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友 興
(揚州職業(yè)大學(xué), 江蘇 揚州 225009)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北宋文學(xué)家,一代詞宗,揚州高郵人。
秦觀先世,歷來幽晦不明。民國丙寅《錫山秦氏宗譜》卷首《嘉靖戊子譜序》云:“吾宗先望會稽,后徙淮海,中間世系顯晦之詳,屢經(jīng)兵燹,莫可考據(jù)。其見于圖者,由宋直龍圖閣觀始?!盵1]4
2011年6月,在揚州市蜀崗路南延段建設(shè)工地,發(fā)現(xiàn)了秦觀祖父母秦詠與朱氏的墓志銘。王瀟瀟、劉剛、束家平等據(jù)此論文,《五代北宋高郵秦氏家族世系研究——以江蘇揚州發(fā)現(xiàn)秦詠夫婦墓志為線索》[2]57-67,將秦觀先世上推至其八世祖,楊吳前期重要將領(lǐng)秦裴(以下皆稱王文)。但在具體的論證過程中,尤其是在處理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對接上,明顯有其需要完善的地方。
《淮海集》卷四,《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我宗本江南,為將門列戟。中葉徙淮海,不仕但潛德。先祖實起家,先君始縫掖。議郎為名士,余亦忝詞客?!盵3]143元祐六年(1091),秦觀季弟秦覯中第,次年調(diào)任仁和縣主簿,秦觀作詩送別,用十分自豪的語氣,回顧了秦氏家族榮光的先世。詩文為親兄弟之間的勵志之作,對于自己家族先輩的描述,約略而客觀,自然應(yīng)該是實寫。本文即以此為依歸,結(jié)合文獻與考古成果,考察秦觀的先世世系。
先看秦觀的父輩與祖輩。《宋故內(nèi)殿崇班致仕秦公墓志銘并序》:“公姓秦氏,諱詠,字正之。其先仕江南有顯,后徙淮南高郵家焉。曾祖裕。祖禹。父玫,贈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公少給事御史府,補三班借職,為宣歙五州茶鹽巡檢,即寧國縣為治所??h吏受賕坐法,上官疑且逮公,治之,無一毫污者。使者楊紘與州將奇其守,交章薦之,改奉職明堂。泛恩改右班殿直,監(jiān)南康軍茶鹽酒稅。勤而不苛,課以大溢。有司第其最,遷一官,以右侍禁監(jiān)押南安軍兵馬、秀州海鹽縣巡檢。英宗即位,恩改左侍禁,為臨江軍兵馬監(jiān)押,遷西頭供奉官。上即位,恩換東頭,入為左軍巡使,坐法免。俄轉(zhuǎn)內(nèi)殿崇班、南劍州兵馬都監(jiān),歸以其官致仕。年八十有二,以元豐六年(1083)正月二十五日,卒于濱州渤??h其子定之官舍。娶其里人朱氏,封長樂縣君。子三人,曰完,蚤卒;次定,宣德郎;次察。女三人,長蚤卒;次適酸棗進士李潨;季適同郡劉綬,亦先公卒。孫八人,曰觀、震、鼎、升、蒙、渙、益、兌。孫女四人。曾孫二人,曾孫女三人?!薄白訉O皆畀從事于學(xué)。子定,中進士第。觀尤有文,蘇子瞻稱之?!盵2]58
秦詠夫婦墓志銘,將秦觀先世遽然間向上推及至其五代祖。
《秦少游年譜長編》卷首:“父元化公,曾游太學(xué),事胡瑗。”[1]6如銘文,秦觀父輩,長曰秦完,觀父,也即年譜中提到的元化公。入太學(xué),師從胡瑗。嘉祐八年(1063),秦完亡故,時年當不足四十歲。
