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三 著,周曉艷 整理校注
(西藏大學文學院 西藏拉薩850000)
四月廿九日,午前七時自楚撐起身,谷面略闊,河流深陷谷底,道路在河南之高岸上,兩岸均有農地,斷續(xù)相接,沿途廢碉破屋甚多,但無人戶。傳系毀于固始汗征藏②之役。西行九里許,有溪水自南來,流入絨楚河。再行三里,至稽米,村落在對岸平地上,有農地樹林,住民六七戶。(在白地時余曾詢支差頭人連日住宿地名。據稱第一日宿滋松,第二日宿稽米,第三日宿仁布宗,余為就事實之便利,故未全依其言投宿。)又行三里至格許,有居民十余戶,其附近山坡上,有數戶聚居,地名格丁,另一山坡上又有數戶,地名噶得,均屬格許村。又前行五里,至隆巴康薩,有溪流自南來會,散居于山谷之住民共約十余戶,系拉薩某貴族之莊田。自此而西,谷面較闊,寬約一二里,地勢平坦,田土肥沃,極目四望,村落毗接,頗有拉薩河谷之景象。再進一里許,至拍都,有居民十余戶。又行四里,至充沙,亦有居民十余戶。其北岸山谷中有村名約那,傳系群讓代本③之莊田,已因犯罪充軍,而被政府沒收,現(xiàn)已撥給某貴族管業(yè),散居谷中之居民共約二十戶,連同拍都充沙之居民,共約五十戶,均系拉薩貴族絨扎巴(現(xiàn)任代本之職)之百姓。
再前行五里,至俄米,居民五戶,有卓瑪拉康廟一座(即綠度母廟)④,余下馬入廟朝佛,廟內分為東西兩殿,西殿有銅制釋迦牟尼佛像一尊,高三尺許,造像藝術甚佳。又有泥塑度母像一尊,亦尚可觀。佛龕上陳列巨石一塊,其上有陷窩一處,傳系薩迦祖師⑤曾以此石為枕,以故留有跡印,現(xiàn)全石已涂成紅色,陷窩處則點以黃金,充分顯示其珍貴及神秘之性質焉。東殿有蓮花祖師⑥像一尊,殿旁木架上存儲佛經甚多,均無木板夾護,據云系因蒙古王之亂,寺被焚毀,佛經則未著火而獲獨存。蓋此廟原系薩迦派所建,明末清初之際,為擁護黃教之固始汗所占領,僧家或被驅殺,而佛像與佛經則仍被保存至今?,F(xiàn)此廟屬降青共巴管轄,廟內僅有一老喇嘛看守,年已七十八歲,由渠導余朝佛,口中誦經,喃喃不絕,旋向余化緣,余以藏票一張付之,彼即欣然而去。余朝佛畢,休息片刻,又復上馬西行,遙見對岸山坡間,有村落二處,各有居民數戶,但不知其地名為何。前行五里,又有較大之溪流一道自南來會。由此可遙見對岸山麓有村落二處,一約十余戶,一僅數戶。又行五里,至第及林,有居民十余戶,散居道左山谷中,原系拉薩貴族第及林⑦之莊園,因妻死悲憤出家。現(xiàn)已獻與藏王打扎⑧。
由此改向西北行三里至丈米,有居民數戶。又二里至康打,亦有居民數戶。再行五里,至降青共色⑨(意即大佛寺)附近,居民十余戶,廟宇依山而建,規(guī)模宏大,有喇嘛四百余人,原系薩迦派之叢林,現(xiàn)屬哲蚌寺羅色林扎倉⑩,為仁布宗境內著名之古寺,凡來后藏朝佛者,無不以能入寺頂禮,引為無上幸運。余至寺前,當即下馬入寺朝佛,有向導喇嘛為余啟門入店,殿中布置與拉薩各寺無異。寺內有著名之巨型密勒(彌勒)佛像一尊,系以鍍金銅皮制成,高五丈許,其手指較吾人之手臂猶粗,盤膝上可橫臥一二人,殿周圍有高樓,以便朝佛者登臨瞻仰。殿旁置有青年喇嘛像一尊,即發(fā)愿建造此石佛者之塑像,此系薩迦派興盛時期所建造,故距今至少已有六百余年之歷史矣。朝佛完畢后,即出寺上馬,繞寺后之山西北行,下坡至谷底,沿河前進,兩旁土巖壁立,高約四十公尺。前行六里,始又登至高岸,復睹平衍之原野,可遙望仁布宗。道旁有村名稽中,有居民數戶,農地直與仁布宗相連。對岸山麓有村落兩處,各有居民十余戶,群山連綿未斷,足證其地之富庶。再向西北行五里,抵仁布宗,時正午后二時卅分,計由楚撐至此,共計六十五里。
