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精金,崔貴默
(高麗大學 東亞文學研究所,韓國 首爾 02841)
元代詩壇盛行“宗唐得古”的風氣,揭傒斯所謂“學詩以唐人為宗”[1](14),王惲稱“金自南渡后,詩學為盛,其格律精嚴,辭語清壯,度越前宋,直以唐人為指歸”[2](312),這些向唐人學習的言論顯示了當時詩壇的主流取向。在宗唐詩風熾盛的態(tài)勢下,宋詩的地位雖然無法與其抗衡,但文學自身的作用力常常讓人難以預(yù)設(shè),宋詩之于元代并非毫無影響,元人對宋詩的研究并未完全消歇,宋詩接受的暗流也在潛滋暗長。元人在選評、刊刻、論說以及宋詩學理論建設(shè)等方面均有創(chuàng)建。
從宋詩演變的歷史軌跡中,可以揆度出各詩學流派以及各歷史階段的詩學風貌。方回(1227~1307),字萬里,號虛谷,安徽歙縣人,其《送羅壽可詩序》便是一篇闡述宋詩演進的史論,序云:
宋刬五代舊習,詩有白體、昆體、晚唐體。白體如李文正、徐常侍昆仲、王元之、王漢謀。昆體則有楊、劉《西昆集》傳世,二宋、張乖崖、錢文禧、丁崖州皆是。晚唐體則九僧最逼真,寇萊公、魯三交、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遙、趙清獻之徒。凡數(shù)十家,深涵茂育,氣極勢盛。歐陽公出焉,一變?yōu)槔钐住㈨n昌黎之詩,蘇子美二難相為頡頏,梅圣俞則唐體之出類者也,晚唐于是退舍。蘇長公踵歐陽公而起。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古五言或三謝。獨黃雙井專尚少陵,秦晁莫窺其藩。張文潛自然有唐風,別成一宗,帷呂居仁克肖。陳后山棄所學學雙井,黃致廣大,陳極精微,天下詩人北面矣。立為江西派之說者,栓取或不盡然,胡致堂低之。乃后陳簡齋、曾文清為渡江之巨掌。乾淳以來,尤、楊、范、陸、蕭其尤也。道學宗師,于書無所不通,于文無所不能,詩其余事,而高古清勁盡掃余子,又一朱文公。嘉定而降,稍厭江西,永嘉四靈復(fù)為九僧舊,晚唐體非始于此四人也。[3](12470)
方回從宋詩發(fā)展的視角著眼,將宋詩大體分為四個時期,這是最早為宋詩發(fā)展做出界劃。
宋詩的雛形期。宋詩發(fā)展初期是“晚唐風采”和宋詩風格初具的交替時期,此時,“白體”“昆體”“晚唐體”占據(jù)詩壇,“三體”詩人承襲唐五代遺風,宋詩自身的特色尚未形成,故當時詩人追蹤前朝遺跡不可避免地帶有“唐朝錦色”,如方回指出王禹偁“元之詩學樂天”[4](185)。
宋詩的興盛期。出現(xiàn)了梅堯臣、蘇舜欽、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杰出的詩人,他們以其杰出才華變革唐詩,出之以變化,從而鑄就了宋詩的特色。方回評價梅堯臣云:“梅公之詩為宋第一,歐公之文為宋第一,詩不減梅。”[4](925)指出梅堯臣雄踞宋代詩壇之冠,充分肯定了他開創(chuàng)新風氣的作用。對于元祐詩人,方回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元祐詩人詩,既不為楊、劉昆體,亦不為九僧晚唐體,又不為白樂天體,各以才力雄于詩”[4](886)。指出這一階段的詩歌已超越了晚唐和宋初詩風的束縛,建構(gòu)了宋詩的特質(zhì)。方回論蘇軾云:“坡,天人也。作詩不拘法度而自有生意?!盵4](797)認為蘇軾以其出眾的才能,詩風不拘規(guī)矩,自成天然之態(tài)。
