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開放大學,廣東廣州,510091)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人。1057年(嘉祐二年)登進士科。蘇軾總是從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出發(fā),對新黨和舊黨執(zhí)政中不利于老百姓的政策提出抨擊,導致他不容于新舊兩黨,時常被人誣陷攻擊。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zhí)政,新黨再度執(zhí)政,1094年6月,蘇軾被貶至惠州。1097年,蘇軾又被貶至更遠的儋州。1101年(元符三年)被大赦,復(fù)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1101年8月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中是這樣概括自己的:“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盵1]2641他的自我評價客觀而公正。
蘇軾在宋神宗時,先被貶惠州,再被貶儋州。蘇軾謫居嶺南惠州時,攜帶了他的幼子蘇過,侍妾朝云。他到任后,先是暫住在惠州的府城東門樓合江樓,合江樓是東西二江的合流之處,風景秀美。
蘇軾賦詩《寓居合江樓》三首,其一:“海上蔥蘢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蓬萊方丈應(yīng)不遠,肯為蘇子浮江來。”[1]2071詩歌寫出了江景的動態(tài)美,飽含著詩人對美麗江景的喜愛。
據(jù)危太樸《東坡書院記》記載,蘇東坡剛到惠州,寓居合江樓,數(shù)日后,遷嘉佑寺?!吧酱L氣能清佳否,孰與惠州比?此間海氣郁蒸,不可言,引領(lǐng)素秋,以日為歲也[2]1626。把惠州的風景之美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毫不掩飾對惠州的喜愛。
蘇軾初嘗荔枝,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1]2121-2122從顏色、味道等方面寫出了荔枝的風味。他認為荔枝的美味是其他任何水果都比不了的,只有江鰩柱、河豚魚相近。
又作《食荔支》:“羅浮山下四時春,廬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1]2194??梢娞K軾對荔枝的喜愛,由于過于喜愛,覺得做嶺南人也不錯。
嶺南的風物景象、名勝景觀也開始普遍進入蘇軾筆下,成為詩人歌詠的對象,如《食檳榔》《詠檳榔》《荔枝似江瑤柱說》《記惠州土芋》《記嶺南竹》等?!独笾堁壅f》中就將荔枝和龍眼的口感差別進行了形象生動的描繪,讓人讀后忍俊不禁。嶺南的名勝景觀在蘇軾的作品中也是比比皆是,如《題廣州清遠峽山寺》《題壽圣寺》《題合江樓》《題白水山》《題嘉祐寺壁》等。
《題嘉祐寺壁》序言云:“軾始至惠州,寓居嘉祐寺松風亭。仗履所及,雞犬皆相識?!盵2]2270蘇軾受到惠州人民的歡迎,很快與老百姓來往密切,關(guān)系親厚起來。
《遷居》序言云:“吾紹圣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居合江樓。是月十八日,遷于嘉祐寺。二年三月十九日,復(fù)遷于合江樓。三年四月二十日,復(fù)歸于嘉祐寺?!盵1]2194-2195詩句云:“前年家水東,回首夕陽麗。去年家水西,濕面春雨細。東西兩無擇,緣盡我輒逝。今年復(fù)東徙,舊館聊一憩。已買白鶴峰,規(guī)作終老計?!盵1]2195蘇軾喜愛白鶴峰,本來打算在那建居用來終老的,卻不想造化弄人,竟再一次遭受貶謫。
1097年,蘇軾被貶海南島儋州。軍使張中,請他暫時住在行衙里,并另外建造了一小間官舍,打算讓他做安身之所。但沒想到湖南提舉董某派遣使臣渡海,督查他的行蹤,見到他居住在官舍,逼迫他遷走。“初至,僦官屋數(shù)椽,近復(fù)遭迫逐,不免買地結(jié)茅,僅免露處,而囊為一空?!盵2]1626蘇軾記載的就是這一遭遇。
