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光,李彩霞,羅 雯,朱 薇,曹 蘭
(昆明醫(y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yī)院皮膚科,云南 昆明 650051)
回顧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門診皮膚科就診、經病理證實為扁平苔蘚樣角化病的12例病例,針對其發(fā)病年齡、性別、病程、發(fā)病部位、臨床皮損類型及癥狀、病理表現(xiàn)、臨床和病理符合情況、治療及轉歸等進行綜合性分析。
2.1 一般情況 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8例,男女比率為1∶2。年齡最大82歲,最小40歲,平均(55.75±13.90)歲。年齡≤50歲5例,(51~60)歲2例,61歲以上5例。病程最短的為1個月,最長的為10年。
2.2 發(fā)病部位 右腋部1例,背部1例,左小腿1例,面部9例。面部9例中,左頰部2例,右頰部3例,左顳部1例,右顳部1例,右眼角下方1例,右上瞼1例。
2.3 臨床表現(xiàn) 皮損表現(xiàn)為斑丘疹1例(8.3%),丘疹4例(33.3%),斑塊7例(58.3%)。皮損大小在(0.5~4)cm2。其中,有1例患者皮損表面呈疣狀改變。皮損顏色表現(xiàn)為紅褐色8例,紫紅色4例。9例表面有鱗屑,1例表面光滑,2例表面有結痂。4例患者伴有輕微瘙癢,其余患者沒有自覺癥狀。
2.4 病理表現(xiàn) 12例皮損均有角化過度及角化不全,基底層液化變性,真皮淺層致密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浸潤,其中2例伴有嗜酸性粒細胞,1例伴有感染,部分區(qū)域表皮壞死結痂、表皮內水皰,皰內充滿大量嗜中性粒細胞、紅細胞;10例顆粒層灶性增生,2例顆粒層變薄或消失;9例棘層肥厚,3例棘層變?。?例有膠樣小體,1例有毛囊角栓;5例彈力纖維染色示纖維變性。
2.5 臨床和病理符合情況 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一致2例,診斷符合率僅為16.7%。誤診為脂溢性角化病和日光角化病各5例。
2.6 治療和轉歸 12例患者均采用手術切除皮損,術后未見復發(fā)。
扁平苔蘚樣角化病(lichen planus-like keratosis,LPLK),又名單發(fā)性扁平苔蘚、良性苔蘚樣角化病,臨床上是一種相對少見的皮膚病。1966年由Lumpkin等[1]首先描述,稱為單發(fā)性扁平苔蘚;同年Shapiro等[2]將其命名為扁平苔蘚樣角化癥。LPLK發(fā)病機制不完全清楚,其可從已存在的日光性雀斑樣痣演變而來,常通過組織學或病史明確,而且兩者均存在相同的潛在性基因突變(FGFR3、PIKCA和RAS)也支持這一觀點[3]。Andrea等[4]報告了一例非曝光部位發(fā)生于LPLK下方的原位黑色素瘤,由于黑色素瘤患病之前在該部位未發(fā)現(xiàn)角化病變,因此認為LPLK是由黑色素瘤細胞引起的炎癥反應。
本病多見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多見于日曬部位,少數(shù)人也可出現(xiàn)于非曝光部位;皮損為斑疹、丘疹或斑塊,顏色自紅色到紫色、棕色、灰色不等,多為圓形,常單發(fā),多無自覺癥狀,不侵犯黏膜[5、6]。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一份大樣本的研究中,女性有683例(51.5%),平均年齡58.3歲;男性有643例(48.5%),平均年齡64.6歲,男女患病率幾乎相同。最常見的病變部位是軀干(61.8%),其中胸部(41.8%)、背部(20.4%)。其次是前臂(11.7%)和肩部(10.1%)。上臂(2.4%)和手(4.5%)不是好發(fā)部位[7]。
本研究中,年齡集中于中老年人,女性8例,高于男性4例,與文獻報道相符。發(fā)病部位以面部居多,共有9例,與文獻[7]報道不一致,這可能與樣本量過小或地域差異有關。
