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勇軍
(桂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毛澤東指出:“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盵1]可見,調查研究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是進行科學決策的前提,是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也是克服主觀主義的理論武器和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基石。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作為黨中央的領導核心,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治家與戰(zhàn)略家,以非凡的戰(zhàn)略勇氣、卓越的政治智慧及強烈的責任擔當,應時代之嬗變、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提出了一系列關于調查研究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形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結構嚴整、邏輯嚴密的思想體系。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tǒng),是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習近平高屋建瓴,從戰(zhàn)略的高度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2]191可見調查研究是科學決策與正確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可謂言簡意賅,切中肯綮。他一再強調,我們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推進工作,既不能坐而論道,也不能閉門造車,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
“謀事之基,成事之道”[2]191是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戰(zhàn)略定位,是主基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內在依據,在開展調查研究工作中發(fā)揮綱舉目張、提綱挈領的作用。它從戰(zhàn)略高度上規(guī)定了調查研究的大致走向:以求客觀實際之真,務執(zhí)政為民之實為價值旨歸,以解剖麻雀式調研為切入點,以達到窺斑見豹之目的;以采集資料、進行大規(guī)模調查為出發(fā)點,以達到解決深層次問題之目的;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地調研為關鍵點,以達到求真務實之目的;以典型案例式調研為突破口,以達到總結經驗、實施推廣之目的。
總之,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戰(zhàn)略定位,為我們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理論遵循和行動準則,為發(fā)現問題、聚焦問題、破解難題、消解矛盾與科學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故而,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立場。
調查研究是知民情、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的重要方法,亦是了解群眾意愿、整合群眾力量、凝聚群眾智慧的關鍵路徑,是興國安邦、治國理政的實踐基石。因此,我們黨和政府要始終不渝地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行動準則和價值坐標。
習近平認為,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時,要一以貫之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始終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因為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智慧之源和謀事之基。因此,我們在調查研究過程中,要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的價值原則,要善于抓住人民群眾所急、所想、所盼、所憂、所怨的重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既要讓群眾真實反映情況,又要讓其提出誠懇建議,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問題,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多次諄諄告誡、殷殷囑托全黨同志,調查研究“要深入基層一線,增強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學會做群眾工作的方法”。[3]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堅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和切實珍惜民力的原則立場,亦充分彰顯了其敬民愛民為民情懷。
習近平指出,調查研究旨在了解情況、洞察真相、把握規(guī)律、研究對策與解決問題。他認為:“調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4]可見,調查研究以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方案為邏輯起點,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取向。不難看出,調查研究目的甚為關鍵,規(guī)劃了發(fā)展航向,是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的行動目標,貫穿于人的社會實踐過程的始終。因此,在開展調查研究工作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求真務實。換言之,調研者不能先入為主,預先設定調子,劃定條條框框,武斷下結論,必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提煉,實現由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得出一般性的結論,用以指導我們的具體工作。