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寧
搬了新家后,我把家里的洗臉巾與抹布統(tǒng)統(tǒng)換成了白毛巾。一個月后,我發(fā)現(xiàn)洗臉巾依然潔白柔軟,而抹布則像被煙熏過了似的,不但有點發(fā)黃,而且硬得扎手。吃驚之余,我陷入了沉思:意識影響行為,此言果然不虛。同是嶄新的白毛巾,因為我對它們用途的不同安排,竟造成如此迥異的結果。究其根源,不過是我對抹布進行了人為設限,認為抹布用來擦拭污穢,清洗得差不多即可。而洗臉巾因為接觸皮膚,就應該洗得干干凈凈的。這樣的設限,直接影響了我對洗臉巾和抹布的態(tài)度——當我清洗洗臉巾時,動作輕柔、細致耐心,而清洗抹布時,心里總想著,隨便洗洗就行,反正也是用來擦地的。
由此,我聯(lián)想到了我的學生。在以往的教育工作中,他們會不會因為我的“不同定義”和“區(qū)別對待”而受到過傷害呢?我努力回想過往的教育時光,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件往事。那時我剛參加工作不久,學校領導經(jīng)常在周一活動課時到各個班級檢查學生個人衛(wèi)生及儀容儀表情況。一次,周一上完課后,我匆忙趕往教室,準備再次仔細檢查一遍,確保不出紕漏??熳叩浇淌议T口時,副班長小杜拉著小慧朝我走了過來,小杜一見我就說:“老師,你看看小慧,頭發(fā)幾天沒洗,校服也不干凈。”我上下打量著小慧,指著她衣服上斑駁的油點,生氣地問道:“下午要檢查個人衛(wèi)生,你又不是不知道,為什么不能換件干凈的衣服?”小慧只是低著頭,并沒有說話。我又聯(lián)想到入學以來她屢次違反校規(guī)校紀,更是氣不打一處來,沒好氣地說:“周末干什么去了?把我的話當成耳旁風了是不是?我要打電話問問你媽媽到底怎么回事,一點集體榮譽感也沒有……”說著,我就拿出手機,準備給小慧的媽媽打電話。
見我真的要打電話,小慧急忙拉住我,哽咽著說:“老師,我媽住院了。”說完,轉身哭著跑開了。因為領導臨時開會,那周的例行檢查便取消了,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只是從那天起,小慧看我的眼神變了,每次遇到我,總是迅速地別過頭去。我們之間,仿佛隔了一堵無形的墻。
后來,我從小慧媽媽口中得知,由于父母離異,小慧自幼跟著媽媽生活。那個周末,小慧的媽媽生病住院了,她忙著照顧媽媽,沒有來得及換洗衣服,更沒有時間梳洗。得知原委,我內心一陣羞愧,內疚和懊悔之情不斷撞擊著我的心。原來,是我錯怪了她。
找了個機會,我把小慧叫到了辦公室。提及這件事,小慧先是一臉漠然地看著我,然后眼中滿是委屈,但依然一聲不吭,雙手也緊握著。我站在小慧面前,鄭重地向小慧鞠了個躬,向她誠懇地道歉:“對不起,上次的事情,老師不該先入為主,沒有給你解釋的機會,還隨便指責你,老師錯怪你了?!边@時,小慧的眼淚“唰”地一下流下來,緊握的手也慢慢松開了,開始號啕大哭,邊哭邊說:“老師,雖然之前我總是違反紀律,可我也知道集體榮譽的重要,我不是有意的,真的是因為照顧媽媽而沒有時間收拾自己?!蔽倚奶鄣乇ё×诵』郏螒{她委屈的淚水打濕了我的肩膀。我們之間的堅冰,終于消融了。
當時,我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小慧,就是僅憑她一貫表現(xiàn)不佳的印象,錯誤地認為“問題學生”一定是站在老師的對立面,她不換上干凈的衣服一定是故意的。試想,如若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一貫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身上,可能我心里早就預先替她找好了理由:她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煩心事?她是不是在上學的路上摔倒了?
想起同事吳老師講過的一則事例。上學期,班長小楊被監(jiān)考老師舉報英語考試時作弊。吳老師詳細詢問后得知,小楊把英語提綱帶進了考場,放在桌子旁邊的窗臺上。小楊自入校以來學習成績一向優(yōu)異,英語老師也力證,那幾頁提綱的內容小楊早就掌握了,因此根本不需要作弊。最后,吳老師只是取消了小楊期末評優(yōu)資格,并沒給予其他處罰。聽到這件事時,我不以為然。現(xiàn)在想來,同是考試作弊,如果發(fā)生在平時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身上,我們定然不會處理得如此云淡風輕。
小慧因為照顧母親而沒有管理好個人衛(wèi)生,我卻如此小題大做,動輒使用“叫家長”這樣的手段。而面對嚴重違紀的作弊行為,我們卻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個中緣由,顯而易見。
由此,我又想到一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的實驗:給兩組人試看同一張照片,照片上那個人的突出特點是眼窩深陷,下巴前突。心理學家告訴第一組人,照片上的人是一個罪犯,告訴第二組人,他是一名學者。結果,在第一組人眼里,眼窩深陷就代表著兇殘、狡詐,下巴前突證明他冥頑不靈。在第二組人眼里,眼窩深陷代表著思想深邃,下巴前突證明他執(zhí)著頑強的求學精神。只因為被貼上不同的標簽,相同的外貌就被賦予了不同的釋義。那么,我對小慧的過激言行,不也是源于一開始就給她貼上了“問題學生”的標簽?
在日常教育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學生被貼上標簽后,我們無意或有意的態(tài)度就可能讓學生在潛意識里進行自我調適,讓自身的行為與被貼上的標簽相一致。慢慢地,學生就會自我否定,進而失去進步的動力。
“罐子才該有標簽和設計,人不該有?!睘閹熣?,要做的是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學生,用“眼見之實”代替“偏聽之詞”,用發(fā)展的眼光,科學地引領學生釋放能量,積極發(fā)現(xiàn)自我。同時,我們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觀,讓他們勇于發(fā)聲,即使受到不公正對待時,也不能輕言放棄,要勇往直前、樂觀豁達地在逆境中成長,成為心理健康、行為積極的社會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