沿途道路平坦,極易行走。就其地勞而論,實為一沖積性之長形河谷平原。惟在太古時期,絨楚河似為羊錯胡(湖)之出口,水位甚高,故能鑄成寬闊之河谷,嗣以水量減少,羊錯已不能經此外泄,遂成為無口之湖,而乃青雪山之水,則仍繼續(xù)下泄,重就沖積平原之上,再度侵蝕,以致現(xiàn)有絨楚河床,深陷谷底,而形成屹立兩旁之高岸式之平原焉。自楚撐以下,氣候溫暖,土質良佳,然為地形所限,灌溉不便,未能盡其地利。
仁布宗濱絨楚河,有降噶隆楚河自南來會。宗署即在二流相會之土角上,巍然高聳,形勢雄壯,為古時仁布王之宮殿。民房則建于土腰之上,較高岸為低,因受地形限制,房屋極為稠密,有街道數條,均甚狹隘,僅有居民五十余戶,但連同附近二三里以內之村落合計,則有一百余戶。氣候和熙,頗似曲水,桃紅柳綠,風景悅勝。沿河一帶,水磨密接,為碾制面粉糌粑之所。由此沿降噶隆楚河,南行二日,可至江孜。居民文雅,擅長工藝,其北岸山中,出產細石,色多暗綠,間有潔白如漢玉者。有玉工二三人,取以制成石杯石碗等物,極為美觀,余以藏銀二十兩購得茶杯一只,與士商運來之玉杯相較,亦不稍遜,足見其手藝之精巧。此項工藝,僅有三年之歷史,他處尚不知有此特產。工人取石,系趁月明之夜,潛赴山中竊掘,因恐為藏政府所知,責以差務,疲于供應,故不得不如此。又有鐵工數人,能以鐵皮制成燈臺,高一尺許,乃至三尺,利用螺旋門筍,折散軸鎏,悉裝于圓形之座內,視之為一徑大數寸之圓盒,極便旅行攜帶。可見藏人工藝之巧,亦不遜于內地,惜當局不特不為之提倡獎勵,且從而予以苛擾,妨害其自由發(fā)展,殊可嘆也。
四月三十日,黎明即起,候換烏拉,因系遠自數十里外催來,且非一處,故遲至午后二時,始行到齊,當已為時向晚,易生狂風,啟行不遠,即必投宿,故決在仁布宗再宿一宵。
五月一日,午前七時二十分,自仁布宗啟程,沿絨楚河西北行四里,至北林,有居民十余戶,大廈一所,系拉薩貴族打康?之莊田。(去歲國民大會,西藏選派首席代表,即系打康)又行二里,至彭姜,有居民數戶,噶許巴?(現(xiàn)任噶倫)之弟,即住于此。又行二里,至可布夏巴,有居民數戶。以上均系農地密接之區(qū)。自此折而西行,其東北數里外,即絨楚河與雅魯藏布江會流之處,可遙見北岸山麓之扎西林?(屬寧木宗?)有居民二十余戶。由該處單人步行前往拉薩,四日即達,設能盤山通道,誠前后藏最捷之路徑。又行二里,過向巴,有居民十余戶,其附近山谷中,有散居之農戶甚多。其西有溪流自南來流入藏江。又行里三,至廈拉仲薩,濱臨藏江,有居民數戶,由日喀則放皮船,在此登岸,僅需時一二日。自此以下,則不通航運。因過扎西林,即有險灘故也。沿江前行,可遙見西南山上,信奉紅教?之策地林寺,有喇嘛卅余人,常住寺內。續(xù)向西北行五里,即須登山傍巖而行,山勢陡峻,河谷狹至二里許,江流深陷,河面寬僅五十公尺。沿途無農田人戶,僅對岸高臺地上,間有農家。計行十里,至枯隆朗喜,有居民三十余戶,農地多在山坳之中。余所支用之烏拉馬,須在此更換一匹。下馬休息十余分鐘,始獲前進。
繼續(xù)沿江西北行,十五里,至□(討),有居民十余戶。過此又登山路。崎嶇難行,可望見對岸山坡上有村落四五處。旋即轉向西行,又五里,遙見對岸山麓又村落一處,名雅拉,約有居民二十余戶。其附近有黑教?喇嘛寺一座,名雍珠林?,有喇嘛二百余人,仍著紅色袈裟,與黃教喇嘛無大差異,惟其所研誦之經典,及轉經時系由右向左反轉,則不相同,其旁另有黃教?喇嘛寺一座,名共巴廈,有喇嘛十余人。二寺因教派不同,雖同住一地,老死不相往來,亦云奇矣。村西有無尤楚河,自北來流入藏江,溯無尤楚河北行,有大道通嶺噶宗?(俗稱無尤宗)其地有德母寺一座,屬扎什倫布,喇嘛二百余人,藏北之大寺也。由該宗越無尤拉山口,即至楊八井,乃后藏通藏北之大道,二十九年冬班禪靈柩回藏,即系經此。由卓嘎瑪渡口過江而至扎什倫布。
