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功平,吳學兵
(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漳州,363000)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保?]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這對于全體人民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特別強調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聚焦青少年,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對于開展全民愛國主義教育,提振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激發(fā)全體人民的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熱情,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引領全體中華兒女特別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厚植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學理分析,闡釋其基本理論內涵、時代價值和實踐路徑顯得尤為必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愛國主義精神是托舉我們實現偉大夢想、推進偉大事業(yè)的精神力量,是維護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的推進劑,也是我們抵御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困難的成功密碼,更是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的必然要求。確切地說,愛國主義是任何時代都應該弘揚的主旋律,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勢在必行,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2]實現偉大事業(yè)需要我們弘揚偉大精神,也必然要求我們持續(xù)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激發(fā)我們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熱情和激情。2020年是全面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之年,我們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完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大戰(zhàn)略任務,這一科學部署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戰(zhàn)略安排,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應有之義和必然邏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一項重要的艱巨的歷史任務,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那樣容易,是14億多中國人民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yè),需要我們每個人付出更艱苦的努力。我們要意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來之不易,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的來之不易。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要把中國夢貫穿到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和始終,講好新時代中國的愛國故事,講清楚在當代中國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三者相統(tǒng)一的深刻原因,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徹底改變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命運,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夠在中國行得通,成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社會主義何以能夠救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底好在何處等問題。只有深刻領會到這些,才能增強我們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才會倍加珍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取得的成就,才會增強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從而積極投身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和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來,自覺擔當起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大任和時代責任,為實現偉大夢想貢獻自己的力量,增強為國奉獻、為民服務的意識。我們堅信,在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支撐和引領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必將指日可待。
一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愛國史。中華民族5000多年綿延發(fā)展的歷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激昂奮進的主旋律,是激勵中華民族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每當中華民族處在最危急的關頭,愛國主義精神總是釋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發(fā)出中國人民昂揚的斗志,增強中國人民戰(zhàn)勝困難和挑戰(zhàn)的信心。中華民族是一個多難興邦的民族,前進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必定要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遭遇了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水災害、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南方雪災、2010年的青海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以及2020年這場不期而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回顧過去,總結歷史經驗,我們不難得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戰(zhàn)勝這些艱難險阻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和全體中國人民披荊斬棘、勇往前行、取得勝利的精神密碼。特別是2020年這場新冠肺炎疫情,愛國主義精神力量得到了充分展現,愛國主義凝聚起了戰(zhàn)勝疫情的磅礴力量,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場嚴峻的抗疫斗爭深刻闡釋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愛國主義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守望相助、風雨同舟”的集體主義精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精神,“舍生忘死、沖鋒陷陣、救死扶傷”的無私奉獻精神。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實踐中,中國人民的心靈都集體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洗禮。我們深刻地明白,愛國主義是戰(zhàn)勝困難和挑戰(zhàn),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的強大精神力量,中華兒女更加需要用力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眾所周知,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民族團結穩(wěn)定和國家的統(tǒng)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在新時代,愛國就是要做到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成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的重要建設者和有力促進者,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同各種破壞民族團結的分裂活動作斗爭,堅決維護好民族發(fā)展的根本利益,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把對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體現在愛國的具體實際行動中。當前我國正面臨著國內外復雜嚴峻的形勢,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無法正視中國發(fā)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企圖通過制造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中國霸權論、中國專制論、新殖民主義論、文明沖突論等各種錯誤的輿論觀點,達到其打壓、詆毀和抹黑中國的圖謀,貶低和損害我國的國際形象,干預和阻撓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保?]因此,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方面,“自覺以中華民族的整體民族利益為重,堅決與損害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的言論與行為做斗爭,堅決反對分裂國家的圖謀,堅決反對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自覺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促進祖國的富強、保衛(wèi)國家的獨立和尊嚴”[4]。面對國內外復雜嚴峻的形勢,我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需要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如果愛國主義教育匱乏,就無法增進公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甚至會讓我們的民族遭受滅頂之災。
任何理論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和時代表達。愛國主義是具體的、歷史的,它在不同時期與之相應地被賦予了不同的理論內涵。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就是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時代主題;從本質上深刻認識到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內在統(tǒng)一性;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封閉的民粹主義,堅持既立足于民族又面向世界的愛國主義價值立場。把握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全面理解,傳承和發(fā)揚好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當代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它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夙愿,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現實期待,是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愛國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作為亙古不變的價值追求?!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愛國主義在奮斗目標上的體現,對于當代中國人的愛國情感、愛國精神和愛國力量具有突出的凝聚和引領作用?!保?]需要指出的是,“愛國是立身之本,聚民之魂,強國之基,沒有愛國主義,就培養(yǎng)不出國家需要的人才,不能增強民族凝聚力,也不能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7]。近代以來,由于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腐朽和封建社會的衰落,曾經處在世界發(fā)展前列的中國面對西方列強的野蠻入侵,深陷民族危機,甚至走向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從那時開始,無數的仁人志士奮勇抗戰(zhàn),提出了“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口號,實現民族復興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普遍愿望。2012年1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了“中國夢”,引發(fā)了廣泛的社會關注,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共鳴,“中國夢”是指引全體中華兒女不懈奮進的根本動力和精神力量。當前,中華民族已經實現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處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隘口,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遞到我們手上,我們對革命先烈最大的告慰、對愛國主義精神最好的傳承就是肩負時代和歷史賦予的重任,積極投身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洪流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光輝業(yè)績。