在調查研究過程中,要厲兵秣馬,制定詳細的計劃與方案,確保調查研究工作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傊{查研究的最終目標在于解決問題,既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訴求,也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實事求是、注重實效、問題導向是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指導原則,為黨和政府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其中,實事求是為方法論層面的指導原則,注重實效是績效考核層面的指導原則,問題導向是邏輯層面的指導原則,三者同向發(fā)力,相互耦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驅動調查研究深入開展的“三駕馬車”,構筑了習近平調查研究觀“三位一體”的“安全閥”。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活的靈魂與精髓,是黨和政府開展一切工作的方法指引。習近平強調開展調查研究,堅守實事求是原則不可或缺。他認為堅持實事求是,旨在觀民情、察實情,使思想、行動、決策“符合客觀實際”。[4]正因如此,習近平一再呼吁“要經常、廣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5]可見,開展調查研究工作,要做到實事求是,堅持講真話,堅決規(guī)避弄虛作假等現象的發(fā)生,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習近平強調開展調查研究要注重實效原則。他多次強調:“調查研究要注重實效,要防止為調研而調研?!盵6]因此,我們共產黨人在開展調查研究過程中,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工作導向,以提高效率為辦事原則,瞄著問題去,追著問題去,善于化解矛盾、破解難題,對事關戰(zhàn)略全局、事關長遠發(fā)展、事關人民福祉的重大問題,要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規(guī)劃、優(yōu)先解決,確保取得實效。
習近平強調,開展調查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原則。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鮮明特質。堅持問題導向原則,關鍵在于及時發(fā)現問題,善于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抓住本質和把握事物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性,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為我們破解難題找到突破口,提供主攻方向,進而推動全局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正因為如此,習近平指出:“調查研究要緊扣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緊扣全面從嚴治黨面臨的現實問題?!盵7]總之,只有加強調查研究,才能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運行體系論是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調控器”。它是一個有機聯系、相輔相成的三維框架結構體系,具體言之,把握“四性”,即體現全面性、要有深入性、突出準確性、實現有效性,構成了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指導方法之維;強調“五求”,即程度上求深、事實上求實、過程上求細、方法上求準、成果上求效,構建了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實施路徑之維;突出“五點”即摸清情況、措施有效、明確目的、明晰任務、落實責任,構架了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工作策略之維。
1.把握“四性”,是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指導方法。第一,調查研究要體現全面性。調查研究范圍既要包括南方地區(qū),也要囊括北方地區(qū);既要包括發(fā)達地區(qū),也要包括落后地區(qū);既要包括漢族居住區(qū),也要包括少數聚居區(qū);既要囊括國內,也要包括國外。習近平指出:“領導干部一定要跑遍任職范圍,縣委書記要跑遍所有的村,市委書記要跑遍所有的鄉(xiāng)鎮(zhèn),省委書記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qū)?!盵8]第二,調查研究要有深入性。需要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基層、了解民情,親力親為,“了解情況,問計于民”。[9]習近平認為,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既總體分析面上的情況,又深入解剖麻雀”。[10]把零散與膚淺的認識加以系統(tǒng)化,直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第三,調查研究要突出準確性。只有緊扣現實重大問題,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方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習近平指出,進行調查研究不要提前定調子,要秉持先有調研而后下結論的理念,竭盡全力地掌握調查研究的主動權,既可安排“規(guī)定路線”[4],又可選擇“自選動作”[4];既可安排“盆景式”[4]調查研究,又可選擇不打招呼、不做安排、不要陪同的“隨機性”[4]調查研究;規(guī)避調查研究搞形式、走過場,確保其結論的準確性。第四,調查研究要實現有效性。習近平指出,調查研究要以追求有效性為價值目標,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措施要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出發(fā)點,確保其貫徹執(zhí)行、落地生根。他深刻指出,有效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要切實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較強的操作性,做到出實招、見實效”。