又西行四里,至打珠卡渡口,有居民十余戶,為扎什倫布寺屬之(昔)噶(谿卡?),經常有皮船往來南北兩岸,藏北一帶出產之羊毛,多由此過江運往江孜。由此沿江西行,兩岸山勢漸趨平斜,河谷闊展至一里許,道路入于沙漠地區(qū)。沙丘起伏,寸草不生,馬行其中,頗為吃力。時值狂風大作,沙土撲面,呼吸為窒,雖戴風鏡,猶不能睜目直觀?;匾暈趵?,(馬夫)不戴眼鏡,不畏風沙,闊步前進,若無其事。相形之下,吾人適應環(huán)境之能力,固遠不如彼等也。計行四里,始出沙漠地區(qū)。再前行,可遙見南面山谷中,有村落一處,名卓瓦,有居民數戶。北岸山邊,亦有村落一處,名卓章,約有居民十余戶。續(xù)向西行十里,道南有谷道名憨。其外有村名斯新卡,居民十余戶。連同谷中居民,共約一百余戶,系扎什倫布之昔噶(谿卡),乃九輩班禪降生之地。谷中建有別墅一座,以產青稞著名,班禪所食之糌粑,即系取給于此。由此可南通江孜,快馬一日可達。村西三里外,由憨楚河流入藏江,河床寬可二里,現(xiàn)已干涸,但在夏秋之交,即成巨流。再西行七里,至澤雄,河谷開展至十余里,有居民十余戶。沿途農地密接,已漸變荒涼之景象。又行三里,至孃穹,有居民數戶。又行四里,登一山巖,藏江即在山腳,深不可測。時風勢勁急,沙粒擊面如刺,苦痛萬分。在山巖行二里后,可望見江邊之嘉過薩之渡口,泊有皮船二只,靜候渡客。旋即下山,入于平原,行經荒地五里,始見農地。再行五里,即抵年木胡達,(簡稱為年木)下馬投宿正午后五時。
由仁布宗至年木,共計九十四里。自出發(fā)以來,以今日之路程為最長,而又遭狂風,倍感疲憊。晚飯后,稍事休息,即行就寢。不意又為臭蟲所擾,遷榻數次,亦未獲一刻之安眠。年木,乃仁布宗之西境,過此即入日喀則宗界,有居民十余戶。中有支差之富戶四家,每家約有十二三人。余均貧戶,每家各有五六人。附近有唐浪廟一座,內住尼姑十七人。出產以青稞菜籽為大宗。又產蕎麥甚多,但不產豆子。居民除務農外,均以牧羊,養(yǎng)雞,織普魯(今寫作氆氌)牟子等為副業(yè)。年木平原,較拉薩平原尤為開闊,四圍山勢舒緩,最闊之處寬約二十余里,惟以人口稀少,荒地未盡墾植,為可惜耳。
(未完待續(xù))
[注釋與參考文獻]
①降青巨佛:即大彌勒佛。
②固始汗,“又作顧實汗。清代漠西蒙古衛(wèi)拉特四部之一的和碩特部首領。本名圖魯拜琥。原駐牧新疆天山北麓,因受準噶爾部排擠遷徙至天山南麓。明末清初應四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贊和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之邀,率部進入青海、康區(qū)及西藏,經過數年征戰(zhàn),滅掉了格魯派的幾大勢力。明崇禎十五年(1642)與格魯派合作攻滅后藏的第司藏巴政權,掌握了大部分藏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并與清朝中央政府建立了聯(lián)系,支持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進京覲見順治帝。