次曰秦定,觀之次叔,熙寧三年(1070)登葉祖洽榜進士第,為會稽尉,為渤海令,司農(nóng)寺丞,江南東路轉(zhuǎn)判官,終端明殿學(xué)士。
三曰秦察,觀之三叔,生平記載不詳?!肚厣儆文曜V長編》卷首,秦觀“叔瞻”,案曰:“叔瞻當為其父兄弟”[1]6,其所指應(yīng)該就是秦察。
秦詠三個女兒,即秦觀的三個姑姑?!伴L蚤卒;次適酸棗進士李潨;季適同郡劉綬,亦先公卒?!盵2]58
《淮海集》卷三三,《李狀元墓志銘》,志主李常寧(1037—1088),字安邦,開封廩延人。[3]1077《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稱長編)卷四○九:元祐三年三月,“己巳,賜進士李常寧等二十有四人及第?!盵4]9558《讀史方輿紀要》卷四七,延津縣:“酸棗城,本鄭之廩延邑?!盵5]2168可見,孫覺銘文之酸棗,秦觀志文之廩延,所指實系一地。無疑問的,秦詠墓志之李潨,即《李狀元墓志銘》之李常寧安邦。李常寧,當為李潨元豐六年之后所改之名。順便說一句,宋人改名、改字、改號很常見,具體原因也各異。本文即涉及不少,不再贅述。
劉綬,秦詠三女婿,高郵人,生平不詳。王文認為,“南宋時期的《淳熙三山志》記載有劉綬中元祐三年戊辰李常寧榜進士,是否為同一人尚待考證?!盵2]63《淳熙三山志》卷二七,人物類二,科名,元祐三年李常寧榜,目下確有劉綬之名。[6]8017《淳熙三山志》為南宋福州地方志,科名所列皆福州人士,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此福州劉綬,非高郵之劉綬也。
秦詠,觀祖。孫覺銘文,秦詠字正之,生于真宗咸平五年(1002),卒于神宗元豐六年,享年八十二歲?!跋茸鎸嵠鸺摇?即指秦詠,也是文獻中所記載的承議公。
《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內(nèi)有高郵進士秦淵。次載第二甲,“第十九人,秦淵,字處靜,小名郭哥,小字仙卿,年三十六,三月初一日生。外氏江偏侍下第二,兄弟三人二舉。先娶王氏,再娶蔣氏。曾祖詠,故內(nèi)殿崇班,贈左朝議大夫。祖定,故朝奉大夫,贈左中奉大夫。父規(guī),故右朝奉大夫。本貫揚州髙郵縣武寧鄉(xiāng)左廂里。祖為戶?!盵7]361小錄中的秦淵,乃秦觀堂侄;淵之父秦規(guī),乃秦觀堂弟;淵之祖秦定,乃秦觀叔父;淵之曾祖秦詠,即為秦觀祖父。這則史料,也進一步佐證了秦詠墓志銘的真實性。
秦詠“娶其里人朱氏,封長樂縣君?!睋?jù)朱氏墓志銘載,“熙寧七年十月廿□日,秦君監(jiān)南劍兵,夫人年七十有一,卒于官舍?!盵2]59
《秦少游年譜長編》篇首:“高郵乃秦氏發(fā)源之地,少游公叔祖孟旸之后在此?!卑冈?“叔祖孟旸當系大父承議公兄弟。”[1]6秦詠的親兄弟,筆者目力所及,僅此一處?!笆遄婷蠒D”是秦孟、秦旸兩兄弟,還是秦孟旸一人?筆者傾向于前者。秦詠單名,依常理其兄弟亦當單名,故應(yīng)以兩人為是。而且,就字面與行文次序來看,兩位當是秦詠的兄長。陳師道《后山集》:“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耳,唐諸人不迨也。”[8]宋人行第,一般聯(lián)從祖兄弟而排行,謂之大排行。秦觀系秦詠長房長孫,則其前有六位族兄,是以稱秦七。墓志銘對秦玫的記載過于約略,我們無從得知其生平。王文認為詠祖秦禹,即《宋史》所載之秦羲(957—1020),筆者亦以為然,詳見后文。如此,“祖禹”長詠四十五歲。三代人,秦玫居其中,育子孟、旸、詠。從時間上考量,兩兄先有六孫輩,而后詠得秦七,這種可能性更大,也更為合理。