[11]534總而言之,調查研究旨在解決重大問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決策效率、實現帕累托改進的目標。倘若調查研究不能有效解決問題,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2.強調“五求”,是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實施路徑。開展調查研究離不開科學的具體路徑,唯如此,才能充分彰顯其指導實踐的重大作用。鑒于此,習近平提出了“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12]五個方面,搭建了其運行體系的具體路徑構架。他強調開展調查研究,務求“深、實、細、準、效”[12],唯如此,才能做到聚焦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取得實效。具體言之,“深”,就是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主動與社會各階層人士交朋友,到田間、廠礦、學校中去解決問題?!皩崱本褪且袑嵶龅铰爩嵲挕⒚嵡?、辦實事?!凹殹?,就是要廣納民言,匯集民智,深入剖析問題,弄清實際情況?!皽省?,就是要深入了解情況,精準分析問題,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把握規(guī)律性的東西?!靶А?,就是指解決問題之措施要切實可行,立竿見影。
3.突出“五點”,是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工作策略。第一,摸清情況,是調查研究的前提基礎。只有摸清情況,才能順藤摸瓜、順水推舟,找準問題解決的辦法。習近平指出:“深入調查研究,善于解剖麻雀,把實際情況摸準摸透,胸中有數,有的放矢?!盵13]第二,措施有效,是調查研究的重要手段。他一再呼吁“政策措施要符合實際、有效有用、有操作性”。[13]第三,明晰任務,是調查研究的具體要求。他強調要“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確定的任務要具體化、可操作”。[13]第四,落實責任,是調查研究的可靠保證。他強調要“做到可督促、可檢查、能問責”。[14]第五,明確目的,是調查研究的目標追求。習近平強調:“防止就事論事甚至本末倒置。”[15]綜上所述,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運行體系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動耦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動態(tài)演進的框架體系。其中,指導方法引領航向,為實施路徑的踐行舉旗定向,確保它能夠行穩(wěn)致遠。實施路徑是具體手段,是指導方法和工作策略的邏輯展開,也是檢驗實踐效果的試金石。工作策略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技巧,是指導方法的延伸和拓展,亦是優(yōu)化實施路徑和強化實踐效果的“加速器”。
體察民情、助推工作、協調溝通、鍛造才干是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社會功能論的內容體系。詳言之,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體察民情功能。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從坐而論道中獲得,而是來自社會實踐。習近平認為要察民情,就必須深入基層、與群眾多交談、善交流、增感情,既要看“門面”和“窗口”,又要看“后院”和“角落”。[16]只有通過“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調查了解情況”,[17]才能掌握客觀、全面、真實、豐富、生動的原始材料,真正搞清楚實際情況。
2.助推工作功能。調查研究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搜集材料,了解實情,做到有的放矢,為政府進行頂層設計、科學決策奠定基礎,進而推動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由于正確的決策來自科學合理的調查研究,沒有系統(tǒng)周密的調查研究,就不可能了解實際情況,掌握規(guī)律,也就不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因此,從這個邏輯上講,調查研究具有推動工作井然有序開展的功能??傊?,調查研究就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健全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實現“科學進行責任分解,把目標任務分解到部門、具體到項目、落實到崗位、量化到個人,以責任制促落實、以責任制促成效”。[18]
3.協調溝通功能。習近平認為,調查研究具有協調溝通之功能,在化解社會分歧、消弭社會矛盾、增進社會認同,豐富執(zhí)政資源方面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認為領導干部應該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困難較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調查研究”。[18]總之,調查研究具有協調溝通功能,以解決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實現社會良性運行為目標。
4.鍛造才干功能。習近平認為,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素質提升、能力增強的重要法門。他指出:“領導干部不是百事通,不是萬能的,要做群眾的先生,先做群眾的學生?!盵19]領導干部應該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善于從群眾實踐中汲取知識養(yǎng)料。除此之外,還要善于“對準焦距”“找準穴位”[20]126,做到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掌握實情、窺斑見豹和獲取真知。“調查研究多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盵20]126總之,調查研究具有鍛造才干的功能,其過程就是領導干部分析能力躍升和工作能力整體提高的動態(tài)演進過程。
常言道:“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褒獎?!盵21]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習近平反復強調,調查研究的績效考核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他曾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盵22]換言之,調查研究的成效考量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1]534可見,人民群眾獲得的安全感、幸福感、滿意感指數的高低是檢驗調查研究成效的試金石。