清順治十年(1653),順治帝賜封他為‘遵行文義敏慧顧實汗’,命‘作朕屏輔,輯乃封圻’,即輔佐皇帝,將朝廷封賜的邊陲西藏治理好。固始汗對西藏甘丹頗章政權的建立和清初藏族地區(qū)的安定起了重要作用?!币娡鯃?,陳慶英,主編.西藏歷史文化辭典[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第115頁?!肮淌己褂谇宄绲略辏?636年)消滅卻圖汗后,又于崇德四年(1639年)領兵進攻第巴藏巴的支持者白利土司。占領德格、芒康等地,擊潰白利土司。之后在五世達賴喇嘛大管家索朗群培等人的極力慫恿下,固始汗佯裝從芒康返回青海。正當第巴藏巴上當而放松戒備時,固始汗突然領兵抵達前藏,打敗并俘虜了第巴藏巴噶瑪丹迥旺波。先是把他囚禁在柳吾宗,打算不殺他,給他一個小莊園維持生活。但后來因從一戰(zhàn)俘身上搜出一份文件,上面寫有噶瑪派紅帽系、黑帽系活佛和第巴藏巴要聯(lián)合起來徹底摧毀色拉、哲蚌、甘丹等格魯派寺院,將它們的莊園轉交別的寺廟,把班禪大師和達賴喇嘛囚禁在工布地區(qū)等計劃。因此,固始汗用濕牛皮把第巴藏巴全身縫裹起來投入柳吾黔卡附近的河里。之后,固始汗的兒子丹增達賴汗帶領蒙藏聯(lián)軍開赴工布地方鎮(zhèn)壓噶瑪派寺廟和一些地方首領的叛亂,搗毀了該地區(qū)大部分噶瑪噶舉派寺廟,并使之改變了教派,噶瑪噶舉派所有僧人都被在手上打上印記,分別點交格魯派的各個寺廟收管,對噶瑪噶舉派進行了一系列嚴厲鎮(zhèn)壓。至此,噶瑪噶舉派和格魯派之間的斗爭基本結束,格魯派的敵對勢力大致消除?!币姷ぶ榘罕?,周潤年,莫福山,李雙劍,主編.藏族大辭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281頁。
③群讓代本:應即瓊讓,他于1940年因草擬請愿書準備呈送“民眾大會”和三大寺,大肆抨擊了熱振的所作所為,后被逮捕,并被流放到偏遠的阿里日土宗的一座寺廟,終生不得返原籍,該寺由色拉寺“杰”札倉即熱振所屬的札倉的喇嘛管轄。具體見梅·戈爾斯坦.喇嘛王國的覆滅[M].杜永彬,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第1版:270頁-277頁。
④卓瑪拉康廟(即綠度母廟):原址在今仁布縣查巴鄉(xiāng)俄米村,寺廟距今約有1000多年的歷史,原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寺廟主體為三層建筑,主殿中間供的是度母像、釋迦牟尼佛像和薩迦祖師的臥石(仲木朵),左殿供奉護法神,右殿供奉蓮花生三尊佛像,四面墻壁木架中藏有《甘珠爾》《丹珠爾》等佛教經書。卓瑪佛像來自于印度,藏巴汗曾把度母佛像留在家里,后來送給第四世班禪大師,現(xiàn)保存在扎什倫布寺。寺廟中還供奉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的像。寺廟在戰(zhàn)亂中數次被毀。據傳1700年左右,準噶爾入藏期間,再次被毀,現(xiàn)僅存廢墟。另說該寺廟原名俄米卓瑪拉康,藏語中“俄”有三種含義:一指的是棕色,代表寺廟的顏色和僧人的衣服,意思是說如今這里是個學習佛教文化的圣地,希望以后這里佛教文化也興旺發(fā)達。另一說法是原來該地有一小湖,有一種水鳥的名字叫俄,故名;第三種說法是說湖的形狀像貓頭鷹的眼睛,貓頭鷹即為“俄”。本書作者贊成第一種說法。以上資料見:仁布縣統(tǒng)戰(zhàn)部,編.旺堆,尼瑪,后藏仁布寺廟古跡簡介[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149頁-160頁,文獻資料由西藏大學學報格朗副譯審提供翻譯。
