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昌吉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昌吉 831100)
愛國體現了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出為個人對自己祖國依存關系,表現為人們對本國歷史文化的強烈的認同。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自強、團結、奮進的精神面貌。現代漢語詞典對“情懷”的注解是指人的情感,心境、心情。愛國主義情懷在當代應表現為人們奉獻祖國愛國情感、奮力實現中國夢的強國之志和對黨忠誠、扎根人民的報國之行。進入新時代,愛國主義情懷在弘揚中華民族自強自立、團結奮進高尚品質基礎上,又被賦予勇于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精神追求。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重要時刻,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更加需要引導青少年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1]
習近平指出:“中國青年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青年!中國青年是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中國青年是有偉大創(chuàng)造力的青年!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2]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的青年們,在親身經歷,親切感受到中華民族正在經歷的前所未有的歷史型跨越時,應當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當代大學生厚植的愛國主義情懷主題,在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中堅決維護習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力成就個人夢想。
新時期當代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懷體現的是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v觀近代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在中華大地上我們曾經歷百年沉淪,見證了開天辟地大事變,走過了血雨腥風,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機遇、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成就了今天中國的全面小康。新中國成立70 年來,中國大地發(fā)生偉大歷史性變遷,決定性因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革開放40 年來,中國取得了開創(chuàng)性成就,根本原因時我們毫不動搖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旗。因此,新時代的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時,將我們所愛的“國”是怎樣的國?它從哪里來?它將向何處去?進行分析。新時代的中國是一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定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日益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國家。如果沒有黨的領導、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就不會擁有一個這樣前所未有接近和最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所以在今天,我們講愛國主義情懷,就不能把我們的今天繁榮富強的祖國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割裂開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習近平同志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边@就是明確了厚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就是要更全面、更具體地將愛國主義看作是對祖國的愛同對中國共產黨的忠誠、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信仰統一體的理性的、穩(wěn)定的、深沉的情感。
習近平指出: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盵3]厚植當代愛國主義情懷,一是完善青年的社會人格、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重要路徑,人們常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人在青年時期樹立的理想信念將會對其一生產生深遠影響,青年在大學時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人生成長成才的價值追求,會使人生軌跡始終保持奉獻的底色。二是厚植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是優(yōu)化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環(huán)境重要手段,厚植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是提升高校教育鑄魂育人成效的重要手段,這與高校育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與高校教育培養(yǎng)合格社會公民的價值訴求是一致的,與豐富高校物質文化生活的實踐路徑是一致的,與推動高校教育機制的健全的工作思路是一致的。三是厚植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能夠豐富大學生對中華歷史文化的認知,幫助大學生對中國的歷史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對中國的未來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愛國主義反映了國家、公民之間最樸素的社會關系和思想情感,“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fā)展繁榮而不懈奮斗?!盵4]孫中山先生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愛國”。愛國作為民族精神的內核,是引領民族的奮斗不息的精神源泉,作為個人成長成才的價值引領和精神追求,它又是增強文化自信水平,激發(fā)青年民族自豪感、責任感、使命感,提高行為自覺能力,努力將維護國家利益作為社會實踐價值追求。
習近平強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5]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彪炳歷史的輝煌文明和燦爛文化,青年人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有義務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明發(fā)展歷程有全面的了解和認知,弘揚五千年歷史積淀,繼承民族優(yōu)秀基因,有底氣、有創(chuàng)新地樹立文化自信心,基于正確看待近代中國歷史,深化文化認同,進而激發(fā)情感共鳴。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高校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時代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持續(xù)增強。調查中,大學生們普遍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在學習和社會實踐中,能夠將國家利益一個人利益有機統一,理性看待各類國際國內熱點問題,例如在今年年初爆發(fā)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爆發(fā)后,積極報名志愿者,參與社區(qū)服務,主動捐款捐物,支援政府防疫防控,以身作則,服從所在地的屬地管理,制作和發(fā)布傳遞正能量的短視頻、微信等,營造和諧網絡環(huán)境、用實際行動在全社會樹立戰(zhàn)勝疫情的必勝決心。在五四青年節(jié)、十一國慶期間都會自發(fā)組織體現愛國自覺的慶祝和祝?;顒?,并利用新媒體手段進行宣傳和報道,從而客觀上創(chuàng)新了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模式,使愛國主義情懷從被動需要變?yōu)橹鲃咏邮芎蜆酚讷@得。