面臨紛繁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我們要堅定不移地遵循鄧小平所倡導的“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23]作為衡量調查研究工作的根本標準,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趕考”中,向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綜上所述,習近平調查研究觀以“謀事之基、成事之道”[2]191的戰(zhàn)略定位為基、以人民為中心和增進民生福祉為本、以堅持實事求是、注重調研實效和突出問題導向為魂、以指導方法、實施路徑和工作策略為盾、以體察民情、助推工作、協調溝通和鍛造才干為本,以“人民是閱卷人”[22]為綱,以戰(zhàn)略定位、價值取向、指導原則、運行體系、社會功能和績效考核為內容框架,構架了一個相互貫通、互動耦合、相輔相成的邏輯體系。
習近平調查研究觀體現了共產黨人踐行初心、贏取民心、永葆忠心的時代意識和責任擔當,具有戰(zhàn)略高度、視野寬度、邏輯厚度、理論亮度和情感溫度五個方面的理論特質。
習近平調查研究觀具有戰(zhàn)略高度,站位高、定力強、決策準、謀劃遠是其鮮明亮色的隱性體現。具體體現為: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思維、舉重若輕的戰(zhàn)略定力、運籌帷幄的戰(zhàn)略藝術和行穩(wěn)致遠的戰(zhàn)略定向四個方面。
1.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思維。常言道:“提高站位,才能深謀遠慮;拓寬視野,才能窺斑見豹;開闊思路,才能舉一反三?!盵24]習近平認為,要破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突出難題,我們共產黨人要登高望遠、高瞻遠矚,聚焦關鍵問題、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原則,有的放矢地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習近平針對當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重大政治問題,審時度勢、把握戰(zhàn)略主動。他反復強調領導干部,“要圍繞當前黨和國家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強調查研究”。[25]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綱舉目張的大勢把控思維與富有哲學智慧的頂層設計思維。
2.舉重若輕的戰(zhàn)略定力。時代風云變幻的今天,習近平在戰(zhàn)略上判斷準確、謀劃科學、贏得主動,始終保持著冷靜觀察、謹慎從事和謀定而后動的戰(zhàn)略定力。如在精準脫貧問題上,他強調重視調查研究,堅持穩(wěn)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和政策的穩(wěn)定性與延續(xù)性,成效顯著。
3.運籌帷幄的戰(zhàn)略藝術。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面臨著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擔負著繁重的執(zhí)政使命,習近平總攬全局,充分展示了其運籌帷幄的戰(zhàn)略藝術。其主要特征是以基層調研為突破口,以掌握民情為決策前提,以珍惜民力為決策基礎,以集中民智為決策路徑,以體現民意為決策關鍵,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導向,以強化基層治理為核心樞紐,由點及面、穩(wěn)步推進、梯次展開,形成戰(zhàn)略決策。從十八大至十九大,習近平以貧困地區(qū)為調查重點,全面考察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q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積累經驗。習近平在富陽調研時所言:“只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了解實情?!盵26]唯如此,才能“為正確決策的作出創(chuàng)造條件”。[26]
4.行穩(wěn)致遠的戰(zhàn)略定向。深入調查研究是決策之基。習近平認為,只有深入調查研究,以人民為師,真實了解情況,才能把握重大問題的本質和規(guī)律,形成正確決策與科學決策,以確保各項工作穩(wěn)扎穩(wěn)打、穩(wěn)步推進,達到行穩(wěn)致遠的戰(zhàn)略目標。為此,習近平指出:“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廣泛聽取意見,查明情況,摸清底數,抓緊制定實施方案?!盵27]
習近平調查研究觀具有視野寬度,對象廣、內容全、辦法靈、措施實是其本真底色的生動寫照。主要涵蓋調研對象廣泛、調研內容全面、調研方法多樣和調研多管齊下四個方面。
1.調查研究對象廣泛典型。習近平調查研究足跡之廣、涉及省份之多、調查程度之深、詢問百姓之眾是空前的。幾乎全國每個地方都留下了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和殷切希望。據統(tǒng)計,從2012—2017年這五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到基層考察調研50次、累計151天,縱橫跨越中國版圖”。[28]
2.調查研究內容全面多元。習近平的調查研究觀就其內容而言,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個方面。具體囊括經濟社會生活諸領域,內容十分全面細致。覆蓋扶貧開發(fā)、產業(yè)結構調整、義務教育、生態(tài)文明、科技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合作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險、文化遺產、國家安全等諸多方面。
