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姝慧(臨沂日報報業(yè)集團)
網絡信息的創(chuàng)作、傳播、評價和管理等各類環(huán)節(jié)中,傳統(tǒng)媒體及官方媒體都已很難起到主導作用,以網民、自媒體、商業(yè)媒體為代表的龐大群體,是網絡信息傳播的參與主體,一方面占據了絕對的數量優(yōu)勢,另一方面則通過大量的觀點和情緒輸出,成為網絡輿論走向的核心影響因素。缺乏專業(yè)官方媒體的“把關人”功能,人們在網絡活動中的行為大多數是自主化的,帶有明顯的個人立場、觀點和情緒,但新聞事實是客觀的,一旦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傳播方向、走勢和公眾反饋,都會發(fā)生重大的改變。在情緒化主導的影響下,事實真相遭到了淡化處理,各大媒體的表現令人失望,本文將探析“后真相時代”中如何不受主觀情緒主導影響進而了解新聞事實的真相。
2016年底,《牛津英語詞典》將“后真相”(Post-Truth)選為年度詞匯,并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币簿褪钦f,事實已經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對此所產生的情緒。
信息資源的泛社會化和傳播權利的全民化,以及網絡媒體平臺所依賴的“算法推薦”機制,使人們交往交流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帶有個人傾向的主觀想法,信息在多次的發(fā)布轉發(fā)中呈現愈來愈多的個人情緒,網絡平臺中帶有主觀色彩的信息泛濫,網民情緒無法自控,最終加劇了非理性情緒化的廣泛傳播,成就了“后真相”的大行其道。
“后真相”是當前新媒體傳播中特殊傳播規(guī)律的一種體現,其根本原因是在社交媒體深入社會各個角落后,互聯網信息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門檻降低,網民可以通過注冊互聯網社交賬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新聞事件進行判斷,并通過各類渠道自由發(fā)言。但實際上,受限于網面整體文化素養(yǎng)和傳媒素養(yǎng)水平,大多數網民在網絡信息評價中有失偏頗,在個人利益和情緒的主導下,發(fā)言往往不負責任,甚至催生了大量謠言和虛假信息,嚴重影響了網絡信息傳播秩序。
網絡媒體通過大數據算法等技術,實現了對用戶的精準個性化的內容推送,并通過用戶的頻繁反饋來深化增強這一效果。這就導致自身本就受心情和觀點影響而發(fā)生的信息又重復影響受眾,這樣的循環(huán)不停強化著受眾的關注愛好和認知觀念,形成了“信息繭房”,使這種帶有情緒的信息在密閉的環(huán)境中不斷地重復、強化。人們在收集信息時,無論能否符合事實,都會傾向于自身的意見和想法,有選擇地去回想、收集有利于自己想法的細節(jié),疏忽與之矛盾的事實觀念并加以片面論述?!靶畔⒗O房”與“回音室效應”進一步阻礙了不同觀點的溝通交互,更固化了受眾片面、非理性的情緒化觀點。
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自媒體不斷改變著媒介環(huán)境,微信、微博等平臺便成為新聞事件報道的主陣地,人人皆能成為新聞的發(fā)布者。但媒體往往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謀求發(fā)展,走向商業(yè)娛樂化。很多媒體為了爭取所謂的“獨家一手報道”或是抓取受眾眼球獲取高流量,不惜拋棄新聞專業(yè)主義,設置議題、構建框架、引導輿論,對于報道角度和態(tài)度的偏差便會導致新聞不斷反轉,受眾態(tài)度情緒變動反復,加劇了網絡輿論情緒化傳播的亂象。
諾伊曼指出,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大眾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觀點在社會上占有優(yōu)勢,會對受眾造成一種壓力。大多數人力圖避免因持有某種態(tài)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而,在優(yōu)勢意見增加的時候,會放棄原有的想法和態(tài)度,選擇與主導意見趨同。
在社交媒體時代,個體在發(fā)表觀點時,如果出現和自己相符的聲音,大家立刻抱團發(fā)聲,而異己之聲會受到壓制。群體為了擴大影響傳播力,往往會夾帶更多的情緒。
此外,網絡具有虛擬性,由于缺乏現實經驗,在新聞事件發(fā)生時,受眾很容易將自身經歷、情緒代入感同身受,因為這種“自我代入”的心理,受眾極可能對事件的對象產生先入為主的經驗或刻板印象,造成情緒化傳播。