《淮海集》中《與蘇公先生簡》其三言,秦氏家族,“敝廬數(shù)間,足以庇風(fēng)雨。薄田百畝,雖不能盡充饘粥絲麻,若無橫事,亦可給十七。”[3]988其四,“老幼夏間多疾病,更遇歲饑,聚族四十口,食不足。”[3]991簡作與銘文之時僅隔年余,人口變化不大。以是年計,最大化地考察其居鄉(xiāng)家口:秦詠;秦觀母親戚氏,秦定在京不列,秦察夫婦;孫八人,孫女四人;曾孫三人,曾孫女二人。孫輩中,秦觀弟兄三人,秦定與秦察合子女九人。各取其半計,四至五人隨秦定赴官。曾孫輩五人,姑且計入秦觀與秦覿之后。秦詠子輩與曾孫輩,人數(shù)與所載當一致。孫輩娶嫁各取其半,加二人。則如此,元豐四年底,秦觀家族在郵人口計十八至十九人。與秦簡所載之四十人,相差了一半多。其中,未載入的一多半人口,當是秦觀叔祖的后代們。
秦玫,秦觀曾祖,其名僅見于墓志。贈“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當是身后的贈官。“中葉徙淮海,不仕但潛德”,所言蓋是秦玫。
孫覺銘文,秦詠祖父秦禹與曾祖秦裕,乃是把握秦觀先世承前啟后的關(guān)鍵,也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秦少游年譜長編》:“五代入宋之秦氏可考者唯有秦羲”。[1]4茲以此為楔入點,考察這一支秦氏的世系情況。
《宋史》卷三○九,秦羲本傳,“秦羲字致堯,江寧人。世仕江左。曾祖本,岳州刺史。祖進遠,寧國軍節(jié)度副史。父承裕,建州監(jiān)軍使、知州事。李煜之歸朝也,承裕遣羲詣闕上符印。”[9]10163
秦羲入宋后,凡仕太祖、太宗、真宗三朝。 “歷東染院使、知蘇州,改崇儀使、提舉在京諸司庫務(wù)。因?qū)?求典藩郡,遷內(nèi)園使、知泉州。天禧四年(1020),代還。道病卒,年六十四?!蹦嫱浦?秦羲當生于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傳稱,“羲知書,好為詩,喜賓客,頗有士風(fēng)。歷財貨之任,凡十余年,精勤練習(xí),號為稱職?!盵9]10164
王禹偁《小畜集》卷二九,《右衛(wèi)將軍秦公墓志銘》:“公諱某,字某,廬江人也。曾祖某,唐末事吳,以功為武昌軍節(jié)度使,事見前國史。祖太,岳州刺史。父進遠,宣州節(jié)度副使,贈右監(jiān)門衛(wèi)率府率,公即率府之長子。”[10]290-291
《小畜集》,“時朝廷命浙兵攻其東,以公為壽昌殿使,充建州監(jiān)軍使、知軍州事。”可知,銘文“諱某”即秦承裕,也就是秦羲之父。王禹偁之銘文,當世當時之事,不為不知?!肮M某”,“字某”,當是避諱。陳垣先生《史諱舉例》,“避諱空字例”條,“有因避諱,空其字而不書?;蜃骺諊?或作某,或徑書諱字?!盵11]3在《小畜集》中,這樣的手法極為普遍。
