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彬,張云江,王繼馨,馬文東,李大林,楊 慶
(黑龍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水稻研究所,黑龍江 佳木斯 154026)
2015 年以來, 國家先后啟用了品種審定的綠色通道和聯(lián)合體試驗渠道,品種試驗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參試品種的數(shù)量因此迅速增加[1],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水稻品種/組合數(shù)目屢創(chuàng)新高。 黑龍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2009 年以龍交07-1432 為母本、 龍交08-201 為父本雜交,經(jīng)過系譜法選育,F(xiàn)4代決選,代號為龍粳1656。 2015~2016 年進行產(chǎn)量鑒定試驗和抗病性、耐冷性、適應性鑒定試驗,2017~2019 年在第二積溫帶上限聯(lián)合體區(qū)域試驗、生產(chǎn)試驗中,表現(xiàn)抗病性強、耐冷性強、抗倒性強。 2020 年7 月經(jīng)黑龍江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審定編號為黑審稻2020L0009),同年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品種權號CNA20180935.6),定名為龍粳1656。
2019 年7 月, 在沈陽召開的第十七屆粳稻發(fā)展論壇暨第七次全國優(yōu)良食味粳稻品評會上,龍粳1656 從全國粳稻產(chǎn)區(qū)的28 個品種中脫穎而出,榮獲三等獎[2]。 2020 年10 月17 日, 在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jié)稻米品評品鑒終評活動會上,粳米組國內(nèi)品牌115 個(其中黑龍江省內(nèi)品牌90 個,省外品牌25 個),最終角逐出粳稻金獎3名、銀獎6 名和銅獎9 名,龍粳1656 喜獲銅獎。
龍粳1656 主莖12 片葉,株高97.5 cm,穗長14.6 cm,橢圓粒型,每穗粒數(shù)101 粒左右,千粒重25.8 g,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數(shù)136 d 左右, 需≥10 ℃活動積溫2 600 ℃左右。 2 a 品質分析結果: 出糙率81.6%~83.8%, 整精米率66.4%~70.0%,堊白粒率3%,堊白度0.5%,直鏈淀粉含量(干基)16.33%~18.20%,膠稠度80~84 mm,粗蛋白質含量(干基)6.61%~7.40%,食味品質83~86 分,達到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二級。3 a 抗病接種鑒定結果:葉瘟1~3 級,穗頸瘟1~3 級。3 a 耐冷性鑒定結果:處理空殼率5.9%~15.5%。
2017~2018 年參加黑龍江省水稻品種第二積溫帶上限聯(lián)合體區(qū)域試驗, 其中2017 年10 點次平均產(chǎn)量8 986.2 kg/hm2, 比對照品種龍稻5 號增產(chǎn)7.4%;2018 年10 點次平均產(chǎn)量8 576.6 kg/hm2,比對照品種龍稻5 號增產(chǎn)7.0%;2 a 區(qū)域試驗20 點次平均產(chǎn)量8 781.4 kg/hm2, 比對照品種龍稻5 號增產(chǎn)7.2%。
2019 年參加黑龍江省水稻品種第二積溫帶上限聯(lián)合體生產(chǎn)試驗,9 點次平均產(chǎn)量8 467.3 kg/hm2, 比對照品種龍稻5 號增產(chǎn)7.2%。