3.調查研究方法靈活多樣。主要包括:第一,實地考察法。習近平的調查研究腳步遍及五湖四海,親臨東北地區(qū)參觀聽取現代化農業(yè)生產相關情況,身赴魯甸地震災區(qū)慰問干部群眾,親赴北京師大參觀調研,深入各地企業(yè)、社區(qū)、農戶、學校等進行深入調研,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真摯為民的執(zhí)政情懷。第二,個別交流法。與民眾親切交談、拉家常、問生活,體現了習近平執(zhí)政為民的情懷。第三,召開座談會。召開座談會是傾聽民眾呼聲、了解民眾意見、反映人民需求、回應人民期待的重要方式。另外,習近平還多次強調使用先進的調查研究之法,囊括:研討會、蹲點調查法、典型調查法等方法,“進一步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chuàng)新調研方式”[4],全面提升調查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4.調查研究手段多管齊下。習近平強調必須創(chuàng)新調研方法,實現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做到多管齊下,方可聽真話、察實情、獲真知、收實效。主要包括:一是堅持“安排性”和“隨機性”相配合,做到既要有規(guī)定性,亦要有隨機性。換言之,既可遵循“規(guī)定路線”,亦應有“自選動作”。[4]二是堅持調查與研究相統(tǒng)一,防止重調查而輕研究。三是堅持點與面相結合,既要抓住重點,又要突出全面。四是堅持調查研究與預測分析相結合,既要立足現實,又要展望未來。五是堅持科學性與戰(zhàn)略性相結合,做到客觀、全面。六是堅持傳統(tǒng)調研手段和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七是堅持科學性與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
習近平調查研究觀頗具邏輯厚度,覆蓋廣、結構嚴、邏輯強、鏈接緊是其顯著特色的具體概括。集中體現在內容完備、結構嚴謹和邏輯嚴密三個方面。
1.內容完備、覆蓋面廣。習近平調查研究觀內容體系十分完備,涵蓋以“謀事之基、成事之道”[2]191為核心要義的戰(zhàn)略定位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論,以解決問題為取向的根本目的論,以堅持實事求是、注重調研實效、突出問題導向為主要內容的指導原則論,以指導方法、實施路徑、工作策略為合理內核的運行體系論,以體察民情、助推工作、協調溝通、鍛造才干為內在要求的社會功能論,以“人民是評卷人”[22]為主要面向的績效考核標準論七個內容模塊構成,內容涉及戰(zhàn)略地位、價值旨歸、根本目的、指導原則、總體要求、具體目標、主攻方向、社會功能、評判標準和實施辦法諸方面,可謂內容相當完備。
2.結構嚴謹,環(huán)環(huán)相扣。習近平調查研究觀是一個四維圈層結構,由內而外、由近及遠,依次為精神層面、制度層面、行為操作層面和物質層面。其中,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人民是閱卷人”[22]的績效評判標準,以實事求是、注重實效和問題導向為主要內容的指導原則三者均屬于精神層面,處于核心層,居支配地位,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決策調研論證制度、領導干部的調研制度和聯系點制度”[4]屬于制度層面,處于次核心層,有較大的影響力;“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12]等具體要求屬于行為操作層面,處于中間層,對調研效果有一定的影響力;調研的最終結果為物化的客觀物質樣態(tài),屬于物質層面,處于外圍層或邊緣面??傮w而言,形成以價值觀、評判標準、指導原則——決策論證、決策調研、干部調研等制度——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等具體操作要求——調研的最終物化成果為運作鏈條、由里而外緊密銜接、由上及下層層管控、由中心至外圍梯度輻射擴散和影響力逐級衰退的圈層結構。
3.邏輯嚴密,無縫銜接。習近平調查研究觀以“謀事之基、成事之道”[2]191的戰(zhàn)略定位為邏輯起點,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目標為邏輯內核,以堅持實事求是、注重調研實效、突出問題導向為邏輯統(tǒng)領,以全面性、深入性、準確性、有效性為邏輯指向,以“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12]為邏輯重心,以摸清情況、措施有力、落實責任、明確目的為邏輯主線,以“人民是評卷人”[22]的績效評價標準為邏輯樞紐,以決策調研論證制度、領導干部調研制度、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為邏輯支點,構建起一個邏輯嚴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閉環(huán)系統(tǒng)。
習近平調查研究觀富有理論亮度,尊傳統(tǒng)、重繼承、尚創(chuàng)新、敢超越是其靚麗成色的本質詮釋。一方面,他繼承借鑒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調查研究思想,另一方面,又與時俱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兼收并蓄,博采古今中外調查研究思想之所長,為我所用,形成了集大成的思想體系,實現了歷史性飛躍。
1.既繼承弘揚,又一脈相承。常言道:“水有源,樹有根?!盵29]習近平調查研究觀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一思想繼承弘揚了我們黨和國家四代領導人的調查研究觀,與其一脈相承,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一是調查研究戰(zhàn)略定位上的繼承弘揚、一脈相承,皆強調調查研究的極端重要性。二是調查研究目的上的繼承弘揚、一脈相承,皆認為調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具體情況,解決具體問題。三是調查研究方法上的繼承弘揚、一脈相承,皆強調調查研究的根本方法是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四是調查研究內容上的繼承弘揚、一脈相承,皆強調要注重現實問題和關注民生問題。五是調查研究指導原則上的繼承弘揚、一脈相承,皆主張調查研究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
2.既勇于創(chuàng)新,又敢于超越。習近平調查研究觀在守正的基礎上進行了時代創(chuàng)新,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和新方法,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概念內涵外延層面的創(chuàng)新超越。內涵方面,他認為調查研究旨在了解情況、揭示真相、把握規(guī)律、提出方案并解決問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研究透徹”。[30]在外延方面,他認為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提升認識力、判斷力、決斷力和謀劃力的動態(tài)過程,直接關系到國家興衰與民族安危。二是研究方法層面的創(chuàng)新超越。習近平強調要“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調研方法”[4],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三是戰(zhàn)略定位層面的創(chuàng)新超越。既強調調查研究是科學決策的“風向標”,又是克服形式主義的“殺手锏”,將調查研究置于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來加以認識。
