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曉莊學院附屬小學 陳 瑤
200字以下、篇幅長短不一、文體不同的隨文練筆、習作片段、小日記等都可以被稱為“微習作”,比起常規(guī)習作具有難度低、易操作的優(yōu)勢,可以激發(fā)學生動筆的興趣。在一次次微小的嘗試中鍛煉寫作能力,提升寫作技巧,為完成整篇習作鋪路搭橋,讓大作文水到渠成。
“微習作”素材來源于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想到什么都可以寫。看到春天美麗的景色,記錄好朋友送的生日禮物,課間閑聊的一個話題,被教師批評了的委屈,爺爺七十大壽送一段祝福的話,讀過的一本好書的感想……所有的事件都可以變成學生的素材,讓學生養(yǎng)成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隨時動筆記錄下來的好習慣。
為了使“微習作”生活化,教師還可以采取一些專題訓練,如:“一句話新聞”“百字想象創(chuàng)作”“百字班級敘事”“百字閱讀感受”……讓“微習作”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影射。聚焦生活實事,能為學生“微習作”開掘出一條適時的言語通道,與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微習作”將會在這個通道不斷向前,直抵學生寫作理想的彼岸。
“微習作”沒有謀篇布局的壓力,沒有常規(guī)習作必有“意義”的僵化,它限制少、難度小、自由度大,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與創(chuàng)作激情。它的過程就是豐富寫作素材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能體會到生活中的寫作素材無處不在,為成篇的習作積累大量素材。
習作離開生活,就像植物離開了水,干枯而乏味。只有扎根生活的沃土,源于真實的生活,才能寫出更靈動的作品。“微習作”也是如此,要觀察生活、走近社會,引導學生多體驗生活、接觸社會,從中尋找、發(fā)現(xiàn)、探究主題。
學校的讀書會、運動會、春秋游,教師都會讓學生寫一寫,這就構成了“學校生活主題”。借由這樣的啟示,我還在班級組織過“家庭生活主題”,依次介紹家庭成員及其愛好,還有“小伙伴主題”,可以寫同學之間“最開心的事”“最傷心的事”“最委屈的事”,或者寫一寫寵物和自己之間的各種互動。課前,我還組織主題“口頭微習作”,以“節(jié)約”“友愛”“感恩”“寬容”等關鍵詞為主題,反向提醒他們關注生活中的實事、搜集素材。當然,除了就地取材,還可以有目的地創(chuàng)造習作題材。結合生活中發(fā)生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開展班級辯論、討論或演講,再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受隨時記錄。教師還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寫日記、辦黑板報、做手抄報、向校刊校報或校外投稿等形式來進行練習。
“微習作”內(nèi)容雖少,卻也是一只五臟俱全的小麻雀。小中見大,更是語言文字運用功底和社會視野的體現(xiàn)。運用不同文體點燃學生微表達的熱情,促成學生迸射思維火花。
從低年段看圖寫話開始,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不要遺漏圖中的細節(jié)。到了中年段,“微習作”的觀察重點應當在生活中,隨著練習次數(shù)的增多,避免遺漏生活中的精彩“寫點”。高年段則要順應課標與初中接軌,訓練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觀察、表達同一事件或同一場面。如:幾個值日生追趕哄鬧折斷了掃帚被通報批評,我在班級啟發(fā)學生變換角色,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敘述。除了用常見的第一人稱“我”來講述這個故事:“還沒到包干區(qū),我就聽到一陣嬉鬧聲,趕緊飛奔過去?!边€可以用第三人稱敘述:“他剛準備收拾勞動工具回教室,只聽吧嗒一聲,扭頭一看,一把斷掉的掃帚孤單單地躺在地上……”甚至還可以用被折斷的掃帚的口吻描述此事:“又是一個熟悉的早上,我快樂地等待著今天的小主人帶我一起去包干區(qū)勞動。”使用不同的人稱可以改變學生的習作視角,避免寫作千篇一律。
新課標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蔽艺J為,“易”和“樂”的表述就是要讓學生自由地寫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個性。首先,教師應把“微習作”的命題權交給學生,以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生活背景。如:描寫假期生活,教師應該建議學生根據(jù)各自的生活體驗擬定內(nèi)容,可以是對美好而充實的假期生活的設計,也可以是對美好設計達成的回味,還可以是對假期生活不滿感受的傾訴……
