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軼玫
欒軼玫,知名博主,新媒體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數(shù)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融合時代,新聞、媒體、文化中最緊迫的問題是什么?如何促進公眾對媒體的了解、參與、使用?個體如何能在智能時代不被蒙蔽?這是進入智能時代人們共同面臨的問題。如果說智能時代“未來已來”,智媒素養(yǎng)能否“一夜擁有”?
媒介素養(yǎng)要求我們既要“靈活”又要“清醒”?!办`活”是指我們在信息接收與處理的全過程中,不能流于表面下判斷,要能“跳出信息看信息”。要做到了解信息的全部意義、了解信息的上下文、了解信息所涉及的利益方及利益鏈、了解信息是如何被呈現(xiàn)的,是采用何種科技手段呈現(xiàn)的?呈現(xiàn)手段與呈現(xiàn)方式、呈現(xiàn)終端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對于信息的判斷?
“清醒”是指我們在信息接收與處理的全過程中,要用系統(tǒng)觀、全局觀來看待每一條信息。既要了解自己在信息中所處的位置,也要了解他人在信息中所處的位置;既要辨別信息的真?zhèn)味龋惨鎰e信息的優(yōu)先級;既要辨別單條信息的價值,也要辨別其在系統(tǒng)中的作用。
人工智能包含智能識別、智能交流與智能模擬三方面,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滲透進新聞生產(chǎn)流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涉及新聞線索挖掘、采訪寫作、編輯分發(fā)、反饋管理等方方面面。與新聞生產(chǎn)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語音處理、視覺信息處理、機器人、算法推薦等。顯然,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領域的廣泛應用,智能時代對于受眾的媒介識讀與使用能力提出了很多嶄新挑戰(zhàn),智媒素養(yǎng)包含更廣泛且內容不斷更新。智媒素養(yǎng)是繼文字素養(yǎng)、視覺素養(yǎng)、公共表達素養(yǎng)之后媒介素養(yǎng)的新內容,它是基于5G、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社會新掃盲運動??梢哉f,在智能時代,沒有智媒素養(yǎng),公眾對于信息的讀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判斷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大偏差,而對于信息的利用、控制媒介對自身的影響則變得難上加難。
智能時代眼見未必為實,由于新技術的加入,比如說“深度偽造”(Deep Fake)技術,這種人工合成逼真圖像的技術,它利用人工智能和軟件巧妙控制視頻和音頻,混淆虛擬與現(xiàn)實場景,模糊真實與擬象的邊界,讓人難以判斷視頻內容的真實性,從而加劇虛假視頻的泛濫。比如“AI換臉”,通過機器深度學習,不斷調整面部神態(tài)的精讀,受眾對于真人假人的識別困難重重;“AI主播”開始廣泛進入傳媒領域,且其隨著技術迭代不斷自我更新,“AI主播”在播報語氣、播報神態(tài)上越來越與真人主播神似,觀眾很難分辨出哪個是機器播報哪個是真人播報,一些廣播電臺使用“AI主播”播報后,甚至收聽率高于之前的主持人。
而Adobe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機器只要聽過一段你20字的語音即可說出一段你從未說過的話,且以假亂真,無法辨識;同樣是Adobe利用機器學習,可以讓一段視頻中的任何人、物“消失”不見,人們面對新生成的“假視頻”無法判斷真相是什么。
加之,后真相時代,人們對于信息的消費偏重于“情緒”而不是“事實”,這一消費偏好使得一段視頻如果能有效喚起人們的“情緒”,就可對受眾產(chǎn)生影響并促發(fā)其行動,“事實”是什么變得無關緊要,這無疑降低了公共信息的可信度。
智能時代,眼見也未必為實,信息消費的“情緒偏好”使得智媒素養(yǎng)的提升變得非常迫切。智媒素養(yǎng)的提升貫穿“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判斷—決策與行動—創(chuàng)造性使用媒介”的全過程。信息獲取階段,要隨時跟蹤技術動態(tài),注重技術對信息真實的影響;信息分析階段,要能不為“情緒”所困,力求挖事實求真相;信息判斷階段,要關注技術賦能帶來的以“組合拳”形式出現(xiàn)的信息呈現(xiàn),警惕由“擬真—逼真—以假亂真”,不斷提升判斷力;決策與行動階段,要將信息置于“人—機”綜合系統(tǒng)中來全面考量;而在“創(chuàng)造性使用媒介”階段要關注智能技術的邊界并做出預判與相應的邊控策略。
智能時代只有不斷更新對新技術的認知,控制媒介對自己的不良影響,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媒介,讓智媒為我所用,不為智媒所惑、所困、所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