《小畜集》銘文:“淳化五年(994)歸朝,以五月某日寢疾,終于私第,享年七十八。夫人陳氏,封潁川縣君,以令淑聞于宗族,先公而亡。三子,長曰著,舉進士不第而卒;次即義也,今為西頭供奉官,閤門祗候,以才干為時所推。有后之慶,其在茲乎?季曰恭,亦早夭。”[10]290-291王禹偁生于954年,卒于1001年,長秦義三歲,兩人系同年人。秦公歸朝,淳化五年五月,在京城家中去世?!澳撑c義交甚熟,托為銘”,王禹偁氏交待了銘文的緣由。淳化中,秦羲“與(楊)允恭同為江、淮制置,擢授閤門祗候,兼制置礬稅。”[9]10164可見,王氏銘文之秦義,即《宋史》所載之秦羲,實為一人。
《九朝編年備要》,“咸平中,江淮制置茶鹽使秦義獻歲增榷酤十八萬緡,頗為刻?!盵12]此則史料,在《宋史》秦羲本傳,《宋史》李防傳,以及長編卷五九,皆載于秦羲項下?!队窈!肪矶?“祥符五年(1012)八月,命使者秦義等乘傳至鄆視河堤、城池,圖上利害?!盵13]474比照王禹偁銘文,在太宗朝,直至真宗朝大中祥符五年,秦羲實名秦義。
王文認為,“羲”與“義”蓋因字形相近致誤。并列舉《宋會要輯稿》有六處為“秦羲”、一處為“秦義”。[2]61筆者查核過,在《宋會要輯稿》中,此唯一稱“秦義”者,見于第一百九十二冊《方域十四》中,“(大中祥符五年)八月,命東染院使秦義、開封府官寇弦乘船至鄆州,按視河堤、城池,圖上厲害?!盵14]7547這段文字,與《玉海》所引當為同源,致誤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大。在現(xiàn)存正史中,《宋史》與長編皆作秦羲。宋代蘇州方志《吳郡圖經(jīng)續(xù)紀》《吳郡志》,所記亦作秦羲。
“秦羲,字致堯。”《白虎通》曰:“聞其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盵15]411魏·應(yīng)璩《與弟書》:“思致君于唐虞,濟斯民于涂炭?!焙笕擞脼榭镏鳚乐??!端问贰分屑摧d有曾、潘、吳三位名致堯者。如卷四四一,“曾致堯,字正臣”,即此??梢哉f,秦羲之名與字,同樣地寄托著其長輩的期望。不僅如此,伏羲與堯,以及前文載及秦詠祖名之禹,皆為上古圣王,這決不是一種巧合。故而,秦羲之名,與其表字之間亦有著內(nèi)在邏輯上的關(guān)聯(lián)性與必然性。
綜上考察,可以認為,秦羲當是其本名或者譜名,秦義應(yīng)是入宋后所改之名。
秦羲祖父,也就是秦承裕父親。如前所載,“公即率府之長子。”[10]290-291秦承裕生于917年,前推20年左右,為秦進遠的大致生年,即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前后?!缎⌒蠹?“父進遠,宣州節(jié)度副史”。《宋史·秦羲傳》,“祖進遠,寧國軍節(jié)度副使”?!段宕畤芥?zhèn)年表》宣州,“寧國軍節(jié)度,唐舊鎮(zhèn),昭宗龍紀初(889)楊行密得之?!薄疤祁I(lǐng)宣、歙、池三州,五代統(tǒng)本州六縣而已?!盵16]406所以,宣州節(jié)度副使和寧國軍節(jié)度副使其實是一個職務(wù)。
秦羲曾祖,秦承裕祖父。《小畜集》銘文,“祖太,岳州刺史”?!肚佤藗鳌?“曾祖本,岳州刺史”。兩處文字,所載實為一人。《小畜集》作于淳化五年,時間在先。而且,就一般常識而言,墓志對家族成員名諱記載,出錯的可能性十分罕見,故可確定其人為秦太?!疤迸c“本”兩者的出入,當是字形相近而致訛。岳州乃吳及南唐與湖南馬楚之邊境州,基本為楚所占有。天祐三年(906)三月,吳將陳知新拔岳州,為岳州刺史。次年六月,楚奪岳州,擒殺陳知新。乾化二年(912),吳水師攻取岳州,很快為楚人逼退。天成三年(928),吳攻楚岳州,復(fù)大敗而歸。南唐中主保大九年取岳州,十年失。秦太何時任岳州刺史,是實授還是遙領(lǐng),待考。