微感言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見聞、自己的語言,要富有個性,不人云亦云。比如:寫“街上(路上)見聞”,有個學生寫周末游玩看到地鐵站門口的殘疾人想要捐款,但媽媽告訴他這些人是騙子不要給錢,他由此想了很多。這樣的見聞就富有個性。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話很值得我們借鑒:“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現(xiàn)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边@啟示我們“微習作”要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才能令人耳目一新。如:教材習作中《我的發(fā)現(xiàn)》,拘泥于學生對大自然的發(fā)現(xiàn),從某種角度來說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可寫的面太窄了?!拔⒘曌鳌蓖卣沽藢W生可寫的空間,啟發(fā)學生觀察身邊的人或物,如:有同桌變得愛學習了、媽媽變得愛美了、家里的小床變矮了、學校的走廊變寬了等。
基于學生立場的“微習作”,是關注學生心靈需求的習作教學,是開放多元的習作教學。這樣的習作教學,隨著學生的需求改變,融入生活,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變得豐富、靈動。
微信和微博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受到眾人的追捧,在于它們的“實時互動性”。同樣,“微習作”的優(yōu)勢之一就在于學生能及時得到反饋,適時獲得鼓勵。在教師見縫插針式的微指導中,讓習作教學取得更高效率。
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習作優(yōu)秀的學生缺少更有針對性的個人提高路徑和方法,微指導應成為助推器,幫助他們找到個人寫作風格,揚長避短,持續(xù)熱情地寫出精品范文,甚至出版?zhèn)€人作品集。對于習作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微指導的意義在于提高他們的積極性,針對他們文中的亮點,贊揚之余還要在選材和文字表達方面加以指導點評,幫助他們從平庸走向優(yōu)秀。而對習作后進生而言,微指導應該是一面優(yōu)點的放大鏡,就像葉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樣:“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yōu)點?!逼浯?,對于一個階段的“微習作”,教師要善于總結歸納存在的問題以及明顯的進步,進行針對性的點評。如:生活中的大事件或熱點出現(xiàn)的時候,可以集中加以點評。當學生寫的內(nèi)容很分散的時候,不妨以幾個同學的文章為例探討怎么去觀察,幫助學會構建“異化新思維”,在“熟悉”的地方找“風景”。
在“微習作”的路上,教師的指導不可或缺。不過,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樣的引領與點撥不是“告訴”,不是“填灌”,也不是“約束”,更不是“強迫與扼殺”,而是一種“激活”與“喚醒”、“同呼吸”與“共生長”、因生施導與順勢而為。
將微評價稱之為“微分享”可能更貼切。學生興致勃勃完成微習作后,就像發(fā)表了朋友圈會想去看得到了幾個贊、幾條評論一樣,迫切想得到他人的關注和評價。
借鑒微信、微博的方式,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微習作”變成“每日一段話”,低年級可以是“一句話”,再建議學生在寫作之前美化自己虛擬的“紙上微信”。每天,將這些“朋友圈”擺放在教室圖書角一側(cè)或教室某固定區(qū)域供其他“微主”進行“點贊”或“評論”,學生可以對任一“微習作”進行評論。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每個人都有評頭論足的權利,彼此肯定,相互鼓勵。每天放學前的十分鐘是“微信秀”時間,在前期點評交流的基礎上推薦最具人氣微信,在全班進行朗讀點評。每周,把點贊、評論最多的微信和微主放入班級博客排行榜中,利用這些簡短的“評論”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習作水平,進一步生成新的微表達。
在微評價的過程中引入競爭與合作的機制,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當學生汲取新的力量后再面對自己的習作,怎會“無動于衷”呢?評價變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分享,激發(fā)學生持續(xù)的寫作熱情,使習作成為學生不斷完善的自我需要。
“積微成著”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微不足道的事物經(jīng)過長期積累就會變得顯著。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就是積微成著的過程,“微”的背后不是小,而是對寫作素養(yǎng)細微能力的關注與夯實?!拔⒘曌鳌庇谩熬凵吵伤钡膱猿殖删蛯W生豐富的素材,開辟習作教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