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秋菊
長期以來,主流觀點一般認為廣州地區(qū)客家人是從梅州搬遷而來,客家山歌也就由此傳唱而來。筆者多年來在廣州地區(qū)采訪了各地有代表性的老年山歌手,又在廣東省方志館、廣州各區(qū)方志館查閱了相關資料,對此有一些新的補充認識。
西晉末年,因動亂,中原地區(qū)山西、河南諸省的漢人逃亡至大江南北,再經(jīng)江西、福建流移轉徙,最后定居廣東。即,從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公元331年)至唐、宋、元、明的一千三百多年間,客家先民由江南、閩、贛一帶大量遷入廣東,也由此促進了當?shù)厣a(chǎn)的發(fā)展和文化交流。
據(jù)《增城方言志》記載:較早遷入增城的客家人是北宋進士古成之的祖父古全望家族。1《增城縣志·人口卷》也記載:南漢大有七年(公元934年)由河南輾轉遷居福和鎮(zhèn)的古姓,距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了。2
到了明代,大批客家人由福建、江西遷入廣州地區(qū),《增城方言志》記載:增城派潭圍園鄧姓客家人是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福建汀州遷入開居;3《增城方言志》還記載:增城派潭羅黃洞客家人是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從新豐遷入開居。他(她)們與遷移至粵北、粵東的客家人是同時期的,是中原戰(zhàn)亂轉輾遷徙大軍的各支流到達不同的地方而已。
清乾隆、嘉慶以后,因為戰(zhàn)亂,也為謀生,又有許多客家人從福建、江西、梅州(嘉應州)、河源、紫金、新豐等地輾轉來到廣州,集中定居在增城、從化、花都(花縣)、黃埔鎮(zhèn)龍、蘿崗一帶,以及廣州的越秀區(qū)小北、洪橋街,白云區(qū)的人和鎮(zhèn)、太和鎮(zhèn)、梅花園,天河區(qū)的鳳凰街、興華街銀河村一帶,還有沙河、海珠區(qū)的客村等地,由此形成了蔚為大觀的客家人聚居區(qū)。
太平天國運動是客家人發(fā)起的,“天王”洪秀全(1814—1864年)就是花都(花縣)客家人,洪秀全家族是在清乾隆、嘉慶期間戰(zhàn)亂時,由中原轉輾嘉應州石坑堡遷至花縣開居的。洪秀全出生于花都(花縣)福源水村,后移居到官祿布村。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發(fā)動的金田起義,對滿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概不予承認,并積極抗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清朝時期大量客家人遷來廣州時,珠江兩岸肥沃的平原地帶已被占據(jù),客家人只能在較偏遠的山區(qū)荒地定居,生產(chǎn)和生活都很艱辛??图胰嗽诟?、砍柴、割魯草、燒炭等勞作之余,喜歡互相唱和,通過山歌把內心的喜怒哀樂表達出來。
清朝中后期,很多客家人遷至今越秀區(qū)境內,客家山歌也隨之在當?shù)亓餍??!稄V東竹枝詞》中《廣州土俗竹枝詞》里記載:同治八年,時任廣州漢軍副都統(tǒng)的滿族人杏岑果爾敏4寫了《客家婆》一詞:“魚婆巾底看嬌娥,見慣司空也怕她。黑臉黃毛雙赤腳,原來是個客家婆?!?這說明當時客家人在廣州城區(qū)已較為多見。關于越秀山的客家山歌,《鎮(zhèn)海樓史文圖志》記載:明清時期的一首廣州竹枝詞寫道:“中秋月下唱山歌,粵秀山頭客戶多。試上五層樓一聽,軍歌相和更如何。”6這首詞生動描繪了中秋佳節(jié)駐軍的軍歌和客家人的山歌相互唱和的熱鬧場景。這里說的“客戶”是指客家人,明清時期,廣州越秀山腳下駐有軍隊,經(jīng)常在操場上唱軍歌,與越秀山上客家人唱的客家山歌交相輝映。
