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龍鋒
( 莆田市廣播電視中心, 福建 莆田 351100 )
林光朝(1114—1178), 字謙之, 號艾軒,興化軍莆田人。 學者稱其 “艾軒先生”[1]553, 譽之為 “南夫子”[1]553, 是宋代著名文學家、 理學家、 詩人、 詞人, 有 《艾軒集》 十卷存世, 后人稱其 “文為世所宗”[1]553“詩亦莆之祖”[2],是理學大儒, 宋史有傳[3]。
關(guān)于這位理學大家的家世, 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康爵 《現(xiàn)存莆人著作書目提要》 認為林光朝是 “莆長城人”[4]; 《莆田縣志(稿)》(1960)載林光朝為 “莆田姑青人”[5]; 《莆田縣志》 (1994)載林光朝為 “黃石鎮(zhèn)鄭莊人”[6]; 朱維幹 《莆田縣簡志》 載 “莆之長城(今北高張城, 已人煙零落)人林光朝”[7]; 《秀嶼區(qū)志》 載林光朝為 “五侯山麓珠墩村(今東嶠鎮(zhèn)珠江村)人”[8]; 林祖泉在 《艾軒先生文集校注》 中稱林光朝 “興化軍莆田縣黃石(今屬莆田市荔城區(qū);一說莆田英田, 今秀嶼區(qū))人”[9]; 《莆仙文化概論》 載林光朝 “興化軍莆田五侯山麓珠墩村(今莆田秀嶼區(qū)東嶠鎮(zhèn)珠江村)人”[10]; 蕭亞生 《興化古城尋蹤(上冊)》 稱林光朝 “祖出金紫林氏”[11]177; 林祖韓 《闕下林歷代進士榜(莆)》謂林光朝為闕下烏山三房長城派[12]; 林金發(fā)主編 《晉安林莆田長城金紫族譜》 把林光朝收為長城金紫林[13]117。 另, 福清有一以林光朝為始祖的林氏, 號稱是九牧林蘊后裔[14]。
通覽 《艾軒集》, 林光朝對自己家世從未直接提及, 《與薛守》 中雖有 “某生長于莆, 今且老矣”[1]612, 但語焉不詳。 《宋史·林光朝傳》《八閩通志》 以及 《重刊興化府志》 中林光朝人物傳只說他是莆田人, 均沒有更具體的家世記載。 唯一記載林光朝一些家世信息的是周必大為林光朝撰寫的神道碑文 《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林公(光朝)神道碑》[15], 文中記載林光朝世系:林南一-林繁-林勉-林光朝(字謙之), 六子僅存: 林宜季、 林能季, 猶子: 林成季。 “猶子”一般指侄兒。 除此外, 神道碑文中沒有提及更詳細的林光朝祖源、 家世等信息。
古代多聚族而居, 個人與家族密不可分, 林光朝是莆田哪里人? 屬于林氏哪個支派? 筆者據(jù)文獻史料, 結(jié)合林氏支派試加以考證。
把林光朝歸屬闕下林的說法, 有其一定依據(jù)。 首先, 林光朝在 《(莆陽)圖經(jīng)序》 中描述莆田義門林孝子雙闕: “以縣之北三里, 有故家林氏, 門安綽楔……熟視雙闕者不覺斂容?!盵1]601故家, 指世家大族、 仕宦之家, 也指原來的家庭、 舊居。 林光朝表示每過義門, 都對自己林家舊居前的雙闕肅然起敬。 其次, 在楊萬里為宋代名臣闕下林孝澤撰的 《宋故福建運副直閣林公墓志銘》 中, 有 “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兼集英殿修撰侄光朝篆蓋”[16]語, 林光朝自稱 “侄”。 唐代林孝子欑公八世孫林孝澤, 宋代簪纓繼起, 父子兄弟一門十進士, 林光朝與林孝澤子林榕、 林孝宗子林虙是同科進士, 時間上吻合。 其三, 有《蓮峰闕下林氏族譜》 記載林光朝為林孝澤兄林孝源之后, 列闕下十二世[17]。