LPLK組織病理表現(xiàn)為表皮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顆粒層灶性增厚或變薄,不呈楔形;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可見膠樣小體;真皮乳頭層帶狀淋巴細胞浸潤,伴嗜酸粒細胞、漿細胞、噬色素細胞[8]。
LPLK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診斷主要依靠組織病理,但往往需要臨床和組織病理相結合。本病需要與扁平苔蘚、脂溢性角化病、光線性角化癥和淺表性基底細胞癌等相鑒別。① 扁平苔蘚(LP):LP臨床表現(xiàn)為紫紅色光滑發(fā)亮的多角形扁平丘疹、斑塊,表面有Wickham紋,不同程度瘙癢,常累及口腔黏膜以及指(趾)甲。組織病理上LP常有顆粒層楔形增厚,但無角化不全,真皮淺層一般無嗜堿性變;LPLK不侵犯黏膜,表面有鱗屑,常無自覺癥狀,病理上除了可見到扁平苔蘚樣損害,常見角化不全,一般是局灶性的,還可見嗜酸粒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真皮上層可見彈性纖維變性。② 脂溢性角化病(SK):SK通常為多發(fā)性皮損,而LPLK多為單發(fā)皮損;SK多發(fā)生于曝光部位,LPLK日曬部位及非外露部位均可發(fā)生,軀干較多見[7];兩者的病理有很大的區(qū)別,SK組織病理上表現(xiàn)為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和乳頭瘤樣增生,其特點是腫瘤病變的基底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兩端與正常表皮相連。增生的表皮中可見兩型細胞,一種為棘細胞或鱗狀細胞,而另一種為基底樣細胞[9]。③ 光線性角化病(AK):好發(fā)于經常日曬的中老年人暴露部位,皮損為角化性丘疹,單發(fā)或多發(fā),皮損部位多有明顯的日光損傷,表現(xiàn)為干燥、萎縮和毛細血管擴張;組織病理上主要表現(xiàn)為基底層非典型細胞常呈芽狀增生,伸向真皮上部,異常表皮與鄰近正常表皮相互交替存在,界限清楚[10]。④ 淺表性基底細胞癌(BCC):常發(fā)生于軀干部位,表現(xiàn)為輕度浸潤性紅色鱗屑性斑片,常繞以細線狀珍珠狀邊緣。組織病理上表現(xiàn)為基底細胞樣瘤細胞呈花蕾狀或不規(guī)則團狀附著于表皮,瘤細胞團周圍有人工裂隙。
本研究中,12例LPLK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一致2例,診斷符合率僅為16.7%;誤診為SK和AK各5例。分析原因:LPLK在臨床中比較少見,臨床醫(yī)生缺乏相應的診療經驗,容易誤認為其他常見疾病如SK、AK等;LPLK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包括皮損的形態(tài)、發(fā)病部位等),診斷主要依靠組織病理,需要臨床和病理相結合,否則容易誤診。
皮膚鏡檢查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的活體皮損檢查技術,近幾年在皮膚科領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顯著提高了色素性和非色素性皮損的診斷準確性。在皮膚鏡下,LPLK表現(xiàn)為以下特征:① 胡椒粉樣或顆粒模式(藍黑色細顆粒):可見于34.9%的LPLK皮損,相對具有特征性。對于占多數(shù)的非色素性LPLK,其特征主要為鱗屑(42.5%)和橙色無結構區(qū)(8.2%),然而這些特征特異性并不高,因此常常需配合活檢診斷[11]。② 皮損周圍可見日光性黑子(SL)、脂溢性角化?。⊿K)或日光性角化?。ˋK)的皮膚鏡特征:原有皮損在退化形成LPLK過程中,可觀察到SL、SK或AK原發(fā)皮損的皮膚鏡特征。其中SL、SK特征可出現(xiàn)于71.4%以上的色素性LPLK皮損。當皮損臨床表現(xiàn)結合病史及皮膚鏡特征無法確診或疑有惡變時,建議積極進行病理活檢以明確診斷[12]。
LPLK可采用液氮冷凍、外用2.5%~5%氟尿嘧啶霜、口服阿維A膠囊加氯倍他索霜局部封包治療等均有效,必要時可做手術切除[13]。本研究中,12例患者均采用手術切除皮損,隨訪未見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