蘇軾在儋州講學,學生們自發(fā)地幫助其造房子,“近與小兒子結(jié)茅數(shù)椽居之,僅庇風雨,然勞費已不貲矣。賴十數(shù)學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不可言也?!盵2]1628蘇軾筆端流露出慚愧之情,一方面體現(xiàn)出蘇軾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和民眾關(guān)系好,情誼深厚,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他對當?shù)厝说馁澝琅c熱愛之情。
蘇軾作《正月二十六日,偶與數(shù)客野步嘉祐僧舍東南野人家,雜花盛開,扣門求觀。主人林氏媼出應(yīng),白發(fā)青裙,少寡,獨居三十年矣。感嘆之余,作詩記之》:“落日孤煙知客恨,短籬破屋為誰香。主人白發(fā)青裙袂,子美詩中黃四娘?!盵1]2100別開生面地塑造了嶺南“青裙袂”的農(nóng)家勞動婦女形象,體現(xiàn)了詩人對當?shù)貏趧計D女的欣賞與贊美之情。
蘇軾的《和陶歸園田居》序言云:“三月四日……以與客言,不覺至水北荔支浦上。晚日蔥蘢,竹陰蕭然,時荔子累累如芡實矣。有父老年八十五,指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攜酒來游乎?’意欣然許之?!盵1]2103-2104由此可見,蘇軾和當?shù)氐睦枳灏傩障嗵帢O為和諧融洽。《和陶遠舊居》:“不敢夢故山,恐與墳?zāi)贡I辣緯涸?,此身念念非……穹魚守故沼,聚沫尤相依。大兒當門戶,時節(jié)供丁推。夢與鄰翁言,憫默憐我衰。往來付造物,未用相招麾?!盵1]2250-2251詩歌傳遞出對惠州白鶴新居的想念,對長子邁的思念。蘇軾能把心里話和鄰家翁說,從側(cè)面反映出他和當?shù)厝说年P(guān)系是非常的親厚。他作《觀棋》,序言中說素來不會下棋,曾經(jīng)一個人游玩廬山的白鶴觀,聽到古松流水間的下棋聲,非常喜歡。兒子過略微會下棋,儋守張中每天與過下棋打發(fā)時間,蘇軾在旁邊坐著觀看,一天天的竟然不厭煩。
在儋州,蘇軾和黎族百姓親如一家人。他認為漢黎均是一民。作《和陶勸農(nóng)》兩首,其一:“咨爾漢黎,均是一民……”[1]2254。他以親如一家人的態(tài)度對待嶺南人,嶺南人也是這樣回報他的。蘇軾作《和陶擬古九首》其九云:“遺我吉貝布,海風今歲寒?!盵1]2266當?shù)氐耐林图惒冀o他御寒。實際上,蘇軾生活困苦,他自己在給程全父的信中說:“某與小兒亦粗遣,困窮日甚,親友皆疏絕矣?!盵2]1627所幸的是,嶺南人民時常對他進行照拂,常有人給他送各種東西,如當?shù)赝林o他送打獵之物,王介石給他送酒子,程全父送他藥、面、紙張等物,讓他心生溫暖和感激。
《和陶和劉紫桑》:“且喜天壤間,一席亦吾廬。稍理蘭桂叢,盡平狐兔墟。黃櫞出舊枿,紫茗抽新畬。我本早衰人,不謂老更劬。邦君助畚鍤,鄰里通有無?!盵1]2311。張中幫建房子,符林、黎子云等人,都住在城南,常和蘇軾互通有無?!哆^黎君郊居》:“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萬事思量都是錯,不如還叩仲尼居?!盵1]2560《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攜一瓢酒,尋諸生,皆出矣,獨老符秀才在,因與飲,至醉。符蓋儋人之安貧守靜者也》:“管寧投老終歸去,王式當年本不來。記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開”[1]2380這幾首詩是記錄與黎子云和符林交往的。蘇軾與當?shù)厝私煌趺?,但最為親厚的當屬黎子云和秀才符林。他對老秀才符林評價頗高,認為他是儋人安貧守靜之人,一些史料對此也有記載。
