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國,陳明泉,陳興紅,高 濤,周 瑜,史 帥,徐 敏,郭詩宇
(1.湖北省鐘祥市盤石嶺林場,湖北 鐘祥 431900;湖北省林業(yè)局外資辦,湖北 武漢 430079;湖北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2021年3月5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提升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匯能力,以實際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應有貢獻。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財經(jīng)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時強調,實現(xiàn)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jīng)濟社會系統(tǒng)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tài)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xiàn)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除了節(jié)能減排降碳外,通過有效發(fā)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匯增量是一個重要途徑。森林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體,增加森林的碳匯能力尤其重要[1~3]。在我國推進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形勢下,通過擴大林業(yè)用地面積增加森林碳匯是不現(xiàn)實的,只有在加速綠化現(xiàn)有荒山、荒坡、荒灘、荒沙增加森林面積的同時,對現(xiàn)有林和新造林實行科學合理的經(jīng)營才是解決之道。
近自然森林經(jīng)營是目前國際公認的科學的森林經(jīng)營方法[4~6],其主要借助自然的力量同時輔以人工促進的措施,加速森林的自然演替,盡快形成多樹種的復層異齡混交林,從而構建穩(wěn)定、健康、有活力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近自然森林經(jīng)營由于森林蓄積增長快、采伐周期長、生物多樣性豐富,從而具有較高的碳匯能力和碳封存能力。國有林場是我國重要的森林資源基地,在林業(yè)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骨干、示范和輻射作用。本文將以鐘祥市盤石嶺林場為例,探討近自然森林經(jīng)營的模式,以期為我國森林可持續(xù)經(jīng)營提供參考和借鑒,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鐘祥市盤石嶺林場地處湖北省中部,位于東經(jīng)112°41′30″~112°45′32″,北緯31°07′56″~31°19′51″。東西寬2.3 km,南北長21.9 km,呈狹長帶狀分布,地形以丘陵崗地為主,海拔 49.2~248.4 m,平均坡度 5°~ 25°。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度15.9 ℃,年降雨量1000 mm,無霜期263 d,光照充足。土壤主要是由頁巖、礫巖、砂巖和第四紀粘土母質形成的黃棕壤和黃褐色土。
盤石嶺林場于1956年10月建場,土地總面積4514.63 hm2,其中有林地面積4142.02 hm2,占經(jīng)營總面積的91.7%;活立木總蓄積量39萬m3,森林覆蓋率 92%。盤石嶺林場動植物資源豐富,植物共84科215屬502種。喬木主要有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濕地松(Pinuselliottii)、火炬松(Pinustaeda)、栓皮櫟(Quercusvariabilis)、麻櫟(Quercusacutissima)、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等,灌木主要有黃荊(Vitexnegundo)、小果薔薇(Rosacymosa)、美麗胡枝子(Lespedezaformosa)、海金子(Pittosporumillicioides)、野山楂(Crataeguscuneata)、湖北算盤子(Glochidionwilsonii)等,草本主要有五節(jié)芒(iscanthusfloridulu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知風草(Eragrostisferruginea)、牛筋草(Eleusineindica)、紫花香薷(Elsholtziaargyi)、狼尾草(Pennisetumalopecuroides)等。境內有野生動物128種,主要有野豬(Susscrofa)、草兔(Lepuscapensis)、大山雀(Parusmajor)、灰斑鳩(Treptopeliadecaocto)等。