這些說明,廣州地區(qū)的客家人不僅有從梅州這些粵東地區(qū)輾轉遷徙而來的,也有直接從廣東北部地區(qū)輾轉至廣州的。
廣州客家人一邊勞作一邊傳唱山歌,形成了“山歌會”的傳統(tǒng)。清朝時期的詩人葉廷勛7的《廣州西關竹枝詞》寫道:“佳節(jié)中秋興不孤,浪游儔侶逐群呼。人傳今夕山歌會,試問黃沙去也無?!?意思是中秋佳節(jié)不會孤單,人們成群結隊、雙雙對對趕往山歌會,問你還去黃沙嗎?描繪了中秋佳節(jié)舉辦廣州客家山歌會的熱鬧場景,印證了明、清時期廣州就已有客家山歌會了。
民國時期,從化、增城、花都(花縣)、黃埔鎮(zhèn)龍一帶,以及梅花園,天河區(qū)的鳳凰山、興華街銀河村,人和、太和一帶的山間田野到處傳唱山歌,不少家族祖輩都會唱。至民國末年,增城、從化、花都(花縣)、聯(lián)和街和九龍鎮(zhèn)幾乎人人都會唱山歌,村村都有山歌能手。舉行安龍打醮時,幾乎晚晚都唱,村村都唱,村與村之間還進行斗歌,十分熱鬧。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廣州客家山歌有了新內容和新作用。共產(chǎn)黨利用客家山歌宣傳抗日,發(fā)動群眾參加抗日。1940年,抗日英雄肖光星到四水書房宣傳抗日,唱了很多客家山歌,黃埔區(qū)油麻山革命老戰(zhàn)士吳勝對此有所記錄:“歌仔一唱鬧洋洋,各位同胞聽分詳。什么歌仔唔會唱,一味系來唱救亡?!薄坝吐樯缴虾玫胤?,不論東鄉(xiāng)或西鄉(xiāng)。革命斗爭根據(jù)地,紅旗飄飄迎風揚。”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山歌不僅在山間田野傳唱,還進入城市的公園和廣場。據(jù)民俗學家揭英麗考證,10至少從1953年開始,廣州洪橋街的客家人便形成了傍晚到越秀山唱山歌的習慣。由于當時三班倒的工作制,夫妻相聚時間不多,當?shù)乜图胰艘粊沓鲇诖虬l(fā)空閑,一來為了乘涼,便經(jīng)常傍晚來到越秀公園靖海路的山坡上聚會,唱山歌娛樂。
除了氣氛熱烈的越秀山客家山歌墟,越秀區(qū)烈士陵園、黃花崗公園、天河區(qū)火爐山公園、從化區(qū)街口河濱公園、花都區(qū)花果山公園等公共空間都常舉辦群眾性的客家山歌表演活動。此外,一些客籍人士也在家中或小型聚會時唱山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的葉劍英、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的丘哲等客籍老友便時常唱客家山歌。1950年葉劍英所作山歌《在廣州丘哲家宴》:“蛇羹魚彈勝莼鱸,越秀山前客不孤。溜到新歌翻舊調,頓令鄉(xiāng)思起乘除?!?1一詞,便記載了葉帥、丘老、朱光等一班老友在越秀北路九十九號丘哲寓所“溜”山歌的歡聚場景。
如今,廣州地區(qū)有近400萬客家人,客家山歌主要分布于越秀區(qū)、天河區(qū)、白云區(qū)、番禺區(qū)、花都區(qū)、增城區(qū)、從化區(qū)、黃埔區(qū)、南沙區(qū)的欖核鎮(zhèn)等地的客家人聚居區(qū)域。有名氣的山歌協(xié)會和山歌隊有幾十支,有規(guī)模的山歌墟有10多個,其中坐落于繁華都市的越秀山客家山歌墟名聲已傳遍世界的客家圈。
近年來,廣州各區(qū)紛紛舉辦各類客家山歌比賽和展演活動,山歌協(xié)會和山歌隊紛紛成立,并印刷和出版了一批山歌資料,提高了山歌藝術表現(xiàn)水平。