但認真分析, 這三個依據(jù)又都不確切。 “故家林氏” 意涵模糊, 并非確指林光朝家。 對前輩林孝澤自稱 “侄”, 也可能只是謙詞。 傳統(tǒng)生活中尊老敬賢, 在同姓前輩面前謙稱 “侄”“弟” 很平常, 即使對不同姓氏年長的人, 尊稱“叔” “兄” 也是平常的事。 特別是, 對比林光朝神道碑文中祖上三代名諱, 《蓮峰闕下林氏族譜》 基本不合, 應(yīng)是同名人植入名人事跡。
林光朝是 “金紫林” 支派的說法流傳比較廣泛, 有長城金紫林族居的黃石、 定莊(姑青、國清)、 長城、 珠墩等幾個地方, 都有林光朝故里之說。
林光朝在紅泉書院、 城山松隱巖、 蒲弄草堂等講學達30 多年, 長期在黃石東井(水南)、 城山、 國清塘、 金山一帶講學交游, 留下不少遺跡, 縣志、 府志有很多記載。 如明 《八閩通志》卷十一: “東井, 宋林光朝開義學處?!盵18]卷四十五: “東井書堂在景得里谷城山下, 宋艾軒林光朝倡道之所也。 初, 光朝族人國鈞(號回年)創(chuàng)書堂于此, 延光朝為師。 復置田以贍來學之士,學者空郡從之, 時謂之紅泉義學?!盵19]35明周瑛、黃仲昭 《重刊興化府志》 卷七: 城山 “有松隱、梅隱、 竹隱三巖, 昔林艾軒與其徒嘗讀書于此……本名國清山”[20]220。 卷十五: 東井書堂 “在城東二十里, 地名紅泉東井, 宋林艾軒講學處之所也。 ……林國鈞(號回年)曾于東井開義齋,邀艾軒為師, 四方來游學者, 歲不下數(shù)百人, 文公(朱熹)曾曰過之聞其說得道理精細, 為之欣躍不已。 ……其他如五侯山前有蒲弄草堂, 或云金山草堂, 谷城山有松隱、 竹隱諸巖, 皆艾軒與其徒講道之所”[20]445。 清康熙 《興化府莆田縣志》 卷二: “東井書堂, 在城東二十里。 宋林回年延林光朝講學處。” “蒲弄草堂, 艾軒讀書處?!盵21]64卷四: “松隱巖, 在城山俗曰青山巖,林艾軒先生講學于此, 朱文公常至焉。 巖左有艾軒、 林亦之、 陳藻三先生祠, 劉克莊為之記?!盵21]132林光朝 《艾軒集》 對這些講學與交游之地提及就更多了。 因此, 很多人把林光朝講學、 交游密切的黃石(東井、 紅泉書院)、 定莊(城山、 國清塘)、 珠墩(金山、 蒲弄草堂)認作是林光朝出生地、 故里, 還把金紫林的祖地長城也關(guān)聯(lián)上 “林光朝故宅”。
講學之地, 不一定就是出生地、 故里。 一個人的籍貫, 是指父系祖先的出生地或長久居住地。 因此, 要確認林光朝的家世, 需要更多相關(guān)依據(jù)。 下面進一步辨析這幾處與林光朝家世相關(guān)的緣由。
(1) 林光朝是受國清(定莊)林回年的延請在東井、 城山講學, 與林回年的國清林氏家族交往特別密切。 林光朝為國清林回年作的墓志《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 中稱林回年為“吾族諸父”[1]647, “諸父” 即伯父、 叔父(也可理解為對同姓前輩尊稱)。 宋濂 《國清林氏重建先祠堂記》: “承奉府君(即林回年)于艾軒文節(jié)公光朝為諸父行, 乃建義齋于東井, 命艾軒為之師?!盵22]238宋濂在送國清林氏林衡(字士衡)的《贈林經(jīng)歷赴武昌都衛(wèi)任序》 中說: “今吾士衡,艾軒諸孫也, 其家學漸濡不俟言矣?!