習近平調查研究觀富有情感溫度,接地氣、惠民生、善溝通、暖人心是其光輝本色的深層闡釋。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做到下接地氣,惠及民生。主動調研人民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下接地氣,以誠交心不可或缺。習近平身懷親民愛民之心,盡為民惠民之責,強調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以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深入工廠、深入群眾,拜人民群眾為師、向人民群眾學習,發(fā)揮接地氣、通下情的作用。他言近旨遠地指出:“調查研究要緊扣人民群眾生產生活。”[7]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對人民群眾充滿深厚的感情,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思群眾之所思、憂群眾之所憂,與人民群眾傾心相交、心心相印,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2.善于溝通交流,溫暖人心。深入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憂所慮、所急所盼,樸實無華、平實而又鮮活的語言是基礎。習近平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虛懷若谷,從不擺架子、從不板面孔,善于引用歷史典故和使用樸實無華、通俗易懂、耳熟能詳的語言,以喜聞樂見的形式、用打比方、講故事的方式親近人民,與人民群眾親切交談、聊天、問家常、噓寒問暖,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暖人,使彼此敞開心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實現了與人民群眾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達到聽實話、察實情、獲真知、收實效之目的,發(fā)揮解民憂、順民意、暖民心之作用。
綜上所言,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五大理論特質是相互融通、辯證統(tǒng)一的。其中,以戰(zhàn)略高度為基,凸顯其理論的高遠性和前瞻性;以視野寬度為重,突出其理論的全面性和廣泛性;以邏輯厚度為基,彰顯其理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以理論亮度為重,強調其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和時代性;以情感溫度為本,體現其理論的親民性和惠民性。一言以蔽之,“五度”之間相互融通、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為發(fā)現問題、聚焦問題、破解難題、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了“妙手招”和“關鍵棋”,為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理論遵循和行動指南,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調查研究具有強基固本性價值,以筑牢群眾根基為著力點,是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習近平指出:“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盵4]因此,進行調查研究工作,首先就要深入群眾,深刻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把情況摸全、摸準、摸細、摸透。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期,為了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愿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及時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規(guī)律,在調查研究的實踐中,始終不渝地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求真務實、腳踏實地,求教于民,匯聚民眾智慧,制定操作性強、行之有效的措施,繼而再指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調查研究具有舉旗定向性價值,以確保決策方向精準為關鍵點,是了解世情、國情、黨情、社情、民情,進行科學決策的銳利武器。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有助于為黨和國家謀思路、出點子、想對策、拿主意、解難題。要保證調查研究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針對性和可行性。首先,要拓寬調研對象的范圍,“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31],豐富決策的事實依據。其次,要確保調研內容具有針對性,必須做到符合實際、貼近群眾、貼近決策。再次,要增強調研方法的科學性,必須保證信息全面、翔實和可靠。最后,要提升調研成果的有效性,必須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和廣泛集中民智。唯如此,黨和政府才能制定出適合本地區(qū)、本單位、本部門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才能真正把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好、落實好,才能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調查研究具有興國安邦性價值,以提供頂層設計的科學方法指導為支撐點,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契合國情,遵循規(guī)律。國家治理實踐能夠進一步檢驗調查研究思想的正確性、科學性、時代性,使之得到理論升華。
