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
(通化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1)
鋼琴伴奏起到烘托表演者的作用,使表演者更好地去詮釋作品,將作品中的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在與演唱者配合中可以豐富原有音樂的內容,增強歌曲的旋律,渲染演唱的氛圍,將演唱者和觀眾帶入表演的氛圍當中,使他們的心理和情感隨著歌曲旋律跌宕起伏,促進作品內涵的發(fā)揮,使觀眾充分領略到作品的藝術魅力。
鋼琴伴奏可以實現音樂作品的升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音樂課堂上應引起廣大音樂教師的重視。但就現階段來看,其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教師在課堂音樂教學的歌唱教學中,一些音樂教師使用多媒體伴奏的方式為學生演唱伴奏,主要原因是因為自己鋼琴基礎薄弱,一些教師認為多媒體伴奏可以替代鋼琴伴奏,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音樂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使用多媒體音樂伴奏可以取代鋼琴伴奏,具體由以下幾點原因,第一,使用多媒體伴奏教學并不能讓音樂教師聽清楚學生的聲音;第二,音樂是實踐的藝術,需要鋼琴伴奏與學生共同參與和體驗,在掌握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第三,學生在學唱歌曲時容易出現歌唱方法、氣息或者音準方面的問題,使用多媒體伴奏并不能及時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指導,不能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鋼琴伴奏部分在中學音樂課堂中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鋼琴伴奏在作品中不同的部分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伴奏者需要結合具體的作品進行處理。伴奏者彈奏鋼琴伴奏時,對如何處理鋼琴伴奏并不是很明確,在自身演奏部分(前奏、間奏和尾奏)不能通過陳述音樂材料給予延長提示,發(fā)揮鋼琴伴奏烘托音樂氣氛,豐富音樂形象等功能。
要想讓鋼琴伴奏在聲樂作品的演唱中發(fā)揮出最大價值,那么伴奏者就要對鋼琴音色與力度的控制技巧進行有效把握。首先,伴奏者要先對聲樂作品的節(jié)奏形式和風格特點等有所了解,結合作品實際情況對需要特殊關注的音色進行練習,并明確作品中各音色間的差異特點和演奏規(guī)律,從而為音色控制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條件。其次,伴奏者要在日常練習中對琴鍵的控制力度加以關注。如針對抒情風格的聲樂作品,要減輕琴鍵的彈壓力度,而針對進行曲風格的聲樂作品,則要明確所要加重彈奏的琴鍵,以此來提高作品整體的專業(yè)性。最后,伴奏者在彈奏過程中要注重情感的融入,這樣才能更好地協調手指之間力度,保證音色的精準性與質量。
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鋼琴的使用技巧,通過鋼琴伴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作品,感受其情感內核。例如,在教學歌曲《我的中國心》時,教師需要通過引入鋼琴伴奏來引領學生感受國家發(fā)展歷程,將視頻與鋼琴旋律相融合,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另外,中學音樂教師還可以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適當使用一些多媒體教學軟件,在結合學生實際特點與教學計劃的同時,盡可能地為學生展現一些歌曲背后的故事和場景。例如,在教學歌曲《一二三四歌》時,教師就可以在進行鋼琴伴奏時,為學生播放軍旅視頻,讓學生感受軍旅生活,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接觸更多知識。
提高與聲樂演唱者之間的配合度,也對鋼琴伴奏利用價值的提升有重要作用,需要伴奏者掌握以下幾點:首先,要與演唱者對聲樂作品的內容信息、情感依托以及傳達目的等進行全面分析,基于聲樂作品展開專業(yè)探討的同時,理解對方觀點和想法。其次,在鋼琴伴奏中要虛心接受演唱者所提出的意見或建議,并對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及時改進,從而為伴奏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最后,伴奏者與演唱者要在反復練習中不斷掌握對方的演繹規(guī)律和技巧,以此來提高默契程度和臨場應變能力,為鋼琴伴奏的準確性和聲樂作品的真實性帶來更多可能。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鋼琴伴奏不僅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烘托課堂氛圍,也能夠實現學生藝術素質的提升。在這種教學背景下,教師的鋼琴伴奏水平、授課方式將直接影響音樂教學的質量。因此,中學音樂教師必須高度重視鋼琴伴奏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把握歌曲的風格與演奏情感。例如,在教學《青春舞曲》這首歌曲時,教師在進行鋼琴伴奏時,可以通過左右手交替使用音型的方式向學生展現新疆歌舞樂曲的特點。在課堂時間充足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通過“猜猜我是誰”的方式,讓學生在鋼琴演奏的引領下積極參與其中,在發(fā)揮其想象力的同時,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就聲樂作品本身而言,其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特點。如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既可以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又可以采用同一種方式進行演繹。而同類型的聲樂作品亦是如此,在無伴舞、有伴舞、無伴奏或有伴奏上都能得到展現。但當確定了一種表現形式之后,聲樂作品最終所呈現出的藝術價值和影響就會與其他表現形式存在一定差異。如演唱伴奏類聲樂作品時,若沒有根據作品立意、作品風格或演唱者音色等選擇合適的樂器,那么所呈現出的整體效果就會比預期效果要低很多。作為經常被應用到聲樂作品表演中的樂器之一,通過鋼琴來為演唱者進行伴奏,不僅能起到豐富舞臺內容的作用,還對作品的立體演繹有積極影響,在加深聽眾對作品聽覺印象的同時,提高了其表現形式的藝術價值。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鋼琴伴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以課本內容為基礎進行演唱教學,教師領唱、學生學唱。對于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方法較為枯燥,難以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長此以往將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教師如果在教學中使用鋼琴伴奏的方法,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友誼天長地久》時,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借助鋼琴伴奏營造愉悅的課堂氣氛。除此之外,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引導學生回憶關于友誼的經歷并和大家分享。對于發(fā)言積極、表現良好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充分的鼓勵。教師若能較好地應用鋼琴伴奏,便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同時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與欣賞水平,進而提高歌唱教學質量。
不同類型的歌曲具有特殊的旋律,每種旋律都會展現不一樣的特色。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歌曲時,需要掌握每首歌曲的音律和特色,這對中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中學生的生活閱歷較少,加之一些教師將教育重點放在視聽音響的效果上,忽視了對學生音律感知能力的訓練。雖然一些學生意識到了歌曲音律和特色問題,但有時容易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先帶領學生閱讀歌詞,使學生在理解歌詞的同時,熟練掌握發(fā)音技巧,確保演唱的準確性。在教學中,教師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法,應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靈活應用教學方法,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發(fā)聲訓練,幫助學生學習歌詞內容,從而提高音準。在進行訓練指導時,教師應先從民族和先進唱法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風格特色,并提高學生演唱的適應能力,讓學生在學好民族唱法知識的同時,感受傳統(tǒng)歌曲的特色。傳統(tǒng)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因此,教師應從多角度出發(fā),完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歌唱教學中,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鋼琴伴奏的作用,為學生構建高效課堂,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與美好,同時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