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榕 趙曉紅
摘 ?要:陌生化翻譯通過保留源語言文本的特色,創(chuàng)造陌生化效果,增加目的語讀者的感受難度,滿足讀者的審美期待。《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是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和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杰作,研究其英譯的策略為相關外宣文本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翻譯帶來了新的啟示。本文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數(shù)學詞匯、比喻修辭和引文典故三個方面探析其異域化和混雜化兩種陌生化翻譯的方法,以期最大化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內容,使西方讀者真正了解中華文化。
關鍵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陌生化翻譯;異域化;混雜化
中圖分類號:H05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7-0038-03
一、陌生化翻譯及其方法
所謂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違背受眾習以為常的感知方式,增加受眾關注的時間和感受難度,以提高審美快感。楊向榮認為,陌生化理論因翻譯具有藝術性從而在翻譯領域有所應用[1]。陳琳將陌生化翻譯定義為譯者通過翻譯選材和翻譯修辭,將源語文本的文學主題、文學手段和文學意象在目的語文本中變得陌生,延長審美接受者關注的時間和感受的難度,使其在審美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增加審美快感[2]?!读暯秸勚螄碚冯m不屬于文學翻譯,但其中引文用典和修辭使用比比皆是,因此能體現(xiàn)出些許文學性。本文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豐富譯例為研究對象,探析如何再現(xiàn)源語言文本的陌生化效果。
陌生化翻譯的主要方法是異域化和混雜化。陳琳、張春柏指出異域化是指譯者保留源文語言和文化差異性的翻譯,以此延長目的語讀者的審美難度,使其在閱讀過程中感受新知和新奇?;祀s化指譯者將源語文本的詩學特質與目的語中的平行文本的詩學特質,甚至譯者本人(特別是作家譯者)的詩學特質等相交流與融合,產生的具有新奇性的詩學混雜體[3]?!读暯秸勚螄碚钒暯娇倳浽?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期間的講話、演講等共計79篇,是反映中國發(fā)展新道路、新理論的權威著作?!读暯秸勚螄碚纷鳛闀r政文本,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是包含有諸多含有數(shù)字的中國特色詞匯,彰顯出與西方國情政策等迥異的特征。其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具有明顯的文學性,文中隱喻、明喻、引文用典等修辭手法比比皆是。本文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為例,從數(shù)字詞語、比喻、引文用典三種語言形式的陌生化探究官方英譯如何保留源語言獨特的信息,使源文的語言特征再現(xiàn)于目的語文本,傳播中國文化。
二、數(shù)字詞語的陌生化
數(shù)字是英漢語言中的重要組成成分,但由于國情與文化差異,英漢語言中數(shù)字的文化內涵也有所不同?!读暯秸勚螄碚分?,數(shù)字縮略語和表示夸張的模糊性數(shù)詞較常見,二者所表達的內涵是英語語言文化中所不具有的,為保留這種特征,達到陌生化效果,《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官方譯文采取了不同的翻譯方法。
數(shù)字縮略語主要指把相同的結構成分或語義成分提取出來,冠以數(shù)字而構成的表達方式[4]。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數(shù)字縮略語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頻頻出現(xiàn),如“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步走”“三通”等。源語言文本包含很多因文化差異較大而含義不同的數(shù)字縮略語,此時可以采取“混雜化”方法,以保留源語文本的陌生化特征。
例1 原文:我們在實踐中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既不偏離“一個中心”,也不偏廢“兩個基本點”……
譯文:In practice we must firmly adhere to “one central task, two basic points”, neither deviating from the“one central task” nor neglecting the“two basic points”.