我國南方多熟制地區(qū)機插水稻普遍存在“苗小質弱與大田早生快發(fā)不協(xié)調、個體與群體關系不協(xié)調、前中后期生育不協(xié)調”等問題,揚州大學聯(lián)合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等多家單位,經(jīng)10 多年攻關研究與集成應用,創(chuàng)立了“控種精量稀勻播、依齡控水精準旱育與化控”的機插毯苗“三控”育秧技術以及以“精準控種、控水與化控”為主要內(nèi)涵的機插缽苗“三控”育秧技術,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并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省份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3-4]。
穗數(shù)型品種,產(chǎn)量指標800 kg/667 m2,理論指標結構為:穗數(shù)550~600 穗/m2,實粒數(shù)85~90 粒/穗,收獲實粒數(shù)確保4.8 萬~5.0 萬粒/m2,千粒重25.0 g。
穗重型品種,產(chǎn)量指標800 kg/667 m2,理論指標結構為:穗數(shù)450~500 穗/m2,實粒數(shù)100~110 粒/穗,收獲實粒數(shù)確保5.0 萬粒/m2,千粒重25.0 g。
4.1.1 溫度管理 出苗至1 葉1 心期,棚內(nèi)溫度不超過28℃,注意通風煉苗;1.5~2.5 葉期,棚溫控制在20~25 ℃,逐步增加通風量,嚴防棚溫超過25 ℃致秧苗徒長,造成生育期125~130 d 的早熟品種“早穗”發(fā)生;2.5~3.0 葉期,棚溫控制在20 ℃, 當夜間最低氣溫達7 ℃或以上, 可晝夜通風。 若遇到低溫凍害時,增加覆蓋物或在棚內(nèi)增加保溫措施,及時保溫。
4.1.2 水分管理 出苗前保濕不澆水;1 葉1 心期開始澆水,選擇早晚澆水,一次性澆足澆透,避免中午高溫時澆水;2 葉1 心期后,防止床土干裂(早晨葉尖不吐水珠),及時補水。
4.1.3 苗床滅草 秧苗1.5 葉期,每100 m2苗床用10%千金乳油 (氰氟草酯)12 ml 加48%排草丹乳油25 ml, 兌水3~5 kg 均勻噴霧。
4.1.4 立枯病防治 將堆積好的裝盤土過篩后與壯秧劑混拌;秧苗1 葉1 心和2 葉1 心期,采用20%壯苗安或移栽靈2~3 ml/m2兌水3 L/m2澆灌,或用30%惡霉靈水劑3~4 ml/m2加水3 L/m2澆灌苗床。
4.2.1 施肥原則 全生育期施肥總量為尿素250~300 kg/hm2, 磷酸二銨125~150 kg/hm2, 硫酸鉀125~150 kg/hm2。氮、磷、鉀比例為2∶1∶1,高產(chǎn)攻關地塊鉀比例適當增加到1.5,增施硅肥。
4.2.2 灌溉原則 在寒地稻作區(qū), 水稻一生中返青期、拔節(jié)孕穗期、 抽穗開花期和灌漿期對水分的反應較敏感,而幼苗期、分蘗期和結實期對水分反應較遲鈍,因此在水稻各生育時期的水分管理上,應保證重點生育時期對水分的要求,根據(jù)水稻生育狀況和氣候變化特點進行合理灌溉。4.2.3 本田除草 田間耙平后移栽前, 趁水渾濁, 可用12%惡草酮乳油200~250 ml/667 m2, 或25%惡草酮乳油100~120 ml/667 m2, 或用12%惡草酮乳油100 ml/667 m2和60%丁草胺乳油80~100 ml/667 m2, 加水45~60 L/667 m2配成藥液均勻噴施,施藥與插秧至少要間隔5 d 以上。移栽田插秧后20~30 d, 雜草3~5 葉期, 用48%滅草松(苯達松、排草丹)水劑133~200 ml/667 m2,或25%滅草松水劑300~400 ml/667 m2,可有效防治澤瀉、野慈姑和三棱草等。
4.2.4 稻瘟病防治 在選用抗病品種、 稀植栽培的條件下,控制氮肥用量,加強稻瘟病的預測預報,控制發(fā)病中心,不施預防藥。 當田間發(fā)病達到防治指標時,于孕穗、破口、齊穗3 個時期應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或40%富士一號乳油,或拿敵穩(wěn)15 g/667 m2等藥劑防治。
4.2.5 蟲害防治 潛葉蠅和負泥蟲以農(nóng)業(yè)防治為主,潛葉蠅危害嚴重地塊排水曬田;化學藥劑防治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加噻蟲嗪、或噻蟲嗪加高效氯氰菊酯、或毒死蜱加高效氯氰菊酯等,兌水噴霧。 防治二化螟,7 月上中旬選用50%蟲殺手50 g/667 m2或90%殺蟲丹50 g/667 m2,噴霧防治,保持水層,共防治3~5 次,隔7~10 d 防治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