《約吳遠游與姜君弼蕈饅頭》:“天下風流筍餅餤,人間濟楚蕈饅頭。事須莫與謬漢吃,送與麻田吳遠游?!盵1]2627普普通通的吃食,到了蘇軾詩里,因與相知的人吃,卻有了另外一番風味?!侗痪篇毿校橹磷釉?、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其一:“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fù)西?!盵1]2322-2323其二:“總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葉送迎翁。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1]2323。詩人與黎胞、天真無邪的兒童悠閑舒適地在一起,與民同樂,且沒有半點官架子。詩歌寫出了黎漢人民的深情厚誼。
蘇軾離開儋州時,有十數(shù)父老擔酒饌,直至舟次相送,執(zhí)手涕泣而去。作《別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盵1]2362-2363
蘇軾北歸時從澄邁渡海,剛好姜唐佐從廣州返瓊,不能相見。蘇軾感到特別惋惜,云:“此懷甚惘惘?!彼麑⒁恍腥诉€給姜唐佐,并將自己的端硯送給姜留作紀念。他歸途中經(jīng)過儋州城東的朝天宮,作詩兩首。《澄邁驛通潮閣》其一:“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閣俯長橋。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盵1]2364-2365其二:“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fā)是中原?!盵1]2365對海南的眷戀之情,把嶺南當故鄉(xiāng)的真情躍然紙上。
蘇軾為人民辦好事不是貶謫來嶺南之后突發(fā)奇想,偶然為之。而是他一貫心系人民,心系天下的結(jié)果。在徐州,他率領(lǐng)軍民修建堤壩,抗洪搶險,保全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在杭州,他疏浚西湖,興修水利;在黃州,他關(guān)心人民疾苦;在惠州、儋州,他和父老鄉(xiāng)親打成一片,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蘇東坡熱愛嶺南的一草一木,關(guān)心嶺南人民的生活疾苦。他到嶺南后,雖沒有實權(quán),但他還是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解決廣州民眾飲水問題
“廣州一城人,好飲咸苦水,春夏疾疫時,所損多矣。惟官員及有力者得飲劉王山井水,貧丁何由得。惟蒲澗山有滴水巖,水所從來高,可引入城,蓋二十里以下耳。若于巖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續(xù)處,以麻纏之、漆涂之,隨地高下,直入城中。又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為小石槽以便汲者?!盵2]1692-1693
有個羅浮山道士,名叫鄧守安,道行過人,平時愛做好事。蘇軾從他的嘴里聽說廣州居民深受咸水之苦,于是給廣州太守王仲敏寫信,建議在蒲澗山滴水巖下開鑿大石槽,以盛山泉,再用竹筒引山泉入城,以便居民引用,解決飲水問題。蘇軾不僅提出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還做好了經(jīng)費預(yù)算:“大約不過費數(shù)百千可成?!盵2]1693錢從哪里來,蘇軾還提議:“然須于循州置少良田,令歲可得租課五七千者,令歲買大筋竹萬竿,作筏下廣州,以備不住抽換。又須于廣州城中置少房錢,可以日掠二百,以備抽換之費。專差兵匠數(shù)人,巡覷修葺。則一城貧富同飲甘涼,其利便不在言也?!盵2]1693蘇軾建議在循州購置良田放租,租金所得,用作更換管道的費用;再在廣州城中建一批公屋放租,作為日常修葺的費用。蘇東坡推薦鄧守安來推進此事,說他廉潔、可靠,可見蘇東坡對細節(jié)也處理規(guī)劃得很詳細,殫精竭慮將此事辦得圓滿。