⑤薩迦祖師:西藏薩迦教派的開創(chuàng)者款·貢嘎寧波,是通常所說的‘薩迦五祖’中的第一祖??睢す賲s杰波的兒子,“從幼年起學習文字讀寫、計算、經論、辨察、醫(yī)學、聲明、韻律等各種共通的學識,并且都能精熟,在不共的學識方面,他聽受了父親掌握的全部教法?!薄巴ǔ0词欠裾匠黾业膮^(qū)別,稱薩迦五祖中的薩欽貢嘎寧波、索南孜摩、扎巴堅贊三人為白衣三祖,稱薩迦班智達、眾生依怙八思巴二人為紅衣二祖?!币娗“住ご蔚┢酱?,諾章·吳堅,平措次仁,著,陳慶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許德存,譯.西藏通史——松石寶串[M].1996年1月第1版,第308至312頁。
⑥蓮花祖師:蓮花生大師,“8世紀印度僧人,鄔仗那地方(今巴基斯坦境內)人,因而又稱鄔仗那大師。出生于東印度提婆波羅王時,于大眾部出家受具足戒,遍參善知識,博學顯密經教,云游四方,化緣眾生,人稱薩迦獅子或蓮花王者。其時,吐蕃佛教處于初傳時期,寂護在藏弘法不力,建議墀松德贊延請蓮花生入藏。唐天寶十載(751)前后蓮花生入藏傳播密法。他以密宗法術一一收服了土著神衹,使之立誓護衛(wèi)佛法,并與重返吐蕃的寂護創(chuàng)建了桑耶寺。他還教導藏族弟子學習譯經,從印度邀請無垢友等大德入藏,將重要顯密經論譯成藏文,為墀松德贊及王妃益西措杰等傳授無上密乘八法,創(chuàng)建顯密經院及密宗道場,發(fā)展出家、在家兩種僧團制,奠定了西藏舊派密宗的基礎。因此,蓮花生被認為是藏傳佛教密宗初興之時的大阿阇梨(軌范師),開創(chuàng)了藏傳佛教的寧瑪派,是寧瑪派的第一位祖師?!薄段鞑貧v史文化辭典》,第115頁。
⑦拉薩貴族第及林:疑為達吉林家族,“該名稱取自其在絨的莊園。該家族別名讓巴康賽。它在西藏政治中從未發(fā)揮重大作用。在18世紀,該家族被零星地提及。1751年,一名聶塘達吉林巴被任命為仲尼。1760-1769年間,聶塘額珠若丹是隆多喇嘛的施主,兩人于1782年再度相逢,1784年他仍在世。在19世紀,該家族無一成員占據高位。直到1910年,我們才又見到該家族的名稱。是年,達賴喇嘛逃亡印度之際,命令攝政任協(xié)邦達吉林巴為噶倫萊盼,但漢人禁止后者就職。1913年達賴喇嘛返回西藏后,達吉林巴被任命為全權噶倫,但他在1914年即逝世。1954年,該家族正逐漸消亡,當時活著的唯一男性成員將其財產盡數捐獻給前任攝政達扎仁波且?!币姡ㄒ猓┊呥_克.西藏的貴族和政府[M].沈衛(wèi)榮,宋黎明,譯.鄧銳齡,校.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95-96頁。“德吉林家族:以家族在聶塘名絨的莊園而取名。別稱“讓巴康賽。清末其族人協(xié)邦·達吉林出任噶倫萊盼,1913年任全權噶倫。民國后期,該家族走向衰亡,其家財轉讓給攝政達扎仁波且。”見郭卿友,編,民國藏事通鑒[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年:349頁。