宋詩的中興期。南宋初期詩壇以“中興四大詩人”為代表,他們的出現(xiàn)給宋代詩壇帶來了中興的局面。方回《跋遂初先生尚書詩》云:“宋中興以來,言治必曰乾、淳,言詩必曰尤、楊、范、陸,其先或曰尤、蕭,然千巖早世不顯,詩刻留湘中,傳者少,尤、楊、范、陸特擅名天下?!盵3](415)《曉山烏衣圻南集序》云:“自乾淳以來,誠齋、放翁、石湖、遂初、千巖五君子,足以躡江西,追盛唐。”[3](29)尤、楊、范、陸四家以盛唐詩歌為學習典范,并取法江西詩派的“活法”說,又加以變化,別出機杼。方回評陸游云:“放翁詩出于曾茶山,而不專用江西格,間出一二耳。有晚唐,有中唐,亦有盛唐?!盵4](215)認為陸游詩歌學習江西詩派但不為其所拘囿,兼取唐詩。
宋詩的衰頹期。南宋后期詩壇主要以“四靈”和江湖詩人為代表,但方回對“四靈”和江湖詩人評價不高:
翁卷字續(xù)古,一字靈舒,詩曰《西巖集》;徐璣字文淵,一字致中,號靈淵,詩曰《泉山集》;徐照字道暈,號靈暉,詩曰《山民集》;趙師秀字紫芝,號靈秀,詩曰《天樂堂集》。乾淳以來,尤楊范陸為四大詩家,自是始降而為江湖之詩。葉水心適以文為一時宗,自不工詩,而永嘉四靈從其說改學晚唐。[4](771)
永嘉“四靈”因?qū)W晚唐姚、賈,詩歌“所用料不過‘花、竹、鶴、僧、琴、藥、茶、酒’,于此數(shù)物一步不可離,而氣象小矣”[4](339),方回認為其作品境界逼仄、氣象狹小。
戴表元(1244~1310),字帥初,號剡源先生,浙江奉化人。戴氏從宋詩演進的歷程,對宋詩發(fā)展過程做了分期,體現(xiàn)了元人系統(tǒng)的宋詩觀。《洪潛甫詩序》云:
始時汴梁諸公言詩,絕無唐風,其博贍者謂之義山,豁達者謂之樂天而已矣。宣城梅圣俞出,一變而為沖淡,沖淡之至者可唐,而天下之詩于是非圣俞不為;然及其久也,人知為圣俞,而不知為唐。豫章黃魯直出,又一變而為雄厚,雄厚之至者尤可唐,而天下之詩于是非魯直不發(fā);然及其久也,人又知為魯直而不知為唐。非圣俞、魯直之不使人為唐也,安于圣俞、魯直而不自暇為唐也。邇來百年間,圣俞、魯直之學皆厭。永嘉葉正則倡四靈之目,一變而為清圓,清圓之至者亦可唐,而凡枵中捷口之徒,皆能托于四靈,而益不暇為唐。唐且不暇為,尚安得古?[5](195)
戴表元從宋詩之變的視角,將宋詩的發(fā)展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為北宋初期,以“西昆體”(學李商隱的“博贍”)和“白體”(學白居易的“豁達”)為代表,此時的詩風還帶有晚唐詩歌的印跡,也即戴表元所稱的“絕無唐風”,宋詩的特色尚未具備;第二個發(fā)展時期為梅圣俞等所開創(chuàng)的宋代詩風,尤其當梅堯臣之“沖淡”詩風出現(xiàn),宋詩才真正擺脫了五代詩歌的影響而變?yōu)樘埔?;第三個發(fā)展時期為黃山谷等所形成的特色獨具的宋詩,黃山谷之“雄厚”堪稱宋詩之代表;第四個發(fā)展時期為“四靈”詩派所代表的宋詩,這一時期的特征是“清圓”。四個發(fā)展時期展示了宋詩演變的歷程,同時也是宋詩特色逐步形成的過程。
袁桷(1266~1327),字伯長,號清容居士,浙江鄞縣人。袁桷從宋詩的發(fā)展歷史談起,注重宋詩各個發(fā)展階段的變化聯(lián)系。袁桷指出:
