩暈和頭痛癥狀的評分均最優(yōu),較治療前改善最多(P<0.05),詳見表2。
表2 痰濕阻滯型頸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分)
治療后,痰濕阻滯并氣虛證型患者的痊愈率最高,總有效率也最高;且隨訪未見復發(fā)病例,見表3。
表3 痰濕阻滯型頸性眩暈患者治療有效率及復發(fā)特征對比[例(%)]
研究對受試對象治療前后的炎癥相關因子水平進行了比較,可見治療前3種證型患者的IL-6和CRP水平均較高(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雖然3種證型患者均可見2種血清因子水平降低,但其中痰濕阻滯并氣虛證型患者改善最為顯著,詳見表4。
表4 痰濕阻滯型頸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6和CRP水平對比
頸性眩暈即由于椎動脈缺血及壓迫等原因導致的綜合征,西醫(yī)學認為其主要原因是解剖學的物理性阻塞,包括椎間孔狹窄、骨刺增生、頸椎肥大等,進而對椎動脈或頸部交感神經造成壓迫刺激,出現(xiàn)椎-基底動脈痙攣,椎動脈供血不足,患者表現(xiàn)出以眩暈為主癥的表現(xiàn),且本病的臨床特征之一是反復發(fā)作[1-3]。中醫(yī)認為其屬“眩暈”“頭痛”“痹證”“頸肩痛”范疇,頸性眩暈辨證常見主要病因包括氣虛、血虛及痰濁上擾等[4-8]。氣虛、陽虛導致血瘀為主要病機,可見氣虛型、陽虛型等多種證型,宜補氣養(yǎng)血、調和陰陽[4];或者與血虛、肝腎虧虛等因素有關,《素問》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強調了無虛不做眩,同時亦可見痰火致眩;臨床上可見肝腎虧虛的病因,以及氣血病因等[6]。此外,脾虛不運,水濕不化,易聚而成痰,與脾為生痰之源緊密關聯(lián),脾虛痰擾痰濁上擾,蒙蔽清陽而出現(xiàn)頭昏目眩。若痰濕挾風流注經絡,使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則出現(xiàn)頸部僵硬不適、肢體麻木;痰濕聚于中焦,胃失和降,則出現(xiàn)惡心嘔吐;痰氣擾心,則心悸胸悶、失眠[7]。
西醫(yī)學干預頸性眩暈患者主要藥物為阿司匹林、倍他司汀等,通過藥物干預確實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相關癥狀,但難以根治,并且復發(fā)率高;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本次研究中納入的患者證型主要涉及痰濕阻滯、脾氣虛弱的氣虛患者、肝腎虧虛及氣血兩虛的證候。葛根二陳湯針對促進脾氣健運,助水濕運化,達到痰飲自消的目的,通過使脾燥濕絕生痰之源;同時因痰常常阻滯氣機,故本著治痰先治氣的理念,葛根二陳湯運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二陳湯主方,同時去烏梅、生姜,加葛根、羌活、黨參和白術完成組方[9-11]。二陳湯原為治療痰飲性疾病的基礎方劑,為祛痰之通劑,方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主要用來平復上逆的痰濁之氣;陳皮消痰理氣;茯苓主要健脾滲濕安神;同時使用甘草補脾和中[9-10]?!秱摗分刑岢?“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本研究利用葛根的作用疏散頸項部經絡的風濕之邪,達到緩解頸項僵硬強直等作用,與二陳湯中的半夏合為君藥;另外加用羌活,羌活入太陽經,可以祛風寒濕邪,能夠有效緩解頭昏等癥,在本方中為臣;同時以黨參、白術助陳皮、茯苓、甘草實脾,共為佐使。全方配伍健脾化痰,同時燥濕理氣,用于脾虛證的治療[11]。葛根二陳湯對本研究中3種證型患者均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干預后發(fā)現(xiàn),治療前3種證型患者眩暈和頭痛的情況近似,治療后痰濕阻滯并氣虛證型患者眩暈和頭痛癥狀的評分均最優(yōu),較治療前改善最多。進一步分析了治療兩個療程后的治療有效率情況,以及隨訪1年的復發(fā)狀態(tài),結果提示,此證型患者在辨證上與本方的契合程度最高,也可見治療后的痊愈率最高,總有效率也最高;且隨訪未見復發(fā)病例。
研究提示眩暈癥或與患者本身的炎癥狀態(tài)存在潛在聯(lián)系,頸性眩暈的發(fā)生常常與頭旋轉或過伸時引起椎動脈受壓有關,還可能兼有血管及神經兩種因素的潛在影響;眩暈的刺激下機體代表性的炎癥因子水平變化與患者存在的各種感染性因素以及非感染性刺激密切聯(lián)系,且與損傷也存在聯(lián)系,因此,頸性眩暈患者中常見不同程度的機體炎癥反應,各種刺激因素作用于機體可見外周血循環(huán)中IL- 6等炎癥因子表達增高,同時炎癥因子還可以激活補體及C反應蛋白的表達,相關因子過表達又會造成細胞損害,進一步導致炎性反應的加劇,形成惡性循環(huán)[12-16];本次研究也針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炎癥相關因子水平進行了比較,可見治療前3種證型患者的IL-6和CRP血清水平均較高(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雖然3種證型患者均可見兩種血清因子水平減低,但其中痰濕阻滯并氣虛證型患者改善最為顯著,治療后的IL-6和CRP水平均可見在痰濕阻滯并氣虛證型患者中最低。提示本方對于改善患者炎癥狀態(tài)具有積極作用,特別是在痰濕內阻并且兼見脾氣虛弱患者中,效果尤佳。
綜上,葛根二陳湯對于痰濕阻滯并氣虛證型的頸性眩暈患者治療效果尤為顯著,且能大幅減低患者炎癥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綜合預后,值得臨床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