⑧藏王打扎:即達扎活佛(1874-1952),“全名達扎·阿旺松繞丹白堅贊,今西藏拉薩市堆龍德慶縣人。自幼出家為僧,被認定為拉薩達扎寺(今屬堆龍德慶)第三世達扎活佛,先后充任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的侍讀和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的副經師、經師。1941年西藏地方政府攝政熱振活佛被迫辭職,推薦與他有師生之誼的達扎活佛繼任攝政。是年藏歷一月一日就職攝政、執(zhí)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權后,達扎在英人黎吉生慫恿下,積極策動‘西藏獨立’,破壞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的關系,1942年7月成立西藏‘外交局’;1946年派出‘慰問同盟國代表團’;1947年派員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泛亞洲會議”,并組成了以夏格巴為首的‘商務代表團’到英、美等國尋求支持,并于同年制造了殺害熱振活佛的‘熱振事件’;1949年7月8日又以‘反共’為名發(fā)動了“驅漢事件”,阻撓西藏和平解放。1950年10月昌都戰(zhàn)役后,西藏上層集團分化,十四世達賴喇嘛親政,達扎活佛被迫辭職,1952年去世于達扎寺?!币姟睹駠厥峦ㄨb》,610頁。
⑨降青共色:即強欽寺,強欽寺全名強欽卻德寺,坐落在仁布縣城強欽村宗山腳下,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右傍縣政府,左臨門曲河,占地90余畝。該寺是在1367年由宗喀巴六菩薩弟子迅努杰喬在仁蚌第巴的資助下修建的。相傳當時有九層高的慈氏神殿,有間闊三十六根柱子的經堂和規(guī)模較大的上下神殿以及凈廚、圍廊等,僧侶總數近五百人。原屬薩迦派,五世時改為格魯派,是該寺鼎盛時期。據史料記載,寺內供奉著由薩迦-貢嘎扎西建造的一尊高13米的銅底鍍金彌勒佛像,此佛腹中鑲嵌著金、銀、玉、珍珠等寶物。系西藏三尊彌勒佛像中最精致、最聞名、最高大的,被稱之為今生來世積善積德之至高無上的圣尊。還敬著忽必烈賜予八思巴的一尊由果謝喀檀香木制成的印度果恰王六本尊大悲佛(現(xiàn)名菩薩),相傳其高與一箭射程長度相當。
⑩哲蚌寺羅色林扎倉,“扎倉指藏傳佛教僧舍或僧侶經學院。是大寺院中喇吉、扎倉、康村三級組織中的中間一級組織機構,完整獨立,有經堂、佛像、僧伽、法學系統(tǒng),且有自己管轄的土地、屬民、莊園等,實際上就是寺院中的寺院?!币娡鯃?,陳慶英,主編.西藏歷史文化辭典[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324頁。哲蚌寺最初有七大扎倉“即是郭莽、洛色林、兌桑林亦稱杰巴、夏郭日、都哇、德央、阿巴等7大扎倉?!薄昂髞砗喜?個扎倉。……洛色林合并了以前的都哇扎倉、夏郭日扎倉、兌桑林扎倉,它下面有24個康村?!币姟段鞑赝ㄊ贰墒瘜毚罚?07-509頁。
?貴族打康:疑為德喀家族,“德喀更為常用的別名是魯康。這個前藏的家族并不被公認為屬于貴族(《哲仁仁欽卓瑪口述和信函》。它從未在噶廈中占有一席之地。在18世紀也幾乎從未出現(xiàn)過。……該家族中唯一重要的成員是魯康才旺若丹。他于1915年步入仕途,在康區(qū)擔任噶倫喇嘛絳巴丹達的幕僚?;乩_后,他成為一名噶仲,并于1924年陪同擦絨去印度和尼泊爾。后來,他被任命為尼包,并于1937年繼協(xié)噶林巴為孜本?!?950年11月,達賴喇嘛任命他為司倫。1952年4月1日,他創(chuàng)立了所謂的人民會議,這一組織被公開指責為反動的和反漢的組織。……1954年,他避難于印度,并定居在噶倫堡,在那兒他籌建西藏流亡政府。”)見《西藏的貴族和政府》,95-96頁。
