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瑞林
(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第四中學,河北 承德 068250)
常規(guī)方法教學往往使道德與法治教學走向灌輸式的路子導致學生失去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怎樣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成功的切入點就是實施興趣教學。興趣教學就是運用心理手段激活學生的情感,讓其在最活躍的心理狀態(tài)下,主動接收教學信息的教學方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總目標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質、法律意識、社會發(fā)展常識和基本國情教育,養(yǎng)成健康的法制意識,樹立社會主義理想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遵循科學的行為道德規(guī)范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德育素質。
(一)新的課程標準完全改變了現(xiàn)行課標“識記”、“理解”、“運用”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
(二)新課標增強了道德與法治課的人文性,更貼近初中生的生活和他接觸的社會環(huán)境,非常重視用中華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更富有人情味”。內容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重視對其道德與法治的培養(yǎng)。以上道德與法治課的這些特點為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具體實施的時候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發(fā)揮作用。
(一)教師要擴展自己的知識面。知識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特別是道德與法治課,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既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包括常識性生活知識和常識性修身養(yǎng)性基礎知識。并且,道德與法治課是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化而瞬息萬變,學生的思想也是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地更新。所以我們道德與法治課的老師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智慧,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提高自身的各種素質。否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諸如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教師可能會因為知識不夠豐富而無法解答。至于生活起居知識、風土人情知識、家庭生活知識、人際交往知識和個人修養(yǎng)知識,這些都有利于樹立教師知識淵博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吸引住學生,讓學生對教師有無限的敬佩,進而喜歡這個教師,喜歡這個教師上的道德與法治的廣闊的內容。同時,這對塑造一個學生的思想也起到了最重要的一步。
(二)精心設疑,激發(fā)興趣。在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恰當?shù)馁|疑問題,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學生的學習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tài),這對于提高教學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處處都可以設疑。如向學生提問:在我國當今時代為什么還有腐朽思想的遺毒存在?在國際社會為什么還有干涉我國內政和主權的隱藏勢力?通過精心設疑,就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
(三)用感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和利用特定的教學情境,化理為情,入情入理,用真情實感感染學生,才能觸及其靈魂,震撼其心魄,達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在講授“愛國”內容時,先讓學生唱國歌,再讓學生觀看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yōu)異成績時升旗儀式的錄像,接著介紹歷史上岳飛、鄧世昌、李世光、錢學森等人的愛國故事。結果許多學生被他們的愛國行為所感動,紛紛表示要以他們?yōu)榘駱?,為報效祖國而努力。緊接著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那么新時期,青少年應如何報效祖國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為祖國多作貢獻。通過這一系列教學活動,達到了化理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
(四)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芭d趣”是學生對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認識的傾向,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使學生切實做到“要我學――我要學”的轉變,興趣是重要的。然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自發(fā)形成的,在教學中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很多,但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賴于教師的激發(fā)和調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語言刻意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把學生帶入預備的意境之中,讓他們的心靈深處受到強烈震撼,從而產生共鳴,和我們所要傳授的知識遙相呼應。我通過多年的教
學探索,發(fā)現(xiàn)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運用感情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奧的原理拓展為生動活潑的奇聞軼事,發(fā)人深省的寓言,幽默風趣的漫畫,啟迪智慧的謎語,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等,把學生導入一個引人入勝的境地,從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思維狀態(tài),隨之也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萌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如在教學“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傲自負”這一內容時,不直接講命題本身的內容,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設置“龜兔賽跑”情景中的龜勝兔敗的原因讓學生分析討論,命題中的道理不講自明,這樣創(chuàng)設的情景氛圍能情理交融,以情動人,以情明理,能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更好地接受新知識。
(五)利用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的老師要根據(jù)不同的課題,讓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使學生理解和體會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去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請進來。走出去,是指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展開調查采訪,開闊學生的視野;請進來,即是根據(jù)課題的需要,請相關的人員到學校現(xiàn)身說法。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得到體驗。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課本理論的追求欲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使學生學習品德課的興趣大大提高。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造吸引力,激發(fā)學生興趣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調整,做個教學上的有心人,廣納博引,才能讓學生懂得道德與法治課既能學到知識又有趣味,使學生愿意學、樂于學、學得好。正如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使學生更加自覺、主動、鍥而不舍地投入學習。在思想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調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