這充分體現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當今大學生正以嶄新的面貌應扮演著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者、紅色文化的傳播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角色。新時期,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一是要積極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激發(fā)大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大學生當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嚴以修身,以“修齊治平”樹立目標,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成就夢想。二是要廣泛傳播紅色革命文化精神,激發(fā)大學生時代責任感。中華民族成立70 多年來,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之拋頭顱灑熱血,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生力軍,有責任有義務傳播好近代中國的紅色革命文化,準確把握包括“紅船精神”“長征精神”“五四精神”在內的革命精神內涵,薪火相傳,挺身而出,堅守和繼承馬克思主義革命先驅們?yōu)閲鵀槊裆嵘×x的無畏品格,勇擔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時代重任。三是要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fā)大學生立志報國的使命感。習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現代文化,能夠在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提高大學生思辨能力、厚植愛國情懷方面發(fā)揮價值引領作用。
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則人民幸福,國家分裂社會動亂則民不聊生。習近平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重要著力點和落腳點。[7]中國的歷史充分體現了作為一個多民族大一統的國家,中國各民族團結互助的是常態(tài),各民族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交往是主流,而這正是保障社會和諧安寧、國家政權穩(wěn)定的重要基石。維護祖國統一還需要堅定擁護“一國兩制”方針,臺灣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日實現臺灣的和平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期待和根本利益所在。維護祖國統一和各族人民大團結是當代大學生培育愛國主義情懷的分內之事,是青年體現愛國情感的基本要求,這要求大學生思想上,牢固樹立“各民族之間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臺灣與大陸和則兩利,分則兩害”的意識,在實踐中,旗幟鮮明的與危害國家和社會穩(wěn)定的“臺獨”“三股勢力”做斗爭,自覺參與到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和國家統一的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中,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用真才實學夯實國家統一根基。
本世紀我國的戰(zhàn)略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于世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基本實現,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代大學生應當從不斷提升改革創(chuàng)新本領、具備解決現實問題本領入手,擔負起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提升改革創(chuàng)新本領是由于青年肩負民族振興的時代重任決定的,青年擁有引領社會進步、推動時代發(fā)展的歷史責任,不斷提升大學生自身創(chuàng)新能力,始終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與時俱進品質、敢于自我革新的創(chuàng)新本領既是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物質發(fā)展的需要,又是不斷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意識發(fā)展的需要,只有青年掌握創(chuàng)新本領,青年才能自立自強,中國才能在推動本國發(fā)展和世界發(fā)展中掌握核心動能。另一方面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本領,由于傳統教育體系欠缺實踐內容,導致大學生問題意識薄弱,認知結構和實踐水平都與現實社會發(fā)展有差距,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本領,但大學生擁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大量占有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并樂于參與田野調查、社會實踐,這就為提升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自立自強營造的良好氛圍,青年應當為奮力實現宏偉目標,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升解決現實問題的本領。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就是要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大學中深深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中國共產黨是表達和實踐愛國主義情懷的杰出代表,愛國主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心中是最鮮明的品格,以民為本、為民情懷是黨性的集中體現,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一致時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新時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應當依據現實要求,將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落實到對黨忠誠、扎根人民的實踐中,把握當代大學生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發(fā)展的規(guī)律,做到信仰堅定,立場堅定、行動堅定。
青年正處在人生的拔節(jié)育穗關鍵時期,志存高遠對于青年的成長、國家的未來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個人及國家的未來,青年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會推動整個民族走向復興。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明確了實現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理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務真求實、與時俱進科學態(tài)度,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實踐發(fā)展,在實現國家獨立和人民幸福的征程中行穩(wěn)致遠。在不斷奮進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遭遇國內外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但都能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最重要的就是我們黨在思想上擁有強大的政治定力,堅定的理想信念。青年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就應當立足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繼承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和改革勝利的寶貴經驗,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自覺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共同理想相結合,“樹立與這個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8]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夢相統一,才能不負韶華,成就自我。