盵22]494《八閩通志》 卷四十五: “金山草堂在五侯山涌泉巖之西, 林光朝嘗與其族人林充、 林褒(即林回年子)講學于此?!盵19]35有族叔、 族人和諸孫(即族孫)等關(guān)系, 似乎可以推斷林光朝是黃石定莊的國清林氏人。 故 《莆田縣志(稿)》 (1960)載林光朝為 “莆田姑青人”[5]。 《莆田縣志》 (1994)載林光朝為 “黃石鎮(zhèn)鄭莊人”[6]。 現(xiàn)莆田市博物館 《莆田歷史文化陳列》 也介紹林光朝 “莆田縣連江里(今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鄭莊)人”。
然而, 國清林氏家譜從來沒有與林光朝的祖上世系相吻合的信息。 林光朝為國清林回年作《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 還提到:“某(即林光朝)自嬰孩時聞城山之下有族祖?!盵1]647林光朝認可和國清林氏的族人關(guān)系。 但此話的語境,也表明林光朝本不是城山下的鄭莊人, 是從小聽說和鄭莊國清林氏有族人關(guān)系而已。 因此, 人們只能繼續(xù)擴大范圍查找可與國清林氏稱 “族人”之族。
(2) 清康熙 《興化府莆田縣志》 卷二兀然出現(xiàn) “林光朝故宅, 在五侯山下長城, 故基俱已無存”[21]66之說, 之后乾隆、 道光年間的縣志延續(xù)此條。
五侯山下長城(今荔城區(qū)北高鎮(zhèn)張城村),是長城金紫林的祖地, 有長城金紫林祖祠。 入閩始祖林祿九世孫林元次三子既、 茂(為闕下、 九牧、 游洋先祖)、 詵。 林既九世孫林沙, 舉省元, 官臺州同知, 與其父隱居五侯山, 定居長城村, 長城林氏至此立派。 明太子太保刑部尚書林俊 《題長城林氏始祖沙公像贊有序》[23]載林沙三子: 長林昌, 后遷谷城山下, 為國清定莊房; 次林寶, 留在長城, 為長城房; 三林旻, 后遷梨嶺, 為梨嶺英田房。 林寶四世孫林英, 宋慶歷六年(1046)甲科進士[21]232, 累官金紫光祿大夫、端明殿學士、 翰林承旨, 贈紫金魚袋。 嘉佑六年(1061)任侍御史的林英乞歸祭掃先墓, 宋仁宗曰:“卿殷少師苗裔, 家乘可得見乎?” 英取 《林氏族譜》 以進, 宋仁宗閱后在譜首御書 “忠孝”, 鈐以御寶, 并賜詩二章[24]。 從此, 林氏族譜譜首必錄皇帝御書 “忠孝” 二字, 成為林氏家風的主題。 清代后, 長城林氏以林英等 “一門四金紫” (金紫光祿大夫)榮宗耀祖, 通族俗稱 “長城金紫林” 或 “金紫林”[13]126。
前志全無長城 “林光朝故宅” 記載, 也沒有林光朝在長城講學或生活過的史跡。 林俊《題長城林氏始祖沙公像贊有序》 列數(shù)長城林沙后裔 “三世青云” “五太?!保?也只字未提被譽為 “南夫子” 的林光朝, 表明明嘉靖之前林光朝尚未被認作長城林族裔。 長城 “林光朝故宅”之說, 幾乎沒有其他印證依據(jù), 應(yīng)是明清時期民間對林光朝是國清林氏 “族人” 之說的演繹。
家譜在明清才逐漸盛行于民間, 明嘉靖十二年(1533)林云編修長城林氏族譜, 乾隆三十八年(1773)林奕美、 林廷式續(xù)修, “清代續(xù)修譜毀于文革間, 今僅見清江宗親珍藏的清代手抄本十二卷, 為續(xù)修金紫林長城族譜之依據(jù)”[13]117。 筆者查閱 《清江林氏族譜》 清抄本, 在卷五 《長城本支列代簪纓》 中, 林光朝已被列為長城房族裔[25]106。
