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巍
摘 要:2021年5月,宣城市文物所在上海“飛地”軍天湖農(nóng)場開展文物調(diào)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墓志銘。據(jù)該場職工介紹,20世紀60年代,當時軍天湖農(nóng)場在此處建設(shè)倉庫,發(fā)掘了一座古墓,出土墓志一方,墓志蓋已經(jīng)破碎,墓志銘保存較完好,現(xiàn)存軍天湖茶葉公司廠房內(nèi)。墓志的內(nèi)容對研究清末要員余誠格之生平履歷以及晚年寓居上海與清朝遺老的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
關(guān)鍵詞:余誠格;倪夫人;釋文;墓志
1 墓志形制及錄文
墓志銘為青石質(zhì)地,尺寸為70厘米×70厘米,厚9厘米。志文為行楷,共33行,每行滿格33字,共計1008字(圖1、圖2)。經(jīng)釋讀,原文如下:
清誥封一品夫人余母倪夫人墓志銘∕
恩施樊增祥撰文? 湘陰左孝同篆蓋并書∕
光緒丁丑,余客荊州郡幕,得與余壽平中丞定交,府主倪豹岑中丞師,壽平之渭陽也。∕壽平母為師女弟,侄其從姑,故壽平以中表結(jié)縭,交相敬愛,曩即習聞夫人,賢孝恭儉,∕合后四十余年,夫人與內(nèi)子往來如娣姒,視余猶兄鐘也。今年夏,以疾歿于上海,將以∕冬季卜葬宣城。壽平使其子楶來乞銘,余老矣,不恒為碑版之文,顧與壽平性情文字∕之交有逾骨肉,而夫人之淑德媺行,惟余知之最詳,乃述其事之可傳者以銘諸幽。按∕狀:夫人姓倪氏,安徽望江縣倪觀察文英公之長女,年十七于歸,自少育于伯父官署,∕時壽平太翁官黃梅孔壟巡檢。夫人孝事翁姑,屏除靡麗,浣濯縫紉烹飪諸役,皆身任∕之,見者不知其為貴女也。壽平入翰林,陟諫垣,居京奉母十九年,京秩清苦,賴夫人勤∕儉,一如在鄉(xiāng)里時。庚子春,壽平出守思恩,故遠惡州郡,念高堂年老,去就未決。夫人曰:∕朝命也,胡可違?君行矣,奉翁有妾在。壽平遂行。入夏而拳匪之亂作,太翁狃于庚申∕之役,不欲行。夫人奉姑挈子女將□海南,還至通州,知海道梗阻,折回京師。夜宿逆旅,∕□□□聲甚厲,乃白徒持梃聚劫。夫人以宿小店得免。及回京,則正陽門已焚,群情岌∕岌。夫人歸于太翁曰:亂邦不居,已備車,間道赴□江,乃□室以行,時避兵者相屬于道,∕或日□一餐,夜即就車中宿。楶婦生子甫彌月,□方盛□。夫人上侍翁姑,下?lián)釈肴妫洙M安穩(wěn)而達清江。越兩日,而君姑以無疾終,時居逆旅,□出倉卒,內(nèi)乏強近之親,外少將∕伯之助,夫人身當大事,號踴之余,典質(zhì)治喪,美木仙袞,哀禮兼盡,蓋與壽平臨別自任∕之言,至是一無愧負矣。壽平服闕后再起典郡,不十年而至封圻。撫湘不數(shù)月,而長沙∕兵變,壽平將如□師帥以戡亂,瀕行,以八十老親屬夫人。比至江干,則戈船已揭白旗,∕乃自投于江,從者援之起,以有太翁在,止之。時夫人奉太翁及妾媵子女仆婢數(shù)∕□□出,□買船溯湘而上,由株洲經(jīng)萍袁,以達于安慶。舉家皆只身出走,自綸衣布裙∕外,并□□無之,夫人脫簪珥為太翁購被,己與諸妯弱露望蓬窗,或以敗絮自覆,或迭∕相擁背取暖而已。經(jīng)行數(shù)千里,見者皆不知為何許人?而獨于太翁之甘旨無少闕,太∕翁之年臻大耋,微夫人善養(yǎng)不及此。惟庚、辛,兩遭國難,夫人較他人倍極辛劬,天殆持∕以□大殺之,以試其才,而彰其孝也。至于待媵妾以恩,視庶子庶女如己出,天下賢婦∕賢母所能者,不備書,書其大者如此。夫人生于咸豐庚申年六月初七日辰時,卒于癸∕亥年四月初七日申時,享年六十有五。子八:楶、盤、棻、杲、臬、棷、?、概。女四:長適吳鈺,次適∕葉遠榮,三適周延炯,四適王家渠孫二昶陽。曾孫一:榮。以癸亥年十月十一日葬于宣∕城西鄉(xiāng)高嶺團八字門之原,子山午向。爰為之銘曰:∕