風雅異義,今言詩者一之。然則曷為風?黃初、建安得之。雅之體,漢樂府諸詩近之。蕭統(tǒng)之集,雅未之見也,詩近于風,性情之自然。齊梁而降,風其熄矣。由宋以來,有三變焉。梅、歐以紆徐寫其材,高者凌山岳,幽者穿巖竇,而其反復(fù)蹈厲,有不能已于言者,風之變盡矣!黃、陳取其奇以為言,言過于奇,奇有所不通。蘇公以其詞超于情,嗒然以為正,頹然以為近,后之言詩者爭慕之。[6](690)
風與雅在黃初、建安、漢樂府中頗有遺存,而齊梁以降,風雅已不復(fù)存在。宋人反復(fù)蹈厲,一變再變,歐、梅以“古遠平淡”一變初宋之風,蘇軾以“波瀾富而句律疏”和“法度去前規(guī)”成就自己的特色,江西詩派嗜奇好險,其“變有不可勝言”[6](714)。不過,袁桷在此所論述的宋詩“三變”僅僅是論述了北宋詩壇,忽略了南宋詩壇的變化?!栋蠀亲痈咴姟吩疲?/p>
故夫綺心者流麗而莫返,抗志者豪宕而莫拘,卒至夭其天年,而世之年盛意滿者猶不悟,何也?楊、劉弊絕,歐、梅興焉,于六義經(jīng)緯得之而有遺者也。江西大行,詩之法度,益不能以振。陵夷渡南,糜爛而不可救,入于浮屠、老氏證道之言,弊孰能以救哉?[6](705)
袁桷補充了宋詩之第“四變”,就是宋室南渡(陵夷渡南)之后的詩壇變化,不過袁桷對南渡詩壇持否定態(tài)度,所謂“糜爛而不可救”?!端膸烊珪偰刻嵋分赋觯骸八未娕煞矓?shù)變,西昆傷于雕琢,一變而為元祐之樸雅,元祐傷于平易,一變而為江西之生新。南渡以后,江西宗派盛極而衰,江湖諸人欲變之,而力不勝,于是仄徑旁行,相率而為瑣屑寒陋,宋詩于是掃地矣。”[7](1441)宋王室南渡之后,“江西宗派盛極而衰”,江湖詩派“相率而為瑣屑寒陋”就是指“糜爛而不可救”。
方回對宋詩流派做了劃分,他在《恢大山西山小稿序》和《瀛奎律髓》中有類似的論斷:
王維、岑參、高適、李泌、孟浩然、韋應(yīng)物以至韓、柳、郊、島、杜牧之、張文昌,皆老杜之派也。宋蘇、梅、歐、蘇、王介甫、黃、陳、晁、張、僧道潛、覺范,以至南渡呂居仁、陳去非而乾淳諸人,朱文公詩第一,尤、蕭、楊、陸、范亦老杜之派也。是派至韓南澗父子、趙章泉而止。別有一派曰昆體,始于義山,至楊、劉及陸佃絕矣。炎祚將迄,天喪斯文,嘉定中,忽有祖許渾、姚合而為派者,五七言不能為,不讀書亦作詩,曰學四靈,江湖晚生皆是也。[3](12491)
殊不知宋詩有數(shù)體:有九僧體,即晚唐體也;有香山體者,學白樂天;有西昆體者,祖李義山;如蘇子美、梅圣俞并出歐公之門,蘇近老杜,梅過王維,而歐公直擬昌黎,東坡暗合太白。惟山谷法老杜,后山棄其舊而學焉,遂名黃、陳,號江西派,非自為一家也,老杜實初祖也。[4](18)
方回所言宋詩流派與嚴羽大體相似,但對于“老杜派”(江西派)的提出則是其獨創(chuàng),而且所涵蓋的人數(shù)和時期貫穿了整個唐宋時期,宋代有蘇、梅、歐、蘇、王介甫、黃、陳、晁、張、尤、蕭、楊、陸、范等眾多詩人;其他宋詩流派有“晚唐體”“香山體”“西昆體”“四靈”“江湖”等五種。
袁桷用宗派的觀點來評價宋詩,這種宗派意識觀說明他對宋詩在總體上有“清醒認識”。