真摯的為民情懷體現了當代大學生腳踏實地,嚴謹務實的愛國情懷。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扎根人民的人民立場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具體變現。首先,以人民為中心,要在想問題,辦事情時做到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改善和提高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的質量的動能,在學習實踐中將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回應人民群眾和呼吁當作青年為學為人的價值追求,將為民服務作為青年實現人生價值的終極目標。第二,為人民謀幸福,需要青年積極參與到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的社會活動中,努力學好專業(yè)文化知識,爭做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造物質文明生產者、爭做擁有革故鼎新能力的精神文明創(chuàng)作者,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大學生實踐提供廣闊空間,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一心一意為人民。第三,扎根人民,青年只有真正融入到群眾中去,自覺投身社會實踐,深入開展社會調研,積極參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才能在實踐中應民之所呼,調研中知民之所想,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中解民之所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扎根人民,才能從人民群眾之汲取養(yǎng)分,才能幫助青年增長才干、建功立業(yè)。
2020 年是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國將至此解決了本國14 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這無論是在世界范圍內還是在中國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以新疆為例2019 年全疆已實現64.5 萬貧困人口脫貧、976 個貧困村退出、12 個貧困縣摘帽,貧困發(fā)生率由2018 年的6.1%降至1.2%,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9]酌水知源,沒有共產黨,人民的幸福生活無從談起,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在親身感受到祖國和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應當感恩黨、聽黨話、跟黨走。一方面,感恩黨就是要當代大學生不斷提高對黨的認同感、歸屬感,青年應在思想上提高政治覺悟,增強政治本領,早日站到黨旗下。在行動上始終做到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學習和社會工作中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弘揚無私奉獻品格、明確服務人民宗旨、錘煉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學風和工作作風。另一方面,聽黨話、跟黨走就是要當代大學生做到對黨忠誠,做到一心向黨、忠于黨的事業(yè),增強使命擔當,嚴守黨的紀律,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貢獻國家。
愛國情懷從根本上講是對愛國主義思想觀念、情感認同深層遞進它更加強調知行統一的愛國行為實踐、追求博厚悠遠的愛國情感寄予。基于現實的具象考量,我們認為厚植愛國情懷需要當代大學生將知國知明、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是全國人民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強國夢。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的大會上習總書記為新時代大學生運動的主題、方向和使命指明了方向: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同人民一道,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夢而奮斗。[10]及時回應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是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學生應當積極加入青年志愿者行列,走進西部,深入基層,利用自身知識和技術專長,從事支教、支醫(yī)、支農、法律援助等工作,助力西部大開發(fā)事業(yè)、鄉(xiāng)村振興、新農村建設等。定期常態(tài)化開展深入社區(qū)、從事社區(qū)義工服務,用愛心和熱情幫助的困難群眾,積極參與和諧社會創(chuàng)設的社會實踐活動。走進農村,主動參與鄉(xiāng)村的精準扶貧和新農村建設工作,培育大學生走進農村,建設農村責任意識和擔當品質。當代青年應當以青春之花綻放奮斗的人身,與人民并肩前行、為祖國奉獻青春。
當代大學生是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的杰出代表,為國奮斗、奉獻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最能體現大學生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人文道德素養(yǎng)。習總書記號召廣大青年要立鴻鵠志、做奮斗者,要做真學問、習得真本領,要知行合一、做實干家,要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我們的奮斗中夢想成真。[11]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從立志、立學、立行三方面提高人文素養(yǎng),提升道德品質,青年唯有樹立高遠的理想抱負,用奮斗成就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用嚴謹的求學態(tài)度練就過硬本領,用奉獻回報祖國和人民對青年的關照,以躬身踐行實干興邦的青春誓言才能在修身和立德中厚植愛國情懷,最終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的融合發(fā)展日益加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維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入人心,習近平指出,中國的命運與世界的命運緊密相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以理性開放的態(tài)度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是著基于當代大學生身心成長的實際和未來中國發(fā)展需要提出邏輯思考。[12]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懷需要大學生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要當代大學生首先要做好當下正在做的事:在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上刻苦鉆研、勤于思考、積極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在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上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在社會互動中做到誠實守信、明辨是非。其次要在成長中牢固樹立實現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高度統一的思想意識,努力把個人成才與民族振興的當作是并行不悖的一件事去經營。
開放的愛國主義情懷要求當代大學生在表達愛國思想時,以向時代開放的態(tài)度豐富和發(fā)展愛國主義的思想內涵,使愛國主義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即體現新時代愛國主義情懷是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有機統一。以向未來開放的態(tài)度表明新時代愛國主義情懷深刻關照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目標。以向世界開放的態(tài)度新時代愛國主義情懷為人類的發(fā)展和世界的前途提供了可靠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