其實, 林光朝故居之說, 也并非獨此一處,早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 《興化府莆田縣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杜臻所著 《粵閩巡視紀略》亦有福清林光朝故居記述。 《粵閩巡視紀略》 卷五載: “(福清???鎮(zhèn)城東北有龍山, 一名瑞峰寺, 在山顛浮屠七層, 可觀日出, 西麓有紅蓮閣疏野堂, 里人章氏所建, 下有籹粔潭。 南麓有草堂, 宋林光朝故居也?!盵26]林光朝與福清頗有淵源, 他的兩代高徒林亦之、 陳藻都是福清人(一說陳為長樂人移居福清???。 林光朝師徒皆曾在福清??邶埥瓡褐v學, 因此, 該地有林光朝故居之說, 也不足為奇。
暫且不辨兩處 “故宅” “故居” 的真實性,曾經(jīng)生活居住過的都可謂之故居。 但單就故居而言, 并不等同于出生地、 故里。 如北京有魯迅故居, 但眾所周知, 魯迅出生成長于浙江紹興; 北京有茅盾故居, 但茅盾出生成長于浙江烏鎮(zhèn)。
(3) 《晉安林莆田長城金紫族譜》 載林光朝曾祖林南一為金紫林東嶠珠江林氏始祖, 并載有林光朝完整祖源世系[13]114。
東嶠鎮(zhèn)珠江(今秀嶼區(qū)珠墩)、 珠川是蒲弄草堂、 金山草堂故地, 林光朝曾在此講學, 對此地有深厚感情。 林光朝 《(莆陽)圖經(jīng)序》 說:“嘗走金溪, 得蒲弄一席地?!盵1]601《金山草堂述事》: “吾將老于蒲弄山, 視金山為鄰舍翁也?!盵1]607《與林之美》: “年歲常輟數(shù)月, 相伴在金山, 以來寄為終焉, 之想以金山為汗漫之游, 他日兒童問我者, 所謂蒲弄林六翁, 即我?!盵1]622張琴 《民國莆田縣志》 將清康熙 《興化府莆田縣志》 長城 “林光朝故宅” 進一步演繹: “光朝即長城人, 又由長城遷珠墩, 蓋與定莊為同族?!盵27]
《晉安林莆田長城金紫族譜》 載珠江林氏為長城(北高鎮(zhèn)張城)分支, 林光朝曾祖林南一從長城遷珠墩, 為珠江林氏始祖[13]445。 林光朝為金紫林英六世孫, 世系: 林英-林顯(林定弟)-林南一-林繁-林可勉-林光朝-林宜季、 林能季、林鵬皋、 林勝。 林英子林定, 孫林思明, 均進士出身, 府志、 縣志均有記載。 林英、 林定、 林思明各為太常卿、 鴻臚寺卿, 宋李俊甫 《莆陽比事》 稱 “三世青云”[28]34。 林光朝祖上三代與《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林公(光朝)神道碑》[15]中的記載除了光朝之父 “林勉” 載為 “林可勉”稍微有別外, 基本一致, 林南一作為珠江林氏始祖, 承接長城金紫林英次子林顯, 乍看也不算謬。 但認真分析, 存在不少疑點、 破綻。
首先, 林英, 宋慶歷六年(1046)進士, 壽八十二。 林英作 《長城族譜序》 落款 “大宋崇寧元年壬午(1102)冬二十三世孫金紫光祿大夫翰林院承旨兼端明殿學士七十八翁英序”[13]78,按舊俗虛歲推算林英生卒年為1025—1106 年。林光朝生卒年文獻可查為1114—1178 年。 按譜林光朝是林英六世孫, 卻與林英出生只相差89年, 89 年繁衍 6 代, 平均代距不足 18 年, 遠低于人類繁衍正常平均代距30 年左右。 況且從林英、 林定、 林思明登第時間推算, 前二代代距正常, 則后幾代的代距應(yīng)更短才有可能。 如果是真的, 豈不是個奇跡!
