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川:平川,平原。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北部。
穹廬(qiónɡ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天蒼蒼:天藍藍的。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見(xiàn):同“現”,顯露。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豪情。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詩最為膾炙人口,疊詞的形式展現出了天空之蒼茫、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而“風吹草低見牛羊”則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全詩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讀來給人一種舒服愜意、無限向往的感受。
通過閱讀,我們知道,在《敕勒歌》這首詩中,“見”和“現”所表示的意思相同,“現”是本字,“見”是“現”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我國古書中常見的用字現象,因為某些原因,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大致如下:
一、漢字的使用一直在進化、完善。在古代,漢字沒有現在這樣完善,所以,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的人用字習慣不同,產生了通假字。
二、古時候的某些字所代表的意思較多,后來人們創(chuàng)造了新的字,幫那些“過于辛苦”的字分擔一些“工作”。例如古時候的“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來為了減輕“板”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
漢樂府詩《長歌行》中有“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這句中的“華”同“花”,這句詩的意思是:時常害怕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黃落,百草也凋零。
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中有“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其中,“亡”同“無”,這里的“無賴”形容小孩子天真活潑。
《詩經·魏風·碩鼠》一詩中有“逝將去女,適彼樂土”一句,其中“逝”同“誓”(發(fā)誓),“女”同“汝”(你)。這句詩的意思是:發(fā)誓定要擺脫你,去那樂土有幸福。
除去通假字,古詩中還有一些字,因時代的變遷,讀音有所改變。或許我們現在所讀的讀音,與爸爸媽媽上學時讀的就不同呢。與爸爸媽媽一起讀讀下面的古詩,注意加點的字哦!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