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閃閃 潘正高 田文泉
(宿州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隨著以互聯網+工業(yè)制造雙向融合為動力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到來,推動了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yè)態(tài)和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的快速形成和發(fā)展[1]。傳統工科的定義已不能適應現代工程學發(fā)展的速度和規(guī)模,新工科教育的理念應運而生。
為應對新時代對工科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高要求,如何培養(yǎng)滿足新工業(yè)技術革命要求的工程人才,是當前中國工程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重要解決方案就是通過消滅目前高校存在的大量“水課”并建設高質量的“金課”來實現。從2018 年8 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中可以看出,打造“金課”已經上升到政策層面,通過合理地提高課程學習過程中的難度、學生課程思維的維度及深度,逐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2]。
“金課”建設與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和新工科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而對于地方性、應用型工科院校,抓住“金課”建設的契機,發(fā)展并革新現有的課程體系是培養(yǎng)新時代工科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大學課堂本應是教與學的活動場所,是需要教師與學生相互配合,完成課堂教學的。而現在有些大學課堂,教師在完成“教”的過程,而學生卻沒有真實的去“學”。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只注重知識本身的信息傳遞與交流,而忽視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師生和教學內容之間的情感交流,沒有注意到情感交流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程度,導致上課氛圍沉悶,造成學生學習“缺位”的現象。這使得本應是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卻變成了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配角,失去了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
1.教學內容和工程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之間關聯度低。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中不能有效結合工程案例串聯各個知識點,使得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在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時仍舊能力不足。
2.教學方法與手段比較單一。教學方法應該是根據不同章節(jié)的課程內容匹配恰當的教學方法,以最大化最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為宗旨。它是實現“金課”建設的輔助工具和手段。而傳統滿堂灌式教學難以培養(yǎng)出符合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新型人才。
工科專業(yè)大多數課程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但目前很多工科專業(yè)課程考核方式仍以單一的閉卷或者開卷考試為主,內容大多數集中在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對于學生的實操能力、解決復雜工程項目的能力缺乏判斷和評價,難以實現新工科建設和工程認證環(huán)節(jié)中課程達成度評價所要求的能力指標。
新工科和工程認證背景下的“金課”建設要求高校課堂學生學習的真實發(fā)生。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大多屬于“自我學習”?!罢鎸崱卑l(fā)生的學習應該是有效的合作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融入課堂。打造師生共同參與的基于“合作學習”的“真實”課堂,既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又有利于教師發(fā)現個體差異,從而因材施教。
1.教學內容在掌握工程基礎知識的同時,要與時俱進。當前工程專業(yè)認證背景下的“金課”建設,首先要求任課教師能準確提煉出所教課程的核心價值以及該門課程對專業(yè)認證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貢獻點。其次,要精簡各門課程教學內容。另外,要加強工程實踐,強化知識運用。
2.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多元化,突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金課”建設的主戰(zhàn)場在課堂之上,打造新時代“金課”,應該將“以講授為中心”的課堂轉化為“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摒棄傳統的單一授課模式,合理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提升教學質量。
課程考核是教學活動的指揮棒,只有合理的、完整的課程考核機制才能推進新工科時代“金課”建設的順利進行。新工科與工程專業(yè)認證雙重背景下,要求以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因此課程考核機制應該至少體現三個方面:(1)教學過程各環(huán)節(jié)的考核控制在30%。另外,平時每階段考核之后要有相應反思、下一階段的教學調整等持續(xù)改進活動;(2)基本知識點考核,通過期末筆試測評,控制為20%;(3)工程實踐能力的考核,依照工程認證理念,更應該注重檢驗學生利用工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因此,這部分考核控制在50%。基于以上3 部分考核,建立、形成一種以評價、反饋和改進為特征的持續(xù)改進機制,以達到工程認證標準的基本要求。
“金課”建設是當前響應教育部重視本科教學的重要措施之一,而隨著國家對于新工科建設和工程專業(yè)認證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打造新時代的“金課”體系也越來越重要。本文從當前“金課”建設存在的問題出發(fā),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最終實現新工科與工程專業(yè)認證背景下的“金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