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八中學永定實驗學校 吳慧哲
一個周三的下午,班上的學生王明(化名)到辦公室找我,說:“吳老師,我找你有點兒事……我們能找個地方聊聊嗎?”看著他緊張局促的表情,我意識到事情的私密性。于是,我們來到教學樓前的小花園,王明怯怯地對我說:“老師,我好像喜歡上了一個人?!甭牭剿脑?,我明白了,這個小男生“春心萌動”了。于是,我開始引導并梳理王明同學的“情結”。
我笑了起來,拍了拍他的肩膀,看著他的眼睛說:“不錯嘛,我班的小伙子,長大了,這是好事呀!”
“老師,你別開我玩笑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轉過了頭。
“老師可沒有笑話你的意思啊,你能體察到自己情感的變化,關注異性,是你長大了的重要標志啊?!?/p>
他把目光轉向我,沒有說話。
“你是不是感覺她特別好,想要告訴她,你很喜歡她,想接近她,但是呢,你又害怕她拒絕你,擔心以后不能正常地相處。所以呢,你才有了現(xiàn)在糾結的情緒?”
“嗯……好像是有點兒吧……”
“你方不方便告訴我,你為什么喜歡她呢?”
“因為坐前后桌,我們有時會一起討論問題,有時會閑聊幾句,覺得她人很好,慢慢地發(fā)現(xiàn)她長得很好看,尤其是眼睛,她平常斯斯文文的,但回答問題又能自信沉穩(wěn)……”
“我大概知道她是誰了,你看中的女孩兒老師也很喜歡她,班上應該有好多同學也都喜歡她,看來大家的感覺都相通嘛?!?/p>
聽完我剛才的一番話,他臉上掠過了一絲驚訝,目光轉向了我的臉,但之前的局促和緊張感消失了……
這個案例聚焦的問題是學生因對異性產生好感而困擾,甚至萌生了羞愧的情感,嚴重影響了初中生異性之間的正常交往。作為班主任,要對該問題做理性分析。
很多家長和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與異性經(jīng)常在一起就界定為“早戀”,并認為學生必然會學壞,成績會下降,前途就此葬送。其實,異性交往是中學生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是一種正常的自然表現(xiàn)。而其實,絕大部分大人口中的“早戀”都不是成人式的戀愛,也不存在成人所擔憂的親密接觸。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渴望與異性同學交往、溝通,他們相處、交往的感情的本質是一種默契、融洽、愉悅、親密的異性伙伴關系,這份關系包括了熱情、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等特點,可以稱之為“友愛”。對此,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區(qū)分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戀愛。
相遇青春,學生心中開始萌發(fā)一些對異性的朦朧情感,這是青春成長中的正常現(xiàn)象,這種情感的產生受多種因素影響。
第一,中小學生異性間的交往作為一種滿足情感需要的活動,與家庭提供情感滿足的狀況息息相關,實際上也就是說家庭提供的情感不能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個體成長是以家庭為基點而逐漸外展,孩子年齡越小對家庭的依賴性越強。因此,在家庭中不能獲得情感滿足的學生就會從家庭之外尋求情感滿足,以保持身心平衡。國內經(jīng)驗觀察和研究也都表明,所有導致不能給予孩子情感滿足的因素與早戀都息息相關,如單親家庭結構、家庭溝通不足、親子關系惡化、學校寄宿制度等因素,個體成長需要保持身心的平衡發(fā)展。當孩子能夠從家庭中獲得情感滿足,對家庭之外的情感滿足重要性會下降;而孩子從家庭中不能獲得充分的情感滿足,則需要從家庭之外尋求彌補,“早戀”更容易發(fā)生。
第二,孩子情感的變化,又受到親子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影響,形成非線性發(fā)展變化。教師的態(tài)度、父母的立場、同學的評價會很大程度左右“早戀”的發(fā)展變化,甚至可以說,是男女雙方和親子、師生、生生互動共同完成“早戀”過程的。教師的冷靜處理可以把初涉愛河的故事演繹成重返友誼大家庭的故事,當然也可能正是老師武斷指責把本是朋友的雙方逼成風雨同舟的一對;父母的耐心傾聽和信任尊重,可能會提醒孩子反思自己情感的選擇;而父母急躁的審問和粗暴的干涉,可能把本是單純的同學關系催化為相依為命的戀人關系;同學之間對“早戀”沉默冷淡,可能引起戀愛者跳出陶醉,學習自省自律,而同學之間對“早戀”的艷羨或鄙視,可能會迅速促成或瓦解這段戀情。