奉親以誠,必求其寧,相夫以敬,必求其順,處常能貞,乃褒其亨,遇交能定,不饒其靜,南∕山有松,北山有楊,郁郁佳城,子孫吉昌。∕
夫歲在昭陽大淵獻壯月榖旦? ? ? ? ? ? ? ? ? ? 梁溪吳榮刻石
2 墓主生平家世
余母倪夫人(1860—1923),安徽望江人。出身名門,父親倪文英,捐升知府銜,例授中憲大夫。伯父倪文蔚,字茂甫,號豹岑,咸豐二年(1852)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廣西、廣東、河南巡撫、河道總督。夫君余誠格(1856—1926),字壽平,號至齋,又字去非,號愧庵。安徽望江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中式二甲第八十二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十六年,欽授翰林院編修。二十一年,主持江西鄉(xiāng)試,后以“記名御史”主持會試。戊戌政變時,曾因是康有為登第時座師,一度遭貶。余秉性剛直,在御史任內(nèi),三月共上70余奏章,參劾時弊,一時名震京畿,有“余都老爺”之稱。后歷任廣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宣統(tǒng)三年閏六月(1911年8月)任陜西巡撫。同年八月(10月)調(diào)任湖南巡撫。武昌起義后,湖南于九月初一(10月22日)率先響應(yīng)。余化裝逃往上海。組織安徽旅滬同鄉(xiāng)會并擔任會長,后被王亞樵、柏烈武、許世英等驅(qū)逐。民國十五年(1926)余誠格在安慶天臺里逝世。歸葬太慈鎮(zhèn)境內(nèi)龍山坡上。
余誠格本人葬于家鄉(xiāng)望江,從他的生平履歷看,似乎也與安徽宣城并無多關(guān)聯(lián),那么他的夫人為什么會葬于250千米之外的宣城呢?《望江縣志》第二十九篇《人物傳記》記載:“余誠格在官運亨通時,曾在上海、蘇州、無錫、蕪湖、安慶等地營造房屋,購買土地,僅在蕪湖萬頃圩(今萬春圩),就以屢豐公司名義圍墾5000余畝。他雖然家藏萬貫,對家鄉(xiāng)卻少有建樹。當他的棺柩從安慶運回故里時,縣城內(nèi)史丹生、龍伯陶等紳士,反對取道縣城,結(jié)果只好從城外繞道運回桃花嶺?!辈蝗傆卩l(xiāng)人,也許是余誠格和長子余楶將夫人和母親安葬于外鄉(xiāng)的原因之一。
余誠格生前就在宣城購買墳山。近年來有多幅與余氏相關(guān)的信札現(xiàn)身各大拍賣網(wǎng)站,其中發(fā)現(xiàn)有多封汪禹門寫給與余氏之信函,有兩封提及在宣城相山(圖3):
“壽帥大人閣下:春來海上,福滿人間,柏酒浮香,椒花獻頌,舊接瑤函,知公大小如夫人謝世,諒心下更增忉怛矣。欲約清明節(jié)往宣城買山安葬,望半月前等信約期,唯命是從。楚北汪禹門頓首 新正十一日?!?/p>
“壽帥大人閣下,今春欲令禹臣宣城相山,愧未一往,又聞董理庵先生至宣城,必得佳壙可觀,如未獲美境,禹秋后再至,共為斟酌,前相梅子嶺一地不知姜□□能買妥否?觀此地龍穴砂水合成一局,推為嶺內(nèi)之主宰矣?!蓖粲黹T拜 五月初二日?!?/p>
汪禹門本名汪宗海,字禹門,號楚北,江蘇東臺人,祖籍安徽。父汪鎮(zhèn),官淮安知府。汪氏能詩善書經(jīng)風水之學,清末民初與當時名人多有交往。從書信中可知余誠格曾委托汪在宣城相山購買墳地。當時余誠格旅居滬上,而宣城位于上海和家鄉(xiāng)之間,此處埋葬先人便于祭掃,可能也是原因之一。近日于民國期刊《安徽實業(yè)》中發(fā)現(xiàn)余誠格曾在1917年因疏浚東河一事來過宣城:
“皖南士紳陳維彥、余誠格(前湖南巡撫)等,前因疏浚宣城東河一事,呈請省長撥給圩工經(jīng)費,奉批準撥四千元在案。日前余特因此事前往宣城,與該縣知事協(xié)商一切,務(wù)期早日動工,以興水利?!?/p>
