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紅都
好友晉升了,想對提拔她的貴人表表心意,卻猶豫著不知如何掌握分寸。她的話,讓我想起一個流傳千年的關(guān)于報恩的故事……
話說重耳當上了國君后,為了感謝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和后來助他奪取江山的文臣武將,提拔并重賞了許多人,并要重賞對他有割肉救命之恩的忠臣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平素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覺得自己的善舉不過是盡了一個隨臣的本分。急于報恩的文公為逼隱居綿山的介子推出山領(lǐng)賞,聽從眾臣子的獻計,火燒綿山,然后在山的出口處等候介子推的出現(xiàn)……然而大火燒遍綿山,卻始終不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死前塞在樹洞中的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p>
君與臣間的互相感恩,一個成就了君的生,而另一個卻促成了臣的死。感慨之余,令人深思。或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價值觀的差距吧——你所追求的,未必是我想得到的,你不必把你看重的強加給我,否則,適得其反。我?guī)湍?,是為了盡我職責,修得功德,不是為了你給予我什么。你只需珍惜你的位置,利用你的職位優(yōu)勢多做有利于國家、集體和黎民蒼生的事,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如果你把我對你的恩,看作是一種交易,你就看輕了我?。?/p>
有位仕途一帆風順的領(lǐng)導,是眾人眼中家和事業(yè)興的那類生活完美的成功人士,某日交流,談起自己的一生,他很謙遜地告訴我們:“人生完美的標準有三條,一是一個好家庭,二是一位好老師,三是一位好領(lǐng)導。我這一生,能有現(xiàn)在的成就,也離不開領(lǐng)導、同事、家人的支持和幫助。我也心存感恩,但方式是多工作,多負責,多為大家做事,讓別人因為有我的存在而得到幫助、感到溫暖……”
“多工作,多負責,多為大家做事,讓別人因為有我的存在而得到幫助、感到溫暖……”這句話時不時便響徹在我心中,不知不覺地改變著我的思維和處世方式。很多年過去了,我發(fā)現(xiàn),“讓別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溫暖和愉快”這種報恩方式,不僅受益的是我們能夠幫助的人,也引導著我們自己的人生往更好的方向發(fā)展,我們有了更多有才有德的朋友,有了更為和諧愉快的人際關(guān)系,生活得更加幸福。想來這也正是那位朋友人生幸福完美的秘訣。
我們也在自己人生的土壤中播下一粒清正廉明的感恩種子吧,銘記恩情,珍惜當下,傳遞善念,讓更多人因為有你的存在而受益,并因更多有善念的人的存在,推動社會更加友善、和諧,從而往更好的方向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