“在當代中國,國家和社會主義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社會主義是愛國的必然歸宿。”[8]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優(yōu)勢在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把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重任作為其莊嚴的使命和神圣職責,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長達28年的浴血奮戰(zhàn),終于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徹底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舊政權的專制統(tǒng)治和中華民族一盤散沙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為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積極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使科學社會主義煥發(fā)出光明的前景,毋庸置疑,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發(fā)揮了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就不會取得這些驕人的成就,也不會有國家今天這樣繁榮富強的良好局面??梢哉f,“在當今時代,離開先進政黨的領導,離開先進制度的依托,就不會有強大的祖國”[9]。如果脫離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優(yōu)勢,在國際風云變幻莫測的全球化時代,國家就會遭遇被肢解和被削弱的風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保?0]事實證明,國家的命運、黨的命運和社會主義的命運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愛國就理所應當地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將它們割裂開來。
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封閉主義,而是立足于民族面向世界的?!爸袊耸侵v愛國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保?1]在對待愛國這個民族大義問題上,我們要有正確的認知和準確的判斷,任何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的狂妄心態(tài)和民族自大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的思想都是錯誤的。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命運與世界的命運息息相關,各國是命運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國家的進步、民族的發(fā)展離不開對外開放。事實向我們充分證明,開放帶來的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封閉帶來的只能是人類文明的落后。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尊重不同國家之間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尊重不同國家的自主選擇權,支持各個國家走與其自身國情相適應的發(fā)展道路,要善于借鑒和吸收不同的文明形態(tài),使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求同存異的過程中獲得不斷的進步和發(fā)展?!罢嬲膼蹏邠碛械氖且环N敞亮而不是狹隘,明亮而不是刺眼的健康心態(tài),是全球視野與意識?!保?2]在人類命運與共的今天,我們不僅要深愛自己的祖國和民族,更要樹立一種全球意識和世界情懷,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念和政治制度?!拔拿饕蚪涣鞫嗖剩拿饕蚧ヨb而豐富?!睂Υ祟惒煌拿?,開放包容、求同存異、交流互鑒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只有在互學互鑒中,才能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發(fā)展與進步。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弱化。在當代中國,我們更需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強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新時代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既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選擇。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我們提高政治站位,積極探索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優(yōu)化路徑,不斷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效果。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可靠的精神支柱,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指路明燈,也是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應有之義?!皭蹏且粋€人對國家的基本認知和樸素情感,但愛國不能僅僅是認知和情感,更應該是意志和信念。”[1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zhàn)愈勇,否則就會不戰(zhàn)自敗、不打自垮?!保?4]回顧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進行了艱辛的探索,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始終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積極探索中國的革命道路,新中國成立后又積極探索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也正是憑靠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中華民族徹底改變了自己窮苦落后的悲慘命運,終于實現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但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還有許多的“婁山關”和“臘子口”要闖,需要我們有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把個人理想信念融入到中國夢的實踐中,唯有如此,才能夠經受各種風險和考驗,繼續(xù)走好新時代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概言之,無論在何時,我們都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動搖,既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也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而是堅定不移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勝的信心。故此,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同愛國主義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融入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實踐中,從而使愛國主義真正轉化成為我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強大的精神支柱。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創(chuàng)造了“當驚世界殊”的歷史奇跡。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所言:“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工業(yè)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保?4]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和持續(xù)奮斗,中國人民終于主宰了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九大鄭重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深刻轉變,但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發(fā)生改變,我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發(fā)生改變。我們要意識到,新時代所面臨的形勢、挑戰(zhàn)、使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峻,要把藍圖變成現實需要我們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開展國情教育有助于深化對當前中國所處歷史方位以及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深刻認識,牢牢把握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實際,引領億萬中華兒女投身于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開展形勢政策教育,認清當今時代世界格局發(fā)生的深刻變化。我國正在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處于重要的戰(zhàn)略機遇期。但是,我國仍面臨著國內外錯綜復雜的時代背景。要積極引導人們正確看待和認識國內國際發(fā)生的形勢變化,深刻認識到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zhàn)略目標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歷史過程,前進道路上將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需要我們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和風險意識,做好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繼續(xù)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爭做新時代的愛國奮斗者,推動中華民族復興號的巨輪破浪前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新劑。”[15]銘記歷史,不忘本來,方能開辟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16]要深刻了解社會主義500多年的風云動蕩發(fā)展史,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的近現代發(fā)展史,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近100年的發(fā)展史,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輝煌發(fā)展史,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波瀾壯闊發(fā)展史,不斷加深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我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中國當前所處的國情、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認識。通過對這些歷史的學習和對這些規(guī)律的把握,明白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何以成為我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何以能夠成功解決好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中國堅定不移地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刻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底好在哪里;為什么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從何處而來,最終要歸向哪里。了解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民族飽受的歷史屈辱和巨大災難,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增強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了解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為挽救中華民族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在中國共產黨的團結帶領下,我國發(fā)展取得的偉大成就。特別是了解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取得的驚人奇跡,認識改革開放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和制勝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只有通過深入系統(tǒng)地學習這段歷史,才能夠對歷史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克服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因此,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要不斷強化黨史、國史和改革開放史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總之,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內容,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陶冶和哺育了無數的華夏兒女。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我們講好中國的愛國故事、賡續(xù)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tǒng)、播撒愛國主義的火種、堅定愛國主義信仰,讓愛國主義的熱情轉化為我們中華兒女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讓愛國主義的基因在我們的世代相傳中煥發(fā)出更加耀眼的時代光芒,共同譜寫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