其次, 古人按字輩排行取名字, 有名輩和表字規(guī)范, 同宗兄弟, 甚至取相同偏旁部首的名字。 但 《晉安林莆田長城金紫族譜》 中林光朝祖上三代和同輩兄弟、 堂兄弟的名和表字截然不同[13]116。 曾祖林南一的兄弟思明(字元瀅)、 極(字元道)、 玄(字元妙), 唯獨林南一沒有“字”。 祖林繁的堂兄弟君陽(諱奇)、 君表(諱特)、 君通(諱達)、 君實(諱堅)、 君正(諱貞)、君明(諱開), 也唯獨林繁無 “字”。 父林可勉同輩的是希悟(諱穎)、 希明(諱聰)、 希成(諱夙)、 希學(諱愿)、 ?;铡?希溫、 希貴(諱滿)。據(jù)林光朝 《赴廣西憲告墓文》 有 “昭告于考來寄府君姚太孺人墓下”[1]630語, 可知林光朝之父號為 “來寄”, 和同輩的名號表字也都不一樣。林光朝(字謙之)自己和同輩介甫(諱石)、 剛甫(諱金)、 深甫(諱源)、 賜甫(諱朗)也完全不一。 林光朝兒子宜季、 能季, 侄子成季, 但族譜中他們同輩盡忠、 盡懋、 盡益、 盡秀、 盡貫、 盡善、 盡誨, 全都是 “盡” 輩, 無一是 “某季”。為什么唯獨林光朝神道碑記載的這幾代人的名諱和族譜中同輩人截然不同?
其三, 再辨析一下林顯三個兒子的 “排行”。 “排行” 是同一輩份的人按出生先后順序排列, 以序長幼。 長子林南一, 缺字號和排行;次子林極, 字元道, 行兆一; 三子林玄, 字元妙, 行兆二; 林定的兒子林思明排行兆五。 林極排行 “兆一”, 說明他本身就是長子, 并無兄長林南一。 故可判斷林南一是后來植入, 以拼接林光朝世系, 這也找到林光朝神道碑上幾代先祖名字與 《晉安林莆田長城金紫族譜》 中的同輩人顯得格格不入的答案。
其四, 筆者查閱清抄本 《清江林氏族譜》影印本, 卷六 《長城分徙各地房祖考》 載 “南一, 珠江始祖”, 又載 “弁公, 珠墩始祖”[25]134。珠江俗稱珠墩, 珠江林氏所處原是一片海地, 高低不平, 高處成墩, 低處似江, 故歷史上一直取名 “珠墩”[13]445, 近代拆分為珠江、 珠川、 先鋒等行政村。 兩地名所指即是同一林氏, 又何來兩個始祖? 顯然, 珠墩林氏本來就有始祖林弁, 在《清江林氏族譜》 卷五 《本派仕宦圖》 中載:“弁, 字若成, 由武魁出身, (宋)度宗時拜湖州馬步都統(tǒng)制”[25]121。
再則, 珠江林氏人丁興旺, 繁衍發(fā)展珠江、珠川、 先鋒及東興等多個興盛的大村落, 人口數(shù)以萬計, 枝繁葉茂, 蔚為望族。 而據(jù)劉克莊《修復艾軒祠田記》[29]222, 林光朝去世后, 二個兒子宜季、 能季和侄子成季(字井伯)也相繼過世, 后代寥落, 在城南的祠堂祭田都為異姓所占, 只有勢單力薄的侄孫林鈞四處斡旋追討祭田。 反差之大, 匪夷所思。 況且, 林光朝若為珠江之族, 應(yīng)立祠于珠江鄉(xiāng)里, 而不是立在離族人遙遠的城南。
據(jù) 《福清林氏大宗譜》 記載, 福清三山鎮(zhèn)塘邊林氏系九牧六房林蘊后裔, 始祖林光朝, 南宋著名理學名臣, 于宋嘉熙二年(1238)攜眷由莆田徙籍福邑官塘邊, 原配郭氏, 續(xù)配鄭氏, 生四子: 世明、 世良、 世慶、 承慶[14]。 首先林光朝1178 年就故去, 因此不可能在50 年后攜眷遷福清。 其次林光朝神道碑明確記載林光朝 “娶徐氏, 封恭人; 六子, 今存者宜季、 能季”[15],與塘邊林氏族譜所載完全不合。
是不是林光朝的家世就成歷史之謎? 也不盡然, 作為一代理學大儒 “南夫子”, 是莆田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文化明星, 在莆田的典籍中, 仍有蛛絲馬跡可循。