《小畜集》,“曾祖某,唐末事吳,事見前國史?!蓖跤韨犑洗颂幨∪チ斯P墨,但“事見前國史”表明,在宋初有關(guān)楊吳與南唐的史書中,秦承裕曾祖是入傳的。與王氏同時代路振,著有《九國志》。查楊吳與南唐,秦姓入傳者僅秦裴一人?!毒艊尽肪硪?“秦裴,慎縣人?!薄靶忻芷鸷戏?因隸帳下?!盵17]8《舊唐書》地理三:“廬州,上。隋廬江郡。武德三年(620),改為廬州,領(lǐng)合肥、廬江、慎三縣。”[18]587《宋史·地理四》,廬州,保信軍節(jié)度?!翱h三:合肥,上;舒城,下;梁,中。本慎縣。紹興三十二年,避孝宗諱,改今名。”[9]2183唐宋時期,廬江或廬州,乃以合肥為首府之郡級單位,慎縣為其轄縣,在合肥之東偏北方向約三十千米。[19]《小畜集》所言秦公廬江人,《九國志》載秦裴慎縣人,一為大地域概念,一為具體地域概念。兩者所言,系指一地。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楊行密起廬州。秦裴從之,“因隸帳下”。一如《小畜集》所言,“唐末事吳”,為楊吳政權(quán)元老級人物之一?!毒艊尽份d,秦裴治鄂七年。天祐四年六月,楊存、陳知新戰(zhàn)歿,秦裴代為鄂岳觀察使。則裴治鄂起是年,至天祐十年歸逝,享年59歲。逆推之,當生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長秦公62歲,正是四代人的時間間隔。
因而,可以確定,秦公曾祖,即楊吳早期重要將領(lǐng)秦裴。
王文,“天祐五年(908),張穎殺楊渥,秦裴授裴鄂岳觀察使,天祐九年(912),加武昌軍節(jié)度使,享年59歲。據(jù)《九國志》本傳記載,考證秦裴生于唐大中十年(856),卒于楊吳天祐十一年(914)?!盵2]61《資治通鑒》卷二六六,開平二年(908),五月“乙亥,楚兵寇鄂州,淮南所署知州秦裴擊破之?!盵20]8697五月乙亥,為是月初五日,與《九國志》所載合。當月,“戊寅,(張)顥遣其黨紀祥等弒王于寢室,詐云暴薨?!盵20]8697戊寅日乃五月初八,為重午后三日。顯然,楊渥被殺之前,秦裴即已建功于鄂州,其受任鄂岳觀察使更在其先。清人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二,“是歲(天祐四年),命洪州制置使秦裴署鄂州知州?!盵21]35此間引論,王文失察了。
“我宗本江南,為將門列戟。”這個江南所指,當是楊吳及其后之南唐政權(quán)。
“為將門列戟”,當理解為第門列戟,也就是私戟?!盀閷ⅰ北砻髑赜^先輩的出身、身份、起家與戰(zhàn)功。如前所列,江南之秦姓為將者,唯有秦裴。
《九國志》卷一,秦裴,楊行密帳下重要將領(lǐng),歷任揚子、高郵、無錫令。乾寧五年,吳越交兵,秦裴守昆山,力竭而降?!扮B讓之曰:軍孤眾寡,何苦相拒?裴曰:但事君盡節(jié),死而后已。今食盡歸命,非本志也?!盵17]9裴在越愈三年,以吳越修好而歸。《通鑒》卷二六一,胡三省注:“楊、錢爭蘇州,臺濛、周本、秦裴,皆淮南名將也?!盵20]8521