中學生異性交往間情感最大的特點:第一,朦朧性。青少年渴望與異性單獨接觸,但對感情發(fā)展的影響,缺乏理性的思考,如如何平衡戀愛和學業(yè)之間關系、區(qū)別友誼和愛情等問題。第二,矛盾性。青春期的青少年內心充滿了矛盾,一方面想和自己喜歡的異性頻繁地接觸,另一方面又害怕被父母和教師發(fā)現(xiàn)后,遭到指責和批評。第三,不穩(wěn)定性。青少年有強烈的交往渴望,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接納和認可。但在人際交往上又往往欠缺經(jīng)驗與技巧,時常因為一些小事,彼此關系走向破裂,關系一般都難以持久。第四,隱蔽性。為了降低周圍輿論的影響,通過書信、電話或者網(wǎng)絡等進行私下溝通和感情交流,家長和老師難以發(fā)現(xiàn)。
鑒于上述的分析,我們知道異性間的友情和戀愛是不同的,如果在學生對異性有“好感”時,就橫加指責,過早地貼上“早戀”的標簽是不妥的。我們應該做的是因勢利導,讓孩子把因欣賞而渴望靠近對方與想和對方談戀愛區(qū)分開。如王明認為我對一個女孩有好感,就是早戀,就是愛情。如果他找到我,我武斷地對他說“你這樣就是早戀,是錯誤的,是不應該的”,孩子的內心有可能被“早戀”這個詞語所壓垮?;蛘?,孩子為了展示自己長大后的獨立性,表現(xiàn)出叛逆性,從不“戀”到假裝在“戀”再到越“戀”越深。
多少年來都是如此,面對中學生戀愛,成年人眾口一詞:堅決禁止!但是,禁止的客觀效果怎樣呢?實踐證明:禁而不絕!中學生戀愛的發(fā)生率繼續(xù)在攀升,而且在一些城市出現(xiàn)普遍化、低齡化傾向,在一些中學甚至出現(xiàn)公開化苗頭。有些教師不得不承認:“你禁你的,他戀他的,根本管不住?!庇行┲袑W生說:“不禁還好,你禁我偏要?!币恍┙處熉裨?“沒有禁住,是因為中學生性生理發(fā)育提前,是因為社會媒體中性信息刺激太頻繁了?!?/p>
問題的出現(xiàn)歸根結底是對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不足,對“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確理解不深,對人的差異性的確尊重不夠,執(zhí)行“禁止”政策時的確存在擴大化的錯誤。要知道,中學生性生理發(fā)育進人高峰,性心理發(fā)展迅猛,他們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縱向人際關系(與父母師長)逐漸松懈,橫向人際關系(與同學)逐漸加強,他們在開展同性同學交往的同時,也就開始了與異性同學交往的嘗試。他們體內驟增的性激素使他們無法擺脫對異性交往的好奇,這是古今中外不同人種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少年群體不可逃脫的自然規(guī)律。當然,異性交往并不是戀愛,但是少年群體的個體之間,發(fā)育有早晚,性格有區(qū)別,處在動態(tài)狀況的異性交往,很難始終保持在社會允許的友誼范圍內,總有一些少男少女,突破社會認可,“鬼使神差”地進入一對一的秘密交往,這樣,他們從友誼就發(fā)展到一種比友誼濃比愛情淡的朦朧狀況,在過密的交往中進入戀愛階段,這個階段也并不是成年人的談婚論嫁,而是一種感情的愉悅。
什么叫把握成長呢?把握成長就是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選擇,在選擇中承擔責任。我主張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手握主動權的少男少女就能體會到自尊自律,就逐漸學會了選擇。制定對中學生戀愛的教育對策,有三個前提必須明確。第一,明確民主、尊重的前提。放棄嚴厲禁止政策,不是因為管不住而被迫放棄,而是禁止政策違背了現(xiàn)代教育的民主本質。第二,明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前提。制定教育對策,不能滿足于表面的風平浪靜,不能停留在暫時的高分數(shù)和考大學等功利目標上,而要對學生一生的幸福負責,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負責。第三,明確時代發(fā)展的前提。時代前進了,社會開放了,中學生的主體意識極大地覺醒了,這個大潮流我們必須順應,絕不能用封建主義的老花鏡看待新一代的人際交往,也不能用功利主義的砝碼衡量學生交往的利弊。
美國著名的發(fā)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在其人格發(fā)展階段論中指出:青少年(12—18歲)在青春期的關鍵任務就是建立同一感,防止角色混亂。對此,班主任要注意遵守自然原則和適度原則,以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身情感,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異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