原文中,數(shù)字縮略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后標有腳注,解釋為“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和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為兩個基本點”。相比注釋,數(shù)字縮略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具有高度概括性,且朗朗上口,易于識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中國內涵。由于該數(shù)字縮略語所指代的內容較長,且需要詳細解釋,官方譯文采取直譯和注釋的方法,即選擇保留數(shù)字“一”和“兩”,也保留注釋。如果此處只是將其進行歸化處理,凸顯不出源文本的“中國內涵”;如果將數(shù)字和縮略成分均進行直譯,與目的語內涵迥異的數(shù)字可能增加目的語讀者的閱讀困難。官方譯文采取“混雜化”翻譯,結合直譯和注釋,既確保讀者理解內容,又能體現(xiàn)漢語數(shù)字詞匯特色,彰顯中國文化自信。這種數(shù)字縮略語由數(shù)字和縮略成分組成,符合源語言重意合、重形式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但在目的語中不常見,這種文化異域特質會給目的語讀者帶來語言上的新鮮感。
概數(shù)即大概的數(shù)目,可以用數(shù)詞連用來表示,如四五個、八九十天,也可以用成千、上萬、左右、上下等來表示,如成千人、一百塊左右、四十歲上下。用數(shù)字“千”“百”“萬”表達數(shù)量之多是漢語的特點。如果目的語讀者碰到概數(shù),稍加思考便可以明白其含義,譯者大可保留原文中的概數(shù),增加異域文化?!皟蓚€毫不動搖”“六個緊緊圍繞”。
例2 原文: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譯文:To understand good music only after singing a thousand songs; to find a fine sword only after appreciating a thousand swords.
原文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到考察干部時所引用的,旨在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原意是指“演奏上千首樂曲才能聽懂音樂,研究過上千把劍才能識別好劍”,其中“千曲”和“千劍”的“千”正是概數(shù),表示數(shù)量之多,而不是真的一千首曲子和一千把劍。官方譯文沒有將“千曲”和“千劍”譯為西方讀者熟知的概數(shù),如“many”“a great number of ”等,而是采取直譯,譯為“a thousand songs”“a thousand swords”,目的語讀者需要稍加思考領悟,從而理解背后的真實內涵。
三、比喻修辭的陌生化
比喻修辭可以增加語言的魅力,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读暯秸勚螄碚分写罅渴褂妹饔骰螂[喻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語言說明許多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和審美快感。比喻形成的基礎是讀者對本體和喻體之間形成聯(lián)想,而中西方由于文化、地域等差異,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聯(lián)想也有差異,對比喻這種修辭的接受度不同。官方譯文在處理這類比喻修辭時采取異域化策略,盡量保留與目的語不同的形象語言,凸顯中國的特殊寓意概念,增加譯文的審美快感[5]。
例3 原文:形象地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6]。
譯文:Put figuratively, the ideals and convictions of Communists are the marrow of their faith. Without, or with weak, ideals or convictions, they would be deprived of their marrow and suffer from “l(fā)ack of backbone”.
原文第一句中使用了比喻詞“就是”,本體是“理想信念”,喻體是“鈣”,這是一種隱喻手法,對應英文中的暗喻(metaphor)。“理想信念”指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將其比作“精神上的鈣”既形象又恰當,該隱喻概念具有中國特色。第二句句末“軟骨病”原意是因缺乏維生素D或鈣以及因磷的新陳代謝發(fā)生障礙引起的骨質軟化癥,在此處暗喻態(tài)度不堅定,沒有骨氣的風氣。原文使用了明喻和暗喻兩種修辭,生動形象地闡述了理想信念與共產黨人精神之間的關系,使得原文語言幽默風趣。對于第一句,官方譯文使用“A是B”的句式直譯原文,保留了隱喻的形式和概念,留給目的語讀者一些空間思考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第二句中的“軟骨病”,官方譯文選擇混雜化策略,沒有使用對應的英文術語chondropathy做解釋,是將其譯為lack of backbone,其中backbone有脊骨、支柱和骨氣的含義,這樣的處理既承接了上句,又巧妙地說明了軟骨病喻指缺乏骨氣。
例4 原文:長江后浪推前浪。
譯文:The waves behind drive on those before,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excel the previous one.