如1996年越秀區(qū)洪橋文化站牽頭成立了“洪橋街客家山歌協(xié)會”,2000年洪橋街被授予廣東省“民俗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的稱號;2000年以來增城區(qū)文化部門先后組建增城客家文化研究會藝術團、荔城老年客家山歌隊、派潭山歌隊、春牛山歌隊,并于2010年出版《增城客家山歌精選》;2007年花都區(qū)委宣傳部主辦花都首屆文化歡樂節(jié)“同臺共唱花都好”客家山歌擂臺賽,最鼎盛時期,花都區(qū)有13支山歌隊;2019年越秀區(qū)舉辦慶祝廣州越秀山歌墟70年暨“雄濤杯”廣東省客家山歌擂臺邀請賽;從2005年至今,天河區(qū)鳳凰街文化站連續(xù)舉辦多屆鳳凰山歌擂臺賽,還在漁沙坦小學推進山歌進校園;花都區(qū)花山鎮(zhèn)、太和鎮(zhèn)的小學和黃埔區(qū)九龍鎮(zhèn)的小學、增城中學、廣州市協(xié)和中學、星海音樂學院等,都積極開展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對傳承和弘揚廣州客家山歌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間歌曲,是客家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一代代人口耳相傳中,滋養(yǎng)著一方水土,其中廣州的客家山歌就是生活在廣州地區(qū)的客家人勤勞智慧的生活寫照,是廣州客家人重要的藝術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社會價值。它委婉情深、舒展流暢、灑脫自如、緊慢有序,憂愁中帶有抗爭,繞韌中帶有自強,象征著客家人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性格。
客家山歌受所在地文化的影響,有著明顯的地域特點,由于客家人落地生根的生活環(huán)境與本地融合的群體不同,歌調也會不同。廣州客家山歌有著自身特色鮮明的藝術特點,形成了《過山拉》《舞春牛》《圣公調》《霸腔山歌》《打齋腔》《四句板平聲》等多種獨具廣州特色的山歌歌調,除《四句板平聲》外,其余各歌調都是廣州地區(qū)客家山歌的特色歌調,在其他客家地區(qū)是沒有的,盡管它們的歌詞內容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唱出了客家人的辛苦生活。廣州的客家山歌既有沿襲中原文化及福建、江西、梅州、河源等地區(qū)客家山歌而一脈相承之處,又有融入了廣府文化和廣州都市文化的獨特特點。
體裁方面:四句板、四句八板、五句板、號子山歌,其中四句板是廣州客家山歌中最普遍的體裁。
曲調唱腔方面:過山拉、舞春牛、圣公調、四句板平聲、霸腔山歌、打齋腔等獨具廣州特色的歌調。
歌詞題材方面:愛情歌、勞動歌、宣傳歌、頌祝歌、娛樂歌、習俗歌、敘事歌、節(jié)氣歌、拆字歌、猜問歌等等。
演唱形式:獨唱、問答唱、尾駁尾的對唱、擂臺唱、合唱、表演唱等。
演唱活動方式:日常勞動間、民俗活動時、在節(jié)假日時形成的固定演唱場所,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交流演唱或表演。
參與人群:農(nóng)民、工人、城市居民、個體經(jīng)營者、離退休人員,有專業(yè)歌手也有業(yè)余歌手,有老師也有學生。他(她)們中有的是師承關系,也有一起活動時互相影響而認識的,還有山歌傳承人或活動積極分子領頭活動。參與的群體包括專業(yè)的客家山歌演唱家,也有來自各地的客家山歌愛好者,還有組織在一起的山歌協(xié)會和山歌隊等。
四句板是廣州客家山歌中普遍流行和常見的體裁形式,亦稱為本體山歌。歌詞結構是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押韻,歌詞近似竹枝詩,詩味濃郁,擅用比喻、雙關、歇后、聯(lián)珠、夸張、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四句板山歌是直接繼承自福建、江西的客家山歌體裁,呈現(xiàn)出原生態(tài)的特點?;ǘ嫉膹V州市級山歌傳承人劉小文編的《山歌再起》《山歌十八韻》《山歌飄鄉(xiāng)》《郭桂嬌山歌集》《廖楊發(fā)山歌集》等收錄的山歌都是以四句板為主。如他演唱的廣州四句板平聲:
“肩頭一條竹擔桿,日日靠佢度二餐,
翻風落水都愛做,幾時擔得窮筋斷?