“后真相時代”,碎片化信息導致真相撲朔迷離,然而事件真實性早已被受眾的情緒所取代。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中,社會熱點事件被曝出后,受到各方面利益的牽扯,各類信息紛至沓來,作為信息受眾的網民和自媒體人,他們往往最關心的不是事實真相,而是根據自己的立場選擇“站隊”,只愿意去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一味地傳播自己的情緒,不辨別事件真?zhèn)危婕倩靵y,造成了新聞失實和網絡謠言的傳播。更有甚者,在一系列明星偶像負面新聞出現后,大量明星粉絲不顧事實真相,為了維護偶像的形象和利益,發(fā)布了許多不負責言論,甚至私自動用官方媒體平臺發(fā)布不當言論。
信息世界錯綜復雜,信源模糊、難以追溯,情緒觀點先行而事實失焦,網絡把關人能力的缺失,媒體的“利益至上”,都導致了“后真相時代”下新聞媒體的信任危機不斷加劇,公信力嚴重缺失。在信息隨時更新變化的媒介環(huán)境中,媒體組織沒有時間或疏于對新聞事件進行嚴謹和全面的追蹤查證,例如像“預制件”或“合理想象”導致的新聞失實,引導受眾產生對新聞事件的錯誤片面認知,進而加劇非理性的情緒化傳播。媒體組織追求時效新鮮,從而缺乏全局觀和整體觀,因此失去了對報道的全面準確把關。在零時差的壓力下,媒體極易為了時效性而丟失專業(yè)性。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指出:“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后,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征?!本湍壳胺磻诰W絡新聞、網民評論中的焦慮情緒來看,已經由個體情緒聚合成群體情緒再反之影響群體中的個體,民眾的判斷意識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集體的情緒化所替代。情緒大于理性、判斷能力消失后,民眾就成為傳播謠言的機器、煽動情緒和傷害他人的武器,為情緒化輿論的形成與傳播推波助瀾。
后真相時代,意味著公眾輿論的重大變化,即訴諸情感及個體信念,相比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傳播的境況,這也暗示著傳播權力的下放,信息的碎片式傳播。而媒體作為傳播新聞的主體,不能再一味地講求效益,在報道新聞事件時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導,搜集豐富翔實的背景資料、進行有效的數據抓取、深入實地的考察采訪、忠于事實的寫作、嚴格進行新聞核實。媒體可以通過評論、權威釋疑等疏導受眾情緒,給大眾提供多元的思考模式,在交流方式上通過媒介載體搭建觀點互動平臺,培養(yǎng)受眾的新聞判斷力,正確引導社會情感、輿論走向。
網絡媒體平臺的“低門檻”“弱把關”是招致輿論情緒化傳播的重要緣由,監(jiān)管部門應該運用技術手段對平臺加強管理,將把關制度落到實處,對新聞信息的發(fā)布進行核實,及時阻止虛假、不良信息的傳播擴散。在反轉新聞頻發(fā)之際,政府及司法部門應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社會倫理的維持提供參照,規(guī)范傳播秩序,創(chuàng)造良好的網絡社交環(huán)境。應對網絡虛假信息的泛濫,引導網民正確看待新聞事件,需要完善法律法規(guī)來提高違法違規(guī)的成本,對惡意造謠、情緒化言論等現象,如果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導致他人利益受損,應該以法律手段進行懲處,提高違法違規(guī)者的“成本”,引導網絡輿論的健康發(fā)展。
互聯網時代,人人皆為發(fā)聲者,但這并不意味著擁有傳播權利便可以個人情緒觀點先行,導致失實新聞、虛假消息的傳播。后真相時代中錯綜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給予了網絡公民的媒介素養(yǎng)以更高的要求,公民應當學會理性思考,全面獨立地看待事件,而非被情緒左右,提高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在享有互聯網所賦予我們的發(fā)聲權利的同時也應該明確、履行自身的義務,負起作為一名傳播者的社會責任,積極創(chuàng)造一個正向、健康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
后真相時代,傳統(tǒng)媒體在維持新聞真實時,除了保持新聞生產時內容的真實性,也要確保真實信息能夠進入到傳播過程當中。而由于在后真相時代,受眾在進行新聞事實的選擇與傳播上更加傾向于其自身愿意相信的,因此就要提升受眾對于新聞機構的忠誠度,加強其情感認同。在傳統(tǒng)媒體機構矩陣中,那些具有大氣的報道風格和穩(wěn)定價值觀輸出的媒體,更能贏得特定受眾群體的忠誠,并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因此,傳統(tǒng)媒體在進行內容生產的同時,也要形成獨特的自身報道風格,贏得受眾關注,形成情感與價值上的認同。在無形中促進了自身新聞信息的傳播,從而維持新聞真實性,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