余誠格此行是否還有實地查勘所購山場之原因,已不得而知。宣城為皖南大縣,人口田賦居皖南諸縣之首。清末民初時有“南宣北合”之稱。清末太平天國戰(zhàn)爭期間,宣城人口損失巨大,田地荒蕪極多,戰(zhàn)后清政府組織移民,至光緒初漸有恢復,而人口尚不及嘉道時的一半,土地價格相對便宜可能也是吸引達官貴人們來此購置山田地產(chǎn)的原因之一。
目前,宣城市文物部門在宣城周王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余誠格父親余德銓之墓,在軍天湖農(nóng)場發(fā)現(xiàn)了夫人倪氏墓,而汪禹門信函中提及的余誠格大小如夫人也應(yīng)埋葬宣城,但尚未發(fā)現(xiàn)。
余誠格父親墓在今宣城市宣州區(qū)周王鎮(zhèn)云峰村董村組。安葬于民國丁巳年(1917)。建有墓園,過去墓前有神道碑、墓表,均毀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而余誠格夫人倪氏則去世于民國癸亥年(1923),安葬于宣城縣西鄉(xiāng)高嶺團八字門,即今上海軍天湖農(nóng)場茶葉公司院內(nèi)。
3 撰文書丹刻石者與墓主之關(guān)系
余誠格夫人倪氏墓志的撰文、篆蓋、書寫、刻石者都是當時的著名人物。
撰文者樊增祥(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別字樊山,號云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光緒三年(1877)進士,歷任渭南知縣、陜西布政使、江寧布政使,署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爆發(fā),避居滬上。袁世凱執(zhí)政時,官參政院參政。曾師事張之洞、李慈銘,為同光派的重要詩人。著有《樊山全集》。
篆蓋和書寫者左孝同(1857—1924),字子異,湖南湘陰人。左宗棠第四子。捐資為道員。中日甲午戰(zhàn)起,奉調(diào)總理營務(wù),屯駐山海關(guān)辦理營務(wù)。光緒二十三年(1897)去職回湘,會辦湖南保衛(wèi)局,仿歐美警察制度,在省城設(shè)總局,再按地段設(shè)分局、小分局數(shù)十所,招募巡捕數(shù)百名,維持治安。戊戌變法失敗后,被劾落職。后又任職浙江,統(tǒng)領(lǐng)湖州防軍,歷任河南、江蘇按察使等職。辛亥革命后避居上海。
刻石者吳榮,字鶴峰,號讓之,江蘇金匱(今屬無錫)人。著名刻手,所鉤或鐫刻碑石刀隨筆現(xiàn),形神兼?zhèn)?。各種書體文字均精刻有度,對吳中地區(qū)刻石有較大的影響。與清末狀元張謇關(guān)系甚篤,張謇所撰文章都由其操刀,還與安徽吳長慶、余誠格,湖南左孝同以及江浙諸位政界要員私交甚密。余誠格父親之墓志亦為其所刻。
根據(jù)墓志記載我們可知,倪氏自幼長于伯父家。光緒三年(1877),伯父倪文蔚時任湖北荊州知府,余誠格與倪氏于本年成婚,二人為中表之親,余誠格母親亦為倪氏。而此時恩施人樊增祥時作幕荊州,因之與樊增祥夫婦相識,之后交往長達40余年。后余誠格高中進士,官運亨通,做到封疆大吏,又得以與當時之名流要員相交往。民國伊始,余誠格與樊增祥、左孝同等清代要員又都避居上海,可以說交情甚厚。墓志中還詳細記載了余氏自京城外放廣西思恩府以及辛亥革命中在長沙如何避難逃離的細節(jié)。該墓志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清末要員余誠格之生平履歷以及晚年寓居上海與清朝遺老的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
參考文獻
[1][佚名].宣城縣東河疏浚[J].安徽實業(yè),1917(1):[頁碼不詳].
[2]黃山書社.望江縣志第二十九篇:人物傳記[M].合肥:黃山書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