唔怕苦來唔怕窮,千祈莫去做懶蟲,
只靠勤勞一雙手,做來做去天會紅。”12
從這些歌詞里我們可以看到客家人在過去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里,雖有憂愁,但也有自強、不服輸、堅韌不拔。四句板平聲腔板較平緩,用于敘事和即興演唱均可,一般演唱時可以用平腔正板,情緒激動時可以用快板,此外還有慢板、花腔板、吊腔等,唱時要打起竹板(即“甲塞”)來唱。四句板平聲腔是直接從江西、福建流傳至廣州而未改變的、是保存得最原版的原生態(tài)腔體山歌。梅州的五句板與這種四句板極為相似,唱腔和韻味也大致相同,但廣州四句板的一些拖音受粵曲影響:如第一句唱前面四個字之后,有個拖音,之后再唱后面三個字,這個拖音就具有粵曲唱腔的味道。廣州的四句板平聲調是沒有改變的竹板歌四句板原腔山歌。
胡希張、余耀南在《客家山歌知識大全》中寫道:“竹板歌原本是四句體,據(jù)老藝人介紹,竹板歌從江西傳入時為四句體,至民國初期(即到梅州后)才發(fā)展為五句體。”13又說:“客家人將竹板叫‘甲塞’,因而將竹板歌叫‘甲塞歌’,竹板歌多以五句為一首,因而又名‘五句板’,是過去乞丐、盲人行乞時為講主家好話加多了一句?!?4而已。
廣州客家山歌《舞春?!芬宰YR新春、催促農(nóng)耕、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為主要內容,兼唱愛情故事;以山歌對唱為主要形式,載歌載舞,生動活潑,歡樂詼諧。唱詞均與農(nóng)事有關,如唱耕種、除草、二十四節(jié)氣等。受粵曲文化的影響,《舞春?!返膫鞒腥斯穹急硌荨段璐号!窌r的出手動作和勾腳面的表演,就是模仿粵曲小生的表演的影子。
《圣公調》主要是用于祈福以及其他慶祝場合,因而音調莊重,抑揚頓挫,音色明亮,音節(jié)輕快,適合小范圍的慶祝活動。
《霸腔山歌》是借鑒了粵劇中黑臉角色霸腔大喉的唱法,唱腔高昂激越、威武雄壯、音量充沛、英雄氣十足,是一種富有廣府戲曲韻味的客家山歌唱法,《霸腔山歌》的各種拖腔就是客家人受廣府文化影響的產(chǎn)物,一聽就知道這是帶有粵曲味的客家山歌,既有客家山歌的風格特點,又有粵曲唱腔的韻味,它們融為一體,獨具一格。
《打齋腔》主要用于客家人去逝以后做佛事,念經(jīng)安魂,并提醒父母帶子女不易,要有孝順之心等內容。如劉小文唱的:
“香燭一燒佛門開,各路神仙下凡來,
我佛慈悲益民眾,積德行善上蓬萊?!?5
《打齋腔》還有一種作用,就是客家人在廟會上擎起燈籠在廟里邊求邊唱:祈求風調雨順,家運順通。時至今日仍是花都、增城、從化一帶客家人,以及出國在外的華僑或港澳臺胞客家人,回鄉(xiāng)后必去寺廟祈求心想事成的一種帶期盼的祭祀活動時唱的山歌。
廣州客家山歌《過山拉》是增城、從化、黃埔、花都、白云等各區(qū)都有的廣州客家山歌歌調,《過山拉》反映的多是廣州客家人舊時艱難生活的狀況,其結構是四句體,羽調式,以散板為主,節(jié)拍松散、節(jié)奏自由,演唱時寬廣、緩慢、拖拽,隨心所欲,聽起來有哀愁苦悶的感覺。在旋律上,《過山拉》演唱時結合需要,運用與語言結合緊密的襯詞、裝飾音,這大大美化了旋律;拖腔常用下滑音、下抖音,這就更加體現(xiàn)出了演唱時的心情。
增城的廣州市級客家山歌傳承人郭桂嬌在《過山拉》中唱道:
“封建社會苦難言,窮人輩輩受熬煎,
三座大山重重壓,山區(qū)有寶也枉然。
想起舊時真慘凄,九冬十月冇棉被,
餐餐蕃薯邦先粥,三荒四月餓肚皮。”16
黃埔九龍鎮(zhèn)88歲的老歌手郭伯愛唱的《過山拉》很有特色,她唱道:
“講唔來喲想唔來,咸豐四年(有情哥)做一堆,
咸豐四年做堆嬲,唔知人情(有情哥)在唔在?”17
咸豐四年是1854年,說明那時廣州民間唱山歌已很盛行。