采用觀察法。首先對照盤石嶺林場二類調查資料,在梳理各小班情況的基礎上,分樹種選擇有代表性的小班進行樣地調查,調查因子包括喬木的樹種名稱、胸徑、樹高、枝下高、冠幅以及灌木、草本的名稱、高度、蓋度等。然后對林分進行分類評估,按類型擬定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并將經(jīng)營措施在林場范圍內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分析論證。最后按論證意見完善經(jīng)營模式和經(jīng)營措施,并分階段組織實施。
馬尾松是盤石嶺林場當?shù)氐泥l(xiāng)土樹種,適生范圍廣,但在較為深厚肥沃的土壤上生長良好。20世紀70年代,該場還引進了一批廣東種源的馬尾松,長勢也非常不錯。該場現(xiàn)有馬尾松林760 hm2,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20世紀末跡地更新營造的馬尾松純林,株行距2 m×2 m,林齡20~30 a,胸徑15~18 cm,樹高8~15 m,林分郁閉度0.8~0.9,林內有部分枯死木,主要為松材線蟲疫木,林下天然更新較弱,灌木和草本一般,林分急需疏伐。第二種類型是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營造的馬尾松純林,進行過撫育間伐,采取的主要是機械疏伐和下層疏伐,去除了枯死木、劣質木和病蟲害木,20世紀末對優(yōu)質木進行過采伐,留下來的主要是被壓木,基因較好,目前林分已經(jīng)分層,上層木為馬尾松,株間距6-10 m,平均胸徑35~40 cm,分布較為均勻,樹冠尚未重疊;中層為天然更新生長起來的馬尾松、栓皮櫟、麻櫟、紅果冬青等樹種,分布不均勻,平均胸徑6~12 cm;下層為灌木和草本,種類較為豐富,這種林分無意中形成了事實上的近自然林,受到德國林業(yè)專家的贊賞。
第一種類型的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①伐除松材線蟲病枯死木,并按規(guī)定處理;②標注目標樹[7~10]。將樹干粗壯通直、冠形良好的樹木選為目標樹并標注(松材線蟲病枯死木周邊的第一圈樹木可能也已感染不得選為目標樹),目標樹間距在7~8 m,150~200株/hm2;③標注干擾木。對影響目標樹生長的同冠層林木標注為干擾木,通常1株目標樹標注1~2棵干擾木,目標樹的下層林木不作為干擾木;④伐除干擾木,并對林分過密的地方進行適當疏伐,對影響樹木生長的藤蔓進行清理;⑤保護林下天然更新,特別是闊葉樹種或珍貴樹種;⑥5年后,再進行一次目標樹施工作業(yè);⑦對林下天然更新進行適當撫育;⑧逐步將林分導向復層異齡混交林[11,12]。
第二種類型的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①確定第一代目標樹。上層馬尾松已進入近成熟狀態(tài),分布均勻,間距合理,可全部作為第一代目標樹,無需標注;②確定第二代目標樹??稍谥辛謱又羞x擇并標注第二代目標樹,選擇標準:一是高質量。包括樹干粗壯、通直,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二是高活力。樹冠圓滿,葉色正常,生長旺盛。三是高價值。在滿足高質量與高活力的前提下,如果有兩個或多個樹種可供選擇,則選擇木材較為珍貴、樹種較為稀有的樹木。比如要從馬尾松、栓皮櫟、紅果冬青中選擇1株目標樹,則首先排除馬尾松,然后在栓皮櫟和紅果冬青中進行選擇。栓皮櫟材質較好,而紅果冬青較為稀有,如果這片林分中紅果冬青較少,則可選擇紅果冬青作為目標樹;如果這片林分中紅果冬青較多,則可選擇栓皮櫟作為目標樹,但在一個小班中為保持物種多樣性,至少需要選擇1株紅果冬青作為目標樹。第二代目標樹1 hm2標注100株左右,可不追求目標樹的均勻分布;③適時對影響第二代目標樹生長的干擾木進行伐除,并對影響樹木生長的藤蔓進行清理;④如有需要,可對第一代目標樹逐步進行收獲性擇伐;⑤促進并保護天然更新,適時進行撫育。