最早較確切的記載, 是宋代李俊甫的 《莆陽比事》 “烏石官職, 莆陽朱紫” 條載: “柴行林, 侍郎光朝之族”[28]18(按: 新浪 “霧之孫的博客” 《莆陽比事林氏校注》[30]上提出過此觀點)。 莆城柴行巷位于義井街府學附近, 今東大路擢英中學校門前, 是九牧林蘊后裔的世居地[11]176。 明周瑛、 黃仲昭 《重刊興化府志》 卷九載 “(左廂)柴行巷, 宋志作柴行, 今作材行。” “聯(lián)桂坊, 至元九年廉訪司僉事赫德爾為林應(yīng)成父子同榜立, 在柴行巷。”[20]257據(jù)清 《莆九牧邵州聯(lián)桂林氏族譜》[31], 到了元明時期, 居住在柴行巷的林蘊族裔, 科甲聯(lián)芳, 英才輩出,其中以林應(yīng)成聯(lián)桂坊而著稱為聯(lián)桂林氏, 之后的太子太保刑部尚書林俊即出于柴行巷聯(lián)桂房?!镀侮柋仁隆?成書于南宋嘉定七年 (1214), 是一部記載莆田人文風貌、 史料價值極高的類志,作者與林光朝生活的年代相距不遠, 書中對氏族記載頗為詳細, 真實反映了當時的族群分布。
《莆陽比事》 所載林光朝是柴行巷九牧六房林蘊之族, 并非孤證, 還有一些史料記載可以進一步佐證。
記載一, 聯(lián)桂林應(yīng)成之孫林以順, 元至治辛酉(1321)進士, 官浦江縣尹時, 修浦江縣學,浦江籍元代 “儒林四杰” 之一的柳貫為之記,柳貫 《浦江縣修學記》 載: “林侯(林以順)為邑于茲且三年矣……侯名以順, 字子木, 至治辛酉丙科進士, 紹興大儒艾軒先生之從曾孫也。 艾軒之學, 吾鄉(xiāng)先正太史成公(宋濂)實先得之, 其延昭流潤于我, 后之人者尚未昧也。 宜侯之嘉恵, 吾學篤不能忘, 溯其源委, 亦粵有自矣。 至元四年(1338) 其歲戊寅冬十有一月日南至記?!盵32]這條記載, 交待了林以順與林光朝的同宗關(guān)系, 印證了林光朝是居住在柴行巷的林蘊后裔。
記載二, 《莆陽比事》 在 “柴行林” 條目之后, 緊接著載 “學前林、 牛皮巷林, 九牧蘊、光祿積仁之后, 今提舉叔度之族?!盵28]18林積仁(孫林叔度), 宋紹圣四年(1097)進士, 《八閩通志》 卷五十四載: “(咸淳)七年辛未(1271)張鎮(zhèn)孫榜, 林汝大(應(yīng)成), 積仁之族孫。”[19]264學前,即府學前街, 與柴行巷南端相接, 在今擢英中學內(nèi)。 林光朝、 林積仁及聯(lián)桂林應(yīng)成均為九牧六房林蘊后裔, 都居住在義井街(今東大路)府學一帶。 林光朝還曾為林積仁作 《左中大夫秘閣修撰贈光祿大夫林公行狀》[1]635。
遺憾的是 《莆九牧邵州聯(lián)桂林氏族譜》 中找不到林光朝、 林積仁世系。 林光朝、 林積仁雖同出于柴行巷林蘊之族, 但不是聯(lián)桂房直系先祖, 聯(lián)桂房譜沒有收錄不同房系的曾叔祖林光朝、 林積仁。 而除了聯(lián)桂房, 九牧六房林蘊后裔其他房系的族譜幾乎無存, 造成后世對他們所屬林氏支派的訛傳。
記載三, 唐代九牧六房祖林蘊著有 《林蘊集》 一卷[33], 宋林大鼐刻本作 《紹仁集》, 明成化、 清康熙時都有刻本, 但均佚。 現(xiàn)存林蘊詩文別集 《林邵州遺集》[34]為清嘉慶十八年(1813)福鼎王遐春請福州陳壽祺考訂后刊行,收在 《王氏匯刻唐人集》 中。 《林邵州遺集》 有宋代蔡沈的 《舊序》[34]6。 蔡沈(1167—1230),南宋學者, 專意為學, 不求仕進, 少從朱熹游,后隱居九峰山下, 注 《尚書》, 撰 《書集傳》,其書融匯眾說, 注釋明晰, 為元代以后試士必用。 