后來,王敏仲聽從蘇軾提議,實現(xiàn)了引蒲澗山水入城。蘇軾又給王敏仲寫了一封信:“聞遂作管引蒲澗水甚善。每竿上,須鉆一小眼,如綠豆大,以小竹針窒之,以驗通塞。道遠,日久,無不塞之理。若無以驗之,則一竿之塞,輒累百竿矣。仍愿公擘畫少錢,令歲入五十余竿竹,不住抽換,永不廢?!盵2]1695蘇軾在解決廣州民眾飲水,建立供水系統(tǒng)上可謂傾盡心力,不僅設(shè)計供水方案,且提出經(jīng)費解決方案,甚至日后的維護與保養(yǎng)及檢修方法都一一設(shè)計好,可謂思慮周全,設(shè)計完備。
2.督促建造水磨
蘇軾作《游博羅香積寺》序言云:“寺去縣七里,三山犬牙,夾道皆美田,麥禾甚茂,寺下溪水,可作碓磨。若筑塘百步閘而落之,可轉(zhuǎn)兩輪舉四杵也。以屬縣令林抃,使督成之?!盵2]2112。他看到博羅香積寺旁溪水長流,于是建議縣令林抃安裝碓磨,利用水的落差,來舂米磨面。蘇軾的這一舉措可以窺見他時刻將人民放在心里,腳踏實地地幫助人民解決難題。
3.幫助修建二橋
蘇軾幫助修建東新橋、西新橋二橋。橋成,蘇軾做兩橋詩并附序言:“惠州之東,江溪合流。有橋,多廢壞,以小舟渡。羅浮道士鄧守安,始作浮橋,以四十舟為二十舫,鐵鎖石碇,隨水漲落,榜曰東新橋。州西豐湖上,有長橋,屢作屢壞。棲禪院僧希固筑進兩岸,為飛樓九間,盡用石鹽木,堅若鐵石,榜曰西新橋?!盵1]2199《東新橋》:“一橋何足云,歡傳廣東西。父老有不識,喜笑爭攀躋……不知百年來,幾人隕沙泥。豈知濤瀾上,安若堂與閨……不云二子勞,嘆我捐腰犀。我亦壽使君,一言聽扶藜。常當修未壞,勿使后噬臍?!盵1]2199-2200詩人自注:二子造橋,余嘗助施犀帶。詩歌寫出了新橋造好后百姓喜笑顏開,爭先恐后地去橋上體驗的樣子。詩人并不忘囑咐要經(jīng)常修葺?!段餍聵颉吩唬骸疤侥屹嚬屎?,寶錢出金閨。父老喜云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后來勿忘今,冬涉水過臍?!盵1]2201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人們在新橋建成之后的興奮、喜悅之情?!岸嫠^臍”點明了建橋之前,寒冷的冬天,人們只能在沒過臍的刺骨冰水中過江。前后對比,更覺建橋的必要和意義重大。“寶錢出金閨”句下,詩人自注:子由之婦史,頃入內(nèi),得賜黃金錢數(shù)千助施。子由是蘇軾的弟弟,也就是說蘇軾發(fā)動家人捐助,弟妹把得到賞賜的錢捐出造橋。
蘇軾在杭州西湖修筑了蘇公堤,在惠州修建了東新橋、西新橋,可見他一直以來都保有一顆一心為民的赤子之心。
蘇軾在海南的生活非常困頓,他在《和陶連雨獨飲》中透露為了吃上飯,連酒器都賣掉了。在海南,蘇軾飲食不具,缺衣無藥,他所住的地方,僅僅只夠遮蔽風雨?!笆碂o肉,病無藥”在這種生存都很艱難的境況中,他仍然不忘傳播知識文化,仍然堅持對海南后進進行培養(yǎng),在教育方面,為海南做出杰出貢獻。
《遷居之夕,聞鄰舍兒誦書,欣然而作》:“幽居亂蛙黽,生理半人禽。跫然已可喜,況聞弦誦音。兒聲自圓美,誰家兩青衿。且欣習齊咻,未敢笑越吟……可以侑我醉,瑯然如玉琴?!盵1]2312-2313讀書聲就像琴聲般美妙,寫出了蘇軾對鄰家兒誦書的贊許之情,對后生的殷切期待之情。
蘇軾作《和陶示周掾祖謝》:“聞有古學舍,竊懷淵明欣。攝衣造兩塾,窺戶無一人。邦風方杞夷,廟貌猶殷因。先生饌已缺,弟子散莫臻。忍饑坐談道,嗟我亦晚聞。永言百世祀,未補平生勤。今此復(fù)何國,豈與陳、蔡鄰。永愧虞仲翔,弦歌滄海濱?!盵1]2254蘇軾到了儋州,聽說有學堂,就過去看了看,卻發(fā)現(xiàn)學堂里空無一人。虞翻,字仲翔,徙交州,雖然處于罪放但講學不倦,門徒常常數(shù)百人。蘇軾感覺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決心效仿虞翻,為儋州的教育出一份力。蘇東坡名譽四海,很快就有很多后進慕名來求學。比較有名的有姜唐佐、黎子云、黎子明、吳子野、符林、王霄等人。蘇東坡對后進們都很熱心,盡心盡力地誨人不倦,使這些后進在學問上都有所增益。
作《和陶田舍始春懷古》二首,序言中記載,儋州人黎子云、黎子明兩兄弟,在城東南居住,自己親自耕種。偶然與軍使張中前去拜訪。那里水木幽茂,風景很好,但茅屋破敗。大家要出錢給他在此地建屋,他欣然同意了,“名其屋曰載酒堂,用淵明《始春懷古田舍韻》”[1]2280,并親自命名為“載酒堂”。后來,蘇軾經(jīng)常和朋友、后進們在載酒堂談?wù)搶W問。