自西昆體盛,襞積組錯。梅歐諸公,發(fā)為自然之聲,窮極幽隱。而詩有三宗焉;夫律正不拘,語腴意贍者,為臨川之宗;氣盛而力夸,窮抉變化,浩浩焉滄海之夾碣石也,為眉山之宗;神清骨爽,聲振金石,有穿云裂竹之勢,為江西之宗。二宗為盛,惟臨川莫有繼者,于是唐聲絕矣!至乾、淳間諸老,以道德性命為宗。其發(fā)為聲詩,不過若釋氏輩條達明朗,而眉山、江西之宗亦絕。永嘉葉正則,始取徐、翁、趙氏為四靈,而唐聲漸復(fù)。至于末造,號為詩人者,極凄切于風云花月之摹寫,力孱氣消,規(guī)規(guī)晚唐之音調(diào),而三宗泯然無余矣。[6](678)
袁桷在這里用“宗”給宋詩流派命名,“臨川宗”“眉山宗”“江西宗”為其所發(fā)明,這種給文學群體命名的方式帶有典型的宗派意識。袁桷從宋詩的源頭論起,學李商隱而自成一體的“西昆體”,其“襞積組錯”“命意深切”還帶有唐人的影子。歐、梅初顯,發(fā)“自然之聲”,以“窮極幽隱”之態(tài)挺立于初宋詩壇。嗣后,作為臨川之宗的王安石,以不拘格律、語豐意賅自張一軍;以蘇軾為代表的眉山之宗,以筆力雄厚、氣勢磅礴自立一幟;以山谷為領(lǐng)袖的江西之宗,以神清骨爽、聲振金石自為一體。臨川滅,眉山、江西興。南宋詩壇,理學盛,“三宗”與唐音俱衰。
杜甫乃江西詩派的始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大宗主。方回通過追溯江西詩派的歷史淵源,明確江西詩派出自正統(tǒng),為提高宋詩地位找到了令人信服的歷史依據(jù)。江西詩派高舉杜詩這面大纛確實為自己找到了取法的對象,成為唐詩“正宗”的直接繼承與光大者。方回云:“知江西詩派非江西,實皆學老杜耳?!盵4](1114)黃庭堅學詩以杜甫為最高典范,以“無一字無來處”“點鐵成金”“以故為新”為創(chuàng)作法則和目標。
“老杜詩為唐詩之冠,黃陳詩為宋詩之冠。黃陳學老杜者也?!盵4](42)杜詩為唐詩之冠,黃、陳為宋詩之冠。陳師道雖為黃庭堅的學生,但亦學杜,所謂“謂后山學山谷,其實學老杜,與之俱化也”[4](16)。陳與義為另一宗主,其地位與黃庭堅不相上下,方回評曰:“簡齋詩獨是格高,可及子美”,“簡齋詩即老杜詩也”[4](492)。以“格高”稱揚陳與義,實際上是充分肯定了他的崇高地位。
袁桷評論江西詩派主要著眼于其變化,他認為其變化體現(xiàn)在三個維度。
其一,有違詩道之雅正。袁桷指出:“昆體之變,至公而大成。變于江西,律呂失而渾厚乖。馴致后宋,弊有不勝言者?!盵6](649)“律呂失”為聲律之變,“渾厚乖”與唐詩之淳雅相悖,江西詩派走上了獵奇縋險之路。
其二,破棄聲律。袁桷云:“詩盛于周,稍變于建安、黃初,下于唐,其聲猶同也。豫章黃太史出,感比物聯(lián)事之冗,于是謂聲由心生,因聲以求,幾逐于外。”[6](689)從《詩經(jīng)》開始至盛唐,詩之聲律相通,自黃庭堅出,廢比興,倡“聲由心生”,而后偏離詩歌抒發(fā)真情的軌道,以法馭情,離唐愈遠。唐詩最能在聲律上保持其純正:“詩盛于唐,終唐盛衰,其律體尤為最精。各得所長,而音節(jié)流暢,情致深淺,不越乎律呂。后之言詩者,不能也?!盵6](691)唐詩“不越乎律呂”和恰當把握“情致深淺”,成為后世不可移易的典范。而江西詩派則有違此典則,所謂“后之言詩者,不能也”。
其三,理學興盛有損于江西詩。袁桷云:“(戴先生)力言后宋百五十余年,理學興而文藝絕。永嘉之學,志非不勤也,挈之而不至,其失也萎。江西諸賢力肆于辭,斷章近語,雜然陳列,體益新而變?nèi)斩??!盵6](424)“理學興而文藝絕”,說明理學的興盛導(dǎo)致理與詩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宋詩演變的過程就是宋詩質(zhì)性形成、成熟、蛻變乃至衰亡的過程。因革涉及唐宋詩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中的繼承和革新的遞嬗關(guān)系,而變化的動因離不開其內(nèi)部與外部條件的交感共振。