蔡序載: “嘉定己已(1209)歲望后之三日,沈(蔡沈)承先生文公(朱熹)命作書集傳, 甫竣事, 適莆田林益之游武夷, 過沈廬, 出 《紹仁集》, 命序曰: ‘此益之始祖有唐忠烈卲州公(即林蘊)遺文存稿也, 紹興十六年(1146), 我曾伯梅卿大鼐公作 《重廣邵州續(xù)慶圖》 ……而編定以序之者, 則又我曾叔祖艾軒光朝公也?!?”[34]6林益之, 嘉定七年 (1214) 進士, 積仁之侄孫[19]259, 他稱林大鼐 “曾伯祖”、 林光朝 “曾叔祖”。 可見, 林大鼐、 林光朝、 林益之同為九牧林蘊后裔, 都參與編修卲州公(林蘊)遺文存稿。陳壽祺在 《林邵州遺集》 序上也稱 “邵州后人宋梅卿大鼐、 艾軒光朝、 謙甫益之”[34]1。
記載四, 林光朝為長兄作 《哭伯兄鵲山處士蒿里曲》 《鵲山碑陰》, 《鵲山碑陰》 中提到:“龔侯為同井, 每見吾兄必起敬?!盵1]650龔侯即龔茂良, 同井即同飲一井水的鄰居。 龔茂良, 字實之, 紹興八年(1138)進士, 累遷禮部郎官, 知建寧、 廣州、 隆興府, 以參知政事行宰相事。 以廉勤稱, 賑濟災(zāi)民, 為民稱頌, 宋史有傳。 龔家居學前行尾巷(即和美巷), 《莆陽比事》 載:“學前龔, 參政茂良之后?!盵28]8紹熙二年(1191),知軍趙彥勵在行尾為龔茂良建 “宰政坊”[20]260。蕭亞生 《興化古城尋蹤(上冊)》: “柴行巷南端折而西抵下務(wù)巷, 這里是一條東西向小巷, 巷內(nèi)遍植桂花, 因命巷名為桂花里, 龔氏即聚居這里, 建有龔氏祠堂?!盵11]151柴行與行尾是義井街(唐代僧涅槃開鑿 “義井” 而得名, 今東大路)中相鄰兩小巷, 因此, “同井” 直指林、 龔兩家是義井街鄰居。 據(jù)此, 也印證林光朝是 “柴行林” 之族。 林光朝、 龔茂良政見相同, 晚年都因抵制謝廓然事件外調(diào)。 林光朝有 《賀龔參政實之啟》[1]609, 為龔茂良從弟龔夢良撰 《龔肖之窆銘》[1]653。
林光朝既然是柴行巷九牧六房林蘊之族, 為何又與長城金紫林的國清林家族稱 “族人”? 除了林光朝長期在那講學、 與國清林氏交往密切以及客套稱謂等諸多因素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國清林氏曾經(jīng)也認同是林蘊之裔, 只是后來對祖源認同發(fā)生改變了。
國清林氏在宋代文名鵲起, 古籍中有不少國清林氏先祖的墓志, 如宋代林光朝 《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1]647、 林希逸 《林夢隆墓志銘》[35]、 劉克莊 《林處士(子恭)墓志銘》[29]433、陳宓 《承奉郎林君(立義)墓志銘》[36]529及元代黃仲元 《故中山處士林明甫墓銘》[37], 但都沒有有關(guān)祖源的記載。 陳宓 《處士林公(師古)墓志銘》 載 “其先自長城遷國清”[36]525, 提到國清林氏來自長城。 明初進士林衡重修國清林氏宗祠,宋濂作 《國清林氏重建先祠堂記》 載: “唐忠臣邵州刺史林蘊之裔大理評事元, 始自長城徙居湖上?!盵22]238闡明祖源是邵州林蘊。 直到明嘉靖初林克容(林寬, 字克容) 《定莊修譜考證》: “譜志原其所出皆曰灃州, 又曰邵州, 其謬甚也?!盵13]81至此, 才否定以前認可九牧邵州林蘊的祖源。 因此, 林光朝和林回年的國清林氏曾經(jīng)共認九牧六房林蘊為祖, 那么, 當時稱族祖、 族叔、 族人就都順理成章了。