蘇軾講學之后,因其盛名在外,吸引了遠近一批學子前來求學。姜唐佐遠道而來向蘇軾求學,恰逢蘇軾病臥不起,他仍帶病書寫,表達歉意。病臥不起,說明病得還相當嚴重,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軾仍及時帶病書寫,和學子進行交流,可見他對學子們非常重視?!队眠^韻,冬至與諸生飲酒》:“小酒生黎法,干糟瓦盎中。芳辛知有毒,滴瀝取無窮。凍醴寒初泫,春醅暖更饛。華夷兩樽合,醉笑一歡同?!盵1]2324-2325冬至,詩人與諸生團會,同飲同醉同樂,體現(xiàn)了蘇軾與諸生之間的深情厚誼。
在蘇東坡的教導下,這些人后來都成了飽學之士。蘇軾北歸三年后,姜唐佐舉了鄉(xiāng)貢,王霄等人也舉了明經(jīng)。他們中符林(公元1109年)考中了進士,這在海南是史無前例的。符林雖然在蘇東坡北歸幾年后才考中進士,但他能取得如此大的進步,和蘇東坡對后進們的教育與培養(yǎng)是分不開的。隨著符林開了進士先例,嶺南歷代應(yīng)舉登科的人層出不窮。蘇東坡在嶺南的教育上可謂抹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蘇軾自己常生病。他給程全父的信中云:“老病廢學?!盵2]1624,“老病百事皆廢”[2]1625,雖含有自謙之意,但年老多病確是實情。給程秀才的信中云:“此間食無肉、病無藥”[2]1628。嶺南病了沒醫(yī)生,也沒有藥,他每次想到京城無數(shù)人死于庸醫(yī),就倍感慶幸自己幸免一難。當然,這樣的想法只是詩人的自我安慰。為了改善嶺南地區(qū)醫(yī)療落后的狀況,他通過實際行動,為嶺南醫(yī)療水平的提升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1.他親自躬耕種植藥材
在儋州,蘇軾為了解決“病無藥”的難題,自己種了多種草藥,如人參、地黃、枸杞、甘菊、薏苡等。詩人的《小圃五詠》就是以上述五種藥材入詩,如《地黃》:“地黃飼老馬,可使光鑒人。吾聞樂天語,喻馬施之身。我衰正伏櫪,垂耳氣不振。移栽附沃壤,蕃茂爭新春。沉水得稚根,重湯養(yǎng)陳薪……丹田自宿火,渴肺還生津。愿餉內(nèi)熱子,一洗胸中塵?!盵1]2157-2158地黃,和五臟之氣,歸宿丹田,詩歌描繪了他栽種地黃和用來治療疾病的事。他在《枸杞》中寫道:“短籬護新植,紫筍生臥節(jié)。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仙人倘許我,借杖扶衰疾?!盵1]2158-2159枸杞的根、葉、果實都是可以食用的,因此叫“無棄物”。他精心栽種,用來明目,抵抗衰老和疾病。他把這些中藥推薦給大家,鼓勵大家服用,用來治療疾病和調(diào)理身體。
2.多方求購藥材
蘇軾不僅親自躬耕種藥,采藥,還多方求購藥材。他在給羅秘校的信中說嶺南藥物奇缺,如蒼術(shù)、橘皮之類,皆不可得,向羅秘校求這些藥材。在惠州時,給程正輔寫信:“廣州多松脂……因話告求數(shù)斤”[2]1602他寫信給程全父,希望他寄藥給儋人治病,作《與程全父》:“彼土出藥否?有易致者,不拘名物,為寄少許。此間舉無有,得者即為希奇也。間或有粗藥,以授病者,入口如神,蓋未嘗識耳?!盵2]1627
3.傳授藥方及養(yǎng)生之法
蘇軾傳授子由和嶺南人養(yǎng)生之法,給廣州知州王仲敏的書信中介紹了他自己對養(yǎng)生的領(lǐng)悟和養(yǎng)生之法。蘇軾的藥方都是經(jīng)過他親身實踐,不斷檢驗,最終將有效用的傳授給當?shù)厝恕?/p>
《食芡法》:“故食芡者,能使人華液通流……吾在黃岡山中見牧羊者,必驅(qū)之瘠土,云:‘草短而有味,羊得細嚼,則肥而無疾。’羊猶爾,況人乎?[2]2337《養(yǎng)生訣》:“每日以子時后,披衣坐,面東或南,盤足,扣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內(nèi)觀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入下丹田中……”[2]2335