1.認識國家治理復雜性,需要堅持調查研究。我國是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東西部地區(qū)發(fā)展不均衡、城鄉(xiāng)差異較大、貧富差距懸殊、民主法治不健全,國民整體素質不高,社會管理體制不完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之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全面脫貧依然任重道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依然充滿著許多不可預測的風險與矛盾??茖W合理地運用習近平調查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正確定位,形成科學決策。
2.實現國家治理目標,需要堅持調查研究。新時代以來,國際局勢波詭云譎,國家治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毛澤東認為,要實現治國理政,了解情況,“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32]因此,只有堅持調查研究,真正了解民眾所急所需所想所慮,才能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方針政策,才能有效破解國際上威脅我國政治安全的“修昔底德陷阱”、威脅經濟安全的“中等收入陷阱”、威脅文化安全的“西化分化陷阱”、威脅社會安全的“塔西佗陷阱”,才能經得起嚴峻考驗,積極應對社會重大風險,確保執(zhí)政安全。
3.總結國家治理規(guī)律,需要堅持調查研究。規(guī)律是客觀事物內在本質的東西,隱藏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發(fā)現國家治理規(guī)律、掌握國家治理規(guī)律、運用國家治理規(guī)律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立場。國家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我們客觀分析社會現實,積極應對國際挑戰(zhàn),深刻把握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準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走向,以提高理性自覺。而要探索國家治理的客觀規(guī)律,調查研究不可或缺。只有采用科學合理的調研方法,才能總結出一些適合我國國情的治理規(guī)律,從而降低執(zhí)政成本、化解執(zhí)政風險、消除執(zhí)政隱患、提升執(zhí)政能力、增強執(zhí)政權威、提高執(zhí)政績效。
調查研究具有強筋壯骨性價值,以提升領導干部的基本能力為突破點,是糾正領導干部不正之風、減少決策失誤、提升執(zhí)政能力的有效路徑。
1.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提質增能的重要路徑。調查研究是規(guī)避官僚主義作風的“克星”和克服形式主義及主觀主義的銳利武器。新時代以來,某些領導干部在調查研究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形式主義:貪圖虛名、不求實效者有之,蜻蜓點水、隔靴搔癢者有之,空話連篇、弄虛作假者有之,脫離實際、照搬照抄者有之,瞞天過海、欺上瞞下者有之,墨守成規(guī)、方法僵硬者有之,主觀臆斷、自以為是者有之,盲人騎瞎馬、無的放矢者有之。正如習近平所言:“有的調研走過場,只有‘盆景式’典型,滿足于聽聽、轉轉、看看,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盵4]此種現象之存在,于政府科學決策有百害而無一利,嚴重弱化了政府的執(zhí)政權威。因此,領導干部要經常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工廠,與人民群眾交朋友,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開展調查研究,這是糾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正之風的有力武器,亦是規(guī)避庸政、懶政、怠政等不作為現象、提升領導能力的有效路徑。
2.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救偏補弊的重要渠道。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只有堅持干字為重、實字為要的原則,從實際出發(f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精準把握和深刻洞察國際形勢與國內矛盾,才能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方針政策。領導干部只有“老老實實調查研究,老老實實采取群眾意見,老老實實改進工作”,[33]才能做到“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給群眾辦實事,為群眾排難解憂”。[34]唯如此,才能提升領導干部的決策能力,減少決策失誤。
總而言之,習近平調查研究觀具有強基固本性、舉旗定向性、興國安邦性和強筋壯骨性四個維度的時代價值,四者互聯互通、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建起“一體四維”的結構模式。其中,習近平調查研究觀之內隱的強基固本性價值體現在夯實群眾基礎上,外顯的舉旗定向性價值體現在確保決策方向的正確性上,宏闊視野的興國安邦性價值體現在為國家治理提供科學方法的指導上,具體而微的強筋壯骨性價值體現在提升領導干部的工作能力上。這四個維度的時代價值,雖各有側重,但同向發(fā)力,皆充分彰顯習近平調查研究觀的強大理論魅力和指導價值。
綜上所述,習近平調查研究觀既意蘊深刻、視野廣闊,又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既高屋建瓴、引領航向,又醍醐灌頂、解疑釋惑;既縱橫捭闔、順勢而謀,又建章立制、信守原則;既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務實管用,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對世情、國情、黨情、社情和民情的深刻把握,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目標的“風向標”。具體言之,習近平調查研究觀是一個七維框架體系,它是以戰(zhàn)略定位論為“壓艙石”,以價值取向論為“導航儀”,以根本目的論為“始發(fā)站”,以指導原則論為“安全閥”,以運行體系論為“調控器”,以社會功能論為“動力泵”,以績效考核標準論為“指揮棒”,體現其戰(zhàn)略站位上有高度,宏觀視野上有寬度、邏輯思維上有厚度、理論創(chuàng)新上有亮度、道德情感上有溫度。一言以蔽之,習近平調查研究觀從宏觀視閾高度勾勒了“七論貫通”“五度融通”和“四維聯通”的邏輯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