天復(fù)三年(903),從李神福攻鄂州、荊南,裴以軍功加昇州刺史。
天祐三年,秦裴以智謀收洪州,行德政,“號令嚴肅,兵士無敢殺戮?!薄昂槿烁袗?。授洪州制置使?!盵17]9胡三省注:“淮南楊氏遂兼有江西之地?!盵20]8661四年,“鄂帥劉存與潭軍戰(zhàn)沒,復(fù)授裴鄂岳觀察使?!睋敉颂度巳肭?穩(wěn)定了楊吳政權(quán)的上游形勢。九年,加武昌軍節(jié)度使。“裴在治七年,積軍儲二十萬,開青山大冶,公家仰足。”[17]19-10
秦裴官終武昌軍節(jié)度使,乃一方大員?!端问贰ぢ毠侔恕?“左右金吾衛(wèi)、左右衛(wèi)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jié)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9]4014如上所列,武昌軍節(jié)度使,其官階當為二品至從二品,在三品之上,具備第門列戟的資格。
唐末以及五代,列戟制度相沿不輟。“天祐四年,太常禮院奏:兩浙節(jié)度使錢鏐,受冊訖。舊立門戟一十二枝,合準禮例。更添四枝,仍五年一易。從之?!盵22]陸游《南唐書》卷六:何敬洙,廣陵人,平建州有功。保大八年,為武昌軍節(jié)度使?!笆谟倚l(wèi)上將軍、芮國公致仕,給全俸,第門列戟?!盵23]127
在楊吳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秦裴為一代名將,辟土江西,守疆鄂州,功勛卓著?!盀閷㈤T列戟”,乃是楊吳政權(quán)對于秦裴赫赫軍功的肯定與褒獎,并給予第門列戟的榮耀。
上文所列,秦太、秦進遠、秦承裕、秦羲(義),或非軍職,或無軍功,與第門列戟無干。論其官階,亦不及列戟的最低限。唯有秦裴,“為將門列戟”。因此,秦觀的詩文并非泛言,而是實指楊吳早期名將秦裴。換句話說,秦裴當是秦觀的直系遠祖。
再看秦承裕、秦羲父子。
《南唐書》記載,建隆二年,中主李璟遷都洪州后,常郁郁不樂,“澄心堂承旨秦承裕常引屏風(fēng)障之”。[23]54《宋史》秦羲本傳,明確其“父承裕”。
北宋早期,鄭文寶撰《江表志》記載,“澄心堂承旨秦裕藏多引屏風(fēng)障之?!盵24]7毋庸置疑,《小畜集》之秦公、《宋史》之秦承裕、《南唐書》之秦承裕,即《江表志》之秦裕。王文認為,“《南唐書》、《宋史》記載為秦承裕一種可能是文獻的訛誤,另一種可能是‘承?!癁椤!?。”[2]61
《三字經(jīng)》:“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焙笕藢⑵渚s為“光前裕后”,喻指為前人增光,給后人造福。在漢字中,“承”為受到、蒙受之意;“?!?《說文解字》的解釋:“衣物饒也。段注:引伸為凡寬足之稱?!鼻爻性V?意即秦氏一族世代蒙受南唐君主的惠澤。
《小畜集》:秦公“當李氏建大號也,弱冠起家,補殿前承旨,仍令禁中侍從。先主歿,中主嗣位,以公為行從副使,益加親信,恩寵莫二。”為元宗守陵十余歲,后主“詔書三下,強起公為尚衣使,澄心堂祗候。澄心堂,后主宴私之所也,非親密未嘗至此?!薄胺碴P(guān)機務(wù),公必與焉。王師吊伐之歲,以公為杭州兵馬都監(jiān),擇才而捍難也。師環(huán)金陵城中堅壁。時朝廷命浙兵攻其東,以公為壽昌殿使,充建州監(jiān)軍使、知軍州事?!鼻爻性J履咸迫?為元宗與后主兩代寵臣,執(zhí)掌中樞機密,參與決策,是南唐中后期一位位不顯而權(quán)實重的人物。南唐國滅,作為臣子,“公奉詔哭訖,緘符印,使次子義表納焉”[10]290-291,乃是奉詔歸降。秦氏本人,確確實實地表現(xiàn)出了對于南唐小朝廷的忠貞。