他還教大家治瘴癘的方法。他寫信給王仲敏:“治瘴止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而土人不知作豉?!毙沤Y(jié)尾處,他感嘆這里沒有黑豆,聽說廣州黑豆頗豐,便找王仲敏討要三石黑豆,目的是做成豉,給有瘴癘的病患喝,治療他們的瘴癘。他不僅教大家方法,而且實實在在地求購原材料制作成藥,分給當?shù)匕傩罩委熂膊 ?/p>
蘇軾撰寫種植地黃的方法,“勉其人多植地黃”[3]2589,撰寫《服地黃法》,告訴人們地黃的藥用及服用方法,還撰寫《服生姜法》《服茯苓法》《治內(nèi)障眼》《胎息法》《藏丹砂法》《治痢腹瀉法》《學龜息法》等一系列藥物的具體服用方法和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如治療眼疾、治療消渴病、治療瘴癘等方法。毫不夸張地說,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還是名副其實的醫(yī)學家。
蘇軾授徒講學,培養(yǎng)嶺南后進,這對于形成嶺南民情風俗具有重要意義。他修建的東新橋、西新橋,經(jīng)過歷代維護,千年來屹立不倒,形成了嶺南獨特的文化景觀。蘇軾以獨特的視角審視嶺南這一和中原完全不一樣的邊地風情,其筆下的地景書寫具有鮮明的特色,既是嶺南獨特景致風情的直接呈現(xiàn),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他主觀上借嶺南山川風物抒寫情懷,客觀上傳播了嶺南文化。
《再用前韻》:“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紛紛初疑月掛樹,耿耿獨與參橫昏。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鶴棲荒園。天香國艷肯相顧,知我酒熟詩清溫。蓬萊宮中花鳥使,綠衣倒掛扶桑暾。抱叢窺我方醉臥,故遣啄木先敲門。麻姑過君急灑掃,鳥能歌舞花能言。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黏空樽?!盵1]2076詩人賞梅,卻說梅花要來找他。梅花知道他醉臥著,于是派啄木鳥先敲門。到掛是指倒掛子,嶺南珍禽,綠毛,紅喙,如鸚鵡般大小。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贊美了羅浮山下的梅花冰清玉潔、清麗溫婉的高尚品格,使嶺南自然景觀“人格化”。蘇軾使嶺南自然景觀“人格化”“文化化”,極大豐富了嶺南自然名勝景觀的文化內(nèi)涵。
《隋書·譙國夫人傳》:“譙國夫人者,高涼冼氏女也。世為南越首領(lǐng),跨踞山澗,部落十余萬家……后遇陳國亡,嶺南未有所附,數(shù)郡共奉夫人,號為圣母,保境安民?!辟蛉吮<覟閲?,維護民族團結(jié)和穩(wěn)定,是赫赫有名的愛國人士。蘇軾為冼夫人作記,對她進行歌頌。一方面體現(xiàn)了蘇軾本身的愛國情懷,借物抒懷,另一方面,客觀上也促進了嶺南文化的傳播。經(jīng)由蘇軾等名人之手,冼夫人作為嶺南文化的一個因子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可見,這與蘇軾對嶺南文化的傳播是分不開的。
《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其三:“符老風情奈老何,朱顏減盡鬢絲多。投梭每困東鄰女,換扇惟逢春夢婆。”[1]2323一個沒有姓名的年老婦女,由于被寫入蘇軾的詩歌中,而流傳千古了,后來只要是提及春夢婆,大家就知道那是儋州人??梢娞K軾雖然主觀上在文字中是有所寄托,但客觀上卻傳播了嶺南的風土人情和文化。
詩人有《題合江樓》《題嘉祐寺壁》《題白水山》《題廣州清遠峽山寺》《題壽圣寺》等,他的足跡遍布了嶺南名勝佳跡,并記之以文字。蘇軾借助其文學、政治上的身份,將嶺南的風物人情及在嶺南的活動以文學形式傳播出去,使嶺南走出地域限制廣為人知,擴大了嶺南在全國范圍的影響,使嶺南成為明清小說家筆下主人公活動的環(huán)境與場所。
