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王 靜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的是兼具學前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畢業(yè)生要具備教育觀察和科學研究的綜合素養(yǎng)。為了讓學生了解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特點和規(guī)律,掌握教育研究的設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教育學術論文的撰寫,學前教育專業(yè)開設了一門方法論的課程,即“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要熟知學前教育階段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初步具有從事學前教育研究的能力,為今后在工作中開展科研活動打下扎實的基礎?!队變簣@工作規(guī)程》中特別強調幼兒教師要有基本良好的科研能力,因此,“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將直接影響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成長,也決定了學生未來就業(yè)后的專業(yè)發(fā)展。
目前,由于學校、教師、學生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該課程的教育質量下滑,不能有效實現(xiàn)教育目標。
在一些學生的觀念里,只有傳統(tǒng)的“三學六法”才是專業(yè)課,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其他課程都得不到重視。他們認為“學前教育科研方法”這門課程在高職院校開設的必要性不大,應該是本科院校設置的,因為高職學生未來在幼兒園工作時根本用不到,也不打算在工作中進行科學研究。再加之這門課程理論繁雜,不易理解,學生學習時有較大困難,在此偏差想法的影響下,有的學生嚴重缺乏學習動力,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缺乏主動性,遇到課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就直接放棄,更加不能努力深入鉆研;還有的學生僅僅滿足于考試及格,背背理論應付一下考試,根本不能按照課程要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的總學時為16 學時,比起其他專業(yè)必修課,學時安排較少,而該課程內容較多,包括“學前教育科研方法”的基本原理、研究的構思與設計、教育研究的具體方法、研究結論的分析與撰寫。這些部分都是科學研究初學者必須學習和掌握的內容,概念多、表述嚴謹、不易理解,需要耗費師生大量的時間,而且不能隨意刪減和壓縮,稍有講解不到位就會導致學生無法理解和運用。上述理論講授基本就占據(jù)了全部課時,很難安排實踐課時,導致沒有辦法讓學生選擇感興趣、能駕馭的研究題目完成文獻檢索、構思研究設計和撰寫論文等過程,更沒有辦法實現(xiàn)教師的評價與反饋,即使教師布置了課后的同步練習,但師生的互動與反饋、修改與再修改的過程都沒有時間進行。這樣,大大影響了學生科研實踐能力的提高。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這類方法論的課程實操性要求較高,單一的理論講授效果不佳。比如教師在課堂上講授了論文選題的方法和步驟,理論學生背會了,但是具體該如何選題,前期的調研和分析該如何開展,學生還是無從下手,特別是一些理論知識深奧難懂,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消化,更不用說靈活運用了。同時,學生要想學會文獻檢索,提煉文獻中的有用信息,特別是完成文獻綜述,不是教師課堂上詳細講解步驟、流程、方法和原則就可以學會的,學生必須親自經歷搜索文獻、研究文獻、提煉文獻、獨立撰寫等實踐過程,才能獲得直接經驗,才能領會相關操作方法,實現(xiàn)靈活準確地加以運用,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學生在學習具體的科研方法時,這種光聽不練、紙上談兵的教學模式更是讓學生難以真正融會貫通。學生缺乏實踐鍛煉機會,僅僅停留在習題的演練和假想操作層面是行不通的,理論并沒有真正內化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筆者對“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展開調研,深入探究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經過剖析、研究,提出了以下教學改革思路。
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以尊重幼兒為目標,培養(yǎng)學生科研的內生動力。“學前教育科研方法”不是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讓學生科學認知學前兒童并實施學前教育,要讓學生明確,學前兒童雖然從身高體重上不及成人,是個“小孩”,但是他們也是有生命、有情感、有需求、有個性的獨立的個體。作為未來的學前教育工作者,要讓學生了解學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個性,針對學前兒童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意愿,實施適宜的教育,并能評價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教育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這一過程中,學生僅僅掌握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不夠的,更需要熱愛學前教育事業(yè),熱愛學前兒童,樹立科學的兒童觀,要有全身心投入學前教育事業(yè)的熱情和立志服務家長和幼兒的決心。這些信念會促使學生認真學習科研理論,并能將理論聯(lián)系實踐,學習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其實就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任何一個科研項目就本質而言是要解決問題,這個出發(fā)點也是推動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強大動力。只有學生對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產生興趣,對學前兒童充滿熱愛之情,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進行深入探究,才能更好地掌握和應用科研方法,展開科學研究。
教育問題的解決也會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快樂和體驗,進而推動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形成良性循環(huán)。為了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增加學生教育科學研究的主動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革“學前教育科研方法”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一是教師在授課中要經常與學生溝通互動,相互交流科研經驗,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提供良好示范,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二是幫助學生學會認識幼兒、了解幼兒、與幼兒做朋友,掌握與幼兒溝通互動的方法和技巧;三是多為學生提供接觸幼兒的機會,多帶領學生到幼兒園參觀實踐,增加實踐經驗和體驗;四是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保證實訓課時,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論聯(lián)系實際;五是強化課程的難點和重點,通過分組演練以及多次練習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實施案例教學,幫助學生積累科研經驗,“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的熟練掌握對學生的研究經驗具有要求。但是,一般課堂教學最缺乏的恰恰是實踐經驗,因而教師可以通過安排典型的教育研究案例供學生學習,以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比如學前教育研究實施方案、學前教育研究報告、學前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綜合性案例等。將不同的案例綜合使用,能夠向學生展現(xiàn)生動具體的學前教育研究情境,再加上教師的理論講解和細致分析總結,增加學生的感性認知。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促進了學生對于學前教育動態(tài)的關注,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研究的興趣,養(yǎng)成了良好的科研習慣和學習品質。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這門課程強調理論和實操的結合,所以僅僅通過課堂學習是無法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必須做到課內學習和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實踐及鍛煉機會,拓展學生的課程學習。具體的措施如下:一是采用助手制度,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教師,讓學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協(xié)助教師完成科研課題或者科研報告等,這很好地體現(xiàn)了“學研合一”。高校教師一般都需要進行科研項目,讓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做一些簡單的科研工作,比如查找文獻、協(xié)助發(fā)放調查問卷等科研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在此過程中深入對課內講授知識的理解。二是學校為學生設立難度較小、適宜練手的科研項目,鼓勵學生組建科研團隊,嘗試進行科研項目的申報,包括科研課題、科研論文、調查研究等。學校適當?shù)貏潛芸蒲薪涃M,并指定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實際指導,幫助學生完成從申報項目、展開研究、總結匯總到最終成稿的完整科研過程,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會科學研究,才能真正將課堂理論轉化為工作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