第一,宋源于唐。方回追根溯源,從唐詩中尋覓宋詩的純正基因,宋詩是結(jié)胎于唐詩。方回云:“殊不知宋詩有數(shù)體:有九僧體,即晚唐體也;有香山體者,學白樂天;有西昆體者,祖李義山。如蘇子美、梅圣俞并出歐公之門,蘇近老杜,梅過王維,而歐公直擬昌黎,東坡暗合太白?!盵4](18)從唐詩中找到了與宋詩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說明宋詩并非橫空出世,而是其來有自,為自己的立說找到證據(jù)。
第二,尊唐而不廢宋。戴表元自是宗主唐音,但未畫地為牢,主張轉(zhuǎn)益多師,博采諸家,他用“釀蜜之法”做了形象的說明。其《蜜喻贈李元忠秀才》云:
釀詩如釀蜜,釀詩法如釀蜜法。山蜂窮日之力,營營村廛獲澤間,雜采眾草木之芳腴,若惟恐一失,然必使酸咸甘苦之味無可定名,而后成蜜?!婓w三四百年來,大抵并緣唐人數(shù)家;裕達者主樂天,精贍者主義山,刻苦者主閬仙,古淡者主子昂,整建者主許渾。惟豫章黃太史主子美。子美之于唐為大家,豫章之于子美,又亢其大宗者也。故一時名人大老,舉傾下之,無問諸子。自是以后,學豫章之徒一以為豫章支流余裔,復(fù)自分別標里,專其名為江西派。[5](491)
用“釀蜜之法”來學諸家詩學,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采百花之芳腴,溶液渾成而無跡;陶鈞百家而自成一家,渣滓凈去而無痕。這是戴氏針對宋末元初詩壇江湖詩派一味學晚唐、江西詩派及其后學獨擬杜詩而言的。唐詩有其“裕達”“精贍”“刻苦”“古淡”和“整建”者,宋詩也有其“老健”者,不可拘泥于一家一派,限制了自己的取法視域。
第三,唐宋詩之“復(fù)變”?!皬?fù)變”重在變能啟盛和會通適變(“變而返”)。吳澄(1249~1333),字幼清,江西撫州人。吳氏從發(fā)展演變的視角看待唐宋詩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guān)系?!镀ふ训略娦颉吩疲?/p>
《詩》亡而楚騷作,騷亡而漢五言作,訖于魏晉。顏、謝以下,雖曰五言,而魏晉之體已變;變而極于陳隋,漢五言至是幾亡。唐陳子昂變顏、謝以下,上復(fù)晉、魏、漢,而沈、宋之體別出。李、杜繼之,因子昂而變;柳、韓因李、杜又變。變之中有古體、有近體,體之中有五言、有七言、有雜言。詩之體不一,人之才亦不一,各以其體,各以其才,各成一家,信如造化生物,洪纖曲直,青黃赤白,均為大巧之一巧?!问贤酢⑻K、黃三家,各得杜之一體。[8](卷15第22頁A面)
此序是一篇元前詩體發(fā)展演變史,闡明了自《詩經(jīng)》至唐宋的因革關(guān)系,指出了其內(nèi)在演變之道,這就是明人所謂“體以代變”。就唐詩的演變來說,有“三變”:陳子昂變顏、謝,此其一變;李、杜因子昂而變,此其二變;柳、韓因李、杜又變,此其三變。不過,這“三變”也是變中有復(fù),因中有革。而宋代王安石、蘇軾、黃庭堅三家“各得杜之一體”,此三家學杜以己之性情適彼之性情且自得之,由此也說明這三家詩自身也蘊含著對唐詩因子的傳承,因而唐宋詩并非鑿枘難合,可眾美兼具。