?噶許巴:“噶雪·確吉尼瑪(1903-?),簡稱噶雪巴,西藏噶雪貴族后裔,襲臺吉職銜。1919年步入仕途,1924年任桑宗宗堆,1927年任霍爾基巧,1934年升任四品仁希。因卷入龍廈的政派活動,向赤門噶倫告密而被一度解職。旋于翌年被熱振起用,出任孜本,1945年10月升擢為噶倫。1947年因被懷疑參加熱振復辟活動,被噶廈派往指揮對色拉寺的攻擊。1949年7月‘驅漢事件’時以‘親漢’罪名革職。后流放,監(jiān)禁于乃烏東。西藏和平解放后被召回拉薩,任公路建筑指揮,恢復臺吉之頭銜。后病故于拉薩。”見《民國藏事通鑒》,644頁。
?扎西林,“北緯29°22′,東經90°10′。藏語含義為吉祥洲。屬尼木鄉(xiāng),在鄉(xiāng)駐地東南約7公里?!币姟段鞑刈灾螀^(qū)地名志·上卷》171頁。
?寧木宗:應即尼木宗。今拉薩市尼木縣,“在西藏自治區(qū)中部、雅魯藏布江北岸。位于北緯29°3′-29°9′,東經89°8′-90°5′。意為麥穗;頂端。漢字曾譯作聶摩(元朝)、聶母(明朝)、聶馬、聶莫曼卡、尼穆、尼莫、尼冒,曾設凝莫門噶宗、尼木門卡谿、孟噶宗、尼木宗。1960年與麻江等宗谿合并。改設尼木縣?!币娢湔袢A,主編,西藏地名[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第1版:344頁。
?紅教:噶瑪噶舉派紅帽系,噶瑪噶舉派黑帽系第三世活佛噶瑪巴讓迥多吉(1284-1339)的弟子扎巴僧格(1283-1349),受元朝皇帝賜給紅色僧帽一頂。元統(tǒng)元年(1333),扎巴僧格在楚布寺東建乃朗寺作為根本道場,傳法授徒,由他傳承的這一系噶瑪派稱為“紅帽派”,漢文作“沙瑪爾巴”。見《西藏歷史文化辭典》,第98頁。
?黑教:噶瑪噶舉派黑帽系,12世紀中葉由塔波拉杰(1097-1153)及弟子都松欽巴所傳的噶舉派的一支。分為黑帽系和紅帽系兩大分支以及司徒、巴俄、賈曹等眾多活佛轉世系統(tǒng)。都松欽巴再傳弟子噶瑪拔希于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奉詔赴和林,元憲宗賞賜金邊黑色僧帽一頂和金印一枚,其法嗣傳承被稱為黑帽系。見《西藏歷史文化辭典》,第98頁。
?雍珠林:疑為雍珠寺,位于山南林噶宗地區(qū),民主改革前有200名僧人。見《民國藏事通鑒》,360頁。
?黃教: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案耵敗币鉃樯埔?guī),因該派主張僧人應嚴守戒律和修學次第而得名。又因該派認為其教理源于噶當派,故稱新噶當派。還因格魯派主寺為甘丹寺,故稱甘丹山派(dgav-ldan-ri-bo-pa)。又因宗喀巴在創(chuàng)教期間戴黃色桃形僧帽,后來該派僧人在法會上多戴此種僧帽,故俗稱“黃帽派”“黃教”。見《西藏歷史文化辭典》,第104頁。
?嶺噶宗:林嘎谿,又譯嶺噶谿,清代建制,今屬康馬縣。見《民國藏事通鑒》,2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