蘇軾心懷天下,心懷百姓。他在惠州給王敏仲的信中云:“春來雨陽調(diào)適,必善歲也。想慰勤恤之懷。莫由瞻奉,惟冀若時為國保練[2]1689-1690。他關(guān)心農(nóng)作物,關(guān)心王敏仲,實際上是關(guān)心人民疾苦,關(guān)心他們的生活境況。
《荔支歡》里,蘇軾控訴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皩m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我愿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diào)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盵1]2126-2127蘇軾對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進行了無情的鞭撻,詩歌顯現(xiàn)了他一心為國為民的赤子之心。
元符三年北歸,他雖然已經(jīng)六十多歲,風燭殘年,身體早已虛弱不堪,但他仍心懷天下,眷念著為朝廷出力?!洞雾嵙佑襁^陳絕糧》其二:“如我自觀尤可厭,非君誰復(fù)肯相尋。圖書跌宕悲年老,燈火青螢語夜深。早歲便懷齊物志,微官敢有濟時心。南行千里成何事,一聽秋濤萬古音?!盵1]275由此可見,他早年齊物、濟時的心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磨滅。到了晚年,這顆齊物、濟時的心仍頑強跳動著。
《和陶勸農(nóng)》其二:“天禍爾土,不麥不稷。民無用物,珍怪是直。播闕熏木,腐余是穡。貪夫污吏,鷹摯狼食?!盵1]2254對貪官污吏的憎惡與譴責力透紙背,透露出對民眾的深切同情與憐憫。蘇軾有一些關(guān)懷生產(chǎn)的詩歌,如《秧馬歌》《游博羅香積寺》等,他還與學子們?nèi)缋枳釉频日務(wù)摵D系纳a(chǎn),引導學子們也心系百姓。
《庚辰歲人日作,時聞黃河已復(fù)北流,老臣舊數(shù)論此,今廝言乃驗》二首,其一:“三策已應(yīng)思賈讓,孤忠終未赦虞翻?!盵1]2343蘇軾在元祐年間也多次提出治理黃河的主張,不僅不被采納,反而為眾人所攻擊。元符二年,他的主張得到應(yīng)驗。元符三年,蘇軾此時總算“赦虞翻”,赦書已到,謫宦即將北歸,他的心里是心系天下的,故而非常欣喜。
《六月二十日夜渡?!穼懹诨兆趧偫^位時,當時蘇軾認為他將大有作為:“參橫斗轉(zhuǎn)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盵1]2367表面寫風雨之后轉(zhuǎn)晴,實際抒發(fā)作者對政治清明的期待之情。詩歌表現(xiàn)了他對徽宗的期盼,期盼河清海晏,以為朝政將從此清明,這些都體現(xiàn)了他的濟時之心。
我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中談到他最推崇的四個人:“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茍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4]24蘇軾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體現(xiàn)在其愛國、愛民上,堪稱今人學習的典范。
我們研究蘇軾的家國情懷,對于在新世紀下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建設(shè)幸福家園,提高公民的責任意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我們研究古代作家作品,不是要在故紙堆里打轉(zhuǎn),而是要有啟發(fā),要古為今用,和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shè)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