何以會出現(xiàn)這種因革變化?“詩之體不一,人之才亦不一,各以其體,各以其才,各成一家”,詩之體裁各種各樣,詩人之才情也各有不同,故各以其才適配其體,各成一家之言,這好比自然界的“洪纖曲直”“青黃赤白”各得其宜,均為萬千大巧之一巧。吳澄還在《詩府驪珠序》中談及唐詩內(nèi)在因子的變革:
嗚呼!言詩,頌、雅、風、騷尚矣。漢魏晉五言訖于陶,其適也。顏、謝而下勿論,浸微浸滅,至唐陳子昂而中興。李、韋、柳因而因,杜、韓因而革。律雖始而(于)唐,然深遠蕭散不離于古為得,非但句工、語工、字工而可。[8](卷15第19頁A面)
吳澄把唐代詩人的因革分為兩種:一為“因而因”,即只有傳承而無革新,如李、韋、柳等;一為“因而革”,即雖有傳承但在革新,如杜、韓等。杜、韓詩歌已有開啟宋詩門戶的端倪,李、韋、柳詩則更多具有唐詩的本色;對杜、韓詩歌的肯定實際上是對宋詩新變的贊許,推而廣之,也證明了唐宋詩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從詩歌因革的角度來辨析唐宋詩的界域,這樣更能厘清唐宋詩內(nèi)在的傳承和變化脈絡(luò)。
第四,折中唐宋。傅若金關(guān)于唐詩和宋詩的看法,沒有同時代詩人的偏見,亦不厚此薄彼?!对姺ㄕ摗吩疲?/p>
唐海宇一而文運興,于是李杜出焉?!滋觳欧乓莨势湓娮詾橐惑w。子美學優(yōu)才贍,故其詩兼?zhèn)浔婓w,而述綱常,系風教之作為多?!度倨芬院笾姡用烙制浯蟪梢?;昌黎后出,厭晚唐流連光景之弊,其詩又自為一體。老泉所謂“蒼然之色,淵然之光”是也。唐人以詩取士,故詩莫盛于唐然詩者。是以太白自有太白之詩,子美自有子美之詩,昌黎自有昌黎之詩。其它如陳子昂、李長吉、白樂天、杜牧之、劉禹錫、王摩詰、司空曙、高、岑、賈、許、姚、鄭、張、孟之徒,亦各自為一體,不可強而同也。[9](2451)
傅若金論述了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詩莫盛于唐”為南宋以來宗唐觀念的延續(xù)。關(guān)于盛唐詩盛興的原因,他認為有兩個:一是“海宇一而文運興”和“文與時盛衰,道斯系矣”[10](248),文學的盛衰與時代息息相關(guān);二是“唐人以詩取士”,這是唐詩高于宋詩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兩點并非傅若金的新創(chuàng),卻是他對唐詩繁榮原因的總結(jié)。第二,宗奉李、杜。李白天縱英才,迥出同儕;杜詩兼?zhèn)浔婓w,集詩學之大成。傅氏對李、杜并不區(qū)分優(yōu)劣,由此可見,元人并未揚此抑彼。第三,唐詩風格多樣又自成一體。無論是李、杜抑或韓愈,甚或陳子昂、李賀、白居易、杜牧、許渾等皆獨具風貌。
元人普遍存在“宗唐抑宋”的詩學風氣,人們編輯宋詩選本的熱情極低,選本不多,但是元代的宋詩選本極具特色,出現(xiàn)了以某一類人為主的專門性詩歌選本,如《濂洛風雅》;詩社選本,如《月泉吟社詩》;遺民詩人選本,如《谷音》;分類宋詩選本,如《瀛奎律髓》;詩選和評點相結(jié)合,如《瀛奎律髓》。