火炬松原產(chǎn)于北美東南部,在引種成功的基礎上,盤石嶺林場于2000~2005年大量栽植,現(xiàn)有保存面積2300 hm2,是該場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樹種?;鹁嫠汕捌谠谠搱霰憩F(xiàn)良好,生長快,干形直,長勢優(yōu)于鄉(xiāng)土樹種馬尾松,但林齡15 a后進入衰退期,生長緩慢,表現(xiàn)差于馬尾松。現(xiàn)有林分林齡15~20 a,株行距2 m×2 m,平均胸徑12~18 cm,平均樹高8~15 m。在火炬松林分中,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松材線蟲病感染,但由于初植密度較大,枯死木較多。經(jīng)布設樣地進行調查,枯死木蓄積平均1 hm2達到8.5 m3,最高達16.3 m3,急需進行撫育間伐。另外,火炬松林在2008年和2018年的雨雪冰凍災害中,出現(xiàn)了大量雪折現(xiàn)象,而馬尾松則沒有雪折情況發(fā)生。
鑒于火炬松是外來樹種,林分后期生長不良且容易發(fā)生雪折,近自然經(jīng)營的思路是逐步更換樹種,在10~20年內過渡到以櫟類、馬尾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以珍貴樹種為主的闊葉混交林。主要措施:①標注目標樹。目標樹間距控制在8 m左右,1 hm2標注150~200株;②采伐干擾木。每株目標樹選擇1~3棵干擾木,采伐強度控制在15%~20%。為避免采伐后林分不穩(wěn)定造成雪折,采伐時間安排在3月上中旬進行;③在采伐空地上適量栽植浙江楠,1 hm2約為200株。浙江楠是珍貴闊葉樹種,與盤石嶺林場近鄰的省太子山林管局1984年從浙江引種栽植,現(xiàn)長勢良好;④保護林地內馬尾松、櫟類、紅果冬青的天然更新,并進行適當撫育;⑤5年后,再進行一次目標樹經(jīng)營,干擾木采伐強度控制在20%左右,在局部可補栽一些浙江楠大苗,1 hm2約為50~100株;⑥再過10~15年,浙江楠、馬尾松、櫟類、紅果冬青將逐步進入主林層,此時可開始選擇并標注第二代目標樹。第二代目標樹以浙江楠為主,適當輔以櫟類和紅果冬青。在濕地松改造過程中,也可以不栽植浙江楠,而是選擇點播橡子,從而形成以櫟類為主的闊葉混交林或針闊混交林。
松櫟混交林中的松樹主要是馬尾松、櫟類主要是栓皮櫟和麻櫟,林內還有少量紅果冬青、楓香、化香和柏木。松櫟混交林的主林層主要是馬尾松,占70%左右;櫟類和紅果冬青有部分進入主林層,比例在30%左右。松櫟混交林現(xiàn)有面積850 hm2,主林層的馬尾松平均胸徑16~25 cm,櫟類平均胸徑10~15 cm,紅果冬青平均胸徑15~18 cm。林內馬尾松有松材線蟲病感染的現(xiàn)象。
松櫟混交林的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①伐除松材線蟲病枯死木,并按規(guī)定進行處理;②選擇并標注目標樹。目標樹間距9 m,1 hm2約為150株。目標樹以櫟類為主,適當輔以馬尾松和紅果冬青,目標樹中櫟類和紅果冬青占比70%~80%,馬尾松占比20%~30%。如果櫟類和紅果冬青目標樹數(shù)量足夠多,可不選擇馬尾松作為目標樹;③采伐干擾木。每株目標樹采伐1~2棵干擾木,干擾木主要選擇馬尾松;④對影響樹木生長的藤蔓進行清理,對過密的下木進行適當疏伐,主要采伐馬尾松;⑤第一次采伐5年后和10年后,再分別進行一次目標樹干擾木間伐,將林分逐步過渡到以闊葉樹為主的針闊混交林。
盤石嶺林場立地條件較好,現(xiàn)有林分經(jīng)過近自然經(jīng)營,可過渡到多樹種的復層異齡混交林,形成健康穩(wěn)定的森林群落。在現(xiàn)有林分的經(jīng)營中,主要措施是采用目標樹經(jīng)營法。通過目標樹的培育,可盡快形成森林骨架。這些目標樹是森林蓄積量的主體和重要的碳庫,需要長期保留。其他喬木、灌木和草本主要提供生物多樣性,維持自然生態(tài)平衡,同時也起到一定的碳封存作用。盤石嶺林場可在資金、采伐計劃允許的情況下,盡快實施近自然森林經(jīng)營,為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要加強技術培訓。目標樹的選擇、干擾木的采伐都有較高的技術含量,需提前對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進行技術講解和操作培訓,避免慣性思維按老辦法進行作業(yè)。二是要及時完善方案。每片森林都有其特殊性,在施工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某個小班無法套用設計的經(jīng)營措施,要及時進行研究并補充完善技術方案。三是要開展成效監(jiān)測[13~15]。施工過程中要合理布設作業(yè)樣地和對照樣地對經(jīng)營成效進行監(jiān)測,包括間伐強度多大合適,目標樹是均勻分布好還是群團狀分布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