明中期, 國清林氏對祖源認知一度混亂。 明代狀元柯潛 《送林廷榮赴南和教諭序》 中載:“莆邑之林稱著姓居姑青塘上(即國清塘)者為唐司馬萍公之后。”[38]嘉靖十五年(1536)國清林氏明代最顯耀的人物禮部尚書林文俊過世, 其誄(即今之悼詞)、 神道碑文與墓志居然對祖源的描述不一致。 呂楠 《大宗伯方齋林文修公誄》載: “先世光州固始人, 五季時入閩, 占籍於國清里, 至宋承事郎諱國鈞者, 生二子充、 褒, 遣師宗人艾軒……”[39]湛若水 《明故贈南京禮部尚書文修公方齋林先生神道碑文》 載: “惟公祖於光州固始, 五季入於閩, 籍於國清。 宋則承事郎曰國鈞。 國鈞子曰充、 曰褒, 師事宗人艾軒。”[40]費寀 《嘉議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贈南京禮部尚書謚文修林公文俊墓志銘》 載: “其先下坯郡人, 晉建興隨中宗渡江入閩, 僑晉安, 徙莆田, 居國清塘, 遂稱國清林氏?!盵41]呂楠、 湛若水、 費寀都是當時的顯貴之仕, 他們不一定了解林文俊所屬的國清林氏的祖源, 但墓志等是據(jù)墓主親友或門生故吏提供的 “行狀” 撰寫的, 反映出國清林氏歷史上曾對祖源認同的搖擺, 甚至混亂。
明嘉靖六年(1527)林克容修國清林氏族譜,作 《定莊林氏修譜考證》 辨析 “吾祖長房之昌與萬寵三房之昌蓋同源而異派”[13]117, 考證國清林氏為長城昌公派。 朱淛為林克容修譜作 《國清林氏重修家乘序》:“得知其與長城、 梨嶺之派同出省元沙公, ……茲譜因之, 考正世系, 實前人之所未及?!盵42]林俊 《題長城林氏始祖沙公像贊有序》 進一步明確長城林氏派衍昌、 寶、 旻三宗之說[23], 此后, 國清林氏作為長城金紫林三大支系之一, 才逐漸成為族中普遍共識。
國清林氏對祖源認同的變化, 迷亂了后人對林光朝家世的探究。 祖源認同是民間族事, 如同族譜有私密性, 局外人不一定了解它的演變, 只是把林光朝簡單地看作國清林氏 “族人”, 并隨國清林氏被認作長城金紫林。 導致從黃石到定莊、 從北高長城到東嶠珠江, 一直局限在這個圈子查找、 演繹, 都難以自圓其說。 殊不知方向錯誤, 結(jié)果南轅北轍。
林光朝 《鵲山碑陰》[1]650、 宋代李俊甫 《莆陽比事》[28]18、 宋人蔡沈 《(林邵州遺集) 舊序》[34]6及元代柳貫 《浦江縣修學記》[32]有林光朝家世的相關(guān)記載, 可以相互印證林光朝是九牧六房林蘊后裔之族, 郡城柴行巷人。 林光朝《與范國錄元卿》 說: “某老去無他念, 惟讀書。緣想過如廿年前時, 不候杯飯足, 不管他兒女之累, 但見空屋數(shù)椽, 去城稍遠, 便可讀書, 得一日無雜念, 對書案, 謂之實歷日子。”[1]615因為是城里人, 想 “去城稍遠” 以清凈讀書。 明代鄭岳 《增修艾軒林先生墓域碑》 載: “先生晚歲講道城南, 因家焉?!盵43]
綜上所述, 林光朝是九牧六房林蘊后裔, 莆城柴行巷(今莆田市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東大路擢英中學校門前)人, 長期講學于東井紅泉書院、 松隱巖精舍、 蒲弄草堂等地, 與國清林氏交往密切, 年五十登進士第, 官至工部侍郎、 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 最后依其所愿葉落歸根于離家不遠的城南書堂, 卒葬城南洗塘口, 祠堂也立于城南, 這是林光朝作為一代理學大儒出生、 講學、出仕、 葉落歸根的真實生活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