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雄
(廣州美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1400)
建立和完善院(系)二級心理輔導站對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前發(fā)展,促進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019年,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心理輔導站“大雄心理工作室”正式成立。學院以心理輔導站為依托,以班級心理委員為抓手,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認真開展心理健康實踐活動[1]。本文以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心理輔導站“大雄心理工作室”為例,闡述輔導站自成立以來取得的成績與面臨的困境,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心理輔導站的建設和發(fā)展提出新的思考并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心理輔導站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統(tǒng)一指導,各二級院(系)獨立設置,面向全院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旨在幫助在校大學生解決心理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輔導站充分調動了各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學院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和學生自身特點,高效高質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輔導站走進院系、深入師生,將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心理健康日常教育相結合,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心理異常學生,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預措施;心理輔導站彌補了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資源不足的問題,擴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從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矯正心理疾病轉向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關注大學生積極心理和優(yōu)勢定位上去。
心理輔導站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實現(xiàn)“知識普及、團體輔導、咨詢服務、危機干預”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使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提升,心理疾病發(fā)生率明顯下降。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行為障礙的預防、識別和干預能力不斷提高,做到關注及時、措施得當、效果明顯。
心理輔導站建設的工作職責是在學校咨詢中心統(tǒng)一指導下,在全院范圍內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和自我防護水平;完善學生心理檔案,篩查心理異常學生,對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訪談記錄進行科學管理、嚴格保密和定期更新;開展一般性心理問題的輔導與咨詢,對嚴重心理問題的個案要及時發(fā)現(xiàn)、甄別和轉介,并進行心理危機的初步干預;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系列活動,營造良好的心理文化氛圍;組織心理輔導員和心理委員參加心理培訓、心理督導和交流研討,不斷加強工作隊伍的建設等。
“大雄心理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在學校咨詢中心統(tǒng)一指導和各兄弟院系的關心幫助下,緊密結合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學生中心工作和實際情況,對心理輔導站的建設和發(fā)展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也遇到了一些困境。筆者走訪調研了廣東部分高校二級心理輔導站,結合“大雄心理工作室”實踐經驗,并查閱整理了相關期刊論文,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心理輔導站的主要職責是針對本院學生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講授、心理健康水平的摸查與統(tǒng)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實踐與總結等,重點應放在一般性心理問題的日常咨詢上,遇到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及時上報和轉介,和學校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動與互補。但有些心理輔導站往往對自身目標定位不明確,與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分工不明確,只是將輔導站看成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分支機構,被動地接受相關通知,更像是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有些心理輔導站不考慮自身資源和專業(yè)水平的限制,遇到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不上報、不轉介,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從事心理咨詢尤其是危機干預的工作人員不僅要有專業(yè)知識的儲備更要有實踐經驗的積累。但是部分高校對心理輔導站的建設并不重視,在人財物上缺乏必要的投入,甚至沒有配備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多數(shù)輔導站的負責人是輔導員,他們往往不是心理學專業(yè)出身,加之日常工作瑣碎繁雜,難以集中精力接受有效的專業(yè)培訓和心理督導,致使他們業(yè)務水平有限,最終影響了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心理輔導站成立后,多數(shù)高校還缺乏一套相應的評估標準和考核體系,學校咨詢中心對心理輔導站的工作目標上缺少指導,過程上缺少檢查,結果上缺少反饋。這直接導致各心理輔導站的工作是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加之負責心理輔導站日常運轉的心理咨詢師或輔導員沒有相應的職位津貼,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久而久之,難以調動他們的工作熱情與創(chuàng)造性。部分高校二級輔導站形同虛設,既不利于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也是對學校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
部分心理輔導站工作開展不深入,效果不理想,出現(xiàn)形式化、表面化現(xiàn)象。工作中沒有統(tǒng)一的目標定位和規(guī)劃,沒有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開展的活動更像是應付上級檢查。例如根據(jù)學校咨詢中心的安排,在每年的開學季配合學校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在每年的5· 25心理健康節(jié)象征性地開展一些活動,活動形式千篇一律,活動內容乏味單一,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自己學院的特色,更談不上品牌建設,對學生毫無吸引力。
以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心理輔導站為例,組成了以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為站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為副站長,年級輔導員為成員的組織架構,輔導站采取站長牽頭,副站長負責日常管理的方式開展工作,進一步完善管理體系。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效能和最大限度發(fā)揮心理輔導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院制定并落實科學有效的評估考核機制。同時,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心理輔導站出臺了《心理輔導站規(guī)章制度》《輔導站檔案管理制度》《心理危機干預制度》《心理委員培訓制度》《心理委員值班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進一步優(yōu)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原有學校、院(系)、班級三級工作網(wǎng)絡基礎上,將宿舍層面納入其中,形成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工作網(wǎng)絡系統(tǒng)。學校層面,密切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做好相關普查、轉介、培訓、督導等工作;學院層面,設立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標,開展具體心理健康實踐活動;班級層面,各班設立男女生心理委員各一名,負責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同學心理變化的觀察與記錄,重點關注學生的追蹤和報告等;宿舍層面,設立宿舍信息員,密切關注舍友的情緒變化、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習慣。按照“預防為主、及時反饋,長期監(jiān)控”的原則完善心理危機與干預體系,定期做好心理普查,重點關注特殊群體,嚴格落實追蹤監(jiān)控。在心理問題的高發(fā)期,如開學季、畢業(yè)季、疫情期,對可能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上報、早干預”,對一般性心理問題要做好疏導,制定咨詢方案,對嚴重心理問題做好報備轉介,跟蹤干預效果。
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心理輔導站目前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1名、三級心理咨詢師1名,還需培養(yǎng)若干具有心理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心理咨詢實踐經驗的優(yōu)秀教師。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定期邀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對心理咨詢師和學院輔導員進行專業(yè)培訓,或組織他們外出調研取經,學習沙盤游戲、團體輔導、精神分析、催眠療法等心理學常用技術,提高他們對心理危機的識別技術和干預能力。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學習交流、文化沙龍、案例分析等對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信息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對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識別能力,更好地發(fā)揮朋輩互助的效果。
以學生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開展適合他們專業(yè)特點、個性特質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分月定主題,分類定計劃,分群體開展活動,重點維護學生的發(fā)展性心理需求[2]。以“大雄心理工作室”為例,針對不同年級學生開展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團體輔導,如大一結合新生入學教育開展適應性團體輔導,大二、大三針對學習、情感、人際關系、挫折教育開展發(fā)展性團體輔導,大四、大五針對實習、就業(yè)、文明離校開展團體輔導;在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團學公眾號上設立“心靈驛站”專欄,定期發(fā)布原創(chuàng)推文,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報道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活動;疫情防控期間,開通線上咨詢預約平臺,在線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結合美術專業(yè)特色,探索心理繪畫治療,在每年的心理健康月活動期間,舉辦心理漫畫大賽,已成為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精品項目。
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心理輔導站“大雄心理工作室”自成立以來,通過不斷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機制,加強隊伍建設,打造特色精品,已積累了諸多實踐經驗,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它是一個信號站——對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同學可以盡早識別和發(fā)現(xiàn),也是一個互助站——對需要心理干預的同學可以及時疏導和關懷,更是一個加油站——維護心理健康,促進人格發(fā)展,開發(fā)心理潛能。未來,“大雄心理工作室”將更加注重將常規(guī)工作與特色活動相結合,普及教育與個案咨詢相結合,線上預約與線下疏導相結合,全面提升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