故而,入宋后,秦承裕更名避嫌,乃是不二的選擇。澄心堂祗候,狀類翰林學(xué)士,故秦承裕氏亦飽學(xué)之士。由秦承裕而秦裕,賓主易位,語意立時為之一變。 “澄心堂承旨秦裕藏多引屏風(fēng)障之”,《江表志》成書于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反映的是宋初的實況,乃是入宋后的秦裕?!缎⌒蠹?“公諱某,字某,廬江人也?!蓖跤韨犈c鄭文寶系同時代人,“公諱某”,固出于避諱,但 “某”顯系單字。即“公諱某”,實寫應(yīng)為“公諱?!?秦公即秦裕。
《宋史》、馬令《南唐書》與陸游《南唐書》,皆作“秦承裕”。三部史書雖系后出,但時過境遷,少了避諱的顧忌,引用的反而倒是南唐時期最原始的文獻。
孫覺銘文,秦詠“曾祖裕,祖禹?!薄端问贰贩Q秦羲“世仕江左”,孫覺銘文亦稱秦詠“其先仕江南有顯”。江左、江南,正對應(yīng)著楊吳、南唐政權(quán)。在其政權(quán)存在的五代十國時期,秦氏一脈自秦裴、秦太、秦進遠,再到秦承裕,為節(jié)度使、節(jié)度副使,為知州與刺史,陳陳相因,堪稱“世仕”與“有顯”。如前所論,秦承裕,即入宋后之秦裕,恰與秦詠“曾祖?!焙?蓋一人也。
如前文,太宗朝及真宗朝中前期,秦公之子曰秦義?!端问贰肪砣?宋太宗,“初名匡乂,改賜光義”。[9]53太平興國二年(977),二月,“庚子,帝改名炅”。[9]55長編卷十八,“庚子,上改名炅。詔除已改州縣職官人名外,舊名二字不須回避?!盵4]398太宗登基方二月,光義之名即不再用。王禹偁淳化五年作墓志銘,依然名作秦義。長編卷七一,大中祥符二年,“己酉,詔中外章疏,無得連用太宗藩邸舊諱二字?!盵4]1616真宗朝,太宗光義之名已為廟諱,詔令“無務(wù)連用”。故而,秦義之名,必在大中祥符二年之后而改之。
前文所論,羲、禹同類,由秦羲而致堯,再則由致堯而秦禹,其理一也。秦羲,字致堯,入宋后名義。真宗朝后期避太宗諱,由義而作禹,亦即蓋棺論定之終名也?!缎⌒蠹?“三子,長曰著,舉進士不第而卒”;“次即義也”;“季曰恭,亦早夭?!比巛d,秦公長子著與季子恭已先公而逝,其名亦不犯帝諱與廟諱,無有改名之由。因此,如果秦公乃是秦裕,則秦禹必是秦義。
筆者對這一系秦氏,以二十年為一代人,作一理想化的估推。秦裴(855—913),其子秦太(本)約生于875年,秦進遠約生于895年;秦承裕為長子(917—994),前推二十年,則其父秦進遠約生于897年。兩種統(tǒng)計路徑,其結(jié)果十分接近。同理,秦羲(957—1020),則其子約生于977年;秦詠(1002—1083)為秦玫之第三子,以兩年為出生間隔,逆推二十四年,則其父約生于978年??梢?從秦裴—秦太—秦進遠—秦承裕—秦羲—秦玫—秦詠,其生年完全符合秦氏家族世系的年齡層次,以及承襲關(guān)系的排列順序。
這種符合,不應(yīng)當看成是巧合,而是實際意義上的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