《瀛奎律髓》,方回輯,凡49卷,共選錄宋代五七言律詩1 671首,以時代世次選編。入選的宋代詩人中,陸游188首,位居第一;梅堯臣127首,為第二名;張耒79首,居第四;陳與義68首,居第五。《瀛奎律髓》每卷均列有小序,并附有詩人小傳,詩作中大多有評注及圈點,在其評語中體現(xiàn)了方回的宋詩觀?!跺伤琛窞橐徊柯暶麡O響的唐宋律詩選本,有明成化三年(1467年)紫陽書院刻本。
《宋詩拾遺》,陳世隆輯,凡13卷,清抄本。陳世隆,字彥高,元代錢塘人。此選共錄宋代詩人781家,詩1 470首。該選無序跋,以詩人世次為編選體例;選編的意圖是“拾遺補闕”。《宋詩拾遺》所選詩歌數(shù)量超過此前及其后的任何一種宋詩選本,蘇軾、黃庭堅、陸游、楊萬里等著名詩人一首未錄,卻為一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詩人立傳,以引起關(guān)注。
《濂洛風雅》,金履祥輯,凡6卷,第一部理學家詩歌選集,是“有關(guān)名教之書”。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浙江蘭溪人。此選所錄詩作從周敦頤始,迄于王偘,選錄兩宋48位理學詩人的詩作453首。此選集仿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例作《濂洛詩派圖》,以師友淵源為統(tǒng)紀,以周敦頤、二程、楊時、李侗、朱熹、黃榦、何基、王柏為正傳。選錄之時,按風雅之變化,風雅之正為第一卷;風雅之變?yōu)榈诙?;第三至六卷為風雅之三變,所錄作品為五七言古風、絕句、律詩。此選有同治八年(1869年)金華胡氏退補齋刻本。
《谷音》,杜本輯,凡2卷,是一部宋遺民詩選集。杜本(1276~1350),字伯原,江蘇清江人。《谷音》收錄宋遺民詩人30家,詩101首,其中可考者24人,無名氏6人,所錄宋遺民詩人分為節(jié)士和幽人兩類。張榘《〈谷音〉跋》謂之:“宋亡元初,節(jié)士悲憤、幽人清詠之辭?!泵珪x《題〈谷音〉后》云,“宋室既傾,詩品都靡,獨數(shù)子者,心懸萬里之外,九霄之上?;蛏蠒?,或浮海,或伏劍沉淵,悲歌慷慨”[11](卷末第359頁),說明了編錄的目的。此選有毛晉汲古閣《詩詞雜俎》本。
《宋僧詩選補》,陳世隆輯。清抄本,凡3卷,共1冊,現(xiàn)藏南京圖書館。該選無序跋、評點和批語。共錄宋代詩僧33家,詩87首,上卷錄詩僧16家,詩32首;卷中錄詩僧16家,詩33首;卷下錄詩僧永頤1家,詩22首。在所有入選詩人中,永頤22首,道璨15首,斯植13首,位居前三位。此選對保存宋代詩僧文獻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
元人對宋詩的系統(tǒng)研究,從勾勒宋詩發(fā)展版圖、界劃宋詩流派、論評江西詩派、詮釋唐宋詩之因革、編輯宋詩選本等方面深入展開,各自從不同的視域展開,豐富、完善了宋詩學理論的內(nèi)涵,為此后的宋詩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元人在宋詩學理論批評上所達到的認識水準。如元人勾勒宋詩發(fā)展版圖時所具有的詩學譜系意識,界劃宋詩流派時所具備的宗派思想,詮釋唐宋詩之因革時所獨具的融通觀,無不說明元人在宋詩研究方面已具備了獨有的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