原文所引用的語境是習近平總書記表達對少年兒童的長遠期望下,本身就喻指新生事物代替陳舊事物。如果譯文只是對原文進行直譯則無法體現(xiàn)出比喻的形象,目的語讀者不知所以然。但是,如果直接譯為“年輕一代比老一代更強”的含義,則失去了原文的形象化表達。官方譯文采取混雜化的方法,先按照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字面意思直譯,再將比喻的含義增譯,二者結合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化語言,也保證了目的語讀者能夠讀懂。
四、引文典故的陌生化
引文用典能夠幫助作者闡明態(tài)度,說明對新問題、新政策的見解,極其富有啟發(fā)性,增加文章的深度和藝術性?!读暯秸勚螄碚分卸嘁贸烧Z、詩句、格言、典故等,涵蓋范圍廣泛,體現(xiàn)了原文的文學性和藝術性,需要文學修養(yǎng)較高的譯員才能駕馭翻譯。官方譯文在處理不同的引文典故時,根據(jù)語境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或保證目的語文本通順可讀或保留源語文本的特色。
例5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p>
譯文:As a Chinese saying goes,“A tall tree grows from a small seedling; and the building of a nine-story tower starts with the first shovel of earth.”
該句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國會上的演講,在提及中國和東盟友誼之樹長青時引用了出自《老子》的一句,形容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及大,由細微到顯著的過程,因此要對壞事防微杜漸,對好事堅持不懈。此處的引文揭示了一則富有哲理性的道理,源語言讀者能夠從原本的含義中聯(lián)想到比喻的含義,而目的語讀者則需結合語境,稍加思考,才能理解其含義。官方譯文采取異域化的方法,將原文進行直譯,并無添加任何喻指的信息。目的語讀者從譯文了解這一淺顯易懂的道理,稍加思考就能理解源語言作者欲表達之意。如此處理,引文內容和形式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增加了目的語的陌生化效果。
例6 原文:希望廣大留學人員……以韋編三絕、懸梁刺股的毅力,以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的勁頭,努力擴大知識半徑……
譯文:……You should keep the perseverance and diligence in reading as related in stories of Confucious, Sun Jing and Su Qin,Kuang Heng, Che Yin and Sun Kang.
原文引用了韋編三絕、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和囊螢映雪四個成語典故,這些成語都講述了中國古人勤學苦讀的佳話,對源語言讀者而言有些成語尚不熟悉,目的語讀者就更加陌生。如果譯文要解釋這四個成語故事,不僅語言冗長而且還會破壞目的語的語言結構,因此官方譯文在保證譯文通順的基礎上,采取混雜化方法進行巧妙處理,將四個成語所涉及的人物姓名譯出并增加腳注,以解釋該人物背后的故事。
五、結語
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政治文獻的翻譯起著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政治外宣的重要作用。陌生化翻譯是文學翻譯的本質要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雖為非文學翻譯但也有文學性特征[7]。本文從陌生化翻譯角度出發(fā),探析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數(shù)字詞語、比喻修辭和引文典故的陌生化翻譯策略。官方譯文對于數(shù)字縮略語、隱喻和暗喻這類修辭以及詩詞引文采取混雜化的方法進行處理,以保證譯文通順且保留源語言特色;對于概數(shù)、明喻修辭以及成語典故進行異域化處理,最大化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內容,使西方讀者真正了解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 楊向榮. 陌生化[J]. 外國文學,2005(01):61.
[2] 陳琳. 論陌生化翻譯[J]. 中國翻譯,2010(01):15-22+97.
[3] 陳琳,張春柏. 文學翻譯審美的陌生化性[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1(06):91-99.
[4] 榕培. 數(shù)字式略語的漢英對比研究[J]. 外國語,1990(03):3-9.
[5] 丁小芝. 語言前景化與比喻修辭翻譯——試析《紅高粱家族》比喻辭格英譯策略[J].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2):53-57.
[6]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 胡作友,劉夢杰. 《文心雕龍》英譯的陌生化策略分析——以宇文所安英譯本為例[J]. 中國翻譯,2019(04):142.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