廣州的《過山拉》音調不高,但唱腔特點明顯:開口打招呼第一句的“哎”就有“拉”的感覺,而且每句曲調的后半句音都往下方走——伴隨著下滑音、下抖音也較多;演唱時喉嚨穩(wěn)住,單田氣息與喉嚨一起抖,就產(chǎn)生了哭泣、無奈、隱忍的歌唱情境了。這些歌調與演唱情緒的表達,除了對舊時艱難困苦生活的表現(xiàn)外,也與廣州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廣州地區(qū)的山?jīng)]有那么高,地形大多屬于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因此廣州客家山歌的歌調就既包含高亢部分,也有平緩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用《過山拉》歌調賦上新詞以后,唱出來的情緒和感覺就不一樣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人們的幸福生活指數(shù)不斷攀升,那種唱下滑音時喉嚨抖的成分——即表現(xiàn)苦楚的情感,就少了很多,可見,隨著時代的變遷,演唱《過山拉》的心境也大不相同了。
客家山歌的音調與特色是與客家人所生存的環(huán)境緊密關聯(lián)的。梅州的客家山歌大部分高亢、遼亮,這與梅州的地勢有關。由于梅州的山都較高大,崇山峻嶺也多,歌聲必須由這座山飄向對面那座山才能聽到,音調不夠高是聽不見的。恵州和深圳一帶,由于靠江、靠海而居的客家人較多,有些專家稱這些客家人為“濱海客家”,所以“皆歌”是恵州、深圳客家人廣為傳唱的客家山歌,其曲調也較平緩;深圳的其他山歌如石巖山歌、鹽田山歌、龍崗山歌等也都不以高亢的音調為主。
廣州作為大都市,更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呈現(xiàn)出了與粵東北、粵北、贛南等客家聚居山區(qū)截然不同的特質;又由于受廣府文化的影響,不僅歌調獨特,而且在體裁、歌詞、演唱、活動、參與人群等方面又有著自身特點,風格上也呈現(xiàn)出了融合于客家文化與廣府文化的特點,尤其受到粵曲的影響,成為傳統(tǒng)文化在城市生態(tài)中活態(tài)傳承的生動典范。
現(xiàn)在廣州市區(qū),越秀山、銀排嶺、黃花崗、火爐山等丘陵公園以及增城、從化、花都、黃埔鎮(zhèn)龍等郊區(qū)山地都形成了熱鬧的山歌墟。目前廣州地區(qū)近400萬的客家人,在獨特的地緣條件下,形成了聚居的現(xiàn)狀,為這座大都市中的客家山歌傳承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客家山歌傳至廣州后,在潛移默化中與廣府文化有了聯(lián)系。如越秀山上廣州八景之一的鎮(zhèn)海樓前身是南漢的歌舞岡,18是歌舞表演之所,廣府文化研究者曾大興明確指出“鎮(zhèn)海樓建在歌舞岡原址之上”。19隨著時代的變遷,昔日越秀山的歌舞表演逐漸被后來的客家山歌所取代。曾大興在2010年作的竹枝詞《客家歌墟》中,將廣府地區(qū)的歷史文化與客家山歌藝術聯(lián)系起來:“越王臺上木棉花,鎮(zhèn)海樓前竹影斜。不著鉛華存本色,客家一曲動千家。”20廣州《鎮(zhèn)海樓史文圖志》還記載了清代光緒戊子進士、臺灣愛國人士、著名的客家教育家丘逢甲21先生的《鎮(zhèn)海樓二首》的詩:“獨上層樓唱越風,慰佗城郭夕陽中,九州南盡馀滄海,萬里秋高作禺公?!?2在《論山歌》中寫道:“粵調歌成字字珠,曼聲長引不模糊。詩壇多少游腔調,有此淫思古意無?”23丘逢甲的詩作,借鑒客家山歌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同時也吸收了許多外來的異質文化,并得到黃遵憲的贊賞。
可以看出,廣州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演唱的山歌,很智慧地吸收了當?shù)氐囊魳肺幕?/p>
從音樂風格看,由于廣州客家山歌流布于以粵劇、粵曲為典型的廣府地區(qū),長期受粵曲的影響,所以音樂旋律除了保持客家山歌風格外,在《四句板平聲》《霸腔山歌》《打齋腔》等唱腔中還能聽出一些粵曲音調來,而且表演時也帶有粵曲表演意味,這是廣州客家山歌的特點。
廣州客家山歌深受海外僑胞、臺灣同胞、粵港澳大灣區(qū)鄉(xiāng)親的歡迎。改革開放后,曾應邀到巴拿馬、法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qū)去表演,每次都獲得成功,當?shù)氐膱蠹埖戎髁髅襟w紛紛報道,甚或置于頭版頭條予以大力宣傳;同時,還經(jīng)常被邀請到恵州、中山、深圳、河源、韶關、汕尾、東莞等地去表演和交流。
廣州客家山歌作為嶺南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將它挖掘整理傳承好,激發(fā)其內在強大的生命力,使廣州客家山歌煥發(fā)出更加迷人的藝術光彩。
注釋:
1.王李英編著《增城方言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2001年9月第2次印刷,第1頁。
2.徐亮主編《增城縣志·人口卷》,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123頁。
3.《增城方言志》,第1頁。
4.杏岑果爾敏(1834—1900年),滿族隸鑲黃旗,又號鐵梅,科爾沁人。
5.鐘山、潘超、孫忠銓編《廣東竹枝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94頁《廣州土俗竹枝詞》。
6.李穗梅主編《鎮(zhèn)海樓史文圖志》,花城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87頁。
7.葉廷勛,清代作者,字光常,南海人。
8.《廣東竹枝詞》,第146頁《廣州西關竹枝詞》。
9.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志(上)》,方志出版社2015年版,第228頁。
10.揭英麗《都市里的草根——廣州市越秀客家山歌墟考察》,2009年9月3日中國民俗學網(wǎng)。
11.袁小倫《“越秀山前客不孤”——訪李禎蓀談葉劍英贈丘哲的一首詩》,2014年12月15日《紅廣角》,第31頁。
12.據(jù)筆者采風收集。
13.胡希張、余耀南《客家山歌知識大全》,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頁。
14.《客家山歌知識大全》,第133頁。
15.據(jù)筆者采風收集。
16.據(jù)筆者采風收集。
17.據(jù)筆者采風收集。
18.《鎮(zhèn)海樓史文圖志》第194頁及注釋:清代陳恭尹寫的《鎮(zhèn)海樓賦》記載,鎮(zhèn)海樓是南漢時期的歌舞崗。
19.2020年1月12日中央電視臺第10臺《百家講壇》。
20.曾大興:竹枝詞《客家歌墟》,廣州《詩詞》2010年10月30日。
21.丘逢甲(1864—1912年),原名秉淵,字仙根,號倉海,清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臺灣苗栗縣銅鑼灣,祖籍廣東蕉嶺,抗日護臺民族英雄,愛國詩人,教育家。
22.《鎮(zhèn)海樓史文圖志》,第130-131頁。
23.譚元亨主編《廣州客家文化》,羊城晚報出版社2019年1月版,第4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